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价值共创:网络公益可持续性的实现机制——以“蚂蚁森林”为例
1
作者 李伟群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23,156,共13页
作为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治理的典型创新实践,网络公益可持续性的实现机制尚未得到系统揭示和理论归纳。文章围绕“网络公益何以可持续”这一核心问题,在已有研究解释基础上,构建“制度嵌入层的价值共识、技术中介层的价值共生、行动者网... 作为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治理的典型创新实践,网络公益可持续性的实现机制尚未得到系统揭示和理论归纳。文章围绕“网络公益何以可持续”这一核心问题,在已有研究解释基础上,构建“制度嵌入层的价值共识、技术中介层的价值共生、行动者网络层的价值扩散”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蚂蚁森林”案例,阐释网络公益可持续性的实现机制。研究发现:在制度嵌入层,基于制度激励的共识塑造和基于诉求联结的共识建构,为网络公益从分异到合意的目标互嵌提供了支撑;在技术中介层,面向政策叙事的价值内化和面向数据整合的价值增值,促进了网络公益从利他到互益的资源整合;在行动者网络层,社交裂变模式的价值传播和价值网络的制度性转化,实现了网络公益从随机到常态的网络聚合。基于价值共创理论的网络公益可持续性的实现机制探究,有助于弥合既有研究在个体动机、组织治理与技术工具上的理论割裂,并对拓展价值共创理论的应用场景以及理解数字时代的公共参与机制等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共创 网络公益 可持续性 “蚂蚁森林” 数字技术 国家治理 公益慈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域营造与主体嵌入:数字时代公共服务合作生产的实现机制
2
作者 李伟群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45,124,125,共11页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重构了公共服务供给的底层逻辑,推动了公共服务供给从“政府主导”转向“合作生产”。然而,已有研究对数字技术推动公众参与合作生产的运作机制还涉及较少。本文提出“场域营造—主体嵌入”分析框架,并结合“蚂蚁森...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重构了公共服务供给的底层逻辑,推动了公共服务供给从“政府主导”转向“合作生产”。然而,已有研究对数字技术推动公众参与合作生产的运作机制还涉及较少。本文提出“场域营造—主体嵌入”分析框架,并结合“蚂蚁森林”“文明帮帮码”“广州街坊”“时间银行”“随手拍”等案例,系统阐释数字时代公共服务合作生产的实现机制。研究发现:场域营造通过技术和制度重构互动空间与规则体系,为主体的参与提供包容性平台;主体嵌入则通过设计多样的参与模式推动角色转换与关系联结,使主体在数字场域中实现深度协作。概言之,场域营造与主体嵌入通过双向互构、耦合强化,形成动态适配的公共服务合作生产生态系统,突破了传统合作生产的单向度解释,形成了双向共创的分析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生产 公共服务 数字技术 场域营造 主体嵌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