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贫血对术中输血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帅 王丽丽 +3 位作者 任洁 郭晓燕 康丽霞 张晨光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27期5010-5013,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贫血对术中输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04例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贫血组(42例)和非贫血组(62例),分析术前贫血对两组患者术中输血及预后的影响,通过多因...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贫血对术中输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04例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贫血组(42例)和非贫血组(62例),分析术前贫血对两组患者术中输血及预后的影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贫血是否为术中输血和术后住院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贫血组术中输血风险高于非贫血组(OR=4.056,P<0.05);贫血组术中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的输注量均高于非贫血组(P<0.05);贫血组术后住院死亡风险高于非贫血组(OR=5.74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贫血是术中输血和术后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是术中输血和术后住院死亡的保护因素(P<0.05),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每增加1 g·L^(-1),术中输血风险降低3.5%,术后住院死亡风险降低3.2%。结论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贫血能增加术中输血风险和输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死亡风险,做好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贫血管理,以最佳方法优化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可以降低术中输血风险和术后住院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前贫血 主动脉夹层 术中输血 预后 术前血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联合检测在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9
2
作者 周艳君 李平法 王鹏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31期5-6,共2页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PT、APTT、TT)和血小板参数(PLT、MPV)在肝炎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50例正常人与35例乙肝后肝硬化、21例丙肝后肝硬化、44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PT、APTT、TT、PLT、MPV。结果肝硬化组P...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PT、APTT、TT)和血小板参数(PLT、MPV)在肝炎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50例正常人与35例乙肝后肝硬化、21例丙肝后肝硬化、44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PT、APTT、TT、PLT、MPV。结果肝硬化组PT、APTT、T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丙肝后肝硬化患者PLT比酒精性及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明显减少(P<0.01和P<0.05)。肝炎后肝硬化患者MPV低于正常组(P<0.05),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MPV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可作为衡量肝硬化患者出血倾向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而肝炎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MPV变化的不一致,能反映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指标 血小板参数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结核病患者白细胞分类计数手工法与仪器法对比分析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周艳君 李平法 王鹏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10期19-20,共2页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手工法与仪器法白细胞分类计数,探讨手工显微镜法在结核病患者白细胞分类计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结核病患者血常规标本200份,分别采用仪器法和手工法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以手工显微镜法作对照,两种方法相关性...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手工法与仪器法白细胞分类计数,探讨手工显微镜法在结核病患者白细胞分类计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结核病患者血常规标本200份,分别采用仪器法和手工法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以手工显微镜法作对照,两种方法相关性好(r>0.920);在中间细胞比率方面,手工法优于仪器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表现在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分类计数方面。结论检验工作中应重视手工显微镜法的使用,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分类白细胞可作为临床诊治结核病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白细胞分类计数 手工法 仪器法 对比分析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ABO血型血液相容性体外血型血清学变化研究
4
作者 王巍东 王晶晶 +1 位作者 申家辉 李志强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26期4825-4828,共4页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ABO血型血液相容性输注后体外血型血清学实验变化。方法体外将患者血标本血液与O型悬浮红细胞及全血进行不同比例混合后,通过试管法与微柱凝胶卡式法ABO血型正反定型,通过聚凝胺法检测血液交叉匹配试验。结果体外模拟A...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ABO血型血液相容性输注后体外血型血清学实验变化。方法体外将患者血标本血液与O型悬浮红细胞及全血进行不同比例混合后,通过试管法与微柱凝胶卡式法ABO血型正反定型,通过聚凝胺法检测血液交叉匹配试验。结果体外模拟A、B、AB型血液与不同剂量O型悬浮红细胞及全血混合后,再次进行ABO血型微柱凝胶法鉴定正定型会出现混合型凝集现象;且随O型悬浮红细胞及全血混合比例增加,其微柱凝胶法正定型混合凝集强度逐渐减弱(P<0.05)。A、B、AB型血液与O型全血混合后,再次进行ABO血型微柱凝胶法反定型会出现与血型不一致的凝集现象;且随O型全血混合比例增加,其微柱凝胶法反定型凝集强度逐渐增强,二者呈正相关(P<0.05)。另外,A型血液与O型全血混合后,再与A型全血、B型血液与O型全血混合后再与B型全血进行交叉匹配试验时,主次侧均出现凝集现象,且随混合比例增加,凝集强度逐渐增强,呈正相关(P<0.05)。结论非O型患者输注O型悬浮红细胞后,对患者再次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及输注同型血进行血液交叉匹配试验结果影响较小;当患者输注O型全血后,对患者再次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及输注同型血进行血液交叉匹配试验结果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血型 相容性输血 血型鉴定 交叉匹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