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血源子宫内膜干细胞移植通过免疫调节缓解化疗引起的小鼠肠道损伤和菌群失调
1
作者 刘秦 常梦源 +5 位作者 宋豪锋 杜晨旭 李永海 张胜辉 刘彦礼 林俊堂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1-308,共8页
目的:研究经血源子宫内膜干细胞(menstrual blood-derived endometrial stem cells,MenSCs)对化疗引起的小鼠肠道黏膜炎和菌群失调的治疗效果及潜在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顺铂(cisplatin,Cis)组和Cis+MenSC组,每组10只:Cis... 目的:研究经血源子宫内膜干细胞(menstrual blood-derived endometrial stem cells,MenSCs)对化疗引起的小鼠肠道黏膜炎和菌群失调的治疗效果及潜在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顺铂(cisplatin,Cis)组和Cis+MenSC组,每组10只:Cis组和Cis+MenSC组小鼠采用腹腔注射Cis(2 mg·kg^(−1)·d^(−1),连续5 d)的方式建立小鼠化疗性肠黏膜炎模型,正常组小鼠经腹腔注射同等体积生理盐水;Cis+MenSC组小鼠经尾静脉移植MenSCs,而正常组与Cis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同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过程中观察小鼠体征及体重变化,实验结束后分离小鼠小肠、结肠部位,通过HE染色评估小鼠肠道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肠道组织中F4/80和IL-6阳性细胞率;Western blot检测肠道组织中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炎症因子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变化;粪便微生物菌群16S rDNA扩增子测序检测小鼠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和丰度的改变情况。结果:与Cis组小鼠相比,MenSCs移植组小鼠体重显著增加,HE染色显示小肠及结肠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肠绒毛水肿减轻,腺体排列较有序;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enSCs移植可显著上调Cis损伤后小鼠肠道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表达(P<0.05)。随后,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enSCs移植可显著降低Cis损伤后小鼠肠道组织中巨噬细胞数量(P<0.01),下调肠道组织中促炎因子IL-1β和IL-6和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P<0.01);同时显著上调肠道组织中抑炎因子IL-10和抗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P<0.01)。进一步粪便微生物测序结果显示,MenSCs移植可改善Cis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显著降低有害微生物艾森伯格氏菌(Eisenbergiella tayi)和人结肠厌氧棍状菌(Anaerotruncus colihominis)的丰度(P<0.01),同时显著增加肠道中有益微生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apodemi)的丰度(P<0.05),有助于恢复健康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结论:MenSCs移植能够减轻化疗药物造成的小鼠肠道屏障损伤,减轻化疗相关小鼠黏膜炎的症状,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稳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 顺铂 经血源子宫内膜干细胞 免疫调节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ERK1/2和NF-κB信号途径介导的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武俊芳 牛杰 +4 位作者 李晓鹏 张芬熙 范文艳 李颖虹 郭志刚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5-468,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0、10-8、10-7、10-6和10-5mol/L AngⅡ体外诱导培养bmMSC 12 h,然后应用ELISA法检测细胞TNF-α和IL-6的分泌水平,RT-PCR法检测细胞TNF-α和IL...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0、10-8、10-7、10-6和10-5mol/L AngⅡ体外诱导培养bmMSC 12 h,然后应用ELISA法检测细胞TNF-α和IL-6的分泌水平,RT-PCR法检测细胞TNF-α和IL-6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ERK1/2和NF-κBP65蛋白磷酸化程度。结果:5组bmMSC TNF-α和IL-6分泌水平、mRNA表达水平,ERK1、ERK2和NF-κB-P65蛋白磷酸化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562、53.940、24.622、30.208、96.129、106.293和24.752,P<0.001)。与0 mol/L AngⅡ组比较,10-8、10-7、10-6和10-5mol/L AngⅡ组细胞TNF-α和IL-6分泌水平升高(P<0.05),TNF-α和IL-6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ERK1/2和NF-κB-P65磷酸化程度升高(P<0.05),并且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AngⅡ可通过活化ERK1/2和NF-κB信号途径介导bmMSC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ERK1 2 NF-ΚB 炎症反应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武俊芳 牛杰 +4 位作者 李晓鹏 张芬熙 林俊堂 任同明 汪艳丽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4-307,共4页
目的:研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迁移的影响。方法:观察小鼠bmMSCs对ox-LDL的摄取能力。应用不同质量浓度(0、5、10和20 mg/L)ox-LDL诱导培养bmMSCs 6 h后,利用Transwell系统检测bmMSCs跨内皮迁移率... 目的:研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迁移的影响。方法:观察小鼠bmMSCs对ox-LDL的摄取能力。应用不同质量浓度(0、5、10和20 mg/L)ox-LDL诱导培养bmMSCs 6 h后,利用Transwell系统检测bmMSCs跨内皮迁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ox-LDL细胞内钙离子阳性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骨架F-actin在细胞内的分布。结果:小鼠bmMSCs具有较强的摄取ox-LDL的能力。0、5、10和20 mg/L oxLDL处理组bmMSCs跨内皮迁移率分别为(26.663±1.575)%、(34.653±2.693)%、(38.238±3.050)%和(42.833±3.748)%,钙离子阳性率分别为(42.375±4.281)%、(66.203±5.416)%、(77.958±4.338)%和(84.638±4.768)%,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2.576、63.819,P<0.001)。ox-LDL可促进细胞骨架Factin的重组。结论:ox-LDL可通过调节细胞骨架重组和胞内钙离子阳性率促进bmMSCs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迁移 细胞骨架 钙离子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c1基因突变引起脂质代谢异常从而诱导肾脏细胞凋亡并促进纤维化 被引量:1
4
作者 牛俪丹 杨记超 +4 位作者 管丽红 杜江 乔梁 刘彦礼 林俊堂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175-2180,共6页
目的:研究Npc1基因突变小鼠肾脏细胞及组织功能异常情况,为C1型尼曼-匹克病(NPC1)患者的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取出生后60 d的Npc1^-/-与Npc1^+/+小鼠,HE染色检测肾脏组织形态变化;油红O染色检测肾脏组织中脂质代谢变化;TUNEL染色检测肾... 目的:研究Npc1基因突变小鼠肾脏细胞及组织功能异常情况,为C1型尼曼-匹克病(NPC1)患者的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取出生后60 d的Npc1^-/-与Npc1^+/+小鼠,HE染色检测肾脏组织形态变化;油红O染色检测肾脏组织中脂质代谢变化;TUNEL染色检测肾脏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肾脏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检测肾脏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变化。结果:形态学观察表明,与Npc1^+/+小鼠相比,Npc1^-/-组小鼠肾组织出现明显空泡,且无脂质沉积;随后,TUNEL染色结果显示Npc1^-/-小鼠肾脏中凋亡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1),并且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ad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而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免疫荧光检测显示Npc1^-/-小鼠肾脏组织中α-SMA及vimentin染色阳性区域强度及面积均显著提高(P<0.01)。结论:Npc1基因突变可引起小鼠肾脏结构变化及细胞脂质代谢异常,从而诱导肾脏细胞凋亡并促进肾脏组织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1型尼曼-匹克病 脂质代谢 细胞凋亡 纤维化 Npc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宫颈机械损伤联合脂多糖灌注法构建小鼠宫腔黏连模型 被引量:4
5
作者 常品 张胜辉 +5 位作者 陈童彤 孙钰椋 张花 潘莹 刘彦礼 林俊堂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0-407,共8页
目的通过微创的方式,利用机械损伤联合脂多糖灌注法构建符合临床损伤特征的宫腔黏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动物模型,为深入研究IUA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探索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支持。方法取雌性ICR小鼠20只随机分为2组(n=10),间... 目的通过微创的方式,利用机械损伤联合脂多糖灌注法构建符合临床损伤特征的宫腔黏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动物模型,为深入研究IUA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探索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支持。方法取雌性ICR小鼠20只随机分为2组(n=10),间苯三酚松弛宫颈后,造模组动物经宫颈给予宫腔内机械损伤+脂多糖(LPS)灌注(0.5 mg/kg),假手术组动物仅接受等体积生理盐水灌注。分别于术后7、14、21 d收集子宫标本,常规HE和Masson染色,检测子宫内膜形态及纤维化情况;免疫荧光检测子宫内膜中巨噬细胞(F4/80)分布,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造模14 d小鼠子宫内膜中炎症因子(IL-1β、TNF-α、IL-4、IL-10和IL-6)及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标志物(Integrinβ3和LIF)的表达变化。随后,取20只小鼠随机分为经宫颈机械损伤+脂多糖灌注组(n=10)为造模组和假手术组(n=10),造模2周后合笼,记录妊娠母鼠数量;妊娠约18 d处死母鼠,记录胚胎数量。结果机械损伤+脂多糖灌注后小鼠子宫中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程度显著增加。其中模型组小鼠子宫内膜厚度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子宫内膜细胞坏死明显,腺体缺失,腔上皮和腺上皮细胞结构不完整,组织纤维化严重。随后,检测发现巨噬细胞标志物F4/80在模型组小鼠子宫内膜中表达显著上升(P<0.05),并且模型组小鼠子宫内膜中促炎因子IL-1β、TNF-α、和IL-6表达显著升高(P<0.05),而抑炎因子IL-4、IL-10表达明显下降(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容受性标志物LIF和Integrinβ3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且生育实验结果发现妊娠母鼠及胎鼠数量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微创的方式经宫颈机械损伤+脂多糖灌注,成功建立小鼠IUA模型构建方法,符合临床IUA损伤特征,可为后续针对IUA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研究提供稳定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粘连 机械损伤 脂多糖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