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二氧杂环丁烷中间体的余辉发光材料构建与生物成像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楠楠 姬盛路 丁丹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0-846,共17页
余辉成像技术规避了生物组织自体荧光干扰,拥有超高成像信噪比,在生物医学成像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利用二氧杂环丁烷高能中间体的生成和分解可实现对光能的储存和释放,因此能够被单线态氧氧化生成二氧杂环丁烷中间体的余辉材料,... 余辉成像技术规避了生物组织自体荧光干扰,拥有超高成像信噪比,在生物医学成像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利用二氧杂环丁烷高能中间体的生成和分解可实现对光能的储存和释放,因此能够被单线态氧氧化生成二氧杂环丁烷中间体的余辉材料,能获得长持续发光。基于二氧杂环丁烷中间体的余辉发光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结构多样性,可通过结构修饰延长余辉发射范围、增强余辉强度,实现更精准的余辉成像。本综述总结了基于二氧杂环丁烷中间体的余辉材料的发光机理和构建策略,介绍了多组分和单分子余辉材料的设计策略并详细论述了已报道的余辉底物及其发光机理。此外,分类探讨了余辉纳米探针的设计策略及其在疾病诊断、生物传感和成像等领域的最新进展,最后分析了该类材料在临床转化中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辉发光 二氧杂环丁烷 余辉材料 疾病诊断 生物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素化乙酰普鲁兰多糖耦联CD3纳米粒的制备及T细胞摄取效应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宏洋 张航 +6 位作者 李星星 李泉鑫 何琦 胡丹慧 魏向娟 南文滨 陈红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14-1019,共6页
目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是抗肿瘤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纳米粒表面经特异性抗体修饰可使其靶向并激活T细胞。文中探讨生物素化乙酰普鲁兰多糖纳米粒耦联CD3抗体(Bio-PA-CD3 NPs)对CD8+T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及摄取效应的影响。方法超声透... 目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是抗肿瘤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纳米粒表面经特异性抗体修饰可使其靶向并激活T细胞。文中探讨生物素化乙酰普鲁兰多糖纳米粒耦联CD3抗体(Bio-PA-CD3 NPs)对CD8+T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及摄取效应的影响。方法超声透析法制备了3种生物素取代度Bio1.6-PA-CD3 NPs、Bio5.4-PA-CD3 NPs和Bio6.3-PA-CD3 NPs,CD3抗体耦联于纳米粒表面。比较3种纳米粒的粒径,Zeta电位; CCK-8法检测对CD8+T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试剂盒测定纳米粒对CD8+T细胞分泌的3种细胞因子含量。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细胞摄取Bio-PA-CD3 NPs。结果 Bio1.6-PA-CD3NPs、Bio5.4-PA-CD3 NPs和Bio6. 3-PA-CD3 NPs表面CD3抗体浓度分别为(36.1±4.4)、(21.4±4.3)和(10.3±4.7)μg/mg。耦联CD3抗体的纳米粒与CD8+T细胞共孵育48 h,NPs浓度为50、100、200μg/m L时,与同一生物素取代度Bio-PA NPs比较,BioPA-CD3 NPs明显促进细胞增殖(P<0.05);共孵育96 h,NPs浓度为1、10、50、100、200μg/m L时,与同一生物素取代度Bio-PA NPs比较,Bio-PA-CD3 NPs明显促进细胞增殖(P<0.05)。当NPs浓度为10μg/m L时,Bio1.6-PA-CD3 NPs、Bio5.4-PA-CD3 NPs较对应未耦联抗体纳米粒促进IL-2的分泌;当NPs浓度为50μg/m L时,Bio1.6-PA-CD3 NPs较对应未耦联抗体纳米粒促进IFN-γ的分泌; Bio1.6-PA-CD3 NPs、Bio5.4-PA-CD3 NPs较对应未耦联抗体纳米粒促进TNF-β、IL-2的分泌;当NPs浓度为100、200μg/m L时,Bio1.6-PA-CD3 NPs、Bio5.4-PA-CD3 NPs较对应未耦联抗体纳米粒促进IFN-γ、TNF-β、IL-2的分泌(P<0.05)。流式结果显示CD8+T细胞对Bio1.6-PA-CD3 NPs、Bio5.4-PA-CD3 NPs和Bio6.3-PA-CD3 NPs 3组纳米粒摄取率荧光强度峰值左移,即荧光强度逐渐降低。结论制备的耦联抗体的普鲁兰多糖纳米粒有望作为一种提高T细胞免疫效应的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 普鲁兰 生物素 CD3抗体 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基因/化疗药物双层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内外抗乳腺癌效应初步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马姝蕊 秦靖雯 +5 位作者 宋梦清 胡丹慧 万国运 姬盛路 张其清 陈红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85-690,共6页
目的以血管生成为靶点治疗肿瘤的假说验证后,抗肿瘤血管生成基因治疗因其明显的优势而受到关注,与化疗联合,既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亦杀灭肿瘤细胞,协同增强抗肿瘤效应。文中探讨了共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小型干扰RNA(siRNA)与... 目的以血管生成为靶点治疗肿瘤的假说验证后,抗肿瘤血管生成基因治疗因其明显的优势而受到关注,与化疗联合,既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亦杀灭肿瘤细胞,协同增强抗肿瘤效应。文中探讨了共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小型干扰RNA(siRNA)与化疗药物(EPI)的双层纳米粒的负载基因能力和体内外抑制乳腺癌初步效应。方法将合成的mPEG-g-CS与PLGA纳米粒通过超声透析法制备成双层纳米粒(DL NPs),外层为mPEG-g-CS,负载siRNA,内层为PLGA纳米粒,包载化疗药物EPI,研究双层纳米粒的理化性质,基因负载能力。将裸鼠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每组6只,重复3次:等渗盐水组,游离EPI组、mPEG-g-CS-siRNA NPs组以及DL NPs-siRNA组,EPI给药剂量为25 mg EPI/kg,mPEG-g-CS-siRNA以及DL-siRNA NPs给药剂量为65μg siRNA/kg,开始进行治疗。定期测量肿瘤长宽,22 d时处死裸鼠,取出肿瘤组织、称重。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阻滞实验表明mPEG-g-CS能有效地与pDNA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且对细胞活性影响小,证明其可作为基因载体。siRNA浓度为100 nmol/L为最佳负载浓度。当N/P比例为5时,mPEG-g-CS-siRNA的粒径最小[(-12.70±0.42)nm],而对DL NPs-siRNA而言,当N/P比例为20时其粒径最小[(153.82±30.15)nm]。当N/P比例为0.1时,可以看到有少量的pDNA迁移,此时mPEG-g-CS不能完全缩合pDNA;当N/P比例为0.4及之上,pDNA完全被mPEG-g-CS阻滞,此时mPEG-g-CS已经完全缩合pDNA。以聚乙烯亚胺(PEI)为阳性对照,MCF-7细胞、HUVEC细胞与纳米粒共孵育24、48、72 h后,mPEG-g-CS-p DNA NPs都显示出较低的毒性。但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mPEG-g-CS-p DNA NPs的毒性增加。siRNA浓度为100 nmol/L时,MCF-7细胞存活率为78.66%,HUVEC的细胞存活率为85.69%,毒性更大。在孵育24 h时,DL NPs-siRNA浓度为0.5、50和500μg/mL时MCF-7细胞的平均存活率分别是92.4%、78.1%和51.4%,并且,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各组细胞存活率均降低。治疗22 d后,游离EPI组的肿瘤抑制率约为22.36%,mPEG-g-CS-siRNA组的肿瘤抑制率约为85.01%,相比之下,DL NPs-siRNA组肿瘤抑制率高达99.90%。22 d后,解剖小鼠,取出肿瘤组织,对照组的肿瘤体积和质量最大,DL NPs-siRNA组最小,肿瘤几乎完全消失。结论DL NPs可用于负载siRNA及化疗药物,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抗肿瘤药物输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纳米粒 PLGA 乳腺癌 化疗 基因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膜仿生纳米载体的制备和表征及其体外跨胎盘屏障转运效率研究
4
作者 胡丹慧 潘玉雪 +6 位作者 王鹏 焦振娜 万国运 王海蛟 随俊慧 唐红波 陈红丽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1-327,共7页
利用血小板膜(PM)包覆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PLGA NPs),制备成血小板膜仿生纳米粒(P-PLGA NPs)作为药物载体,评价载体的体外跨胎盘屏障转运效率。分别通过超声复合法、物理共挤法和共价连接法制备P-PLGA NPs。利用粒径仪、透射... 利用血小板膜(PM)包覆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PLGA NPs),制备成血小板膜仿生纳米粒(P-PLGA NPs)作为药物载体,评价载体的体外跨胎盘屏障转运效率。分别通过超声复合法、物理共挤法和共价连接法制备P-PLGA NPs。利用粒径仪、透射电镜、能谱仪、SDS-PAGE和Elisa对P-PLGA NPs的理化特性表征,确定最优的制备方法。MTT法考察纳米载体对人绒毛膜癌细胞(BeWo b30)的毒性;流式细胞术探究BeWo b30摄取纳米载体的途径;利用Transwell构建体外胎盘屏障模型,考察纳米载体体外跨胎盘屏障效率。结果显示,PLGA NPs粒径为(174.1±23.4)nm,电势为(-32.3±5.6)mV,PM电势为(-24.5±1.8)mV;超声复合法、物理共挤法和共价连接法制备的P-PLGA NPs粒径分别为(269.1±32.9)、(425.0±36.6)、(823.4±73.1)nm,电势分别为(-24.1±3.8)、(-26.4±2.3)、(-23.5±2.9)mV,均显著高于PLGA NPs(P<0.05),接近PM电势;表面膜蛋白条带完整且均有特异性蛋白标志物P-选择素存在,初步证明血小板膜成功包覆在PLGA NPs表面。纳米载体在10~1000μg/mL浓度范围内,细胞存活率为90.5%~105.0%,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载体对细胞无明显毒性;与对照组相比,PLGA NPs组制霉素(NY)摄取抑制率为53%,P-PLGA NPs组阿米洛利(AMR)摄取抑制率为45%,初步证实摄取途径分别为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和巨胞饮途径。在胎盘屏障模型中,上室给药浓度为5和20μg/mL时,PLGA NPs转运效率分别高出P-PLGA NPs 1.6%和24.3%;上室给药浓度为100μg/mL时,P-PLGA NPs转运效率高出PLGA NPs 13.8%。研究表明,超声复合法制备的P-PLGA NPs粒径较小,分散均匀;增加纳米载体浓度,P-PLGA NPs跨胎盘屏障转运效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仿生 纳米载体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胎盘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