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型社会学研究的兴起及其在中国的研究实践 被引量:8
1
作者 文军 王谦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3-120,238,共8页
对于作为现代性产物和对实践具有强烈反思性的社会学而言,全球化背景下转型国家的出现正是转型社会学兴起的重要根源。当学者们将目光投诸于各种层面的社会转型研究时,建立在转型国家多元现代性基础之上并经由"社会转型"而成... 对于作为现代性产物和对实践具有强烈反思性的社会学而言,全球化背景下转型国家的出现正是转型社会学兴起的重要根源。当学者们将目光投诸于各种层面的社会转型研究时,建立在转型国家多元现代性基础之上并经由"社会转型"而成的"转型社会",越来越具备一种类型化特征。从聚焦"社会转型"扩展到对"转型社会"的研究,"转型社会"正成为当代转型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论题。在转型社会学研究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社会作为"转型社会"的特殊样本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为转型社会学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转型社会 转型社会学 中国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发展社会学到转型社会学:发展研究学科范式的新探索 被引量:12
2
作者 文军 王谦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6-104,共9页
"发展"和"转型"作为探讨社会变迁的重要概念,彼此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社会学和转型社会学研究都是置身于现代性发展脉络中,通过对现代性的展开与反思来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把握。然而20世纪... "发展"和"转型"作为探讨社会变迁的重要概念,彼此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社会学和转型社会学研究都是置身于现代性发展脉络中,通过对现代性的展开与反思来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把握。然而20世纪末全球化所引致的这场巨大社会变迁以及转型国家的快速兴起,一方面使得曾经盛行一时的发展社会学研究陷入到自身的学科危机中,另一方面也为从经验事实和学科意义上建构转型社会学研究范式提供了可能。如何在对"发展"与"转型"展开现代性追问的同时,厘清发展社会学和转型社会学之间的学科关系,实现发展研究中发展社会学向转型社会学的范式转换,则是基本而急迫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研究 转型社会学 范式重构 发展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反思中前行:西方发展社会学理论的新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文军 王谦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4-102,239,共9页
20世纪末的西方发展社会学理论,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无论是理论本身还是理论实践都遭遇了一场空前的危机,曾盛极一时的西方发展社会学理论也因此由盛转衰。进入21世纪以后,西方发展社会学理论研究经历了从重视经济发展转向重视社会发... 20世纪末的西方发展社会学理论,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无论是理论本身还是理论实践都遭遇了一场空前的危机,曾盛极一时的西方发展社会学理论也因此由盛转衰。进入21世纪以后,西方发展社会学理论研究经历了从重视经济发展转向重视社会发展、从一味地相互批判转向不断地自我反省、从宏大理论叙事转向微观经验研究、从非历史分析回归历史分析视角、从市场导向重回国家导向、从单一学科视角向跨学科视角转变等一系列新变化。可以说西方发展社会学理论研究在整个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又开始复归。而如何在理论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互构中前行,在发展社会学理论的自我反思中重视和重构"发展"研究,依然是当前西方发展社会学理论研究亟需面对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社会学理论 发展实践 发展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9年以来中国城乡公民权利的发展:基于经济结构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3
4
作者 文军 桂家友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2-110,共9页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其经济结构整体性的变化主要有四次。经济结构变化偏向城市,市民的公民权利就得到更多的供给;农村经济地位上升,农民的公民权利地位就得到更有效的保障。因而,经济结构演变是城乡公民权利发展特别是其地位关系结...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其经济结构整体性的变化主要有四次。经济结构变化偏向城市,市民的公民权利就得到更多的供给;农村经济地位上升,农民的公民权利地位就得到更有效的保障。因而,经济结构演变是城乡公民权利发展特别是其地位关系结构变化的基础和重要因素。在中国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和基础条件下,中国公民权利发展模式是一种渐进的。这种模式与经济结构演变基本适应,并在总体上有利于保持政治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权利 经济结构 城乡 发展模式 政治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脱嵌”到“嵌入”:个体化视角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方旭 文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2-128,共7页
从个体化的视角来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就是其从传统农村社会"个体-家庭"及"个体-集体"两条轴线中"脱嵌",并重新在城市社会中"嵌入"的过程。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与农村社会的个体化是... 从个体化的视角来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就是其从传统农村社会"个体-家庭"及"个体-集体"两条轴线中"脱嵌",并重新在城市社会中"嵌入"的过程。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与农村社会的个体化是相伴出现的,但却并非同步,这也是造成个人风险与社会风险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家制度及政策的变革是促使农业转移人口与传统农村社会"脱嵌"的直接原因,城市"嵌入"的过程又必须在城市社会现有制度及体系框架中进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嵌入"需对其原有社会性消失的地方进行再造。当因群体性原因导致"嵌入"产生困难时,就有可能导致这一群体整体被城市社会边缘化的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脱嵌 嵌入 个体化 市民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