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民族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1
作者 杨富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15,共2页
敦煌(包括今瓜州县)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今敦煌地区现存的500余个洞窟中,除了汉人政权时代开凿的300余窟外,少数民族政权时代所开的洞窟也有170余个,约占洞窟总数的三分之一;在敦煌发现的60000件古代文献中,除汉文外,尚有吐蕃文写卷1... 敦煌(包括今瓜州县)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今敦煌地区现存的500余个洞窟中,除了汉人政权时代开凿的300余窟外,少数民族政权时代所开的洞窟也有170余个,约占洞窟总数的三分之一;在敦煌发现的60000件古代文献中,除汉文外,尚有吐蕃文写卷15000件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地区 民族史研究 少数民族政权 展望 现状 古代文献 多民族 洞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本回鹘文《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萨仁高娃 杨富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7-124,共8页
敦煌出土回鹘文《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Abhidharma-kos′a-bhāsya-tikā Tattvārtha-nāma)》是现存回鹘文献中篇幅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写本之一,原件藏于大英图书馆,编号为Or.8212/75A-B。从回鹘文题记看,该写本的抄写时代应是元末... 敦煌出土回鹘文《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Abhidharma-kos′a-bhāsya-tikā Tattvārtha-nāma)》是现存回鹘文献中篇幅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写本之一,原件藏于大英图书馆,编号为Or.8212/75A-B。从回鹘文题记看,该写本的抄写时代应是元末。但值得注意的是,写本末尾出现有蒙古文题记,称"大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初一"。这一题记表明,在该写本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敦煌研究院编号第17窟)之前,原藏于伯希和编元代181窟(敦煌研究院编号第464窟),甚或已流落民间,再经蒙古人之手留下了"光绪三十年"的蒙古文题记。后由王道士将其移到藏经洞中,再为斯坦因于1907年获得。这一史实为藏经洞晚期文献来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文文献 蒙古文题记 敦煌石窟 佛教 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壁画中蒙古族供养人半臂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董晓荣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33,共7页
通过对元代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元代传世画像、墓室壁画和出土实物资料等,探讨了敦煌壁画中所绘蒙古族供养人所着半臂的形制。
关键词 敦煌壁画 蒙古族供养人 半臂 形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至11世纪敦煌僧人从政从军——敦煌世俗佛教系列研究之七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正宇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8-46,共9页
佛教戒律禁止僧人参预政事、从军参战。但8至11世纪敦煌僧人却可以参预政事、从军征战。本文列举大量证据足以证实。进而指出,此种局面的出现,乃因僧尼皆籍入乡司,悉为编民之故。既同为百姓,自一例授田、纳税、输赋、从役,为国效力。从... 佛教戒律禁止僧人参预政事、从军参战。但8至11世纪敦煌僧人却可以参预政事、从军征战。本文列举大量证据足以证实。进而指出,此种局面的出现,乃因僧尼皆籍入乡司,悉为编民之故。既同为百姓,自一例授田、纳税、输赋、从役,为国效力。从而使僧尼日增、国家役、赋、兵源日蹙的历史性矛盾得到解决,终使佛教走上与社会和谐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僧尼 乡司百姓 从政 从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吐鲁番出土回鹘文佛教愿文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富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9-54,共6页
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的回鹘文文献中,有11件属于独立的佛教愿文,此外,还有数量更多的以题跋形式出现的愿文,系回鹘佛教徒用于表达发愿超度、祈福禳灾,及兼表颂赞的应用性文字。其中既有印本,也有写本,更有碑铭题刻。从这些文献看,功... 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的回鹘文文献中,有11件属于独立的佛教愿文,此外,还有数量更多的以题跋形式出现的愿文,系回鹘佛教徒用于表达发愿超度、祈福禳灾,及兼表颂赞的应用性文字。其中既有印本,也有写本,更有碑铭题刻。从这些文献看,功德主在布施时,一般都要留下自己的姓名、官职及发愿文或功德记等,以表明自己的愿望,体现出济世度人的大乘佛教思想,是回鹘佛教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从其内容与形式看,回鹘文佛教愿文较多地受到了汉传佛教文化的影响,其中不少作品以其形式灵活,韵律和谐,感情笃实,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而生动感人,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文 佛教 愿文 敦煌 吐鲁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富学 《敦煌学辑刊》 CSSCI 2005年第4期169-177,共9页
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文化昌盛。为推进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和敦煌研究院于2005年8月1至4日在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联合主办了“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研讨... 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文化昌盛。为推进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和敦煌研究院于2005年8月1至4日在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联合主办了“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有来自12个省市区的7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59篇,其中,民族古文字与文献研究方面的论文有23篇,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论文有23篇,敦煌学及其它方面的论文有13篇。本文对这次学术会议进行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敦煌 民族 文字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峪沟第42窟禅观壁画研究--兼及汉文禅观文献的起源 被引量:5
7
作者 山部能宜 陈瑞莲 杨富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5-42,共8页
吐鲁番吐峪沟第42窟有并列禅观比丘壁画。这些壁画似乎与禅观经典有关,但其确切关系还不明显。第42窟的壁画内容与禅观经典文本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致性,而且不少成组的场面都能与文本的相关内容对应上,但就总体布局而言,这些画... 吐鲁番吐峪沟第42窟有并列禅观比丘壁画。这些壁画似乎与禅观经典有关,但其确切关系还不明显。第42窟的壁画内容与禅观经典文本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致性,而且不少成组的场面都能与文本的相关内容对应上,但就总体布局而言,这些画面却和当今所见的所有文本都不一致。所以其壁画作品未必是以某一经典为蓝本的,很有可能依据的是当地的禅观传统,壁画所依据的经典很可能是吐鲁番的地方产物。这个意见对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观无量寿佛经》来源地的问题也有可能提供重要的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峪沟石窟 禅观 壁画 《观无量寿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文献P.2977所见早期舍利塔考——兼论阿育王塔的原型 被引量:22
8
作者 杨富学 王书庆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6-89,共24页
敦煌文献P.2977记载了中国十九座阿育王塔的情况,内容可与唐代文献有关记载相印证,并可弥补传世文献记载之不足。以之为据,结合20世纪以来的考古资料,并参稽佛教典籍及地方史志的有关记载,十九座阿育王塔的地理方位、兴建年代、演变历... 敦煌文献P.2977记载了中国十九座阿育王塔的情况,内容可与唐代文献有关记载相印证,并可弥补传世文献记载之不足。以之为据,结合20世纪以来的考古资料,并参稽佛教典籍及地方史志的有关记载,十九座阿育王塔的地理方位、兴建年代、演变历史及保存现状等,大都可以稽考。十九塔中,除曾经存在于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崇教寺塔、敦煌市西大乘寺塔、武威姑臧寺塔及四川崇州怀远镇晋原县塔失考外,其余十五座都有遗迹可寻。这些塔据说都是根据印度阿育王塔原型仿制的。根据敦煌石窟壁画、云冈石窟雕塑,尤其是鄮县阿育王寺阿育王塔及近期于南京长干寺地宫出土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阿育王塔的原型应为宝箧印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献 舍利塔 阿育王塔 佛教 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刚经》与南宗禅——以敦煌文献为中心 被引量:7
9
作者 杨富学 王书庆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4-80,共7页
《金刚经》是唐代最流行的佛教经典之一,主要宣扬"般若性空"之理,对南宗禅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金刚经》被六祖慧能奉为禅宗顿悟派的根本经典,神会在继承和发展慧能的顿悟禅法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以《金刚经... 《金刚经》是唐代最流行的佛教经典之一,主要宣扬"般若性空"之理,对南宗禅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金刚经》被六祖慧能奉为禅宗顿悟派的根本经典,神会在继承和发展慧能的顿悟禅法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以《金刚经》为相互传承的南宗祖统说,以抗衡北宗禅以《楞伽经》为基础的祖统说,为南宗禅立宗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敦煌文献及唐代莫高窟壁画中有很多的《金刚经》写本及根据该经内容而绘制的经变画,体现了该经在唐代的盛行。这种现象的出现,应与以《金刚经》为主旨的顿悟禅法思想在敦煌的流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宗禅 金刚经 慧能 神会 敦煌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第464窟的断代及其与回鹘之关系 被引量:33
10
作者 杨富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8,125-126,共18页
敦煌莫高窟第464窟原被定为西夏窟,但缺乏证据。近期的考古研究材料可证,该窟的开凿其实当在北凉,原为禅窟,至元代才被改造为礼佛窟。由前室通往后室的甬道两壁各存汉风菩萨两身,其中南壁右侧4行文字讲述的是五地菩萨之容貌,左侧4行文... 敦煌莫高窟第464窟原被定为西夏窟,但缺乏证据。近期的考古研究材料可证,该窟的开凿其实当在北凉,原为禅窟,至元代才被改造为礼佛窟。由前室通往后室的甬道两壁各存汉风菩萨两身,其中南壁右侧4行文字讲述的是五地菩萨之容貌,左侧4行文字讲述的则是四地菩萨,北壁左侧9行文字讲述的则是十地菩萨之装饰,右侧的当为九地菩萨。藉由回鹘文题记,十地菩萨绘画内容第一次在敦煌石窟中得到确认。通过逐字对译,可以明显看出,这三段回鹘文标注内容皆来自胜光法师译回鹘文《金光明最胜王经》第4卷。故可定,三榜题皆为胜光法师译《金光明最胜王经》之摘抄。这一发现,结合该窟发现的回鹘文写本与其他题记,可以证明莫高窟第464窟甬道与前室为元代末期的回鹘窟,而后室壁画可以确定为元代遗墨,但早于甬道与前室之壁画,可定为元代早期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第464窟 回鹘 十地菩萨 北凉 西夏 元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裕固族与晚期敦煌石窟 被引量:22
11
作者 杨富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6-57,共12页
裕固族与晚期敦煌石窟的营建关系重大。在沙州回鹘国时期(1036—1068)及其此前的曹氏归义军晚期,敦煌石窟在回鹘的主导下掀起营造高潮,新开、重修洞窟27所。及至元代晚期,在豳王家族支持下,敦煌石窟的营建再掀高潮,其中,回鹘裔裕固族佛... 裕固族与晚期敦煌石窟的营建关系重大。在沙州回鹘国时期(1036—1068)及其此前的曹氏归义军晚期,敦煌石窟在回鹘的主导下掀起营造高潮,新开、重修洞窟27所。及至元代晚期,在豳王家族支持下,敦煌石窟的营建再掀高潮,其中,回鹘裔裕固族佛教徒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学术界所谓的"西夏窟",除榆林窟第29窟外,其余大多应为元窟,莫高窟北区和东千佛洞很可能分别为豳王家族沙州西宁王系和瓜州肃王系之王家寺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裕固族 回鹘 蒙古 西夏窟 莫高窟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壁画体育述要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铮 郝凤霞 王志鹏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9-152,共4页
运用敦煌图像文献资料对敦煌石窟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角抵、射箭、举鼎、拓关、赛马及击鞠竞技项目图像及相关资料分析,勾画我国古代竞技体育的发展面貌,为研究我国体育文化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体育史 敦煌 石窟艺术 古代体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老病死看唐宋时期敦煌佛教的世俗化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富学 王书庆 《敦煌学辑刊》 CSSCI 2007年第4期125-136,共12页
关键词 佛教寺院 世俗化 唐宋时期 敦煌 病死 世俗社会 生命存在形式 关系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鹘社会文化发展逆演进现象考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富学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7-154,共8页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大凡文明较低的民族在征服了文明较高的民族之后,征服者的文化往往被文明较高的被征服者所征服,这是一般通例。但回鹘之历史演进却与之迥然有别。回鹘于9世纪中叶由漠北迁入西域后,不仅征服了文明较高的当地民族...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大凡文明较低的民族在征服了文明较高的民族之后,征服者的文化往往被文明较高的被征服者所征服,这是一般通例。但回鹘之历史演进却与之迥然有别。回鹘于9世纪中叶由漠北迁入西域后,不仅征服了文明较高的当地民族,而且以较低的文明同化了文明程度比之高得多的汉人、吐火罗人、粟特人和于阗人,形成了独特的逆演进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稀见的逆演进现象,原因在于不论是在漠北还是西迁后,回鹘的经济都具有农牧业并重的倾向,形成了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并存的二重性特质,这些特质使回鹘文化更富有弹性,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以成就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 农耕文化 草原文化 社会发展逆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壁画中的固姑冠 被引量:6
15
作者 董晓荣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32,I0003,共7页
本文从敦煌壁画中蒙古族妇女所戴固姑冠的形制、元代蒙古族进驻沙州的时间、蒙古族开始大量做佛事活动的时间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认为,敦煌壁画中的固姑冠是元代中期至晚期流行的式样。另外,还说明了固姑冠与乌桓妇女所戴“句决”之关系。
关键词 敦煌壁画 元代 固姑冠 流行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州回鹘宗教信仰考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富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6-113,132,共8页
摩尼教于763年传入漠北回鹘汗国以后,迅速发展成为回鹘国教,其影响渗透到汗国社会、经济、外交及文化的各个方面。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崩溃,部众四散,其中迁入河西者以甘州为中心建立了甘州回鹘王国。由于受到当地流行的宗教文化的影响,... 摩尼教于763年传入漠北回鹘汗国以后,迅速发展成为回鹘国教,其影响渗透到汗国社会、经济、外交及文化的各个方面。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崩溃,部众四散,其中迁入河西者以甘州为中心建立了甘州回鹘王国。由于受到当地流行的宗教文化的影响,回鹘宗教信仰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被奉为国教的摩尼教虽继续流行,但势力越来越弱。在漠北时期并不流行的佛教,却异军突起,取代摩尼教而成为甘州回鹘国最为流行的宗教,同时萨满教遗俗继续存在。这些成为甘州回鹘宗教信仰的显著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尼教 佛教 萨满教 回鹘 甘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古代公共墓区开始形成于西晋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正宇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0-92,共3页
汉魏时期,敦煌就近而葬,无公共墓区。西晋敦煌名人氾瑗,始葬父于敦煌城东戈壁,遭时非议。县令李充莅治敦煌,称氾瑗葬父于城东戈壁"志孝合礼",舆论一变,就近而葬之旧俗隨之而改。今敦煌城东南及城西大片古墓葬区,即西晋以来形... 汉魏时期,敦煌就近而葬,无公共墓区。西晋敦煌名人氾瑗,始葬父于敦煌城东戈壁,遭时非议。县令李充莅治敦煌,称氾瑗葬父于城东戈壁"志孝合礼",舆论一变,就近而葬之旧俗隨之而改。今敦煌城东南及城西大片古墓葬区,即西晋以来形成的公共墓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葬俗 西晋 敦煌 氾瑗 葬父于东西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佛教曲子词之调名源流考辨
18
作者 王志鹏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3-79,共7页
本文对敦煌佛教曲子词的几种调名源流及其歌辞在敦煌写卷中的保存状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辨,进而认为体制短小的民间曲子词并不适合传达佛教思想,这也是佛教很少直接引用曲子词调名的主要原因之一,并指出敦煌佛教曲子词的主体是拟调名... 本文对敦煌佛教曲子词的几种调名源流及其歌辞在敦煌写卷中的保存状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辨,进而认为体制短小的民间曲子词并不适合传达佛教思想,这也是佛教很少直接引用曲子词调名的主要原因之一,并指出敦煌佛教曲子词的主体是拟调名和失调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曲子词 佛教 调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写卷中佛教偈颂歌赞的性质及其内容
19
作者 王志鹏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3-106,共4页
敦煌写卷保存了大量佛教颂歌赞作品。佛教早期的偈赞,主要用于礼佛仪式中表示歌叹、赞颂,都是配乐歌唱的,具有较强的音乐性。佛教偈颂歌赞传入中土之后,特别是在隋唐之后,无论是其韵文体式,还是歌唱的性质,都有一定的改变。佛教偈颂歌... 敦煌写卷保存了大量佛教颂歌赞作品。佛教早期的偈赞,主要用于礼佛仪式中表示歌叹、赞颂,都是配乐歌唱的,具有较强的音乐性。佛教偈颂歌赞传入中土之后,特别是在隋唐之后,无论是其韵文体式,还是歌唱的性质,都有一定的改变。佛教偈颂歌赞不仅对俗讲及其民间讲唱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戏曲的体式都有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佛教 偈颂歌赞 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敦煌伊斯兰文化觅踪
20
作者 杨富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21,共11页
学术界存在一种观点,认为敦煌文化尽管丰富多彩,但与伊斯兰教无关,马可波罗所言敦煌少量穆斯林的记载也被视为不实之辞。其实,这一观点未必正确。1276年,原本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豳王家族成员脱离中亚察合台汗国而投奔元朝,受命驻扎河西... 学术界存在一种观点,认为敦煌文化尽管丰富多彩,但与伊斯兰教无关,马可波罗所言敦煌少量穆斯林的记载也被视为不实之辞。其实,这一观点未必正确。1276年,原本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豳王家族成员脱离中亚察合台汗国而投奔元朝,受命驻扎河西以对抗察合台汗国之侵扰。敦煌之《莫高窟六字真言碣》和《重修皇庆寺记》就是该家族于元朝晚期勒立的,功德主速来蛮、速丹沙等明显带有伊斯兰文化色彩,《肃镇华夷志》言其回回出身,二者相合;莫高窟北区出土回鹘文佛教诗歌中竟有称颂穆斯林和阿拉伯帝国的内容;瓜州锁阳城、玉门西域城、赤金城西北角都为圆形角台,具有明显伊斯兰建筑特点,意在表示对麦加克尔白天房的敬奉。这些足证元代晚期伊斯兰文化在敦煌一带是真实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豳王家族 伊斯兰文化 敦煌石窟 回鹘文文献 瓜州锁阳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