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不同脑区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6
1
作者 邢红霞 刘胜 +5 位作者 赵建华 苏洲 田小军 史莉瑾 王玉梅 张博爱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9-265,共7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伴发急、慢性抑郁大鼠模型的行为学及其不同脑区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改变。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PD组、PD+慢性抑郁组、慢性抑郁组、PD+急性抑郁组、急性抑郁组。在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伴发急、慢性抑郁大鼠模型的行为学及其不同脑区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改变。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PD组、PD+慢性抑郁组、慢性抑郁组、PD+急性抑郁组、急性抑郁组。在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所造的PD大鼠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慢性抑郁或急性抑郁大鼠模型。于不同的时间点,测定体重的变化,采用旷场实验、被动回避实验评价大鼠抑郁程度及学习能力,观察各组大鼠模型不同脑区(额叶、黑质、海马、蓝斑)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结果①PD组及慢性抑郁组与正常组相比在第7、14、21天体重增长率明显降低,PD+慢性抑郁组与其他各组相比,上述各个时间点体重增长更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旷场实验中,PD+慢性抑郁组各时间点水平运动总距离及垂直得分与其他各组相比均低,尤其在第1天及第7天。急性抑郁组及PD+急性抑郁组在第1天、第3天水平运动总距离及垂直得分亦有显著变化。③被动回避测试中,与正常组相比较,PD组和慢性抑郁组从第7天开始,T1值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T2值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相比于上述3组,PD+慢性抑郁组从第1天开始,T1、T2值变化更为显著。④在各脑区,PD组、慢性抑郁组、急性抑郁组之间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较正常组显著减少;而PD+急性抑郁组、PD+慢性抑郁组5-HT、NE及DA水平较上述组减少更加显著。结论 PD伴发抑郁的机制为内源性因素所致,而外源性因素起了促进及加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模型 大鼠 行为学检测 单胺类神经递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必净注射液对家兔左心缺血再灌注损伤肺脏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煜霞 王雷 姬明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7-129,共3页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家兔左心缺血再灌注损伤肺脏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健康成年家兔均分为两组:缺血再灌注组和血必净治疗组,两组均在缺血前30min(T1)、缺血30min(T2)、再灌注30min(T3)取颈外静脉血及颈总动脉血5ml;取支气管肺泡灌...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家兔左心缺血再灌注损伤肺脏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健康成年家兔均分为两组:缺血再灌注组和血必净治疗组,两组均在缺血前30min(T1)、缺血30min(T2)、再灌注30min(T3)取颈外静脉血及颈总动脉血5ml;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5ml,检测外周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NF-α水平及家兔肺组织TNF-α和ICAM-1表达情况.结果:1.血必净注射液提高缺血再灌注家兔PaO2;2血必净注射液降低缺血再灌注家兔外周血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TNF-α水平,降低肺组织TNF-α和ICAM-1表达.结论:血必净注射液通过降低左心缺血再灌注家兔外周血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NF-α含量及肺组织中TNF-α和ICAM-1的表达保护肺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必净注射液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肺脏 TNF-α ICAM-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肝癌细胞杀伤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周兵 张德重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03-706,共4页
目的:观察肝癌细胞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ells,CIK)共培养后的细胞增殖活性、表型的变化及其对肝癌细胞HepG2的杀伤活性。方法:采集健康供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 目的:观察肝癌细胞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ells,CIK)共培养后的细胞增殖活性、表型的变化及其对肝癌细胞HepG2的杀伤活性。方法:采集健康供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NC),常规诱导出DC、CIK,用肝癌细胞HepG2抗原冲击DC(Ag-DC),并将其与CIK共培养(Ag-DC-CIK),观察CIK和Ag-DC-CIK的细胞表型及增殖活性,并以肝癌细胞HepG2作为靶细胞,用MTT法检测CIK和Ag-DC-CIK的杀伤活性。结果:肝癌细胞抗原致敏的DC与CIK细胞共培养后,Ag-DC-CIK细胞群增殖活性明显增强,且高表达CD3+CD8+、CD3+CD56+双阳性细胞,其增殖活性和杀伤活性较单纯的CIK细胞更高(P<0.05)。结论:肿瘤抗原致敏的DC与CIK共培养获得的Ag-DC-CIK增殖活性和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显著高于CIK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肝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营养评定法在近端胃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金建云 常晓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33-535,共3页
目的应用微型营养评定法(mini-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调查和分析近端胃癌住院患者的营养状态,探讨其与传统营养评价方法的关系。方法应用MNA问卷调查结合患者经济文化状况、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查,对512例普外科近端胃癌术前患者... 目的应用微型营养评定法(mini-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调查和分析近端胃癌住院患者的营养状态,探讨其与传统营养评价方法的关系。方法应用MNA问卷调查结合患者经济文化状况、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查,对512例普外科近端胃癌术前患者进行营养评价,研究近端胃癌患者的营养状况,比较MNA评分与传统的人体测量及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结果根据MNA得分,近端胃癌患者中营养不良者180例(35.2%),营养不良危险者135例(26.4%),营养良好者197例(38.4%),3组患者各营养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NA评分与传统评价方法测得的体质指数(BMI)、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围(AC)、上臂肌围(AMC)、血红蛋白(Hb)、血浆清蛋白(ALB)和总淋巴细胞计数(TLC)之间有良好相关性(r值分别为0.71、0.58、0.35、0.42、0.41、0.61和0.28,P<0.05)。不同的经济、文化状况与营养不良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结论近端胃癌住院患者中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高危状态的发生率高,应考虑在围术期给予恰当的营养支持。MNA是一种简单、易行、无创、适合于近端胃癌患者的营养评价方法,与多数传统营养指标之间有良好相关性,提倡在近端胃癌患者中应用,以供临床治疗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评价 胃肿瘤 营养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羟多巴胺及囊泡单胺类转运功能抑制对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邢红霞 杨大飞 +4 位作者 刘胜 朱元凯 田小军 史莉瑾 张博爱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27-430,共4页
目的探讨6-羟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及囊泡单胺类转运体(vesicular monoamine transport-er,VMAT)功能抑制对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6-OHDA(25、50、100、200μmol/L)及VMAT功能抑制剂利血平(50... 目的探讨6-羟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及囊泡单胺类转运体(vesicular monoamine transport-er,VMAT)功能抑制对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6-OHDA(25、50、100、200μmol/L)及VMAT功能抑制剂利血平(50、100、400、1 600nmol/L)与6-OHDA(100μmol/L)作用于PC12细胞,于不同时间点(12、24、36、48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C12细胞Bcl-2蛋白及Bax蛋白活性。结果加入不同浓度的6-OHDA时PC12细胞凋亡随6-OHDA浓度增加显著上升,并且引起Bcl-2蛋白表达抑制,Bax蛋白表达上升,具有时间依赖性。加入利血平后,相应的细胞凋亡增多,Bcl-2蛋白表达降低明显,Bax蛋白表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提示6-OHDA能诱导PC12细胞凋亡,并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其作用机制涉及到VMAT功能抑制触发了6-OHDA的内源性毒性,抑制Bcl-2蛋白的表达,促进细胞内Bax的表达,进而诱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羟多巴胺 PC12细胞 凋亡 囊泡单胺类转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