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用菌糠的营养价值及其对动物饲养经济效益的影响
1
作者 徐新丽 田辉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1-124,共4页
食用菌糠作为食用菌栽培后的残余物,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可有效提取出生物活性物质、蛋白质、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为动物饲料配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试验利用食用菌培养基残余物(菌糠)作为主要原料,通过饲料化处理后,分别以... 食用菌糠作为食用菌栽培后的残余物,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可有效提取出生物活性物质、蛋白质、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为动物饲料配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试验利用食用菌培养基残余物(菌糠)作为主要原料,通过饲料化处理后,分别以奶牛、肉牛和肉羊为研究对象,配制不同比例的食用菌糠饲料,以此分析饲养经济效益与食用菌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食用菌糠饲料对奶牛、肉牛和肉羊的生长性能影响较小,且能满足其正常生长需求。在经济效益方面,适量添加食用菌糠(如10%~20%替代玉米)的饲料配方能显著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对于肉牛和肉羊而言,添加5%~10%的菌糠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糠 营养价值 动物饲养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学视域下的语言问题——以自然语言中的模糊性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2
2
作者 任如意 王连柱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8-102,共5页
自然语言模糊性研究是一个历史性问题,学界关于模糊性的概念界定、产生根源,以及模糊性与准确性的辩证关系是其相关研究的三大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历史考察以及初步梳理,可以尝试性地框定出模糊性的概念内涵、厘清模糊性的产生根源... 自然语言模糊性研究是一个历史性问题,学界关于模糊性的概念界定、产生根源,以及模糊性与准确性的辩证关系是其相关研究的三大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历史考察以及初步梳理,可以尝试性地框定出模糊性的概念内涵、厘清模糊性的产生根源以及明确模糊性与准确性的关系,以期为模糊理论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语言 模糊性 历时研究 概念 准确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经》的英译策略和方法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原灵杰 《福建茶叶》 2021年第9期255-256,共2页
随着我国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汉语典籍流传到西方,这促进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让世界更多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的不同,《茶经》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无法被西方人正确认知。加强对《茶经》英译策略的研究... 随着我国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汉语典籍流传到西方,这促进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让世界更多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的不同,《茶经》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无法被西方人正确认知。加强对《茶经》英译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提升译文的准确度,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留更多的文化元素。本文旨在探讨《茶经》英译的意义,分析《茶经》蕴含的深刻哲理,提出《茶经》的翻译策略和具体的翻译方法,助力中国茶文化走出国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经》 翻译策略 翻译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存·良知·人性——《猩球崛起》中二元对立的异象与悖反研究
4
作者 高俊丽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58-60,共3页
《猩球崛起》是一部最早肇起于1968年的科幻悬疑冒险影片,在1974年以惊悚式演绎、2001年以动作式演绎之后,2011年,针对这一影片的系列化人性演绎得以再度重启,而这次重启,无论从视效还是思想意识深度上,都有了质的飞跃。《猩球崛起》是... 《猩球崛起》是一部最早肇起于1968年的科幻悬疑冒险影片,在1974年以惊悚式演绎、2001年以动作式演绎之后,2011年,针对这一影片的系列化人性演绎得以再度重启,而这次重启,无论从视效还是思想意识深度上,都有了质的飞跃。《猩球崛起》是一系列由20世纪福克斯公司出品发行的集动作、科幻、剧情、哲理于一身的影视力作。这一系列影视作品以偶然事件,建构起了人猿的二元对立,同时更以求存、良知、人性的步步进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对立 人性 演绎 进级 思想意识 意象化 决战之后 表象化 寻找自我 后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