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技术对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松涛 吕辉 刘向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技术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眼科就诊并进行免散瞳眼底照相的9000例患者图像,从中筛选出700例患有RVO的眼底图像,联合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化学院,应用AI技术对眼底图像...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技术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眼科就诊并进行免散瞳眼底照相的9000例患者图像,从中筛选出700例患有RVO的眼底图像,联合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化学院,应用AI技术对眼底图像进行处理。本研究采用了最先进的两阶段算法(Faster-RCNN模型)、先进的一阶段检测算法(YOLOV4和YOLOV5模型),以及专门为RVO设计的改进型YOLOV5模型来处理收集到的RVO数据,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改进型YOLOV5模型对RVO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Faster-RCNN模型检测精度最高,但其参数规模远大于其他模型,且每秒帧数仅为8,不能满足检测的实时性要求。改进型YOLOV5模型检测精度仅比Faster-RCNN模型低3%,但参数规模远远小于Faster-RCNN模型,且每秒帧数比其高22。根据不同的AI模型Faster-RCNN、YOLOV4、YOLOV5和改进型YOLOV5模型,绘制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6(95%CI:0.933-0.959),0.794(95%CI:0.772-0.816),0.864(95%CI:0.845-0.884),0.930(95%CI:0.915-0.944)。改进型YOLOV5模型对RVO诊断的灵敏度为87.0%,特异度为98.9%。结论改进型YOLOV5模型拥有较高的检测精确性,所需的参数规模较小,对RVO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可以作为RVO新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视网膜静脉阻塞 医学图像分析 诊断价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眼科染料激光虹膜切除术
2
作者 刘霞 罗治英 曹红 《眼科新进展》 CAS 1998年第3期158-159,共2页
关键词 虹膜切除术 激光疗法 染料激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科免疫基础
3
作者 余涵 《眼科新进展》 CAS 2003年第5期380-381,共2页
关键词 免疫学 视网膜母细胞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科肿瘤免疫学
4
作者 杨尊之 《眼科新进展》 CAS 2001年第6期458-459,共2页
关键词 免疫反应 肿瘤免疫学 眼科 细胞介导 肿瘤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疾病进展与房水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任芳芳 陈菲 +7 位作者 付群 张向东 吴改萍 杨邵晴 宋影慧 李洋 来晶晶 余涵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64-469,共6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疗效与房水中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3年7月至2023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眼科行抗VEGF药物治疗的50例56眼DR患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组...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疗效与房水中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3年7月至2023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眼科行抗VEGF药物治疗的50例56眼DR患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组(30例36眼)和增生型DR(PDR)组(20例20眼)。DME组患者每月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溶液1次,连续3次,每次注射前抽取房水;PDR组在行玻璃体切割术前1周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溶液1次,在注射前抽取房水,并在行玻璃体切割术时再次抽取房水。采用Luminex液相芯片检测每次抽取的房水内VEGF-A、胎盘生长因子(PLGF)、白细胞介素(IL)-1β、IL-23、IL-17A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注射治疗前,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检测,分析注射治疗前各细胞因子浓度与DR患者BCVA及CMT的相关性。结果DME组患者注射治疗前后比较,房水中VEGF-A、PLGF及IL-23浓度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此外,患者CMT值降低,BCVA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DR患者注射治疗后,房水中VEGF、PLGF、IL-1β、IL-23、IL-17A和TNF-α浓度均较注射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注射治疗前,DME组患者房水中VEGF-A、PLGF及IL-23水平均高于PDR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注射治疗前,DME组患者中,VEGF与BCVA呈负相关(r=-0.767,P=0.004);VEGF与CMT呈正相关(r=0.662,P=0.019);VEGF与IL-23呈正相关(r=0.765,P=0.004)。PDR组患者注射治疗前各房水细胞因子之间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VEGF-A、PLGF、IL-23的浓度变化与D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抗VEGF治疗可使DME患者BCVA得到改善,CMT下降。房水中IL-23的表达水平可作为DR患者抗VEGF疗效的预测因子,为DR的早诊断、早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细胞因子 房水 Luminex液相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21
6
作者 刘爱琴 宋子宣 +1 位作者 吴娟 张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74-578,共5页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VRS)治疗Ⅴ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疗效。方法将PDR(Ⅴ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42眼)和对照组(42例42眼),治疗组患者行VR...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VRS)治疗Ⅴ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疗效。方法将PDR(Ⅴ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42眼)和对照组(42例42眼),治疗组患者行VRS手术前3~5 d辅助应用雷珠单抗,对照组患者仅行VRS。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率、手术时间、医源性裂孔及眼内填充物等术中情况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78.07±8.58)min和(127.79±12.21)min,术中患者出血率、医源性裂孔发生率、硅油填充率治疗组分别为9.52%、2.38%、33.33%,对照组分别为40.48%、16.67%、69.0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0.48%、76.19%、57.14%,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1.90%、52.38%、47.62%;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55.55±13.80)μm、(247.19±13.48)μm、(276.69±20.78)μm和(292.88±20.50)μm、(271.26±25.96)μm、(282.45±18.70)μm。术后1个月、3个月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并发症的发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患者的无菌性眼内炎症和视网膜再增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玻璃体再出血和新生血管再生长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并发症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结论雷珠单抗辅助VRS,能显著减少PDR患者术中的出血,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医源性裂孔发生率和硅油填充率,有助于PDR患者术后近期视功能的恢复,提高了PDR患者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雷珠单抗 视力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19
7
作者 李晓鹏 焦军杰 +2 位作者 王爽 李彦 刘静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4-376,共3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ediabeticretinopathy,PDR)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4年5月在我科住院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的PDR患者56例(75眼),术后随访6~60...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ediabeticretinopathy,PDR)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4年5月在我科住院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的PDR患者56例(75眼),术后随访6~60(28.24±5.47)个月。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视力提高者70眼(93.33%),视力不变者3眼(4.00%),视力下降者2眼(2.67%)。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眼压分别为(20.3±9.2)mmHg(1kPa=7.5mmHg)、(17.1±7.3)mmHg、(19.2±8.5)mmHg,与术前的(12.7±6.1)mmHg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后囊膜混浊8眼,角膜轻度水肿5眼,前房渗出5眼,玻璃体再出血2眼,视网膜脱离2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眼。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PDR安全有效,术后视力提高较明显,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弱视综合治疗802例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1
8
作者 石荣先 晁小蕊 +3 位作者 张建华 方亚飞 李彬 张向东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81-882,897,共3页
目的评价儿童弱视综合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02例(1370眼)经综合治疗并随访3a以上的弱视儿童病历,按弱视类型、开始治疗的年龄、弱视程度、注视性质各分为3组进行研究。按弱视类型分:屈光不正组579眼、屈光参差组76眼、... 目的评价儿童弱视综合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02例(1370眼)经综合治疗并随访3a以上的弱视儿童病历,按弱视类型、开始治疗的年龄、弱视程度、注视性质各分为3组进行研究。按弱视类型分:屈光不正组579眼、屈光参差组76眼、斜视组715眼。按开始治疗的年龄分:3—6岁组740眼、7—8岁组486眼、9~12岁组144眼。按弱视程度分:轻度组610眼、中度组600眼、重度组160眼。按注视性质分:中心注视组850眼、旁中心注视组504眼、周边注视组16眼。结果802例(1370眼)弱视中基本治愈901眼(65.77%),进步388眼(28.32%),无效81眼(5.91%),总有效率94.09%。弱视治疗效果与弱视类型、开始治疗年龄、程度、注视性质密切相关。各类型弱视中,以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最好,各类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各年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弱视程度越轻,治疗效果越好,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中心注视组疗效最好,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儿童弱视采用综合治疗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弱视 综合治疗 远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对糖尿病豚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爽 梁申芝 +1 位作者 万光明 徐亚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98-402,共5页
背景 研究发现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患者较少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高度近视对DR的发生和发展可能具有保护作用.DR的主要病理基础是新生血管的形成,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DR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 背景 研究发现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患者较少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高度近视对DR的发生和发展可能具有保护作用.DR的主要病理基础是新生血管的形成,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DR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合并糖尿病豚鼠视网膜中VEGF和PEDF表达的变化,探讨高度近视对DR的影响.方法 将出生3d的豚鼠4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度近视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每组12只.高度近视组豚鼠用半透明眼罩行右眼遮盖,构建高度近视动物模型;采用60 mg/kg的链脲佐菌素(STZ)腹腔内注射4次,每3天1次,制作糖尿病豚鼠模型;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豚鼠采用半透明眼罩联合STZ制作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模型.造模成功后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视网膜中VEGF和PEDF的表达情况,应用Biosens数字成像分析系统分析阳性反应部位的平均吸光度(A)值. 结果 正常对照组、高度近视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的屈光度分别为(+0.25±177;0.07)、(-7.50±177;0.04)、(+0.25±177;0.03)和(-7.50±177;0.02)D;空腹血糖分别为(5.3±177;0.1)、(5.1±177;0.2)、(19.7±177;0.4)和(18.5±177;0.3)mmol/L.各组豚鼠均造模成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度近视组视网膜组织变薄,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糖尿病组视网膜组织结构疏松、肿胀;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视网膜组织变薄,结构肿胀.正常对照组、高度近视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VEGF阳性反应部位平均A值分别为128.61 ±177;5.57、118.24±177;2.59、155.60±177;9.70和135.15±177;5.22,各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365,P=0.032),其中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豚鼠视网膜中VEGF表达水平(A值)明显低于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10,P<0.05);PEDF阳性反应部位平均A值分别为145.57±177;8.35、149.54±177;6.20、127.71 ±177;2.45和1 37.53±177;7.38,各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210,P=0.019),其中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豚鼠视网膜中PEDF水平明显高于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1,P<0.05).结论 高度近视合并糖尿病的豚鼠视网膜中VEGF表达量下调,而PEDF表达上调,这可能是高度近视眼不易发生DR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高度近视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安奈德联合葛根素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轲 段素芳 +2 位作者 李晓鹏 郭琪 王卫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77-780,共4页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联合葛根素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近年来确诊的NAION患者84例(84眼),随机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静脉滴注葛根素400mg...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联合葛根素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近年来确诊的NAION患者84例(84眼),随机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静脉滴注葛根素400mg,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安奈德注射液20mg患眼球后注射,1周后重复注射1次;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视力、视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闪光视网膜电图、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视力分别为0.24±0.12、0.57±0.2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7.921,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视力分别为0.25±0.15、0.46±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5,P<0.05);治疗组治疗后视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3,P<0.05)。治疗后2组患者平均视野缺损值降低和平均光敏感度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组患者平均视野缺损值及光敏感度好转程度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23、2.704,均为P<0.05)。2组患者治疗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P100波潜伏期缩短、振幅提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组患者P100波潜伏期及振幅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33、2.228,均为P<0.05)。治疗组患者视网膜振荡电位(OPs)总和振幅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5,P<0.05)。治疗组盘周4个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减轻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曲安奈德联合葛根素治疗NAION疗效优于单纯葛根素,能安全有效地促进视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安奈德 葛根素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光不正儿童立体视觉敏感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孔德兰 李超 +2 位作者 杜学玲 王晓丽 杨华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4-436,共3页
目的 探讨正常和屈光不正儿童立体视觉发育的敏感期。方法 对300名正常儿童;334名屈光不正儿童进行相关检查,分析结果。结果 正常儿童中,>9岁及<9岁组远近立体视阈值正常率的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近视儿童以8岁为“分界点... 目的 探讨正常和屈光不正儿童立体视觉发育的敏感期。方法 对300名正常儿童;334名屈光不正儿童进行相关检查,分析结果。结果 正常儿童中,>9岁及<9岁组远近立体视阈值正常率的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近视儿童以8岁为“分界点”;远视儿童以7岁为“分界点”。屈光不正与对照组间立体视锐度正常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度、低度屈光不正组间正常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9岁以前是正常儿童立体视发育的敏感期;屈光不正可影响立体视觉的发育,发育敏感期较正常儿童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不正 儿童 立体视觉敏感期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组代谢性谷氨酸受体在单眼形觉剥夺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突触传递效能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锐 刘向玲 +4 位作者 路承彪 刘智华 蔺静静 陈勇 王圆月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3-297,共5页
背景弱视的形成与视皮层中谷氨酸受体关系密切,研究已证实弱视大鼠视皮层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mGluRl)表达下降,但弱视形成后,mGluRl在视皮层突触传递效能中的作用如何尚不清楚。目的探讨mGluRl在单眼形觉剥夺弱视大鼠视皮层V1区神... 背景弱视的形成与视皮层中谷氨酸受体关系密切,研究已证实弱视大鼠视皮层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mGluRl)表达下降,但弱视形成后,mGluRl在视皮层突触传递效能中的作用如何尚不清楚。目的探讨mGluRl在单眼形觉剥夺弱视大鼠视皮层V1区神经元突触传递效能中的作用。方法将16只14日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形觉剥夺组,每组8只。形觉剥夺组大鼠于出生后14d缝合左眼上下睑建立单眼形觉剥夺弱视模型,模型建立后饲养31d处死2个组大鼠,制备大鼠400“m厚视皮层切片并在人工脑脊液中孵育。将视皮质切片分为3,5-二羟苯甘氨酸(DHPG)组、LY367385+DHPG组、2-甲基-6-(苯乙炔)吡啶盐酸盐(MPEP)+DHPG组及LY367385+MPEP+DHPG组,分别在人工脑脊液中添加相应药物,应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法进行电生理学实验,记录视皮层V1区神经元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结果将药物处理前fEPSP斜率值设定为100%,DHPG处理后,正常对照组和形觉剥夺组视皮层神经元fEPSP斜率值分别增至(136.4±17.3)%和(120.7±12.8)%,2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80,P〈O.05)。LY367385和MPEP处理后,正常对照组fEPSP斜率值分别为(114.9±9.3)%和(112.6±15.3)%,形觉剥夺组分别为(107.3±6.0)%和(110.1±4.1)%,均明显低于相应单纯DHPG处理的fEPSP斜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t=2.641、2.915,均P〈0.05;形觉剥夺组:t=2.410、2.372,均P〈0.05)。LY367385联合MPEP处理后,正常对照组fEPSP斜率值为(104.5±2.2)%,形觉剥夺组为(102.8±14.9)%,均明显低于相应单纯DHPG处理的fEPSP斜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80、2.306,均P〈0.05)。结论mGluRl在单眼弱视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的突触传递中发挥的作用较正常大鼠减弱,mGluRl和mGluR5共同参与视皮层神经元突触的传递,2个亚型受体的作用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 兴奋性氨基酸激动剂/药物 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药物 苯乙酸酯类/药物 谢性谷氨酸受体/生理 视皮质/生长和发育 神经元突触传递/药物作用 形觉剥夺 SD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01-3p靶向TGFβR1/Smad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侵袭和迁移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爽 段素芳 +2 位作者 牛秉轩 闫琼 李晓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24-928,共5页
目的探索miR-101-3p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RT-PCR检测miR-101-3p及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receptor 1,TGFβR1)表达水平;生物信息学预测miR-101-3p与TGFβR1的靶向关系... 目的探索miR-101-3p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RT-PCR检测miR-101-3p及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receptor 1,TGFβR1)表达水平;生物信息学预测miR-101-3p与TGFβR1的靶向关系并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进行验证。将Y79细胞分为Control组、miR-101-3p mimic组(转染miR-101-3p mimic)、pcDNA-TGFβR1组(转染pc-TGFβR1)及miR-101-3p mimic+pc-TGFβR1组(共转染miR-101-3p mimic和pc-TGFβR1),MTT检测细胞增殖速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Western blot检测TGFβR1、Ki67、Bcl-2、Bax、cleaved Caspase-9、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Smad2及p-Smad3的表达水平。结果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miR-101-3p的表达为0.35±0.05,明显低于正常视网膜组织(P<0.01);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株Y79中miR-101-3p的表达为0.24±0.04,明显低于视网膜上皮细胞株ARPE-19(P<0.01);与Control组相比,miR-101-3p mimic组miR-101-3p mRNA水平显著升高、TGFβR1 mRNA水平显著降低(均为P<0.01);miR-101-3p与TGFβR1之间存在连续结合片段。与Control组相比,miR-101-3p mimic组TGFβR1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增殖速率及细胞中Ki67表达均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Bax及cleaved Caspase-9表达显著升高、Bcl-2表达显著降低,侵袭细胞数目和划痕闭合率显著降低,MMP-2、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TGFβR1、p-Smad2和p-Smad3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为P<0.01)。结论miR-101-3p通过靶向下调TGFβR1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01-3p TGFβR1 视网膜母细胞瘤 细胞侵袭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ERK1/2和NF-κB信号途径介导的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武俊芳 牛杰 +4 位作者 李晓鹏 张芬熙 范文艳 李颖虹 郭志刚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5-468,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0、10-8、10-7、10-6和10-5mol/L AngⅡ体外诱导培养bmMSC 12 h,然后应用ELISA法检测细胞TNF-α和IL-6的分泌水平,RT-PCR法检测细胞TNF-α和IL...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0、10-8、10-7、10-6和10-5mol/L AngⅡ体外诱导培养bmMSC 12 h,然后应用ELISA法检测细胞TNF-α和IL-6的分泌水平,RT-PCR法检测细胞TNF-α和IL-6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ERK1/2和NF-κBP65蛋白磷酸化程度。结果:5组bmMSC TNF-α和IL-6分泌水平、mRNA表达水平,ERK1、ERK2和NF-κB-P65蛋白磷酸化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562、53.940、24.622、30.208、96.129、106.293和24.752,P<0.001)。与0 mol/L AngⅡ组比较,10-8、10-7、10-6和10-5mol/L AngⅡ组细胞TNF-α和IL-6分泌水平升高(P<0.05),TNF-α和IL-6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ERK1/2和NF-κB-P65磷酸化程度升高(P<0.05),并且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AngⅡ可通过活化ERK1/2和NF-κB信号途径介导bmMSC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ERK1 2 NF-ΚB 炎症反应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杨萍 孙书明 李晓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54-756,共3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探讨辛伐他汀对炎症因子的影响和病变的疗效。方法 92例(174眼)2型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病变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89眼)和对照组46例(85眼)。两组均给予常规降血糖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探讨辛伐他汀对炎症因子的影响和病变的疗效。方法 92例(174眼)2型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病变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89眼)和对照组46例(85眼)。两组均给予常规降血糖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20mg睡前口服,疗程均为3个月。检测对照组及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hs-CRP)的表达,通过眼底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观察评价疗效,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清TNF-α分别为(18.22±4.06)ng·L-1、(19.62±4.39)ng·L-1,hs-CRP水平分别为(5.56±2.21)mg·L-1,(6.06±1.98)mg·L-1,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血清TNF-α、hs-CRP水平均无明显下降(均为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血清TNF-α、hs-CRP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个月仍有进一步的下降(均为P<0.01)。治疗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血清TNF-α、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视网膜改善的疗效也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辛伐他汀可以降低患者血循环中炎症因子的水平,这可能是其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辛伐他汀 肿瘤坏死因子-Α 高敏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性眼外伤行玻璃体切割术手术时间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焦军杰 常昆 +2 位作者 刘静 马萧萧 李晓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0-363,共4页
目的探讨复杂性眼外伤行玻璃体切割术手术时间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120例(128眼)复杂性眼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眼外伤后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时间分为5组,比较各组间功能治愈的差... 目的探讨复杂性眼外伤行玻璃体切割术手术时间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120例(128眼)复杂性眼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眼外伤后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时间分为5组,比较各组间功能治愈的差异。结果眼外伤发生后0~5 d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6例(6眼),功能治愈4例(4眼),功能治愈率66.67%;眼外伤发生后6~10d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48例(50眼),其中功能治愈32例(34眼),功能治愈率68.00%;眼外伤发生后11~15 d后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30例(34眼),其中功能治愈24例(26眼),功能治愈率76.47%;眼外伤发生后16~20 d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18例(20眼),其中功能治愈8例(8眼),功能治愈率40.00%;眼外伤发生后21~25 d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10例(10眼),其中功能治愈2例(2眼),功能治愈率20.00%;眼外伤发生后>25 d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8例(8眼),其中功能治愈2例(2眼),功能治愈率25.00%。眼外伤发生后11~15 d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的功能治愈率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适宜的手术时间是影响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复杂性眼外伤的重要影响因素,眼外伤后最适宜的玻璃体切割术时间是眼外伤发生后11~15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性眼外伤 玻璃体切割术 手术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眼血流动力学检测 被引量:8
17
作者 万新顺 刘霞 +4 位作者 刘瑞芳 刘向玲 刘爱琴 李晓鹏 裴玉明 《眼科新进展》 CAS 2003年第3期184-186,共3页
目的 探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AION)患者眼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及血管因素对 AION视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 应用彩色多谱勒血流成像技术 ( color Doppler flow im aging,CDFI) ,观测前部缺血... 目的 探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AION)患者眼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及血管因素对 AION视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 应用彩色多谱勒血流成像技术 ( color Doppler flow im aging,CDFI) ,观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32例 38眼眼睫状后动脉 ( poste-rior ciliary artery,PCAs)、眼动脉 ( ophthalmic artery,OA)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ION患者 OA的收缩期峰值速度 ( 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 ,舒张末期速度 ( 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平均值分别为 ( 2 8.87± 3.11) cm· s- 1、 ( 12 .73± 1.38) cm· s- 1 ,阻力指数 ( resistance index,RI)为 0 .72± 0 .0 2 ;PCAs的PSV、EDV分别为 ( 6 .10± 1.5 5 ) cm· s- 1 ,( 1.96± 0 .19) cm· s- 1 ,阻力指数为 0 .6 7± 0 .0 1。同对照组比较 ,PCAs、OA的 PSV,EDV明显降低 ,RI明显增高 ,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 P<0 .0 0 1)。结论  AION患者的 OA、PCAs血流量下降 ,血管阻力增加。CDFI对 AION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超声诊断 彩色多谱勒血流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外伤性黄斑裂孔 被引量:7
18
作者 万文萃 张向东 +2 位作者 李晓丹 张楠楠 金学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49-951,共3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外伤性黄斑裂孔的手术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经手术治疗的外伤性全层黄斑裂孔患者24例(24眼),所有患者均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术中采用C/3F/8气体填充玻...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外伤性黄斑裂孔的手术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经手术治疗的外伤性全层黄斑裂孔患者24例(24眼),所有患者均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术中采用C/3F/8气体填充玻璃体,嘱患者俯卧位7~14d,术后随访6~14个月,OCT观察黄斑裂孔情况,并记录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眼手术均顺利完成,未见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至随访期末,24眼中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17眼(70.83%)。术后1个月内22眼(91.67%)黄斑裂孔经0CT证实完全闭合,且随访期内未见复发;另2眼黄斑裂孔术后6个月始终未闭合,其中1眼为术前合并有玻璃体积血及黄斑裂孔周围脉络膜挫伤者,1眼为爆炸伤后2a才要求手术者。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能够有效治疗外伤性黄斑裂孔并提高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 内界膜剥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对术后眼压正常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焦军杰 万千 +2 位作者 李晓鹏 刘瑞芳 万新顺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76-478,共3页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术后眼压正常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chronic angle closure glaucoma,PCACG)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PCACG患者40例(54眼),均已行手术治疗,且眼压控制在21mmHg(1kPa=7...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术后眼压正常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chronic angle closure glaucoma,PCACG)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PCACG患者40例(54眼),均已行手术治疗,且眼压控制在21mmHg(1kPa=7.5mmHg)以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26眼)和对照组20例(28眼)。对照组术后应用维生素B12注射液50μg肌肉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川芎嗪注射液160mg加入50g·L-1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观察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眼部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眼动脉(ocular artery,OA)、睫状后短动脉(short posterior ciliary ar-tery,SPCA)、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CR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时间平均最大血流速(time averaged maximum velocity,TAMV)和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等。结果治疗组治疗后OA和CRA的PSV、EDV、RI、TAMV较治疗前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PCA的PSV、EDV、TAMV无明显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I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OA、SPCA和CRA的PSV、EDV、RI、TAMV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OA和CRA的PSV、EDV、RI、TAMV有一定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PCA的PSV、EDV、TAMV有一定程度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I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能改善PCACG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降低SPCA的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川芎嗪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频繁瞬目与泪膜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12
20
作者 刘海凤 张向东 杨洋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74-576,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频繁瞬目与泪膜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眼科门诊以"频繁眨眼"为首诊原因的患儿96例(192眼),进行病史采集、裂隙灯检查、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荧光染色检查。结果 96例患... 目的探讨儿童频繁瞬目与泪膜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眼科门诊以"频繁眨眼"为首诊原因的患儿96例(192眼),进行病史采集、裂隙灯检查、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荧光染色检查。结果 96例患儿中除10例患儿因睑内翻、倒睫存在明显眼部刺激症状而无法进行泪液分泌试验及泪膜破裂时间检查外,余86例(172眼)患儿中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检查结果低于10mm/5min者42眼、低于5mm/5min者18眼,大于10mm/5min者112眼;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少于10s者118眼,大于10s者54眼。结论频繁瞬目患儿病因较复杂,而泪膜稳定性降低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繁瞬目 儿童 泪膜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