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色发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节日中认知生态文明
1
作者 李松 《绿色中国》 2019年第16期55-57,共3页
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文化与绿色发展的关系相当紧密,例如作为人类时间制度的节日,实际上是自然法则的共同遵守,也是秩序体系中的文化构建,其实还蕴含着生命周期和因果关系。在与自然生态和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条件下,在生活实践过程中不... 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文化与绿色发展的关系相当紧密,例如作为人类时间制度的节日,实际上是自然法则的共同遵守,也是秩序体系中的文化构建,其实还蕴含着生命周期和因果关系。在与自然生态和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条件下,在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调试,表现为不同规模的文化认同,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约定。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认识传统节目中的生态文明。认识自然、探寻规律中国古代文明对自然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整体性、关联性探寻,是建立在科学理性基础之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鼓舞 生态文明 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以河洛文化在洛阳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使用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紫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9-95,共7页
构建以城市关键地域文化形态为抓手的“文化导向型城市”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实践方略。河南省洛阳市近年来重视以河洛文化为核心的城市文化建设,是地域文化形态与城市文化建设结合较好的典型范例。以洛阳为核心的河洛文化绵... 构建以城市关键地域文化形态为抓手的“文化导向型城市”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实践方略。河南省洛阳市近年来重视以河洛文化为核心的城市文化建设,是地域文化形态与城市文化建设结合较好的典型范例。以洛阳为核心的河洛文化绵延发展至今形成了根源文化、哲学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工业文化等四类十七种多元文化表现形态。以各类文化形态为根基的河洛文化记忆在想象空间、现实空间、虚拟空间中向交往记忆结构性转换,这一过程赓续城市文脉、激发城市活力,实现城市文化意义的再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化建设 河洛文化 文化记忆 交往记忆 洛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对话:新农村建设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
3
作者 李松 张士闪 《乡村论丛》 2021年第1期27-33,共7页
随着农业现代化、旅游业、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及相关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前不久,由天津大学马知遥教授主持,李松、张士闪二位先生举行了关于"新农村建设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研究"的学... 随着农业现代化、旅游业、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及相关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前不久,由天津大学马知遥教授主持,李松、张士闪二位先生举行了关于"新农村建设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研究"的学术对话。两位学者多年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在学术界具有较高威望。李松,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原主任,长期从事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抢救、编纂出版、技术应用、资政研究等工作,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张士闪,《民俗研究》杂志主编,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等。长年坚持乡村田野调查,提出"还俗于民""礼俗互动""有温度的田野""田野中国"等学术理念,在学界有较大影响;出版多部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一二三等奖、中国文联"山花奖"等,本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两位学者通过大量的田野案例说明:当今学者应尊重国家与地方之间悠久的"礼俗互动"传统,秉持以村民为本位的原则,建立与村民密切互动的文化交流态势,惟此才能做出合情合理、合乎民心民意的社会发展设计;城市文明和乡土文明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农耕文明哺育城市,城市文明也应反哺乡村;新农村建设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应在尊重风土民情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而这需要对公义、共议、公意、公益和共益等本土概念的甄别分析与创造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传统文化研究 中国民俗学会 中国文联 学术对话 礼俗互动 乡土文明 人才支持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