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运行、社会秩序与王朝的治乱盛衰——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新视野 被引量:12
1
作者 郑杭生 胡翼鹏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3-134,共12页
社会运行理论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具有内在的同一关系,为了有效达成"了解过去,解释现在"的宗旨,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必须立足当下现实,并回归传统情境。不可以现成的、先验的尺度在资料文献中辨认寻绎社会思想,而应运用社会... 社会运行理论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具有内在的同一关系,为了有效达成"了解过去,解释现在"的宗旨,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必须立足当下现实,并回归传统情境。不可以现成的、先验的尺度在资料文献中辨认寻绎社会思想,而应运用社会运行论的知识框架与理论范式,综合考量某个社会精英或学术流派的思想学说和行动主张,逻辑呈现他们如何以社会秩序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回应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进而展开去乱求治的理性思考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运行社会秩序 社会思想 治乱盛衰 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安全:一个社会学范畴的提出与阐说--社会学研究取向与安全知识体系的扩展 被引量:19
2
作者 郑杭生 杨敏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4-42,共9页
安全研究是一个逐渐展开和丰富的知识领域。在各个学科的贡献中,社会学取向的安全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人与社会的安全曾牵动以往社会学家的研究关注,当代社会学理论则推动了安全议题的重新确定。21世纪以来,我们在对"个人与社会&q... 安全研究是一个逐渐展开和丰富的知识领域。在各个学科的贡献中,社会学取向的安全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人与社会的安全曾牵动以往社会学家的研究关注,当代社会学理论则推动了安全议题的重新确定。21世纪以来,我们在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中,逐渐延伸出"个体安全"这一方向,对安全的内涵进行了反思,对作为社会学范畴的安全给予了界定,对个体安全的内涵、研究意义和方法做出了较为系统的阐说。在促进安全研究定位于人的实际诉求、切实逼近基层社会和生活一线的过程中,个体安全研究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 个体安全 底线安全与品质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俗学界的一部争气之作——从社会学的视角看《中国民俗史》六卷本 被引量:1
3
作者 郑杭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全国社科基金规划办寄给我一套钟敬文先生主编的、由人民出版社今年2月出版的六卷本《中国民俗史》,要求我这个搞社会学的人发表一些看法。这大概是因为教育部的研究生学科分类中,社会学这个一级学科包含有四个二级学科,其中除了社... 全国社科基金规划办寄给我一套钟敬文先生主编的、由人民出版社今年2月出版的六卷本《中国民俗史》,要求我这个搞社会学的人发表一些看法。这大概是因为教育部的研究生学科分类中,社会学这个一级学科包含有四个二级学科,其中除了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外,还有民俗学。今天,我想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谈几点感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民俗学 社会学 民俗史 人民出版社 二级学科 社科基金 钟敬文 研究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笔谈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少杰 翟岩 +2 位作者 营立成 陈氚 吴时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1期63-93,共31页
主持人语:近年来,随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创新的呼声日益增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也引起了更多的学者关注。如何评价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学术传统和学术地位?如何判断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同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 主持人语:近年来,随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创新的呼声日益增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也引起了更多的学者关注。如何评价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学术传统和学术地位?如何判断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同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以及其他社会学传统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各种当代社会学新思潮?对待这些问题的认识和回答仍然存在很多分歧,甚至在某些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名义发表的文献中,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也不是很清楚。然而,明确地回答这些问题,是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社会学传统 当代社会学 实证主义社会学 中国特色社会学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学科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确定条件下社会信任的分化与协调 被引量:25
5
作者 刘少杰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68,242,243,共10页
高度不确定性是网络信息社会的本质特征,它植根于网络的快速传递和信息的不断更新。然而,网络信息社会的高度不确定性既给社会带来了空前活力,同时也滋生了激烈挑战传统社会秩序的风险,并且也严重冲击了以熟悉关系和制度规则为基础的传... 高度不确定性是网络信息社会的本质特征,它植根于网络的快速传递和信息的不断更新。然而,网络信息社会的高度不确定性既给社会带来了空前活力,同时也滋生了激烈挑战传统社会秩序的风险,并且也严重冲击了以熟悉关系和制度规则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信任。如何清醒认识网络信息社会高度不确定性的生成根据和持续状态,化解新形势下社会信任分化的矛盾,建立以不确定性为基础的新型社会信任,促进社会秩序的更新与维持,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重大时代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不确定性 社会信任分化 社会信任协调 网络信息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