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9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城景观资源的徒步旅游模式与游步道优化研究——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为例
1
作者 王天莲 李哲 +1 位作者 张梦迪 李严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59,共8页
徒步旅游是长城遗产的重要游览方式,对促进长城地区的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为研究区域,提取该地区GPS徒步轨迹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法,发掘轨迹空间分布、形态特征与长城景观资源的耦合关系;... 徒步旅游是长城遗产的重要游览方式,对促进长城地区的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为研究区域,提取该地区GPS徒步轨迹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法,发掘轨迹空间分布、形态特征与长城景观资源的耦合关系;结合不同的景观资源特征与徒步者动机需求,总结出遗产历史游览、自然风光游览、村落人文游览和山地健身游览4类长城徒步游览模式。以八达岭石峡段长城为例,在全线资源特色视角下总结提炼该段资源优势和保存现状,并进行游览步道的系统规划,针对单一景观、线性景观、组团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多种游览线路与墙上、墙下等多种观景方式的游步道综合优化。研究结果可为长城景区发展建设与结构优化、游览模式与路线规划,以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的文旅融合工程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化遗产 长城 徒步旅游 景观资源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文旅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影响下的地方饮食文化生产转向:特征与机制 被引量:8
2
作者 侯兵 李红缘 +1 位作者 余凤龙 张爱平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104,共14页
饮食文化是地方文化生产的重要构成部分,旅游影响下,地方饮食文化生产发生了明显转向,基于文化生产逻辑的地方饮食文化生产从现象发生到机理分析亟须开展理论探索。文章从文化生产理论的视角,以淮扬菜主要发源地之一的扬州为例,运用访... 饮食文化是地方文化生产的重要构成部分,旅游影响下,地方饮食文化生产发生了明显转向,基于文化生产逻辑的地方饮食文化生产从现象发生到机理分析亟须开展理论探索。文章从文化生产理论的视角,以淮扬菜主要发源地之一的扬州为例,运用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和文献分析法等方法,揭示了旅游影响下地方饮食文化生产转向的特征和机制。研究发现:1)地方饮食文化生产转向的特征体现在4个方面,生产要素更加关注文献典籍与乡土文化中的饮食元素的挖掘与利用,生产场域从传统的限定性场域向着规模化场域及多元化场域转变,生产模式在技术和流程两个层面呈现出由厨房生产技术向舞台化炫技表演以及多场景技术组合递进的特征,结构形态旨在实现内容生产、符号生产和媒介生产三者的协调统一;2)旅游对地方饮食文化生产转向形成重要影响,受到核心因素和辅助因素的共同作用,进而形成生产主体响应机制、地方文化创新发展机制、文旅消费提质牵引机制以及主客协商机制等四重驱动机制;3)在传统文化守正与创新博弈中,旅游影响下的地方饮食文化生产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串联起各利益相关主体,有效利用生产资料,有机整合文化资源,这为文化生产理论提供另一种解释和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影响 地方饮食文化 生产转向 特征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海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体系的建构思路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严 姚旺 +1 位作者 张玉坤 尚筱玥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99,共10页
山海关长城是明长城九边军防“巨系统”的缩影,被列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保护建设区段,其公园体系建构具有全线示范作用。根据防御体系的梳理,绘制出明代长城九边-蓟镇-山海关防御体系“巨系统”分布与结构;借助1962年山海关航照、190... 山海关长城是明长城九边军防“巨系统”的缩影,被列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保护建设区段,其公园体系建构具有全线示范作用。根据防御体系的梳理,绘制出明代长城九边-蓟镇-山海关防御体系“巨系统”分布与结构;借助1962年山海关航照、1901至1945年近代历史地图,揭示尘封百年的城池遗存、水系和历史道路的空间分布;依据长城防御体系构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体系,防御体系对应公园总体布局、屯兵城层次对应景观点设置、驿传路线对应游览路径、烽传视线对应景观视廊,进行可见与不可见遗址点全貌展示与系统关系还原。“让历史说话”,为长城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海关 长城 国家文化公园 防御体系 体系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拼装体理论重新思考乡村旅游地演化 被引量:2
4
作者 徐红罡 李劼 王玉婷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91,共13页
乡村旅游地的演化是旅游研究的重要议题。文章结合已有旅游与乡村实证研究,搭建拼装体理论下乡村旅游地演化过程和机制的分析框架,将乡村旅游地概念化为具有多重特性的旅游拼装体,组成拼装体的包括人、非人、话语和符号等要素,这些异质... 乡村旅游地的演化是旅游研究的重要议题。文章结合已有旅游与乡村实证研究,搭建拼装体理论下乡村旅游地演化过程和机制的分析框架,将乡村旅游地概念化为具有多重特性的旅游拼装体,组成拼装体的包括人、非人、话语和符号等要素,这些异质性要素具有与其他要素形成多种外部性关系的潜力,通过领域化、去领域化等过程,呈现出根茎式演化路径的特点。拼装体理论的关系性本体论和认识论,以及强调动态生成、非人类能动性和符号性等特点,为理解乡村旅游地动态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非线性、偶然性、多元性、不稳定性提供了新视角。研究聚焦生成论的前沿思想,推进旅游目的地的理论建设更好地走向对现实问题的把握、阐释和干预,促进关系视角下的乡村研究,推动拼装体理论在旅游地理学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拼装体理论 旅游目的地演化 季节性 非人类能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动者网络理论在旅游知识生产中的运用、贡献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1
5
作者 肖学宏 徐红罡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6,共16页
二元认识不利于对旅游现象的理解和旅游知识生产。行动者网络理论(ANT)为突破旅游知识的二元结构带来新的可能性,因而被逐渐引入旅游研究中。目前的相关研究处于早期阶段,呈现出研究主题广泛但研究深度不足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研究... 二元认识不利于对旅游现象的理解和旅游知识生产。行动者网络理论(ANT)为突破旅游知识的二元结构带来新的可能性,因而被逐渐引入旅游研究中。目前的相关研究处于早期阶段,呈现出研究主题广泛但研究深度不足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以深化ANT在旅游研究中的运用。本研究首先回顾了ANT与旅游研究结合的理论基础,基于此进一步分析了ANT理论概念在现有旅游研究的应用情况。研究发现,ANT对于旅游知识生产的作用体现在4个方面:(1)基于ANT的本体论假设对于旅游研究中已有概念的再概念化;(2)基于ANT的能动性与广义对称性原则对旅游中的物与物质性的研究;(3)基于转译与秩序化对旅游目的地演化与治理的探讨;(4)基于后ANT的多重性对旅游中的多重现实的分析。最后,本研究呼吁未来研究应当将继续以ANT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础,引入跨学科的讨论,探讨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旅游与乡村振兴、旅游与新质生产力等旅游中的重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知识生产 二元结构 ANT 理论脉络 多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在忙中?老年旅游志愿者的幸福感研究——基于混合研究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吕婷 李师娜 +2 位作者 何莽 刘怡欣 张镨月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34,共13页
文章以批判老年学为指导,打破以往将老年人作为弱势受助者的固化思维,聚焦中国老年旅游志愿者,通过访谈与皮电心理生理测量法,分别从长期和瞬时两方面研究其幸福感的构成维度与生成机制。1)老年旅游志愿者长期幸福感经主观意识加工,由... 文章以批判老年学为指导,打破以往将老年人作为弱势受助者的固化思维,聚焦中国老年旅游志愿者,通过访谈与皮电心理生理测量法,分别从长期和瞬时两方面研究其幸福感的构成维度与生成机制。1)老年旅游志愿者长期幸福感经主观意识加工,由社会价值感、社会接纳感、自我接纳感等8个维度构成,分为动机预设-行为实施-结果生成3个阶段。在动机预设阶段,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引导退休者生成的道德预设成为动机形成的核心推动要素,将旅游志愿活动视为符合道德规范并获得幸福感的行为。因此,退休者实施旅游志愿行为能够打破退休无用感、生活空虚等负面体验,进而生成符合道德预设的幸福感,呈现出“德”“福”一致的特点。2)瞬时幸福感核心维度为高频次的积极情绪体验,本质上是一种情绪幸福感,主要由活动中“游客认可”和“志友交流”两类事件诱发。文章弥补了幸福感研究时间效应的单一性,有利于推动社会建构公平多元的老年社会参与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志愿者 老年人 幸福感 批判老年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旅游强国建设:基于“三端协同”的创新路径研究
7
作者 宋洋洋 刘敏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1,共3页
加快建设旅游强国,为旅游业明确了发展方向,也对旅游业提出了创新发展的范式转换新要求。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重构了现代旅游业的价值链体系,全球旅游业正经历从“信息化辅助”向“智能化驱动”的范式转换。这种变革的本质是技术驱动... 加快建设旅游强国,为旅游业明确了发展方向,也对旅游业提出了创新发展的范式转换新要求。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重构了现代旅游业的价值链体系,全球旅游业正经历从“信息化辅助”向“智能化驱动”的范式转换。这种变革的本质是技术驱动下产业要素的重新配置:一方面,5G、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f things,AIo T)等技术集群打破了传统旅游服务的时空约束;另一方面,数字孪生、元宇宙、智能交互硬件等新型技术载体正在重构“人-场-景”的交互范式(3),更重要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取得重大突破后,对旅游信息交互、内容生成与匹配、供应链优化、消费场景营造、定价机制、社交分享等旅游全链条的赋能与改造。面向“十五五”旅游业智能化发展的新诉求,需要更加关注数字技术在三端的协同与应用,即供给端效率与体验平衡、消费端服务平权与隐私协同、监管端负外部性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旅游业 供应链优化 旅游强国 技术驱动 创新路径 区块链 三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要快,还是要慢?——基于AI行程分析的不同旅游节奏游客情感差异比较研究
8
作者 王楚涵 张朝枝 +1 位作者 杨羽菲 徐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7-446,共10页
旅游转型发展时期,究竟应该发展“快旅游”还是“慢旅游”的争论凸显了旅游节奏研究的必要性.该文基于网络游记文本,借助大语言模型的信息抽取能力和文本情感分析方法对旅游节奏与游客情感进行测度,探索了不同旅游节奏的游客情感差异.... 旅游转型发展时期,究竟应该发展“快旅游”还是“慢旅游”的争论凸显了旅游节奏研究的必要性.该文基于网络游记文本,借助大语言模型的信息抽取能力和文本情感分析方法对旅游节奏与游客情感进行测度,探索了不同旅游节奏的游客情感差异.研究发现,旅游节奏快慢对游客情感有显著影响,慢节奏旅游者的正向情感更高、负向情感更低,但快节奏旅游者在正向、负向与整体情感的多样性更高.该研究深化了对不同旅游节奏下游客情感规律的理解,并对业界关注的旅游快慢之争进行了回应,对旅游目的地产品优化实践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节奏 游客情感 旅游行程分析 文本挖掘 情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一一科技革命背景下的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 被引量:16
9
作者 宋海岩 吴晨光 +7 位作者 唐晓云 金准 林叶强 沈晔 冯学钢 程馨 潘冰 李云鹏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1,共11页
科学和技术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力量。目前,以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和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正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不仅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而且将对经济、社会和国家治理模式等产生深刻影响。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 科学和技术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力量。目前,以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和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正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不仅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而且将对经济、社会和国家治理模式等产生深刻影响。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和旅游已经成为科技革命重要的应用场景和创新载体,并在其推动下呈现新的需求特征、商业模式、产业形态和发展趋势。如何预测、理解、分析和把握这些趋势,成为重要的学术命题和实践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科技革命 产业形态 虚拟现实 人工智能 需求特征 国家治理模式 云计算 产业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文化消费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举措 被引量:4
10
作者 向勇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94-97,共4页
文化消费是消费行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是超越物质消费的高层次消费形态,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式。从表面上来看,文化消费行为是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是个人化的消费支出和消... 文化消费是消费行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是超越物质消费的高层次消费形态,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式。从表面上来看,文化消费行为是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是个人化的消费支出和消费满足;从深层次看,文化消费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较高水平的整体表现。进一步推动文化消费高质量发展,就要充分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良性互动,充分推动文化生产供给侧结构改革,充分挖掘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经济学 文化消费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旅融合评测:文化氛围的视角与方法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朝枝 王楚涵 徐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4-101,共8页
党的二十大提出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究竟如何评测文旅融合的“深度”成为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文化氛围概念的提出为评测文旅融合深度提供了需求端的理论可行性,但如何将该概念进一步操作化有待探索。本文从文化可参观性生产... 党的二十大提出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究竟如何评测文旅融合的“深度”成为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文化氛围概念的提出为评测文旅融合深度提供了需求端的理论可行性,但如何将该概念进一步操作化有待探索。本文从文化可参观性生产、文化叙事、文化身份认同等理论角度阐释了以文化氛围测量文旅融合深度的理论原理和框架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文化氛围测量文旅融合的三个维度及其指标体系,即身体体验(感官体验、躯体体验、身体参与)、情感体验(情感触发、共情移入、情感延伸)、精神体验(地方认同、文化认同、自我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氛围 文旅融合 理论基础 测量维度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在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性及对策制定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静 马仪亮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8-137,共10页
随着区域旅游经济的加速发展,京津冀区域内旅游经济差异性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旅游业作为当地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其协同发展的模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整个地区经济的平衡性和竞争力.为探究京津冀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 随着区域旅游经济的加速发展,京津冀区域内旅游经济差异性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旅游业作为当地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其协同发展的模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整个地区经济的平衡性和竞争力.为探究京津冀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有效的发展策略,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对2012-2022年的各市旅游总收入数据进行分析,揭示空间相关性和差异性.全局莫兰值从2012年的-0.035 3增长至2022年的0.004 3,显示出从低水平的空间离散性转向空间集聚性的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指出:北京和廊坊地区表现出较大的空间离散性,而天津则显示出与邻近地区的强正相关性,意味着整个区域在旅游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正逐步缩小.通过LISA集聚图进一步识别了不同地区的空间集聚模式,指出北京和天津的辐射作用正在逐步增强.研究建议地方政府根据空间结构演变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且协同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策略,优化旅游增长极和整合资源,推动旅游业在整个京津冀区域的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发展 经济差异性 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跨学科视阈下少数民族刺绣艺术文化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莹 《服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5-432,共8页
系统梳理21世纪以来与少数民族刺绣相关的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研究成果,分析学界尤其是国内学者诠释少数民族刺绣文化的理论成果,了解跨学科学者针对少数民族刺绣研究的不同视角和方法,便于... 系统梳理21世纪以来与少数民族刺绣相关的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研究成果,分析学界尤其是国内学者诠释少数民族刺绣文化的理论成果,了解跨学科学者针对少数民族刺绣研究的不同视角和方法,便于后续跨学科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探索。研究认为,少数民族刺绣跨学科研究日益深入,且呈现出以问题为导向带动多学科交叉合作、注重将研究落地并从宏观上对少数民族刺绣整体观照的发展趋势,这将为新时代学科内涵式发展与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奠定坚实基础并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 少数民族 刺绣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文在线旅游评论的语言积极性偏见研究
14
作者 刘逸 肖文杰 +2 位作者 关僖 高璇 郑子钰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8-66,共19页
以旅游评论为代表的大数据的使用在当前旅游研究中日趋重要,但是与传统数据相比,非结构化的旅游评论数据是否能够客观地、无偏差地代表旅游者想表达的内容与情感,是广大旅游研究者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文章从旅游评论清洗校正问题入手,... 以旅游评论为代表的大数据的使用在当前旅游研究中日趋重要,但是与传统数据相比,非结构化的旅游评论数据是否能够客观地、无偏差地代表旅游者想表达的内容与情感,是广大旅游研究者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文章从旅游评论清洗校正问题入手,试图捕捉评论数据中语言积极性偏见存在的方式与程度,并测定语言积极性偏见系数。文章在控制目的地、时间、情感属性、评分等重要变量的基础上,通过非参数检验方法分组检验语言积极性偏见现象,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揭示评论评分对偏见系数的影响,采用Bootstrap方法分组估算语言积极性偏见系数。结果表明:(1)语言积极性偏见在旅游情境中普遍存在。(2)偏见系数与分位段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对于低分位(正负面词汇比例小于或等于1)的评论而言,评分对偏见系数影响微弱;反之,随着分位数的提升,评分对偏见系数的影响越明显。(3)偏见系数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程度较弱,其值基本稳定在[2.00,2.50]区间。文章是对语言类大数据挖掘研究的一次有效推进,为数据清洗和智能处理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同时也对语言心理学中语言情感表达偏差领域作出了积极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大数据 乐观主义倾向 语言积极性偏见 旅游在线评论 情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数字文化产业的生态系统、技术路线与价值链条思考 被引量:17
15
作者 宋洋洋 刘一琳 +1 位作者 陈璐 穆雪姣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156,共12页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数字技术的溢出效应不断应用于文化产业,在实践层面呈现出业态融合、技术点状突破、数字场景拓展等特征。但是,技术介入文化产业的路径、实现价值增值的方式等欠缺理论支撑和探讨,因此,从理论层面对文化产...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数字技术的溢出效应不断应用于文化产业,在实践层面呈现出业态融合、技术点状突破、数字场景拓展等特征。但是,技术介入文化产业的路径、实现价值增值的方式等欠缺理论支撑和探讨,因此,从理论层面对文化产业和数字技术关系进行系统化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文献整理、理论阐述等方法,研判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数字文化产业在生态系统、技术路线、价值链和场景应用等方面的发展。为应对文化数字化发展带来的一系列新需求和新挑战,数字文化产业应以文化数据资产化、文化产业数字化和文化空间智能化“三化融合”为主的生态体系为支撑,遵循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文化核心,以“文化赓续—文化呈现—文化传播”圈层为主的“一核三圈”技术路线,通过“创意—设计—制作—传播—体验”等环节实现生产和社会价值的重构,最终在场景应用环节促进供需两端共同发展,助力实现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文化产业 文化数字化战略 产业生态理论 文化数据资产化 文化空间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何而食?——旅游者饮食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余凤龙 徐羽可 +1 位作者 侯兵 徐留倩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56,共19页
旅游情境下饮食及其消费所呈现和折射的价值意义,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国外旅游研究的重点领域。然而,与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和当代饮食实践相比,我国饮食与旅游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亟待加强。旅游者的饮食动机是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 旅游情境下饮食及其消费所呈现和折射的价值意义,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国外旅游研究的重点领域。然而,与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和当代饮食实践相比,我国饮食与旅游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亟待加强。旅游者的饮食动机是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或饮食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是探讨饮食与旅游关系的重要视角。文章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研、访谈、网络评论文本等数据和方法,选择长沙和扬州两个典型饮食消费场所,通过两个阶段研究,解读旅游者饮食动机的结构特征,构建影响旅游者饮食动机的解释框架。研究显示,旅游情境下游客饮食动机呈现一个由感官吸引、文化体验、社交分享与身心愉悦组成的四维度结构。基于饮食与旅游的关系,旅游者被细分为美食旅游家、随性美食旅游者与普通美食旅游者,不同旅游者的饮食动机存在主体差异和消费场景差异,但其基本结构也保持相对稳定性和一致性,以“味道”为核心的感官吸引是饮食动机的基础维度。旅游者饮食动机的形成与激发受旅游者内外部、主客观因素的多重叠加影响,是旅游者文化价值观、饮食需求和消费场景嵌入个体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饮食动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及其个体差异和时空差异。旅游者饮食动机研究为理解旅游者饮食行为和目的地美食营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食旅游 饮食动机 味道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评价及影响因素——以山东省为例 被引量:24
17
作者 焦念涛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9-57,共9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文化资源,是旅游消费升级的重要体验内容。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升旅游体验和促进非遗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山东省为例,采用集中化指数、最近邻指数、核密度、耦合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文化资源,是旅游消费升级的重要体验内容。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升旅游体验和促进非遗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山东省为例,采用集中化指数、最近邻指数、核密度、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工具,系统梳理非遗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剖析非遗资源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山东省非遗资源丰富,但类型结构分散,传统医药类、传统技艺类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有待提升;山东省非遗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总体呈现“四个中心、中轴密集、南北分散”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山东省非遗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度不高、地市差异明显,多数地市非遗资源旅游活化潜力巨大;非遗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受到经济驱动力、产业带动力、服务转化力、科技创新力、市场购买力、公共服务力等多元动力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分布 耦合协调度 旅游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我国旅游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戴斌教授访谈 被引量:4
18
作者 戴斌 阳玉平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共7页
如何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促进旅游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是访谈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戴斌教授从我国旅游发展的实践出发,依据其几十年的旅游治学经验,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旅游经济体系建构、文旅融合理论与实践、“网红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如何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促进旅游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是访谈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戴斌教授从我国旅游发展的实践出发,依据其几十年的旅游治学经验,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旅游经济体系建构、文旅融合理论与实践、“网红城市”与可持续发展、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未来,以及旅游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我国旅游业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实践特征,并对旅游理论和学术研究提出相应的要求。任何时候,旅游理论和实践创新都要回答实践之问,面向国家战略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及时调整关注点与着力点,进而构建旅游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对外讲好中国旅游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旅游经济 文旅融合 “网红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学旅游的知识与社区居民的地方认同重构——以广东丹霞山自然保护地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继荣 张朝枝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3-402,共10页
以知识生产和传播为核心的研学旅游逐渐成为自然保护地创新发展生态旅游的替代性选择,但知识如何影响参与研学旅游的社区居民的地方认同尚未得到充分关注。文章以广东丹霞山自然保护地为案例地,探讨丹霞山从观光旅游向研学旅游转型发展... 以知识生产和传播为核心的研学旅游逐渐成为自然保护地创新发展生态旅游的替代性选择,但知识如何影响参与研学旅游的社区居民的地方认同尚未得到充分关注。文章以广东丹霞山自然保护地为案例地,探讨丹霞山从观光旅游向研学旅游转型发展过程中,知识类型的转变以及社区居民的知识学习、传播对他们的地方认同产生影响的过程和机制。研究发现:1)研学旅游中的知识重新建立社区居民与地方之间的联系并产生地方认同;2)知识对于地方差异的界定与学习、传播知识的行为互动过程共同影响社区居民地方认同形成与变化,不同类型的知识界定地方差异并赋予相应的意义;3)地方认同产生于社区居民对于特定知识框架下的地方差异和地方意义的学习内化过程。知识传播过程中的身份展演实现地方认同的社会化,并产生集体层面的地方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认同 知识 身份展演 研学旅游 自然保护地 丹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旅融合视角下旅游对城市更新的作用 被引量:13
20
作者 宋洋洋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0,共3页
城市作为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集中地,集聚了众多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元素。旅游是居住在不同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流、参与精神文化活动、实现在地文化体验的重要途径。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以旅游为目的的体验使城市发生创造... 城市作为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集中地,集聚了众多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元素。旅游是居住在不同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流、参与精神文化活动、实现在地文化体验的重要途径。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以旅游为目的的体验使城市发生创造和再创造,游客和居民的共存、城市空间所发生的创新实践深刻地影响了城市更新。文旅融合不仅推动了城市更新,同时城市更新也有助于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与繁荣,二者形成了相互渗透的作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创新实践 非物质性 文化体验 精神文化活动 深度融合 旅游 跨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