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质—工程一体化高效开发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 被引量:178
1
作者 吴奇 梁兴 +1 位作者 鲜成钢 李峋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3,共23页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区具有不同于北美页岩气区的地面条件和地下地质条件,因此,四川盆地及周缘海相页岩气区很难采用北美大规模、高密度、连片化布井的开发模式,为此引入了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理念。针对钻井技术及工程难度大、建井周期...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区具有不同于北美页岩气区的地面条件和地下地质条件,因此,四川盆地及周缘海相页岩气区很难采用北美大规模、高密度、连片化布井的开发模式,为此引入了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理念。针对钻井技术及工程难度大、建井周期长、建井综合成本高问题,首次提出钻井品质概念,结合北美页岩气开发实践形成的储层品质和完井品质概念,提出了适用于中国页岩气开发特点的"品质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要针对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开发的地质—工程一体化实施的技术路线。围绕提高页岩气单井产量这个关键问题,在丛式水平井平台工厂化开发方案实施过程中,对钻井、固井、压裂、试采和生产等多学科知识和工程作业经验进行系统性、针对性和快速的积累和总结,对工程技术方案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在页岩气开发区块、工厂化平台和单井3种尺度,分层次、动态地优化工程效率与开发效益,实现页岩气的经济开发和效益开发。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黄金坝YS108区块开展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所取得的经验和应用效果,证明其具有有效性和推广价值,并基于现有数据和研究成果,探讨了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的高产富集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工程一体化 技术路线 龙马溪组 页岩气 四川盆地 黄金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气田地层水化学特征及气水分布规律 被引量:5
2
作者 罗腾跃 王念喜 +3 位作者 乔向阳 胡静 付明义 尚婷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680-685,697,共7页
延长气田气藏出水较严重,气、水分布规律认识不明晰,制约了气田开发进程.综合利用各类测试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叠合对比,系统的研究了地层水化学特征及气、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地层水呈弱酸性,具有高矿化度特征,表现为封闭地层水特点... 延长气田气藏出水较严重,气、水分布规律认识不明晰,制约了气田开发进程.综合利用各类测试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叠合对比,系统的研究了地层水化学特征及气、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地层水呈弱酸性,具有高矿化度特征,表现为封闭地层水特点,总矿化度主要集中在7.49 ~391.74 g/L,平均为94.36 g/L,属于氯化钙型,纵向上由浅到深矿化度逐渐增加,平面上相邻井间矿化度相差较大,地层水主要为局部层间滞留水,水体交换弱;控制气、水分布的主要因素为烃源岩、沉积特征、储集层物性等,烃源岩对气、水分布起到关键作用,构造对气、水分布作用不明显.地层水主要分布在烃源岩欠发育区、沉积边缘相带、物性欠佳区.该研究成果可指导研究区井位优选,确定合理的开发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气田 地层水 化学特征 气水分布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多属性储层厚度半定量预测--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2段储层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俞天军 全敏 +4 位作者 罗文琴 靳弘 万永平 唐明明 陈刚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58,70,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2段致密气储层薄、埋深大、构造平缓、上下围岩存在煤、灰岩等强反射界面,利用低频、弱信号黄土塬二维地震资料,定量预测储层厚度难度大。以延安气田延113-延133井区二叠系山西组山23储层为研究对象,对储层厚度进...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2段致密气储层薄、埋深大、构造平缓、上下围岩存在煤、灰岩等强反射界面,利用低频、弱信号黄土塬二维地震资料,定量预测储层厚度难度大。以延安气田延113-延133井区二叠系山西组山23储层为研究对象,对储层厚度进行分级,基于二维地震资料标准化处理的结果提取地震属性,分析二维地震属性与实钻储层厚度级别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多个随机森林算法融合多属性预测方案,进行优化筛选半定量储层厚度预测方案。优选方案预测山23砂体厚度与实钻结果相关系数达0.77。该方法可加深对研究区山23河道展布认识,落实并增加该区地质储量,取得了显著的建井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地震 地震多属性 随机森林算法 储层半定量预测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东二区二叠系山西组山2段沉积相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6
4
作者 吴小宁 李进步 +5 位作者 赵忠军 王龙 朱亚军 付斌 罗文琴 吴小斌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为明确苏里格气田东二区二叠系山西组山2段沉积相特征及类型,采用现代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岩芯观察、岩石薄片鉴定、测井曲线特征等资料进行分析,通过沉积构造识别、测井相分析及古生物标志鉴定,系统性对东二区山2段沉积微相类型及特... 为明确苏里格气田东二区二叠系山西组山2段沉积相特征及类型,采用现代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岩芯观察、岩石薄片鉴定、测井曲线特征等资料进行分析,通过沉积构造识别、测井相分析及古生物标志鉴定,系统性对东二区山2段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进行研究;在单井相及沉积序列研究基础上,结合沉积相连井剖面及砂地比特征,刻画了山32~山12沉积微相展布特征及时空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山2沉积期东二区北部为近源砂质辫状河沉积,主要发育心滩、辫状河道、泛滥平原、洪漫沼泽等沉积微相,垂向上"砂包泥"特征明显,发育"辫状河道-河漫滩"沉积序列;南部为曲流河沉积,主要发育边滩、河道充填、漫滩、天然堤等沉积微相,垂向上"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发育"曲流河道-河漫滩"沉积序列。山32~山12沉积期北部辫状河与南部曲流河的分界位置逐渐向北迁移,迁移距离约20 km.研究成果对该区砂体展布规律及储层综合评价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北部辫状河心滩与南部曲流河边滩是形成有效储层的有利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地质学 沉积相 辫状河 曲流河 苏里格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裂缝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4
5
作者 李进步 吴小宁 +4 位作者 赵忠军 李浮萍 王龙 冯敏 罗文琴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4-421,共8页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烃源岩及储集层中裂缝发育特征及成因机理,采用野外露头、岩心、铸体薄片及成像测井等资料,通过裂缝观察与描述,对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砂岩及泥岩中普遍发育的裂缝进行系统研究,总结了不同沉积结构...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烃源岩及储集层中裂缝发育特征及成因机理,采用野外露头、岩心、铸体薄片及成像测井等资料,通过裂缝观察与描述,对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砂岩及泥岩中普遍发育的裂缝进行系统研究,总结了不同沉积结构岩石中裂缝发育特征及组合类型,并结合构造应力场背景及岩石力学性质,对裂缝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裂缝在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砂岩、泥岩中普遍发育,在泥质岩、层面结构发育的砂岩以及岩性界面处常发育平行层面裂缝,并伴有低角度斜向裂缝。在层面结构不发育、结构比较致密或均一的砂岩中主要发育近垂向裂缝。裂缝的形成受构造应力场与沉积岩结构共同控制,水平方向的构造挤压与岩石层面平行是导致平行层面裂缝、低角度斜向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剪切作用是导致厚层致密砂岩中形成近垂向裂缝的主要原因,此外盆地剥蚀作用对形成裂缝具有一定影响。研究成果对天然气输导体系及成藏机理研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 裂缝 分布特征 岩石结构 构造应力场 形成机制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的耐温耐盐调驱体系室内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叶恒 薛杰 +1 位作者 刘家乐 冯磊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15-119,共5页
随着低渗油田开发比重的增加,常规的高分子调剖剂常表现出注入能力不佳等缺点,促使小分子调剖剂成为了一个新的堵水调剖发展方向.此外,在我国的一些油田中,油藏往往表现出高温高矿化度的特征,要求调剖剂也必须要适应高温高矿化度的条件... 随着低渗油田开发比重的增加,常规的高分子调剖剂常表现出注入能力不佳等缺点,促使小分子调剖剂成为了一个新的堵水调剖发展方向.此外,在我国的一些油田中,油藏往往表现出高温高矿化度的特征,要求调剖剂也必须要适应高温高矿化度的条件.因此,本文对常规的聚合物调剖体系进行了改良,加入大量的无机盐小分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调驱体系.通过室内实验,对该新型的调驱体系的耐温性、耐盐性以及热稳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性能评价.评价了该体系不同温度、不同矿化度和不同时间下该体系的沉淀量的变化情况,证明了该体系在高温高矿化度下的稳定性.随后进行了岩心实验,证明了该体系良好的封堵性、耐冲刷性和提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温 耐盐 调驱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井与水平井的产能对比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传亮 朱苏阳 +1 位作者 柴改建 董凤玲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16,共5页
油藏开采可以选用直井,也可以选用水平井,可以对油井进行压裂,也可以不进行压裂。矿场上选用何种增产措施,除了要考虑成本之外,还要考虑措施的增产效果。分油井压裂与不压裂2种情形,对比了直井与水平井的产能,同时通过计算示例分析了泄... 油藏开采可以选用直井,也可以选用水平井,可以对油井进行压裂,也可以不进行压裂。矿场上选用何种增产措施,除了要考虑成本之外,还要考虑措施的增产效果。分油井压裂与不压裂2种情形,对比了直井与水平井的产能,同时通过计算示例分析了泄油面积、储集层厚度、压裂裂缝条数、储集层渗透率和原油黏度对增产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普通水平井的增产效果不如压裂直井;厚油层适合采用直井开发,薄油层适合采用水平井开发;增大泄油面积不能有效提高油井产能,但能延长稳产期;增加压裂裂缝条数能显著提高水平井产能,体积压裂及多级压裂均是水平井的有效增产途径;未压裂水平井的增产效果十分有限;中高渗透油藏可以采用任意油井开发,而低渗透油藏则必须采用压裂水平井开发;中低黏度油藏可以采用任意油井开发,而高黏度油藏或稠油油藏则必须借助于热力采油。研究结果可为矿场上选择油井类型及增产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开采 直井 水平井 增产措施 压裂 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X井区连续油管速度管柱工艺及其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翟中波 房伟 +3 位作者 俞天军 漆世伟 唐明明 李依吉川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2-89,共8页
为了分析连续油管速度管柱对积液气井排水采气的作用效果和机理,以X井区的积液气井为研究对象,以气井的生产时间为轴线,结合油压、套压、气水量等生产数据,使用多相流稳态模拟器,对其安装不同内径和下入深度的速度管柱作敏感性分析。模... 为了分析连续油管速度管柱对积液气井排水采气的作用效果和机理,以X井区的积液气井为研究对象,以气井的生产时间为轴线,结合油压、套压、气水量等生产数据,使用多相流稳态模拟器,对其安装不同内径和下入深度的速度管柱作敏感性分析。模拟和应用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压力损失、携液能力、关井后重新开井的启动能力的影响,X井区80%积液气井选用外径38.1 mm (内径31.75 mm)的速度管柱,下至最上一级生产层位深度时,具有最优的排水采气效果;安装速度管柱前后井筒中的气体流速、持液率、流态以及积液状况明显不同,速度管柱下部1/3内的气流速度大于临界携液流速(120 m/min)是X井区速度管柱能够携液的主要原因;Y6-3井安装速度管柱前最大气体流速为85 m/min,不能正常携液,而安装速度管柱后最小气体流速为275 m/min,大于临界携液流速,因此能正常携液。按照此理论和方法安装合适尺寸和深度的速度管柱后,X井区气井的积液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采气 速度管柱 尺寸(内径) 下入深度 启动能力 携液机制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储层硫化氢成因及聚集规律 被引量:1
9
作者 罗腾跃 胡静 +3 位作者 魏虎 王念喜 白宁 王冠男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53-861,共9页
延安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普遍含硫化氢,个别井硫化氢含量较高,给钻井、集输、环境带来安全风险,为明确延安地区马家沟组储层中硫化氢成因及分布规律,通过天然气中总有机硫含量、二氧化碳含量、碳同位素及硫同位素研究,确定硫化氢的成因,... 延安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普遍含硫化氢,个别井硫化氢含量较高,给钻井、集输、环境带来安全风险,为明确延安地区马家沟组储层中硫化氢成因及分布规律,通过天然气中总有机硫含量、二氧化碳含量、碳同位素及硫同位素研究,确定硫化氢的成因,结合膏岩、地层水、埋藏史、包裹体均一温度等资料,开展硫化氢形成、运移、聚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延安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硫化氢为硫酸盐热化学还原成因,膏岩和地层水分布、流体充注及地层温度是控制硫化氢形成的主要原因;硫化氢伴随着天然气发生运移聚集,在具备封存条件的部位聚集,上古生界本溪组储层中硫化氢来于马家沟组。马家沟组马五_(1+2)、马五_(4)、马五_(5)以下储层中硫化氢聚集规律不同,古沟槽、不整合面、铝土岩及组合配置关系确定了硫化氢在不同储层中聚集规律,马五_(5)以下储层中硫化氢含量高于马五_(4)储层中硫化氢含量,高于马五_(1+2)储层中硫化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运移 聚集规律 下古生界 延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山1盒8储层混二氧化碳压裂技术新探索 被引量:5
10
作者 俞天军 翟中波 +1 位作者 漆世伟 罗向东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3-68,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山1、盒8储层地质储量大,具有低孔、低渗、低压的特征,该储层气井返排、产气和携液能力弱。为了解决储层的改造和生产难题,以井区内山1、盒8储层气井为研究对象,对比常规水力压裂和混二氧化碳压裂的储层改造效果以及常...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山1、盒8储层地质储量大,具有低孔、低渗、低压的特征,该储层气井返排、产气和携液能力弱。为了解决储层的改造和生产难题,以井区内山1、盒8储层气井为研究对象,对比常规水力压裂和混二氧化碳压裂的储层改造效果以及常规油管生产和下入速度管生产的排水采气效果,并结合油套压、气水量等生产数据,使用多相流稳态模拟器,对气井做流入流出曲线分析。结果表明:①混二氧化碳压裂用水量大幅减少,总加砂量和常规水力压裂加砂量相当,改造效果表现优异,同等厚度储层条件下,试气绝对无阻流量是常规水力压裂的1.3~3.3倍,试验井无阻流量提升2~3倍,单米产气从0.1×10^(4)~0.2×10^(4)m^(3)/d提升至0.3×10^(4)m^(3)/d;②速度管针对于该储层井有非常好的排水采气效果。选用合适尺寸(内径)和下入深度的速度管后,山1、盒8储层的产出水和压裂残留液体能够通过速度管及时排出,气井携液正常能够连续稳定生产。混二氧化碳压裂增产技术结合速度管柱排水采气工艺为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山1、盒8储层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气 低孔隙度 低渗低压 混二氧化碳压裂 速度管 排水采气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丛自动选井及气液两相流量计量装置的研发和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翟中波 狄国银 +3 位作者 漆世伟 俞天军 李向忠 房伟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7-94,共8页
延XX井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富集区的南缘,属于致密气田,气井生产过程中产水,水气比范围为0~9 m^(3)/10^(4) m^(3),构成“湿气”工况。项目气井单井计量工艺为单相(纯气)计量,主要有旋进漩涡流量计、孔板差压流量计等,单相流量仪表... 延XX井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富集区的南缘,属于致密气田,气井生产过程中产水,水气比范围为0~9 m^(3)/10^(4) m^(3),构成“湿气”工况。项目气井单井计量工艺为单相(纯气)计量,主要有旋进漩涡流量计、孔板差压流量计等,单相流量仪表受到出液的影响,无法准确计量气井的气液产量,导致无法准确监测气井生产动态,制约着气井的科学、精细管理。因此,实时在线气液两相流量计量装置的研发和应用就尤为迫切。研发的气液两相流量计量装置是适用于湿气工况条件的气液两相流量计,可以在气液不分离的状态下,对气井产出的气液流量进行实时连续测量,适用于环状流、段塞流等常见流态。将其与多路阀相结合,该装置可远程控制自动选井/倒井,同时实现井丛多口井自动选井及气液两相计量,实时采集信号并进行数据处理传输,输出气量、液量、气液比、温度、压力等参数。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结果对比显示,气相、液相测量的结果相对偏差分别为-4.82%、-8.47%和7.69%、20.00%,满足现场工况的计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气计量 气液两相流 实时在线计量 多路阀 自动选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