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联网对社会资本的影响:一项基于上网活动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0
1
作者 黄荣贵 骆天珏 桂勇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7-233,共7页
互联网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就互联网对社会资本的影响而言,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多面向的关系。到目前为止尚未得到一个普遍的结论,这与现有研究中对网络活动的性质涉及较少有关。因此,需要对上网活动进行分类,分别分析... 互联网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就互联网对社会资本的影响而言,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多面向的关系。到目前为止尚未得到一个普遍的结论,这与现有研究中对网络活动的性质涉及较少有关。因此,需要对上网活动进行分类,分别分析不同类型的上网活动,才能准确地揭示互联网对社会资本的影响。对上海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即时通讯等人际沟通活动有助于维系较大规模的朋友网络;虚拟社区参与行为则有助于培育和维系虚拟社会关系,并且虚拟社区参与行为与虚拟社会资本的社会支持功能具有密切的关系,总体的研究结果与"社会补偿效应"观点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社会资本 社会网络 社会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社区研究中的国家社会视角:局限、经验与发展可能 被引量:18
2
作者 马卫红 桂勇 骆天珏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62-67,共6页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基层研究开始关注邻里空间,许多研究者运用国家—社会范式来研究邻里。基于相关实证研究,本文力图揭示国家—社会范式在中国城市变迁研究中的局限性,尤其是对嵌入于特定邻里空间的利益与目标各异的行动者进行分析时的...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基层研究开始关注邻里空间,许多研究者运用国家—社会范式来研究邻里。基于相关实证研究,本文力图揭示国家—社会范式在中国城市变迁研究中的局限性,尤其是对嵌入于特定邻里空间的利益与目标各异的行动者进行分析时的局限,认为在邻里研究中应更多地强调行动者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社区 国家-社会 社会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建设之我见:趋势、挑战与契机 被引量:21
3
作者 周雪光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7,共7页
中国经过了三十余年的经济大发展后,社会建设、社会发展的课题不可避免地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及学界普遍关注的研究领域,《社会》杂志就该主题组织笔谈,可以说是恰逢其时。我想就有关中国城镇化的现状和未来面临... 中国经过了三十余年的经济大发展后,社会建设、社会发展的课题不可避免地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及学界普遍关注的研究领域,《社会》杂志就该主题组织笔谈,可以说是恰逢其时。我想就有关中国城镇化的现状和未来面临的挑战提出几个基本判断,以此来组织我的讨论,并将相应的政策性意义和思考穿插和蕴含在这些讨论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建设 《社会》杂志 经济大发展 议事日程 社会发展 城镇化 中国 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叶知秋:从一个乡镇的村庄选举看中国社会的制度变迁 被引量:50
4
作者 周雪光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3,共23页
本文通过中国北方一个乡镇村庄选举的个案研究,分析讨论了基层选举这一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特别是在2006年的最新一轮选举中,正式选举制度的实施有了重要突破,镇政府在很大程度上退出了干预活动,并在维护程序的公正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中国北方一个乡镇村庄选举的个案研究,分析讨论了基层选举这一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特别是在2006年的最新一轮选举中,正式选举制度的实施有了重要突破,镇政府在很大程度上退出了干预活动,并在维护程序的公正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村庄选举程序逐渐走上了正轨,选举结果基本体现了村庄的民意。基于这一案例,本文特别着眼于制度变迁的机制和过程分析,提出了两个基本命题:第一,制度变迁不是来自于政府的理性设计,而是由不同领域中互为独立的多重过程在特定时间、地点的互动作用所导致的;第二,中国制度变迁的研究工作应该从理论方法上有一个新的突破,即关注多重过程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和历史过程,并提出相应的理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选举 基层政府 制度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政关系:一个人事制度视角与经验证据 被引量:38
5
作者 周雪光 艾云 +6 位作者 葛建华 顾慧君 李丁 李兰 卢清莲 赵伟 朱灵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7-167,共31页
党政关系是中国国家治理结构的核心所在。已有文献大多集中在"应然性"研究或官员层次的分析。本文提出一个基于人事制度的研究视角,从官员在党政领域不同职位和机构的任职、流动、兼职等事件和轨迹信息来测量党政机构和职位... 党政关系是中国国家治理结构的核心所在。已有文献大多集中在"应然性"研究或官员层次的分析。本文提出一个基于人事制度的研究视角,从官员在党政领域不同职位和机构的任职、流动、兼职等事件和轨迹信息来测量党政机构和职位间的交融程度和关联程度,从不同侧面捕捉党政关系的实际运行状况。本研究提出了党政领域间人事流动的一系列分析概念和维度,如任期期限、职位和机构的知识通用性、交融性、关联性等。我们应用这一视角和相应的概念测量分析一个省份在省市县(区)层次机构主要官员的人事任期和流动信息,及其所折射的党政关系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政关系 人事制度 党政交融度 党政关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方政府官员的空间流动:层级分流模式与经验证据 被引量:42
6
作者 周雪光 艾云 +5 位作者 葛建华 顾慧君 李兰 卢清莲 赵伟 朱灵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5,共45页
政府官员的空间流动是中国国家治理和政府人事管理的一个重要制度安排。本文以周雪光(2016)的"层级分流"模式为出发点,提出政府官员空间流动与块上流动二元结构的实证假设,并发展出有关的概念工具和测量来分析政府人事流动网... 政府官员的空间流动是中国国家治理和政府人事管理的一个重要制度安排。本文以周雪光(2016)的"层级分流"模式为出发点,提出政府官员空间流动与块上流动二元结构的实证假设,并发展出有关的概念工具和测量来分析政府人事流动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某省1990—2008年间地级市与(部分)区、县、县级市及其所属机构主要官员人事流动的经验资料进行了系统性、整体性分析,主要包括:(1)层级分流的基本趋向;(2)条块权力结构;(3)块上流动形成的地方性人事网络结构诸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人事网络 空间流动 层级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官吏分途”到“层级分流”:帝国逻辑下的中国官僚人事制度 被引量:168
7
作者 周雪光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3,共33页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官吏分途"是中国官僚体制的重大制度变迁,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审视当代中国官员的空间流动状况,提出以"官吏相对谱系"为特点的"层级分流"模式。文章从周雪光的"帝国逻辑"分...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官吏分途"是中国官僚体制的重大制度变迁,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审视当代中国官员的空间流动状况,提出以"官吏相对谱系"为特点的"层级分流"模式。文章从周雪光的"帝国逻辑"分析框架出发,借用史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理论来认识和解释人事制度安排与帝国治理逻辑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从"官吏分途"到"层级分流",这一人事制度造成了官僚体制的二元结构及其迥然不同的职业生涯、激励设置和利益群体,为中国官僚体制的运作打上了鲜明烙印。本文充实和扩展了"帝国逻辑"的理论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吏分途 层级分流 官吏相对谱系 国家治理 帝国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仁宇悖论与帝国逻辑 以科举制为线索 被引量:49
8
作者 周雪光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0,共30页
黄仁宇悖论描述了中华帝国组织形态松散关联但国家秩序坚韧稳定的矛盾特点。本文以科举制为线索,着眼于历史上中华帝国的观念制度来解读这一悖论,特别是这一松散关联组织形态的机制和过程。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提供了观念一体化的组... 黄仁宇悖论描述了中华帝国组织形态松散关联但国家秩序坚韧稳定的矛盾特点。本文以科举制为线索,着眼于历史上中华帝国的观念制度来解读这一悖论,特别是这一松散关联组织形态的机制和过程。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提供了观念一体化的组织基础,导致了官僚体制内外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双向渗透和互构,国家与基层社会上下名与实的仪式性连接。这一观念制度提供了各地区、各层次间的同构性和相互关联,同时造就了一个松散关联的官僚组织。结束部分的"余论"指出,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模式发生了重要转型,从观念一体化转向为组织一元化,为国家治理带来了一系列鲜明的特点和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仁宇悖论 帝国逻辑 观念一体化 组织一元化 松散关联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政府治理模式的选择与转换:一个正式模型 被引量:36
9
作者 姚东旻 崔琳 +1 位作者 张鹏远 周雪光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1-74,共34页
本文利用"中央政府(委托方)—中间政府(管理方)—基层政府(代理方)"三层级委托代理模型对政府治理的"控制权"理论进行正式构造。通过设计各类治理合约,本文将治理模式转化为目标控制权、激励分配权与检查验收权在... 本文利用"中央政府(委托方)—中间政府(管理方)—基层政府(代理方)"三层级委托代理模型对政府治理的"控制权"理论进行正式构造。通过设计各类治理合约,本文将治理模式转化为目标控制权、激励分配权与检查验收权在政府层级间的配置组合,进而从任务属性的视角对中国政府治理模式的选择机制和转换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任务难度、验收难度与任务风险三类任务属性及对应的权衡机制决定了该任务在不同治理模式下的组织成本,从而影响最优治理模式的选择。本文的理论模型为研究中国政府治理过程提供了统一框架,并对现实中各类任务治理模式的选择提供了合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权 政府治理模式 组织成本 任务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