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三生”空间的湖南省土地利用格局及多功能演变 被引量:7
1
作者 雷文韬 古杰 谢宏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83-293,共11页
为了增强土地的多功能性,缓解土地资源紧张和功能性较弱等问题。该研究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通过“要素-结构-空间-功能”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机制,构建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TOPSIS法对其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进行评价。同时借助... 为了增强土地的多功能性,缓解土地资源紧张和功能性较弱等问题。该研究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通过“要素-结构-空间-功能”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机制,构建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TOPSIS法对其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进行评价。同时借助ArcGIS软件,采用土地利用空间转移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等空间分析方法对该区域2000—2020年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基于“空间+功能”的双视角探析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与功能转变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湖南省土地利用“三生”空间格局演变波动较大,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收缩,生活空间扩张;其中又以生活空间扩张显著,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之间转换较为频繁为主要特点,是造成湖南省土地利用“三生”空间波动重组的主要因素。2)区域分布格局,生产空间主要分布于省北部的常德、益阳、岳阳以及中部衡阳、娄底、邵阳、永州4市交界的中心区域;生活空间主要分布于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中心的核心分布区以及各市城市中心区域;生态空间分布面积最广,主要分布于省西部及西南部丘陵山地区域,以及位于省北部的洞庭湖水域区等;区域变化以环长株潭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演变更剧烈,其次是东、西、南三面山地区域;动态度结果显示全省土地利用总体动态变化率有提升态势。3)2000—2020年土地利用“三生”功能水平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生态功能评分最高,变化最明显,生产功能次之,波动中水平趋于稳定,生活功能最低,呈逐年提升趋势;区域间水平差异由低水平高差距向高水平的相对均衡转变。4)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与功能转变之间具有较大的关联性,尤其在时序变化上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最后基于“空间+功能”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机制,对两者关系进行了一次有益尝试。在“一对多”机制关系研究中,未来需要结合土地多功能测度方法更加准确识别“三生”空间和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三生"空间 格局演变 土地利用多功能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问题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
2
作者 朱琳 许熙冉 聂咏琪 《农村科学实验》 2024年第16期40-42,共3页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湖南省一方面积极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整体实现了从“全覆盖式”到“实用性”的编制模式转变,另一方面推动“多规合一”的乡村规划实践,以助力乡村振兴的进一步发展。为提高村庄规划质量、落...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湖南省一方面积极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整体实现了从“全覆盖式”到“实用性”的编制模式转变,另一方面推动“多规合一”的乡村规划实践,以助力乡村振兴的进一步发展。为提高村庄规划质量、落实村庄规划实施管理,该文深入分析了村庄规划编制的主要问题,针对村庄规划编制的村庄用地分类管控、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土地集约利用、产业优化发展和公众参与机制等内容提出了改进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提高规划实用性、落实规划实施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规划 规划编制 国土空间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物联网技术对乡村空间转型的影响研究--以湖南安化县高马二溪村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易纯 刘彬 +1 位作者 雷文韬 王雄 《南方农机》 2022年第23期28-31,共4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离不开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发展。通过将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在高马二溪村黑茶产业中,对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居民点、耕作半径和就业等村民生产、生活空间带来了巨大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离不开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发展。通过将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在高马二溪村黑茶产业中,对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居民点、耕作半径和就业等村民生产、生活空间带来了巨大变化。课题组从高马二溪村的实际出发,将从乡村空间整体转型、生产空间转型、生活空间转型、生态空间转型四个方面对利用农业物联网后对村庄空间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为村庄的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物联网 乡村空间 转型 高马二溪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无人机技术的湖南省益阳市城市山体监测
4
作者 周松林 杨楠 +2 位作者 张曦 李志学 莫文波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6期104-111,共8页
城市山体是城市重要的生态资源,对城市山体进行有效监测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监测城市山体保护情况,利用LandSat 8和Google Earth影像,结合无人机技术,开展了益阳市城市山体监测。在总体监测方面,利用2017年1月22日和2018... 城市山体是城市重要的生态资源,对城市山体进行有效监测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监测城市山体保护情况,利用LandSat 8和Google Earth影像,结合无人机技术,开展了益阳市城市山体监测。在总体监测方面,利用2017年1月22日和2018年1月9日两景LandSat 8数据,通过计算NDVI指数,监测总体植被变化。结果表明,益阳市2017年保护山体植被覆盖率降低1.1%,下降比例较益阳市城市规划区低1%。在山体破坏详细监测方面,利用Google Earth影像进行目视解译对比分析,Google Earth影像拍摄时间不满足要求的区域,使用LandSat 8影像替换,提取变化较大的山体,在此基础上利用无人机对变化山体进行详细勘测,获取精确数据。结果表明,益阳市165座保护山体共有7座山体遭受相对较大破坏,破坏面积10.22 ha,破坏原因主要为村民建房、采石采砂、开垦林地等。遥感技术结合无人机技术进行环境监测具有获取数据方便、成本低、快速高效等优势,既适合城市山体保护监测,也适用于其他中观尺度的环境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无人机 城市山体 变化监测 益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旅游古镇线上线下热度特征及其转化机制——以丽江大研古镇为例
5
作者 陈笑葵 毛志睿 +1 位作者 易纯 高钰桔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89-1200,共12页
文章以丽江大研古镇为例,借助多源数据和多元空间分析方法,剖析其线上线下游客集聚热度特征及转化机制,结果表明:1)大研古镇线上线下热度的空间关联程度高、整体分布极不均衡,线上热度排名前10%的空间单元汇聚了超过90%的浏览量与签到量... 文章以丽江大研古镇为例,借助多源数据和多元空间分析方法,剖析其线上线下游客集聚热度特征及转化机制,结果表明:1)大研古镇线上线下热度的空间关联程度高、整体分布极不均衡,线上热度排名前10%的空间单元汇聚了超过90%的浏览量与签到量,呈现幂律衰减特征。线下热度排名前10%的空间单元汇聚了超过33.6%的总游客量,呈现以四方街为核心向外围递减的“核心—边缘”格局。2)游客集聚行为是线上线下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游客移动行为、数字内容打卡行为和数字内容浏览行为之间形成正向促进效应。3)旅游古镇在注意力经济的影响下,通过数字媒介流量传播实现线上线下热度的转化。在这一过程中,地方特色资源通过游客的打卡行为转化为数字内容,高质量数字内容通过媒介传播实现注意力资本的积累,从而吸引游客移动与消费行为的集聚,塑造出新的“网红打卡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者行为 虚实空间交互 网红打卡点 旅游古镇 数字媒介 注意力经济学 丽江大研古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公共空间绿视率对多时态热舒适度的影响
6
作者 毛志睿 李雨航 陈笑葵 《中国城市林业》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目的]为优化城市热环境与人居品质提供新视角。[方法]以武汉市江岸区滨水地段为例,结合街景数据与遥感气候数据,利用深度学习与ENVI-met模拟计算绿视率和生理等效温度(PET),分析其时空特征,探讨绿视率对热舒适度的影响。[结果]1)武汉... [目的]为优化城市热环境与人居品质提供新视角。[方法]以武汉市江岸区滨水地段为例,结合街景数据与遥感气候数据,利用深度学习与ENVI-met模拟计算绿视率和生理等效温度(PET),分析其时空特征,探讨绿视率对热舒适度的影响。[结果]1)武汉市江岸区滨水地段内,绿视率受区域特征影响呈现分布差异;2)7∶00-15∶00,不同城市空间热舒适度(PET)变化速率不同,历史街区内部>街道区域>滨水公园区;3)绿视率与PET的负相关性随时间变化显著,早晨至中午逐渐增强,中午12∶00达到峰值后减弱;4)绿视率对PET的影响存在边际递减效应,绿视率在43.9%~47.3%时对PET的降低作用最显著(P<0.05),超过此范围后改善效果减弱;5)绿视率对热环境稳定性的影响显著,高绿视率显著减小了PET的日变化幅度,表现为更稳定的热环境和更小的日温差。[结论]城市空间类型显著影响热环境动态特征;绿视率与PET呈负相关关系,其调控效应在日间辐射峰值时段(12∶00前后)最强且存在边际递减规律;合理配置绿视率是提升热舒适度的关键。未来需进一步探究多气候条件下绿视率与植被类型、配置方式的关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时态热舒适度 绿视率 语义分割 微气候模拟 边际递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发展理念的湖南省城镇化质量与水平发展协调度演变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汤放华 朱俊杰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16,共8页
以新发展理念为视角,构建湖南省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镇化质量和城镇化水平的发展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8—2018年,湖南省城镇化质量由低质量发展(0.1759)进入加速发展阶段(0.3616),但结构和区域发展... 以新发展理念为视角,构建湖南省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镇化质量和城镇化水平的发展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8—2018年,湖南省城镇化质量由低质量发展(0.1759)进入加速发展阶段(0.3616),但结构和区域发展不够平衡。(2)城镇化质量在投入产出和规模方面(创新、共享)提升较快,结构平衡性(协调、绿色和开放)提升较慢且不稳定。(3)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耦合度水平较高,由0.9128增加到0.969,两者相互作用不断加强并朝有序方向发展。(4)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由勉强协调(0.5079)上升至初级协调状态(0.6603),格局形成以长沙为核心的中心-外围结构,协调度较高水平区域由东向西逐渐蔓延,在湘西和怀化处形成低值洼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 城镇化质量 城镇化水平 发展协调度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景观视觉下益阳市会龙山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余红兵 周小梅 +3 位作者 刘敏 文彤 罗巧 张梁 《南方农业》 2024年第5期55-58,共4页
通过对会龙山公园植物景观的现场调研和分析,指出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并遵循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优化原则,从城市景观视角结合不同景观要素,如地形、水体、建筑、道路等的视线关系等因素,对会龙山公园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提出优化策略和植... 通过对会龙山公园植物景观的现场调研和分析,指出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并遵循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优化原则,从城市景观视角结合不同景观要素,如地形、水体、建筑、道路等的视线关系等因素,对会龙山公园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提出优化策略和植物景观配置模式,优化提升植物景观,营造会龙山公园的四季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景观视角 植物景观 规划设计 会龙山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阳市会龙山公园植物种类规划 被引量:1
9
作者 余红兵 周小梅 +3 位作者 李曦蕊 杨纯 张依骏 向易玲 《现代园艺》 2024年第8期117-119,共3页
会龙山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升公园的整体植物景观效果,通过对益阳市会龙山公园植被现状进行调查和文献查阅,剖析山地植被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探讨会龙山公园植物种类规划的基本原则,提出植物种类规划的方法... 会龙山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升公园的整体植物景观效果,通过对益阳市会龙山公园植被现状进行调查和文献查阅,剖析山地植被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探讨会龙山公园植物种类规划的基本原则,提出植物种类规划的方法,选定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在保留原有基本植被的基础上增加植物种类,增加高大乔木、彩色叶植物、开花灌木以及草坪地被植物、花坛花境植物等,对会龙山公园的植物种类规划提出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龙山公园 山地植被现 植物种类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苏州乡村空间发展透视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彬 华晔 +1 位作者 杨忠伟 周思颖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6-112,共7页
历经"苏南模式""新苏南模式"等发展模式演变的苏州乡村,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并呈现空间转型、空间滞留、空间渗透和空间维护等4种分异类型,存在重构组织、改造调整、景观营造与协调性保护等... 历经"苏南模式""新苏南模式"等发展模式演变的苏州乡村,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并呈现空间转型、空间滞留、空间渗透和空间维护等4种分异类型,存在重构组织、改造调整、景观营造与协调性保护等发展对策。在用地扩张带来的城乡生态环境问题导向下,乡村空间的生态化趋势明显,表现在城乡生态安全维系与边缘区生态衔接、乡村农业空间与景观空间生态关联加强和乡土景观回归趋势明显等三大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苏州 乡村空间 透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地理视角下脱贫村农户情感重构——以湖南省十八洞村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驰蕊 何峰 汤放华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79-591,共13页
以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为案例地,以“留守”农户和“返乡”农户为研究对象,基于情感地理视角,通过深度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探究了精准扶贫政策影响下农户情感重构及其重构机制。结果表明:1)脱贫村农户情感重构主要包括归属感、幸福感... 以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为案例地,以“留守”农户和“返乡”农户为研究对象,基于情感地理视角,通过深度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探究了精准扶贫政策影响下农户情感重构及其重构机制。结果表明:1)脱贫村农户情感重构主要包括归属感、幸福感、风险厌恶感、相对剥夺感和失落感5个维度的重构,这些维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2)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使得脱贫村农户地方归属感上升,幸福感增强,风险厌恶感下降。然而,扶贫力度的不均衡导致农户间的相对剥夺感增强,传统文化的消解和社会关系的重构等使得农户产生失落感。3)在脱贫村农户情感重构过程中,农户认知是核心力量,政府行动起主导作用,企业行动发挥辅助作用。政府和企业行动通过重构乡村地域系统的物质空间、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刺激乡村地域主体即农户认知转变,继而引发情感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地理 情感重构 农户 脱贫村 精准扶贫政策 十八洞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地区生境水生态空间结构和功能的时空分异
12
作者 王晓华 张颖 +1 位作者 宁启蒙 吴雨欣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5-117,共13页
【目的】为延缓洞庭湖地区生境质量持续下降和生态服务功能继续减弱,从结构、功能和质量的角度提出生境水生态空间可持续发展研究框架,以期为生态空间保护和水安全保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和社会统计数据,借助ArcGIS分... 【目的】为延缓洞庭湖地区生境质量持续下降和生态服务功能继续减弱,从结构、功能和质量的角度提出生境水生态空间可持续发展研究框架,以期为生态空间保护和水安全保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和社会统计数据,借助ArcGIS分析手段,对洞庭湖地区2010、2015和2020年3个年份的生境水生态空间的结构、功能及质量状况进行监测,并提出管控框架和关键举措。【结果】1)洞庭湖地区生境水生态空间总体规模在7300 km^(2)以上,其中水体区域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临岸陆生区,而水陆交错区所占比重最小,研究期间生境水生态空间面积存在小幅减少;岳阳市的生境水生态空间总体规模较大,临澧县的生境水生态空间规模较小。2)洞庭湖地区生境水生态空间的综合功能约为0.4000,研究期间有一定提升;各单元中,沅江市生境水生态空间综合功能价值最高,津市市生境水生态空间综合功能价值则相对最低。3)生境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以洞庭湖及沿岸河流、东部与南部山地丘陵区为高生境质量集中分布区,而在地形平坦、人口经济活动较密集的城镇地区的生境质量较低。【结论】应从生境水生态空间的结构要素出发,科学规划生境水生态空间功能分区,并与“三区三线”划定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推动多尺度多层级生境水生态空间可持续发展关键举措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水生态空间 结构-功能 可持续发展 洞庭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立意方法及课程思政融入技巧
13
作者 刘敏 周小梅 +2 位作者 文彤 张梁 黄琛 《现代园艺》 2024年第10期177-179,182,共4页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立意方法,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立意方法及课程思政融入技巧出发,总结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立意常用的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分别梳理如何从项目功能、项目性质、基地条件、地域文化、自然风物挖掘立意,...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立意方法,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立意方法及课程思政融入技巧出发,总结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立意常用的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分别梳理如何从项目功能、项目性质、基地条件、地域文化、自然风物挖掘立意,以期设计出景色宜人、功能全面、吸引力强的景观空间,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立意 课程思政 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阳哈尼梯田遗产核心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毛志睿 车兴蕊 +1 位作者 陈笑葵 高钰桔 《中国城市林业》 2025年第1期119-126,共8页
[目的]元阳哈尼梯田因其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系统展现的创造力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而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从时空过程角度剖析其核心遗产区的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是推动实现遗产活态保护的重要基础,可为梯田文... [目的]元阳哈尼梯田因其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系统展现的创造力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而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从时空过程角度剖析其核心遗产区的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是推动实现遗产活态保护的重要基础,可为梯田文化传承和生态价值保护的路径探索提供借鉴。[方法]利用元阳县申遗前后土地利用、实地调研等数据,借助景观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空间分析等方法,剖析元阳哈尼梯田核心遗产区景观格局及其人地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哈尼梯田核心遗产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水田、旱地、村庄等类型为主,主要景观类型的复杂度下降、离散度程度增加,景观的分离程度加剧。申遗后整体景观格局呈现动态稳定;2)梯田在申遗后出现不同坡度、高程的小幅缩减,整体聚田比指数下降,核心遗产区正由“农业生产用地主导”向“生态-经济复合用地主导”转变,景观功能由维持生产生活向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功能转变,其人地关系表现出从“人地共生”转向“人地分离”的变化趋势。[结论]未来研究需深入探索哈尼梯田的人地关系演变,警惕“人地分离”现象,通过有效措施实现活态保护,适应现代社会的多样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时空动态演变 文化景观遗产 遗产保护 元阳哈尼梯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农村现代化背景下乡村空间转型及趋势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易纯 刘彬 +1 位作者 雷文韬 王雄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年第10期83-85,共3页
以农业物联网为主导的现代农业技术是高马二溪黑茶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推动了村庄农业生产空间优化、居住空间集聚以及公共空间品质提高。结合新一轮高马二溪村村庄规划,从整体空间格局、生产空间规划、生活空间布局与规划等方... 以农业物联网为主导的现代农业技术是高马二溪黑茶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推动了村庄农业生产空间优化、居住空间集聚以及公共空间品质提高。结合新一轮高马二溪村村庄规划,从整体空间格局、生产空间规划、生活空间布局与规划等方面提出相应规划对策,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实践研究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 现代化 乡村空间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核心课程群“五位一体”建设模式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敏 张梁 +4 位作者 文彤 黄琛 朱琳 陈国平 文友华 《现代园艺》 2023年第23期194-197,共4页
为了满足行业对于高素质风景园林设计人才的需求,针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以湖南城市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核心设计类课程群为研究对象进行改革与实践。创建了一个包含“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完善监控和反馈机制、... 为了满足行业对于高素质风景园林设计人才的需求,针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以湖南城市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核心设计类课程群为研究对象进行改革与实践。创建了一个包含“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完善监控和反馈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学资源建设”5个方面的“五位一体”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是“五位一体”模式中的重点,进行了四大方面的改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重中之重,课程团队重点实施了包含“联合本学期其他课程共同育人、建立在线教学资源平台、纵横向体系把控教学质量、重视平行班级之间的交流、紧密联系园林行业发展动态、结合设计竞赛促学培优、做实课程思政教书亦育人”在内的“七大教学策略”。通过两轮的实践,有效提高了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整体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规划设计课程群 教学改革 五位一体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流域生态状况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7
作者 宁启蒙 何自强 +2 位作者 胡然 吴雨欣 段宜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072-8083,共12页
掌握生态状况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是国土空间的优化和生态功能的提升的关键。目前研究大多侧重于生态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单一变化,尚未综合考虑人为干扰因素,导致生态修复分区以单一生境或要素的修复为主,无法较好地解决人地关系矛盾。以... 掌握生态状况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是国土空间的优化和生态功能的提升的关键。目前研究大多侧重于生态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单一变化,尚未综合考虑人为干扰因素,导致生态修复分区以单一生境或要素的修复为主,无法较好地解决人地关系矛盾。以洞庭湖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利用景观格局指数、InVEST模型分析了2000年和2018年景观分布特征和生态系统服务,运用模糊推理算法探究2000—2018年洞庭湖流域生态状况特征,基于此揭示人类-自然因素对生态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洞庭湖流域整体景观更加破碎化,景观形状趋于复杂,聚集程度不断下降,景观类型更加离散。(2)研究期间,食物供给服务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生境质量服务和碳储量服务总体呈下降趋势。(3)洞庭湖流域生态状况整体转好,生态指数上升区域(74%)明显大于下降区域(26%)。生态系统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人口较为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镇地区,而生态恢复区域多分布在远离各城市中心的山地丘陵区域。(4)洞庭湖地区各影响因素对生态系统退化的影响显著性最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生态系统退化的高值区和人类活动强度较为集中的地区,具有显著影响的地区重心逐渐由西部转移到东部。其中,人口密度、GDP、路网密度和夜间灯光指数对洞庭湖地区的生态系统退化主要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坡度、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对生态系统退化产生的正向影响呈逐渐增强的趋势。本研究利用模糊推理方法计算出洞庭湖流域的生态指数,从而识别出生态退化区域,并揭示了其影响因素,为区域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指数 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状况 生态管理分区 洞庭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梁 张瑞 +2 位作者 肖祥 刘沅 文彤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4年第6期90-96,共7页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农村居民的深切期盼,科学合理评价农村人居环境是环境整治建设的首要工作。本文以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油草塘村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与其他...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农村居民的深切期盼,科学合理评价农村人居环境是环境整治建设的首要工作。本文以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油草塘村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与其他7个同类型村对比,采用区间赋值法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质量水平展开定量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油草塘村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居住条件较好,但依然存在不足,如公共服务设施中严重缺乏休闲互动场地;基础设施中需补齐道路黑化和亮化的短板;经济发展困难,缺乏产业支撑。本文研究成果有助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劣分析,为有的放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 建设质量 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市冬季人行道PM_(2.5)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
19
作者 陈宇 何韶瑶 蔡妍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7-114,共8页
了解不同气象条件下城市人行道细颗粒物(PM_(2.5))时空分布特征对于指导城市环境评价及街道空间规划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长沙市车流量及人流量较大的4条道路旁0、5、10 m处的人行道,在冬季晴天、阴天和大风天开展PM_(2.5)质量浓度、... 了解不同气象条件下城市人行道细颗粒物(PM_(2.5))时空分布特征对于指导城市环境评价及街道空间规划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长沙市车流量及人流量较大的4条道路旁0、5、10 m处的人行道,在冬季晴天、阴天和大风天开展PM_(2.5)质量浓度、风速、温度及相对湿度监测,探讨PM_(2.5)分布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晴天、阴天及大风天的人行道PM_(2.5)质量浓度变化呈现双峰双谷特征,峰值均出现在06:00—08:00,其次为18:00—20:00,谷值出现在14:00—16:00及22:00—24:00;距离机动车道10m处的人行道PM_(2.5)含量低于机动车道旁(即距离机动车道0 m)的人行道PM_(2.5)含量,这种差异在大风天气下更为显著;人行道PM_(2.5)质量浓度与温度、风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空气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低温不利于PM_(2.5)扩散,但在大风天温度对PM_(2.5)的影响极小,风对PM_(2.5)含量的变化影响极大,在远离机动车道的人行道更为显著,而高湿度天气有利于PM_(2.5)的凝结。低温、高湿天气下06:00—08:00、18:00—20:00人行道PM_(2.5)质量浓度较高,大风对PM_(2.5)质量浓度具有一定削减作用,早晚高峰减少人行道洒水以降低空气湿度,有利于PM_(2.5)质量浓度的降低,减少PM_(2.5)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气象条件 质量浓度 人行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环境感知对居民犯罪恐惧感的影响——以广州市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古杰 陈建国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01-1808,共8页
选取广州市74个典型社区,通过入户调查的方式共计发放1 568份问卷,研究社区环境感知(环境失序感知、集体效能感知和社会控制感知)对犯罪恐惧感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性别、年龄和犯罪受害经历对犯罪恐惧感具有显著性影响之外,社区环境感... 选取广州市74个典型社区,通过入户调查的方式共计发放1 568份问卷,研究社区环境感知(环境失序感知、集体效能感知和社会控制感知)对犯罪恐惧感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性别、年龄和犯罪受害经历对犯罪恐惧感具有显著性影响之外,社区环境感知对犯罪恐惧感也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社会环境失序感知和物理环境失序感知对犯罪恐惧感具有显著性正向作用;集体效能感知对犯罪恐惧感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社会控制包括正式社会控制和非正式社会控制2个方面,其中正式社会控制对犯罪恐惧感具有显著的抑制性作用,非正式控制对犯罪恐惧感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恐惧感 社区环境感知 环境失序 社会控制 集体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