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泊马度胺为主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效果研究
1
作者 杨满 黄琰 +4 位作者 张灵秀 吕国庆 朱璐瑶 刘宪凯 郭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1-436,共6页
目的:研究泊马度胺为主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3年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RRMM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采用PDD方案(泊马度胺+达雷妥尤单抗+地塞米松),45例采... 目的:研究泊马度胺为主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3年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RRMM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采用PDD方案(泊马度胺+达雷妥尤单抗+地塞米松),45例采用PCD方案(泊马度胺+环磷酰胺+地塞米松),观察并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中位疗程5(2-11)个,总体反应率(ORR)为75.0%;采用PDD方案的患者ORR为73.3%,采用PCD方案的患者ORR为75.6%。46例非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患者的ORR为86.9%,显著高于14例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患者的35.7%(χ^(2)=15.031,P<0.05)。所有患者的中位PFS为8.0(95%CI:6.8-9.1)个月,中位OS为14.0(95%CI:11.3-16.7)个月。PDD方案中非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患者的PFS和OS均显著高于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患者[PFS:7.0(95%CI:4.6-9.3)个月vs 4.0(95%CI:3.1-4.8)个月,χ^(2)=5.120,P<0.05;OS:未达到vs 6.0(95%CI:1.1-10.9)个月,χ^(2)=9.870,P<0.05];PCD方案中非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患者的PFS和OS也均显著高于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患者[PFS:9.0(95%CI:6.2-11.8)个月vs 6.0(95%CI:5.4-6.6)个月,χ^(2)=14.396,P<0.05;OS:未达到vs 11.0(95%CI:6.4-15.6)个月,χ^(2)=7.471,P<0.05]。结论:泊马度胺为主的方案治疗RRMM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复发难治 泊马度胺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在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中异常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韩效林 张小毅 +2 位作者 李敬东 王婉玲 杨翠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8-141,共4页
目的:探讨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中B细胞刺激因子(BLyS)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我院共收入初次确诊为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患者57例,其中包括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17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患者40例,... 目的:探讨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中B细胞刺激因子(BLyS)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我院共收入初次确诊为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患者57例,其中包括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17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患者40例,另有30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记为A、B、C组。利用ELISA试剂盒测定各组患者外周血BLyS水平,化疗后再次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B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患者体内的BLyS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0.05),化疗后所有患者体内的BLyS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DLBCL、FL患者外周血BLyS水平明显高于其它类型的B-NHL(P<0.05),Ⅲ-Ⅳ期B-NHL患者外周血BLyS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B-NHL患者(P<0.05)。结论: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中BLyS表达显著升高,且在不同组织学类型和不同分期的B-NHL患者体内表达水平不同,提示临床上通过检测患者体内BLyS表达水平,对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分期及治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 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满 黄琰 +4 位作者 朱璐遥 张灵秀 字友梅 王秀峰 张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4-1419,共6页
目的:探讨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7月本院收治的62例R/R 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治疗... 目的:探讨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7月本院收治的62例R/R 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治疗,评估临床疗效及药物安全性,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对化疗近期疗效、总生存期(OS)的影响。结果:62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48.39%。病变部位在结外、NCCN-IPI中高危/高危、IPI中高危/高危、进展或复发时间<12个月是影响R/R DLBCL患者化疗近期疗效的危险因素(均P<0.05)。最常见的毒副作用为中性粒细胞减少(75.19%),其中Ⅲ-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高达52.71%。62例患者1年和2年OS率分别为48.51%和31.56%,中位OS时间为12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后客观缓解[HR=0.080(95%CI:0.028-0.235)]是R/R DLBCL患者OS的保护性因素,NCCN-IPI中高危/高危[HR=4.828(95%CI:1.546-15.080)]是影响R/R 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可作为R/R DLBCL的有效治疗方案,NCCNIPI可作为预后的评价指标,化疗后客观缓解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布替尼 维奈托克 复发难治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NCCN-IP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WT1基因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5
4
作者 万鼎铭 边志磊 +5 位作者 刘延方 曹伟杰 张媛 李涛 何海燕 玄中乾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6-390,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WT1基因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方法检测122例初诊AML患者骨髓WT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进行初次诱导化疗缓解率(CR1)及2 a无白血病生存率(LFS)和总生存率(OS)的分析。对照组...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WT1基因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方法检测122例初诊AML患者骨髓WT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进行初次诱导化疗缓解率(CR1)及2 a无白血病生存率(LFS)和总生存率(OS)的分析。对照组为21例非白血病患者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健康供者。结果:对照组骨髓WT1基因表达水平为0.007(0.002,0.080);AML组为0.677(0.336,0.763),明显高于对照组(Z=2.620,P<0.001)。AML-M3患者WT1基因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CR1、2 a LFS和OS无差异。AML(非M3)患者WT1基因低表达组CR1为82.6%(38/46),高表达组为52.3%(23/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76,P=0.002);两组的总生存曲线和无白血病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0、4.698,P<0.05),高表达组2 a OS(36.0%)和LFS(33.3%)均低于低表达组(57.7%和53.7%)。结论:骨髓WT1基因表达水平是预测AML预后的有效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WT1基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LBCL患者CHOP或R-CHOP化疗前后中性粒细/淋巴细胞比值的变化及其对生存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李敬东 韩效林 +1 位作者 杨翠 孙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2-186,共5页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CHOP或R-CHOP方案化疗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变化及其对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60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NLR中位数的水平将其分为L组33例(NL...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CHOP或R-CHOP方案化疗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变化及其对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60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NLR中位数的水平将其分为L组33例(NLR<2.27)和H组27例(NLR≥2.27),比较两组行CHOP或R-CHOP方案化疗后的疗效及生存情况。结果:H组化疗后治疗总有效率(55.56%)明显低于L组(87.8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组化疗后1、2、3年累积生存率(70.37%、59.26%、37.04%)均明显低于L组(93.94%、87.88%、60.61%)(P<0.05)。化疗前外周血NLR≥2.27是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本组化疗前NLR≥2.27可能是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其水平偏高可能提示临床疗效欠佳,预后也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CHOP方案 R-CHOP方案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氢青蒿素诱导外周T细胞淋巴瘤Hut-78细胞凋亡及其可能的机制 被引量:3
6
作者 黄琰 吴隼 +5 位作者 张媛 字友梅 杨满 郭燕 张灵秀 王莉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7-61,共5页
目的:考察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诱导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Hut-78细胞凋亡,并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1~30μg/ml DHA对Hut-78细胞增殖的影响,运用Hochest 33258染色技术在共聚集显微镜下观察DHA对Hut-7... 目的:考察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诱导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Hut-78细胞凋亡,并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1~30μg/ml DHA对Hut-78细胞增殖的影响,运用Hochest 33258染色技术在共聚集显微镜下观察DHA对Hut-78细胞核形态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DHA对Hut-78细胞凋亡的影响,10 mmol/L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预处理细胞1 h,观察ROS在DHA引起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中的作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在Hut-78细胞凋亡过程中ROS对DHA引起的细胞色素C释放的影响。结果:DHA呈浓度依赖性抑制Hut-78细胞的增殖,并引起细胞核固缩,形成凋亡小体。5、10、20μg/ml DHA引起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5.1±2.8)%、(43.6±3.1)%、(68.9±2.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0μg/ml DHA处理导致Hut-78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59.4±2.6)%,而经ROS抑制剂NAC预处理之后,线粒体膜电位下降(38.4±2.1)%。DHA能够引起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的释放,而NAC的预处理能够明显地抑制这一过程,统计结果进一步证明这一点。结论:DHA能够抑制外周T细胞淋巴瘤Hut-78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DHA促进ROS依赖的细胞色素C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氢青蒿素 外周T细胞淋巴瘤 Hut-78细胞 细胞凋亡 活性氧 细胞色素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34b-5p上调抑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侵袭及RhoA/ROCK信号通路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敬东 韩效林 +3 位作者 杨翠 高攀科 陈小双 梁勇会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6-190,共5页
目的研究miR-34b-5p过表达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生长和运动以及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择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系中SU-DHL-4细胞进行研究。建立空白对照组、空载体转染组、miR-34b-5p转染组,采用qRT-PCR检测miR-34b-5p的表达量,... 目的研究miR-34b-5p过表达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生长和运动以及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择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系中SU-DHL-4细胞进行研究。建立空白对照组、空载体转染组、miR-34b-5p转染组,采用qRT-PCR检测miR-34b-5p的表达量,采用菌落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和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检测E-cadherin、N-cadherin Vimentin、RhoA和ROCK蛋白的表达量。结果在转染miR-34b-5p的细胞内,miR-34b-5p的表达量上调。miR-34b-5p过表达能抑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SU-DHL-4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减轻细胞侵袭,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结论 miR-34b-5p过表达可以抑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生长和运动以及RhoA/ROCK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34b-5p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增殖 凋亡 侵袭 RhoA/ROCK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43调控PAN3蛋白的表达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杨满 吴隼 +3 位作者 张灵秀 黄琰 字友梅 张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774-1778,共5页
目的:探讨miR-143调控PAN3蛋白的表达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运用q PCR实验检测miR-143在正常骨髓组织和淋巴瘤血液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检测在不同种类的细胞株中miR-143的表达水平;q PCR检测miR-143对PAN3的表达水平... 目的:探讨miR-143调控PAN3蛋白的表达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运用q PCR实验检测miR-143在正常骨髓组织和淋巴瘤血液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检测在不同种类的细胞株中miR-143的表达水平;q PCR检测miR-143对PAN3的表达水平的影响;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miR-143和PAN3之间的相互关系;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miR-143表达对B细胞淋巴瘤E6-1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和正常骨髓组织相比,miR-143在B细胞淋巴瘤中表达明显下调;选取miR-143表达水平较低的E6-1细胞株;双荧光素酶实验表明miR-143可以下调PAN3的表达水平,直接影响PAN3的表达活性;过表达miR-143后,E6-1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受到抑制,抑制E6-1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结论:miR-143可以通过调控PAN3的表达,从而调节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43 淋巴瘤 PAN3 TRANSWEL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应用IL-2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闫轶鹏 张青宜 贺立山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98-899,共2页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应用IL-2对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64例白血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其中观察组白血病患者经过化疗后,给予IL-2 40万u+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2周,对照组仅采用化疗。并...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应用IL-2对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64例白血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其中观察组白血病患者经过化疗后,给予IL-2 40万u+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2周,对照组仅采用化疗。并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T、CD4+T细胞、CD8+、CD4+/CD8+的变化情况。结果:化疗后的白血病患者给予IL-2治疗后,其CD3+、CD4+T淋巴细胞及CD4+/CD8+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T淋巴细胞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对照组CD3+细胞、CD8+细胞、CD4+/CD8+均较治疗前升高,CD4+T细胞较治疗前降低,且低于正常值水平,但两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并不显著。结论:白细胞介素II能明显改善高化疗后白血病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提高白血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IL-2 T淋巴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T3-ITD-mt和FLT3-ITD-wt初治原发AML患者外周血象和DNMT3A基因突变的临床特征对比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敬东 韩效林 +1 位作者 杨翠 李昂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20-1824,共5页
目的:比较初治原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内部串联重复野生型(ITD-wt)与突变型(FLT3-ITD-mt)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收集并回顾性研究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8例初治原发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 目的:比较初治原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内部串联重复野生型(ITD-wt)与突变型(FLT3-ITD-mt)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收集并回顾性研究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8例初治原发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有FLT3-ITD基因突变分为2组:A组(FLT3-ITD-wt)84例,B组(FLT3-ITD-mt)24例。对2组患者均行细胞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分型检查,比较2组患者外周血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Hb)水平、血小板数(Plt)、白细胞数(WBC)等血常规检查,骨髓原始细胞比例,FAB分型结果,融合基因分析及基因突变的发生情况等差异。结果:B组外周血Hb和RBC水平相比A组明显下降(P<0.05),WBC计数明显升高(P<0.01);而2组患者外周血Plt计数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则无明显差异(P>0.05)。2组患者FAB分型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MLL-ELL、CBFβ-MYH11、PML-RARA及AML-ETO是初治原发AML患者的常见融合基因,而2组患者常见融合基因占比无明显差异(P>0.05)。本组108例患者共检出27种基因突变(包括FLT3-ITD在内);B组DNMT3A基因突变检出率相比A组明显升高(P<0.05);而2组其它基因突变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FLT3-ITD-wt与FLT3-ITD-mt初治原发AML患者临床特征存在一定差异;与FLT3-ITD-wt比较,FLT3-ITD-mt的初治原发AML患者外周血Hb与RBC较低,而外周血WBC较高,且DNMT3A基因突变较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基因突变 FMS样酪氨酸激酶3 内部串联重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白介素-11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敬东 韩效林 吴隼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226-228,共3页
本研究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恢复的影响及其不良反应。20例接受同胞全相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rhIL-11治疗组"和对照组... 本研究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恢复的影响及其不良反应。20例接受同胞全相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rhIL-11治疗组"和对照组。rhIL-11治疗组患者在移植术后6天(+6天)起应用rhIL-11 0.75mg/d,连续14天;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对症支持治疗,其间观察血小板计数由最低值恢复至>20×109/L和>50×109/L的时间并于移植后30天观察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结果表明:rhIL-11治疗组患者血小板计数由最低值恢复至>20×109/L的时间平均为移植术后22.8天,对照组平均为移植术后27.3天,后者较治疗组延长4.5天(p<0.01)。治疗组患者血小板计数由最低值恢复至>50×109/L的时间平均为移植后24.5天,对照组平均为移植后35.3天,后者较治疗组延长9.6天(p<0.01)。移植术后30天时,对照组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总数及产板型数量分别为7.8个和4.2个,rhIL-11治疗组分别为15.6个和9.2个,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应用rhIL-11有加速血小板恢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白介素-11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天HiHiLo对少年女性贫血和铁缺乏运动员铁代谢及Hb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许亚丽 田野 +4 位作者 胡扬 洪平 许永利 张雅静 闫轶鹏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18-620,626,共4页
目的:观察高住高练低训(HiHiLo)对贫血和铁缺乏运动员铁代谢及Hb的影响,为运动性贫血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将14名少年女性贫血和铁缺乏运动员随机分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8)。实验组每晚在低氧房(模拟海拔2500米)内居住11h,白天照... 目的:观察高住高练低训(HiHiLo)对贫血和铁缺乏运动员铁代谢及Hb的影响,为运动性贫血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将14名少年女性贫血和铁缺乏运动员随机分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8)。实验组每晚在低氧房(模拟海拔2500米)内居住11h,白天照常训练,每周进行3次低氧下70%VO2max蹬功率自行车训练;对照组常氧居住、训练,每周再进行3次常氧下80%VO2max蹬功率自行车训练。两组运动员的平原训练内容和训练强度相同,实验共进行25天。测试指标包括Hb、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结果:实验组Hb、SI、TIBC在实验后较实验前显著提高(P<0.05),SF显著下降(P<0.05),sTfR在第22天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各指标均无显著性改变。结论:(1)25天模拟海拔2500米的HiHiLo可提高贫血和铁缺乏运动员的Hb水平,可促进运动员对铁的转运、细胞内摄入以及铁储备的动用;(2)两组运动员均存在严重的铁缺乏,且在实验后缺铁状态并未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HILO 女性 运动员 贫血 铁代谢 H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酰胺参与Ⅱ型CD20抗体诱导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琰 吴隼 +5 位作者 张媛 字友梅 杨满 郭燕 张灵秀 王莉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92-1297,共6页
目的:探讨Ⅱ型CD20抗体诱导靶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机制,为制备具有较强肿瘤杀伤能力的新型CD20抗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淋巴瘤细胞Raji分别与I型CD20抗体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和Ⅱ型CD20抗体托西莫单抗(Tositumomab)孵育后,采用磷脂酰... 目的:探讨Ⅱ型CD20抗体诱导靶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机制,为制备具有较强肿瘤杀伤能力的新型CD20抗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淋巴瘤细胞Raji分别与I型CD20抗体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和Ⅱ型CD20抗体托西莫单抗(Tositumomab)孵育后,采用磷脂酰丝氨酸V(annexin V)和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双染,流式细胞仪比较两种抗体处理后程序性死亡细胞所占比例;在CD20抗体处理前,用工作浓度的caspase抑制剂Z-VAD-FMK(carbobenzoxy-valyl-alanyl-aspartyl-[O-methyl]-fl uoromethylketone)或伏马毒素(fumonisin B1,FB1)预处理Raji细胞,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比较预处理组与未预处理组淋巴瘤细胞程序性死亡所占的比例。收集CD20抗体处理过的Raji细胞,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的CD20抗体处理组间淋巴瘤细胞内神经酰胺(ceramide)的水平,并用相同方法检测FB1对Tositumomab引起淋巴瘤细胞内ceramide水平变化的抑制作用。用不同浓度的C2-ceramide与淋巴瘤细胞进行孵育,16 h后用annexin V&PI双染检测其诱导靶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能力。结果:10μg/m L的I型抗体Rituximab几乎不能诱导Raji细胞的程序性死亡,而相同浓度的Ⅱ型CD20抗体Tositumomab能够诱导(28.6±4.2)%的Raji细胞产生程序性死亡,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8,P<0.01),这种程序性死亡不能被caspase抑制剂Z-VAD-FMK所抑制(F=3.01,P>0.05)。Tositumomab处理后能够引起Raji细胞内ceramide水平的升高(t=28.48,P<0.01),且5~40μmol/L的C2-ceramide能够通过剂量依赖性的关系诱导Raji细胞的程序性死亡(F=2.71,P>0.05)。Ceramide合成的FB1可以显著抑制Tositumomab引起的Raji细胞内ceramide水平的升高(F=20.18,P<0.01),进而显著抑制Tositumomab介导的程序性死亡(F=17.02,P<0.01)。结论:Ⅱ型CD20抗体Tositumomab而非I型CD20抗体Rituximab可以通过介导靶细胞内ceramide水平的升高,诱导靶细胞的程序性死亡,这种程序性死亡与经典的caspase通路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CD20 靶向治疗 程序性死亡 神经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重组人G-CSF联合EPO治疗MDS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志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512-513,共2页
为了观察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观察15例MDS患者应用GCSF联合EPO治疗后的血像和骨髓像及临床表现的变化,并了解其疗效。给患者GCSF300μg/d。联合EPO100U/... 为了观察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观察15例MDS患者应用GCSF联合EPO治疗后的血像和骨髓像及临床表现的变化,并了解其疗效。给患者GCSF300μg/d。联合EPO100U/(kg·d),连续10天,皮下注射。结果表明:15例MDS患者10例粒系明显改善,7例红系改善,输血间隔延长;患者对联合应用药物的副作用均能耐受。结论:应用重组人G-CSF联合EPO治疗MDS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能改善临床表现、减少感染和出血,有利临床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促红细胞生成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蛋白ROCK2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15
作者 汤平 郑臣辉 +8 位作者 董振坤 谢梦晗 谢新生 孙慧 孙玲 万鼎铭 刘延方 姜中兴 郭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06-1609,共4页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血清蛋白ROCK2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 GVHD)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将患者分为c GVHD组和对照组(未发生c GVHD),采用ELISA法检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和未发生c GVHD患者血清蛋白...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血清蛋白ROCK2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 GVHD)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将患者分为c GVHD组和对照组(未发生c GVHD),采用ELISA法检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和未发生c GVHD患者血清蛋白ROCK2的表达水平。结果:c GVHD患者血清中ROCK2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其中ROCK2在重度c GVHD组表达水平较轻、中度c GVHD组明显升高(P<0.001);ROCK2表达水平在发生c GVHD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在以肺脏为主要靶器官的c GVHD患者血清中ROCK2显著升高(P<0.01)。发生重度c GVHD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较轻度和中度c GVHD患者明显缩短(P<0.05)。结论:ROCK2对评估c GVHD严重程度和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可能成为治疗c GVHD的新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ROCK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源化慢性髓系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6
16
作者 徐玉洁 贾文华 +3 位作者 刘苍春 陈婉如 李德鹏 黄一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29-1333,共5页
目的:构建BABL/c裸鼠人源化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模型,为CML实验研究提供动物模型。方法:将4周龄BALB/c裸鼠在无菌条件下行脾切除术,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及全身亚致死量照射预处理(sublethal irradiation,SLI预处理)后,经尾静脉注射CML初诊... 目的:构建BABL/c裸鼠人源化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模型,为CML实验研究提供动物模型。方法:将4周龄BALB/c裸鼠在无菌条件下行脾切除术,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及全身亚致死量照射预处理(sublethal irradiation,SLI预处理)后,经尾静脉注射CML初诊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实验分为2组:A组(单纯预处理组)和B组(白血病细胞接种组),对A组裸鼠进行SLI预处理,经尾静脉注入0.3 ml的PBS;给B组接种的细胞为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4.5×10~7个。观察裸鼠的体重、饮食变化、血象及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人CD13、CD45的表达;将恶病质裸鼠处死并取骨髓进行病理学检查及BCR/ABL融合基因的RT-PCR检测。结果:1B组的裸鼠静脉输注人的单个核细胞后,21 d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度减低,食量下降,消瘦,脊背拱起,最后出现恶病质而死亡。生存时间为46±4.2 d(45-57 d)。2B组小鼠第3周检测到外周血中CD13^+CD45^+细胞,占2.56%±0.36%,第6周占4.97%±0.43%,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小鼠第3周和第6周CD13^+CD45^+细胞分别为0.56%±0.05%,0.44%±0.07%。B组CD13^+CD45^+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P<0.05)。3病理学检查显示,裸鼠处死,骨髓HE染色后B组鼠见增生活跃,可见白血病细胞。4从小鼠的骨髓中同样扩增出BCR/ABL融合基因。结论:用SLI预处理法初步成功建立了人源化BALA/c裸鼠CML模型,其白血病发病时间较长,建模成本低廉并且技术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LB/C裸鼠 慢性髓系白血病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