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泽东“鲁迅论”的常态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光斌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107-112,共6页
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角度分析,毛泽东对鲁迅的高度评价除了基于客观事实外,还有确立文化代言人的政治需要和寻求精神同盟的个性心理需要这两个重要因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此后,毛泽东... 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角度分析,毛泽东对鲁迅的高度评价除了基于客观事实外,还有确立文化代言人的政治需要和寻求精神同盟的个性心理需要这两个重要因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此后,毛泽东对鲁迅长期保持沉默。新中国成立后,又出乎意料地作出一般性评价,其原因正是他们文艺思想的本质不同,政治需要的不复存在,以及心理认同需要的弱化。毛泽东的"鲁迅论"是一个革命领袖对一个思想巨人的政治评价,也是一个凡人对精神盟友心理认同的产物,在其矛盾的表象背后,有着非常合理的内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论 常态分析 政治需要 心理认同 消解 沉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的非“文学”性——也谈文学的边界问题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光斌 巩凌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3期87-90,共4页
文学是审美的,千真万确,文学不只是审美的,也不容置疑。文学除了审美性以外,还有哲学属性、历史属性、工具属性、商品属性等非“文学”性。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够把握住文学的类特质和文学边界,而不仅仅是对着几棵纯之又纯的... 文学是审美的,千真万确,文学不只是审美的,也不容置疑。文学除了审美性以外,还有哲学属性、历史属性、工具属性、商品属性等非“文学”性。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够把握住文学的类特质和文学边界,而不仅仅是对着几棵纯之又纯的文学之树冥思苦想,最后收获“否定”或者虚无,甚至得出“文学终结”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文学”性 哲学属性 历史属性 工具属性 商品属性 文学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接受发生偏差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光斌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5期116-120,共5页
从受众外在的层面和内在的思想层面来看,鲁迅的影响都发生了偏差。这是鲁迅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由其特殊的传播途径和环境决定的。毛泽东“鲁迅论”的政治化取向,鲁迅被神化的特殊历程,红色年代泛政治化的解读环境,群体化的写作形态... 从受众外在的层面和内在的思想层面来看,鲁迅的影响都发生了偏差。这是鲁迅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由其特殊的传播途径和环境决定的。毛泽东“鲁迅论”的政治化取向,鲁迅被神化的特殊历程,红色年代泛政治化的解读环境,群体化的写作形态正是鲁迅接受发生偏差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接受 偏差 政治化取向 泛政治化解读 群体化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阮籍《咏怀诗》与《红楼梦》的隐晦手法 被引量:2
4
作者 徐旭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2-136,共5页
阮籍和曹雪芹有共同的创作背景、创作心态和动机,《咏怀诗》和《红楼梦》运用隐晦手法有三个特点:引用前人词句,言在此而意在彼;借"美人"意象表明心迹、抒写志趣;借怀古咏史伤时刺世、反思历史。《咏怀诗》的主题是诉诸于灵... 阮籍和曹雪芹有共同的创作背景、创作心态和动机,《咏怀诗》和《红楼梦》运用隐晦手法有三个特点:引用前人词句,言在此而意在彼;借"美人"意象表明心迹、抒写志趣;借怀古咏史伤时刺世、反思历史。《咏怀诗》的主题是诉诸于灵魂的痛苦与焦虑这个最当下的存在,《红楼梦》的主题是诉诸于灵魂的引导和拯救这个最迫切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咏怀诗 红楼梦 隐晦 灵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汉相争新论:道德的争锋
5
作者 徐旭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4期103-107,共5页
透过对楚汉相争中刘邦和项羽的语言和行动的分析,结合秦亡汉兴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考察,这场交锋既不是政治的、军事的交锋,也不是用人得失的、谋略战术的交锋,而是一场真假道德的大对抗。项羽的悲剧是道德的悲剧,项羽的失败是奉行真... 透过对楚汉相争中刘邦和项羽的语言和行动的分析,结合秦亡汉兴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考察,这场交锋既不是政治的、军事的交锋,也不是用人得失的、谋略战术的交锋,而是一场真假道德的大对抗。项羽的悲剧是道德的悲剧,项羽的失败是奉行真道德信条者的失败,项羽的生命力是真道德、真贵族精神的永久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邦 项羽 道德 阶级利益 人才 楚文化 儒家思想 信用 贵族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典诗词的双重主体抒情现象
6
作者 徐旭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4期209-211,共3页
在中国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中,明显地存在着双重主体抒情的特殊现象,但并未引起学界的足够注意。本文通过对亲情、恋情、悼亡、怀古四类作品的具体分析,挖掘双重主体抒情的独特魅力,指出这是与西方诗歌的区别所在。
关键词 古典诗歌 双重主体抒情 蒙太奇手法 意境 古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智能高效型农业与农业组织体制创新
7
作者 者丽艳 胡海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59-62,共4页
把农、工、商优势集为一体的农业股份合作制使我国某些既没有资源优势也没有技术优势的农村杜区,在十几年时间内很快就发展成集农、工、商一体化高效发展的大企业集团。如东南地区的"华西村集团"、中原地区的"南街村集团... 把农、工、商优势集为一体的农业股份合作制使我国某些既没有资源优势也没有技术优势的农村杜区,在十几年时间内很快就发展成集农、工、商一体化高效发展的大企业集团。如东南地区的"华西村集团"、中原地区的"南街村集团"就是典型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农村。优质高效的农业、富裕的农民、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农村,必将伴随农业股份合作制的普遍推行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农业 高效农业 体制创新 农业股份合作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杂文:思想的自由表达式
8
作者 王光斌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109-112,共4页
在鲁迅的所有创作中,其杂文引起的争议最大,争论的焦点在于鲁迅杂文是不是文学,症结则在于鲁迅杂文有无审美性,其艺术特征是什么?我们认为,鲁迅杂文是鲁迅思想的自由表达,是鲁迅文体的彻底解放,是鲁迅追求个性自由的选择。
关键词 鲁迅杂文 自由表达 文体解放 个性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