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石窟张大千题记调查 被引量:2
1
作者 丁淑君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3-148,共6页
著名画家张大千于1941—1943年在敦煌临摹壁画,并对洞窟进行编号。一些洞窟中留下了张大千的题记。笔者对这些题记作了初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张大千离开敦煌前清除了大部分题记。
关键词 张大千 敦煌石窟 题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B113窟水分蒸发特征与形成机理
2
作者 王顺仁 李红寿 +3 位作者 巩一璞 詹鸿涛 王小伟 李菲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1-90,共10页
水分是导致壁画病害的关键因子。在封闭条件下,通过冷凝的方法对敦煌莫高窟B113窟的蒸发数量和特征进行了5年的监测。结果表明:B113洞窟水分年蒸发量为61189.9 g,日平均蒸发量为229.2 g,年蒸发量和日蒸发量都呈正弦曲线变化特征。监测表... 水分是导致壁画病害的关键因子。在封闭条件下,通过冷凝的方法对敦煌莫高窟B113窟的蒸发数量和特征进行了5年的监测。结果表明:B113洞窟水分年蒸发量为61189.9 g,日平均蒸发量为229.2 g,年蒸发量和日蒸发量都呈正弦曲线变化特征。监测表明:随着窟内温度升高,洞窟水分蒸发量增大;温度降低,洞窟水分蒸发量减小。温度决定蒸发水汽浓度,地气流出量决定蒸发水汽体量。洞窟水分蒸发从4月开始持续到12月中旬,6~8月洞窟水分蒸发最大,日水分蒸发7∶00~12∶00迅速上升,12∶00~23∶00下降,夜间也有持续的水分蒸发,是温度和地气活动量主导和控制着洞窟蒸发水分的数量。洞窟水分蒸发机制的揭示为今后洞窟微环境的调控和壁画预防性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壁画病害 水分 蒸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客量对炳灵寺第128窟微环境影响初步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宗昌 孙淑梅 +2 位作者 王玲秀 武发思 张正模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8-125,共8页
通过对炳灵寺石窟第128窟连续一年的微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结合游客参观统计,探究了游客量对炳灵寺第128窟微环境的影响;其中CO_(2)浓度与游客量呈正相关,窟内外温差越大,其衰减越快。洞窟温度升高与游客量呈一定程度正相关,温度增量主要... 通过对炳灵寺石窟第128窟连续一年的微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结合游客参观统计,探究了游客量对炳灵寺第128窟微环境的影响;其中CO_(2)浓度与游客量呈正相关,窟内外温差越大,其衰减越快。洞窟温度升高与游客量呈一定程度正相关,温度增量主要为正值,负值与气象条件相关,温度的衰减与温度增量及窟内外温差正相关。窟内相对湿度变化较为复杂,监测期间游客参观对相对湿度影响在-5%~10%范围内,以降低窟内相对湿度为主。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的开放模式有助于CO_(2)浓度衰减,可适当扩大每批次参观人数至10人左右,以应对大客流状况;注重旅游旺季特别是5月、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时间段洞窟内相对湿度变化的监测,做好游客管理和洞窟相对湿度控制应对措施。本研究对于炳灵寺石窟第128窟及其他相似洞窟的旅游开放管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炳灵寺石窟 128窟 微环境 游客承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气活动的酥碱带形成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红寿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7-123,共7页
毛管理论不能解释干旱区近地面酥碱带的形成。本工作以敦煌莫高窟的地气研究为基础,通过地气活动规律揭示了酥碱带的形成机制。在大气波动影响下,大气与地气存在频繁的空气交换。当大气压升高时,地气体积压缩,有干燥大气进入土壤。当大... 毛管理论不能解释干旱区近地面酥碱带的形成。本工作以敦煌莫高窟的地气研究为基础,通过地气活动规律揭示了酥碱带的形成机制。在大气波动影响下,大气与地气存在频繁的空气交换。当大气压升高时,地气体积压缩,有干燥大气进入土壤。当大气压下降时,潮湿地气膨胀上升,在建筑墙体内到达一定高度。在长期干湿空气的频繁交替作用下,墙体内的大量易溶盐分反复结晶-溶解,导致近地面建筑酥松风化。另外,孔隙内较为剧烈的空气和颗粒物流动对酥松建筑有较强的冲蚀作用。地气导致酥碱带普遍发生,其高度与气压日波动幅度和包气带厚度成正比,与当地大气压成反比。酥碱带地气形成机理的揭示,为建筑酥碱的防治、防潮和土遗址维护等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气 大气 酥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