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杨瑞民 张铭秋 +1 位作者 赵东菊 李奋保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465-467,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的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探讨影响治疗时间窗的因素。方法54例脑梗死患者均在CT检查及血管造影基础上接受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其中在6h以内溶栓者42例,6~24h溶检者12例。统计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再通率和神经...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的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探讨影响治疗时间窗的因素。方法54例脑梗死患者均在CT检查及血管造影基础上接受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其中在6h以内溶栓者42例,6~24h溶检者12例。统计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再通率和神经功能缺失积分差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8.1%和75.0%,显效率分别为71.4%和50.0%,管再通率分别为69.0%和50.0%,血管再通中位时间分别为68和73min。结论动脉内溶检时间窗是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仅以发病时间不超过6h作为治疗标准是不够全面的,应当根据病情合理放宽溶栓的时间窗,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病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溶检 治疗时间窗 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患者 治疗时间窗 影响因素分析 血管再通率 动脉内溶栓 神经功能缺失 治疗有效率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时效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杨瑞民 张铭秋 +4 位作者 赵东菊 李奋保 姚卫华 赵鹏 刘爱光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的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探讨影响治疗时间窗的因素。方法 54例脑梗死患者均在CT检查及血管造影基础上接受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其中在6h以内溶栓者42例,6~24h溶栓者12例。术后统计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的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探讨影响治疗时间窗的因素。方法 54例脑梗死患者均在CT检查及血管造影基础上接受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其中在6h以内溶栓者42例,6~24h溶栓者12例。术后统计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神经功能缺失积分差值。结果 两组患者冶疗有效率分别为88.1%和75.0%,显效率分别为71.4%和50.0%,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9.0%和50.0%,血管再通中位时间分别为68和73min。结论 动脉内溶栓时间窗是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仅以发病时间不超过6h作为治疗标准是不够全面的,应当根据病情合理放宽溶栓的时间窗,最大降低患者的病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溶栓 时间窗 急性脑梗死 时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弹头射频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老年人肺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张铭秋 赵东菊 +1 位作者 杨瑞民 李奋保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 探讨CT导引下多弹头射频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治疗老年人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46例确诊为肺癌的老年患者首先进行多弹头射频治疗,7天后进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一共灌注1~3次,灌注间隔4~6周,对照组36例,单纯进行支气... 目的 探讨CT导引下多弹头射频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治疗老年人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46例确诊为肺癌的老年患者首先进行多弹头射频治疗,7天后进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一共灌注1~3次,灌注间隔4~6周,对照组36例,单纯进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用量同观察组。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54.3%、半年生存率为95.7%、1年生存率为80.0%,对照组有效率为30.6%、半年生存率为77.8%、1年生存率为52.8%。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O.05)。结论 多弹头射频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肺癌近期疗效确切、痛苦小,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综合性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术 支气管动脉灌注 肺肿瘤 多弹头射频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光眼与非炎症性缺血型视神经病变的傅立叶OCT扫描视神经形态学对比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海涛 杨玉新 +4 位作者 毛永 丁晓丽 秦海霞 梁长华 郭英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46-750,共5页
目的比较青光眼与非炎症性缺血型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患者患眼的视盘及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eripapillary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pRNFL)参数变化情况及诊断能力。方法选择我院眼科年龄≥4... 目的比较青光眼与非炎症性缺血型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患者患眼的视盘及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eripapillary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pRNFL)参数变化情况及诊断能力。方法选择我院眼科年龄≥40岁就诊患者71例(71眼)。受试者分为青光眼组26例、NAION组15例、对照组30例,排除视野缺损范围大于两个象限或等效球镜度数大于±6D的受试眼以及发病时间小于6个月的NAION患眼。所有患者均接受眼部常规检查,使用傅立叶OCT测量视盘及pRNFL各参数。结果 3组之间除视盘面积外(P=0.059),其余视盘及pRNFL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经LSD两两比较发现:青光眼组的视杯面积(1.438±0.714)mm2最大(均为P<0.05),盘沿面积(0.965±0.652)mm2最小(均为P<0.05),盘沿容积和视神经盘容积[(0.103±0.089)mm3、(0.195±0.168)mm3]最小(均为P<0.05),视杯容积(0.482±0.420)mm3最大(均为P<0.05),杯盘比最大(均为P<0.05);NAION组的视杯面积(0.493±0.344)mm2最小(均为P<0.05),盘沿面积(1.255±0.294)mm2与对照组(1.243±0.509)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盘沿容积(0.196±0.094)mm3、视神经盘容积(0.339±0.109)mm3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视杯容积(0.083±0.073)mm3最小(均为P<0.05),杯盘比最小(均为P<0.05)。在pRNFL方面,经LSD两两比较发现:3组在平均值及TU、ST、SN、NU、IT区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NL、IN、TL区,青光眼组与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将青光眼组与对照组进行AROC分析发现:视盘参数中除视盘面积外(P>0.05),其他参数及所有pRNFL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将NAION组与对照组进行AROC分析发现:pRNFL中的上方(即ST、SN区)、鼻上(即NU区)和下方偏颞侧(即IT区)ARO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视盘所有参数及pRNFL其余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将NAION组与青光眼组进行AROC分析发现:视盘参数中视杯面积、视杯容积、杯盘比(包括面积、水平和垂直)的ARO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pRNFL中的颞上方(即TU区)、鼻上方(即NU区)和平均值ARO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余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通过傅立叶OCT检测可发现青光眼与NAION在视盘及pRNFL方面的差异,为理解此两种视神经疾病的发病特点及鉴别诊断提供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盘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青光眼 缺血型视神经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奋保 杨瑞民 +1 位作者 张新中 周文科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6月-2004年6月我们采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126例(其中4例有2个动脉瘤,共130个)。前交通动脉瘤42个,后交通动脉瘤53个,颈内动脉瘤6个,大脑中动脉瘤10... 目的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6月-2004年6月我们采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126例(其中4例有2个动脉瘤,共130个)。前交通动脉瘤42个,后交通动脉瘤53个,颈内动脉瘤6个,大脑中动脉瘤10个,大脑后动脉瘤8个,大脑前动脉瘤6个,小脑后下动脉瘤2个;基底动脉瘤3个。按Hunt—Hess分级:Ⅰ级38例,Ⅱ级54例,Ⅲ级23例,Ⅳ级11例。必要时辅以篮筐技术、重塑技术、支架技术、双微导管或连环技术、蚕食技术。结果成功栓塞126例动脉瘤,其中103例为100%栓塞,21例为95%,2例为90%。12例在栓塞后6~18个月进行造影随访,所栓塞动脉瘤均未见复发征象。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治疗手段。联合运用多种栓塞技术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