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鄱阳湖湿地重金属形态分布及植物富集研究 被引量:36
1
作者 弓晓峰 黄志中 +1 位作者 张静 简敏菲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40,共7页
研究了鄱阳湖湿地土壤中Cu,Zn,Pb和Cd形态与植物富集的关系.结果表明:鄱阳湖土壤中Cu,Pb和Zn主要以有机态和残渣态为主,水溶态和离子交换态等生物有效性态含量很少;而Cd则主要以水溶态和离子交换态等生物有效性态为主,因此Cd的生态危害... 研究了鄱阳湖湿地土壤中Cu,Zn,Pb和Cd形态与植物富集的关系.结果表明:鄱阳湖土壤中Cu,Pb和Zn主要以有机态和残渣态为主,水溶态和离子交换态等生物有效性态含量很少;而Cd则主要以水溶态和离子交换态等生物有效性态为主,因此Cd的生态危害较大.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均显示:植物中重金属含量与其生存环境中重金属水溶态或离子交换态含量直接相关,这与理论上植物只能吸收重金属水溶态相符.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表现出Zn>Cu>Cd>Pb的趋势.用重金属水溶态或离子交换态进行植物富集研究,更具有可比性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重金属 形态 植物富集 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消解-ICP-AES测定鄱阳湖流域沉积物中微量元素 被引量:14
2
作者 弓晓峰 陈春丽 +3 位作者 赵晋 Barbara Zimmermann 崔秀丽 周文斌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634-1637,共4页
为了研究鄱阳湖沉积物中微量元素近几年来随季节、年度及沿程的变化情况,对2003年和2005年不同季节采集的鄱阳湖流域各采样点底泥进行了ICP-AES测定。结果表明,鄱阳湖沉积物中各元素的含量随着季节和年度变化而发生一定改变,枯水期普遍... 为了研究鄱阳湖沉积物中微量元素近几年来随季节、年度及沿程的变化情况,对2003年和2005年不同季节采集的鄱阳湖流域各采样点底泥进行了ICP-AES测定。结果表明,鄱阳湖沉积物中各元素的含量随着季节和年度变化而发生一定改变,枯水期普遍大于丰水期;南矶山2005年Cu和Pb含量较2003年有所降低;蔡家湾则与南矶山相反;姚公渡2005年Cu含量也较2003年低,Pb含量则高于2003年;与鄱阳湖流域底泥背景值相比,所测几个样点的Cu,Pb,Cr和Zn含量均在一定程度上超标;除大坞河外,其余各样点As含量均在背景值范围内;从饶河到鄱阳湖入湖口处,各元素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文章提出的研究方法操作简便,效率高,劳动强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解 ICP-AES 鄱阳湖 沉积物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流域乐安河重金属污染水平 被引量:31
3
作者 万金保 闫伟伟 谢婷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1-427,共7页
乐安河是鄱阳湖五大人湖水系中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水域.为研究其污染现状,于2003-2004年度对乐安河水体、底泥及水生生物的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乐安河水体中的重金属除Cu的含量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外,其... 乐安河是鄱阳湖五大人湖水系中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水域.为研究其污染现状,于2003-2004年度对乐安河水体、底泥及水生生物的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乐安河水体中的重金属除Cu的含量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外,其它各项监测指标均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乐安河底泥的重金属含量平均值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相比,Cu的平均值超出了三级标准,而Pb和Zn的含量指标均符合三级标准;通过地质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乐安河底泥中Cu为严重污染,Pb为偏中度污染,Zn为中度污染.乐安河水生植物对Cu,Pb,Zn都有不同程度的富集,根据富集系数评价表明,植物对Cu的平均富集能力相对较强,其次是Pb和Zn.浮游动物、植物和底栖动物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分布和数量因河段水质变化的影响也出现类似的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安河 底泥 水生生物 重金属污染 鄱阳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乐安河流域水质监测优化布点 被引量:19
4
作者 弓晓峰 陈春丽 +1 位作者 赵晋 刘春英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45-549,共5页
采用鄱阳湖乐安河流域13个监测断面1995-2002年8年的污染指标的监测平均值作为原始数据,应用物元分析法对各监测断面进行优化.在确定最佳和最次理想点的基础上,建立标准物元矩阵和节域物元矩阵,并结合综合关联函数,选出优化点位.同时... 采用鄱阳湖乐安河流域13个监测断面1995-2002年8年的污染指标的监测平均值作为原始数据,应用物元分析法对各监测断面进行优化.在确定最佳和最次理想点的基础上,建立标准物元矩阵和节域物元矩阵,并结合综合关联函数,选出优化点位.同时应用相关分析中的距离分析和K-均值聚类法确定各监测点所属类别.综合这三种优化结果,最终确定乐安河流域可以由传统的13个监测点位优化为9个监测点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安河 优化布点 物元分析 相关分析 聚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土壤中Cu Zn Pb Cd的形态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弓晓峰 黄志中 +1 位作者 张静 陈春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88-392,共5页
针对乐安河上游铜矿开采带来的鄱阳湖湖体东部重金属污染的问题,采用Tessier法对鄱阳湖湿地土壤中Cu、Zn、Pb、Cd的化学形态以及重金属形态与植物富集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土壤中Cu、Pb、Zn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为... 针对乐安河上游铜矿开采带来的鄱阳湖湖体东部重金属污染的问题,采用Tessier法对鄱阳湖湿地土壤中Cu、Zn、Pb、Cd的化学形态以及重金属形态与植物富集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土壤中Cu、Pb、Zn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为主,水溶态和交换态等生物有效性态含量很少。Cd的水溶态、交换态和铁锰氧化物态较其他元素高。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均显示植物中重金属含量与其生存环境中的重金属含量直接相关,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表现出Zn>Cu>Cd>Pb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重金属 形态 植物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南矶山自然保护区沼泽湿地土壤对NH_4^+-N吸附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弓晓峰 张静 +1 位作者 张振辉 周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9-181,共3页
湿地土壤能有效地对营养物质滤过截留,是氮素和磷素的储藏库,能减轻水体由于氮素和磷素过高而引起的富营养化,通过土壤样品的吸附试验,研究了位于鄱阳湖南部的南矶山自然保护区沼泽湿地土壤对NH+4-N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对NH+... 湿地土壤能有效地对营养物质滤过截留,是氮素和磷素的储藏库,能减轻水体由于氮素和磷素过高而引起的富营养化,通过土壤样品的吸附试验,研究了位于鄱阳湖南部的南矶山自然保护区沼泽湿地土壤对NH+4-N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对NH+4-N的吸附符合Langmuir、Freundlich、Temkin方程,最大吸附量为222.22mg·kg-1土,吸附常数为0.5294,最大缓冲容量(MBC)为117.65mg·kg-1土。其较强的吸附能力,使它在稳定整个鄱阳湖生态系统中发挥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它储存的营养物质也将为湿地中生物群落所利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影响突出。因此,加强保护湿地土壤对鄱阳湖生态系统的稳定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NH4^+-N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45
7
作者 向速林 周文斌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49-654,共6页
利用分级提取法对鄱阳湖沉积物进行了磷形态的分级提取和测定,系统研究了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鄱阳湖表层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主要包括铁磷(Fe-P)、钙磷(Ca-P)、铝磷(Al-P)、可溶性磷(DP)等无机磷(IP)及有机磷(OP)... 利用分级提取法对鄱阳湖沉积物进行了磷形态的分级提取和测定,系统研究了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鄱阳湖表层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主要包括铁磷(Fe-P)、钙磷(Ca-P)、铝磷(Al-P)、可溶性磷(DP)等无机磷(IP)及有机磷(OP),各形态磷的空间分布基本具有从河口地区监测点向湖区监测点方向升高的趋势,垂向分布上总磷及各形态磷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表层沉积物(0-2cm)中总磷含量为578.36-813.55mg/kg,主要由无机磷组成,无机磷中以Fe-P含量最高,最大值达350.24mg/kg,占总磷的40%以上,Ca-P、Al-P含量相当,约占总磷含量的20%左右,而以DP的含量最低,含量在5%以下.有机磷含量约占总磷含量的15%左右.另外,沉积物中TP含量与Fe-P、Al-P、Ca-P及OP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且OP含量与Fe-P、Al-P也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而与Ca-P的相关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赋存形态 分布特征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沉积物间隙水中磷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向速林 周文斌 聂发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68-872,共5页
根据2010年1月对鄱阳湖各站点沉积物的采样分析,研究了鄱阳湖沉积物间隙水中总溶解性磷(DTP)与可溶性正磷酸盐(DIP)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并对各站点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DTP和DIP的含量及其沉积物中TP与IP的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根据2010年1月对鄱阳湖各站点沉积物的采样分析,研究了鄱阳湖沉积物间隙水中总溶解性磷(DTP)与可溶性正磷酸盐(DIP)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并对各站点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DTP和DIP的含量及其沉积物中TP与IP的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各站点表层沉积物(0-2 cm)间隙水中DTP的平均含量为0.134 mg/L,DIP平均含量为0.082 mg/L.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DTP与DIP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差异不显著;而柱状沉积物(0-28 cm)间隙水中DTP与DIP含量开始随深度的增加呈明显增加趋势,而后随深度增加而减少.相关性分析表明,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DIP与表层沉积物中IP相关性不明显,而表层沉积物中TP与其间隙水中DTP则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沉积物中TP可能是间隙水中DTP的重要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沉积物 间隙水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22种植物重金属富集能力分析 被引量:32
9
作者 李鸣 吴结春 李丽琴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413-2418,共6页
针对目前鄱阳湖重金属积累植物缺乏研究,采用野外采样系统分析法,对鄱阳湖湿地22种杂草植物进行Cu、Pb、Zn、Cd积累能力的初步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已受到重金属的不同程度污染。灰化苔草(Carex cinerascens Kukenth.)对Pb... 针对目前鄱阳湖重金属积累植物缺乏研究,采用野外采样系统分析法,对鄱阳湖湿地22种杂草植物进行Cu、Pb、Zn、Cd积累能力的初步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已受到重金属的不同程度污染。灰化苔草(Carex cinerascens Kukenth.)对Pb的富集能力强;飞廉(Carduus crispus L.)和小窃衣[Torilis japonica(Houtt.)]对Zn的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都大于1,且叶部Zn含量大;南荻(Miscanthussacchariflorus)、一年逢(Erigeron annuus)、飞廉、鼠曲草(Herba GnapHaii Affinis)具有重金属Cd富集植物的基本特征。此6种植物可以作为鄱阳湖湿地重金属污染修复植物的选择对象,其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重金属 积累植物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汞污染的评价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弓晓峰 尹丽 崔秀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50-1252,共3页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交接处南岸,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但随着人们对自然的开发与利用,污染现象日趋严重。针对鄱阳湖的污染现状,应用WCG-203型微分测汞仪对各样品中的汞含量进行测定,并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对其分析评价。结...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交接处南岸,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但随着人们对自然的开发与利用,污染现象日趋严重。针对鄱阳湖的污染现状,应用WCG-203型微分测汞仪对各样品中的汞含量进行测定,并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对其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绝大部分采样点汞地积累分级指数为0,属于无污染区域,仅有4个采样点的地积累分级指数达到1,属于轻微污染区域。汞含量最高点为饶河底泥,其值为0.139mg·kg-1。各样点底泥污染程度排序为饶河>南矶山>星子冬枯山>星子渔民村>龙口;土壤污染程度排序为星子冬枯山>星子渔民村>龙口>南矶山>饶河。汞含量比以往相关报道要稍大些,且有上升趋势,因此应重视潜在的轻污染,加大对污染的预防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地积累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水质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应用及探讨 被引量:24
11
作者 万金保 闫伟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0-214,共5页
根据国内外富营养化研究成果,以鄱阳湖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鄱阳湖水体富营养化原因,对参数法营养级别评价、营养物质负荷模型和预测模型进行了比较.参数法能够简便地评价湖区水体富营养化级别;营养物质负荷模型适用于对氮、磷营养元素负... 根据国内外富营养化研究成果,以鄱阳湖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鄱阳湖水体富营养化原因,对参数法营养级别评价、营养物质负荷模型和预测模型进行了比较.参数法能够简便地评价湖区水体富营养化级别;营养物质负荷模型适用于对氮、磷营养元素负荷的统计计算;预测模型则使鄱阳湖湖区水环境富营养化状态得到了定量评价.将参数法与模型进行综合应用,对于鄱阳湖富营养化的长期研究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区 评价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沉积物和水界面磷的交换通量 被引量:16
12
作者 向速林 陶术平 吴代赦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26-333,共8页
采用扩散模型法与实验培养法对鄱阳湖沉积物和水界面间可溶性总磷和可溶性磷酸盐的界面交换过程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利用2种方法得到鄱阳湖各站点可溶性总磷和可溶性磷酸盐在沉积物与水界面间的交换方向不完全相同,... 采用扩散模型法与实验培养法对鄱阳湖沉积物和水界面间可溶性总磷和可溶性磷酸盐的界面交换过程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利用2种方法得到鄱阳湖各站点可溶性总磷和可溶性磷酸盐在沉积物与水界面间的交换方向不完全相同,大部分站点沉积物是磷的源,其中,利用扩散模型法估算的可溶性总磷和可溶性磷酸盐平均扩散通量分别为0.052和0.047 mg/(m^2·d),而实验培养法测得可溶性总磷和可溶性磷酸盐的平均交换通量则分别为0.25和0.24 mg/(m^2·d),且各站点利用扩散模型法测得磷的交换通量均小于实验培养法的计算结果.此外,上覆水溶解氧浓度及水体温度对可溶性总磷和可溶性磷酸盐的交换过程均具有一定的影响,表现为温度越高,溶解氧浓度越小,可溶性总磷和可溶性磷酸盐的交换越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沉积物和水界面 交换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分析与控制探讨 被引量:12
13
作者 向速林 王全金 徐刘凯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3期357-360,共4页
为掌握鄱阳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状况,通过有关统计资料,分析了鄱阳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探讨了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化肥流失、农药流失、畜禽养殖、水土流失、固体废弃物、城市径流等污染源对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影响,以期为有针... 为掌握鄱阳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状况,通过有关统计资料,分析了鄱阳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探讨了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化肥流失、农药流失、畜禽养殖、水土流失、固体废弃物、城市径流等污染源对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影响,以期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依据.系统归纳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控制方法,并结合鄱阳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重点阐述了鄱阳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区域 农业非点源污染 控制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沉积物与水界面氮的迁移特征及污染评价 被引量:10
14
作者 向速林 吴涛哲 +2 位作者 龚聪远 张慧敏 吴代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81-786,共6页
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在沉积物间隙水氮含量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鄱阳湖沉积物与水界面氮的迁移特征与扩散通量,并对鄱阳湖表层沉积物氮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溶解性总氮的平均含量为1.32 mg&#... 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在沉积物间隙水氮含量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鄱阳湖沉积物与水界面氮的迁移特征与扩散通量,并对鄱阳湖表层沉积物氮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溶解性总氮的平均含量为1.32 mg·L^(−1),无机氮中以硝态氮含量最高,占总氮的45.4%以上。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氮的含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北部站点(L6与L7)相对较高,且其浓度均高于上覆水中氮浓度,表明沉积物间隙水中氮有较强的释放趋势,其中溶解性总氮在间隙水与上覆水之间的扩散相对较强,其扩散通量略大于硝态氮,各站点平均扩散通量分别为0.91 mg·m^(−2)·d^(−1)和0.89 mg·m^(−2)·d^(−1),且大部分站点沉积物表现为上覆水中氮的源。此外,鄱阳湖各站点总氮污染指数、有机指数、有机氮平均值分别为1.082%、0.161%、0.103%,总氮污染指数与有机指数为Ⅱ级标准,有机氮指数为Ⅲ级标准,但站点L2呈现出有机污染与有机氮污染,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水体面临富营养化威胁。该研究可为鄱阳湖内源污染和富营养化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沉积物与水界面 迁移特征 污染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鄱阳湖表层水体总悬浮颗粒物浓度遥感反演 被引量:5
15
作者 江辉 周文斌 刘小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948-2952,共5页
为进一步提高湖泊总悬浮颗粒物浓度遥感反演的准确性,引进适应复杂非线性映射的RBF神经网络模型,以鄱阳湖通江湖体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实测水体悬浮颗粒物浓度和MODIS遥感数据,对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建立了RBF神经网络悬浮颗粒物浓... 为进一步提高湖泊总悬浮颗粒物浓度遥感反演的准确性,引进适应复杂非线性映射的RBF神经网络模型,以鄱阳湖通江湖体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实测水体悬浮颗粒物浓度和MODIS遥感数据,对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建立了RBF神经网络悬浮颗粒物浓度反演模型,神经元个数为8个,误差性能目标值为0.001,对悬浮颗粒物浓度进行反演。研究结果表明,验证样本相关系数R2=0.956 8,均方根误差RMSE=0.54。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反演水悬浮颗粒物浓度是有效的,其反演结果优于非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悬浮颗粒物 鄱阳湖 神经网络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区域农村生活污水控制技术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向速林 周文斌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9-300,共2页
为了治理鄱阳湖区域农村生活污水,结合生物接触氧化与人工湿地技术,设计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并进行了运行试验,还探讨了不同负荷对该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农村生活污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其中CODC r的平均去... 为了治理鄱阳湖区域农村生活污水,结合生物接触氧化与人工湿地技术,设计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并进行了运行试验,还探讨了不同负荷对该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农村生活污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其中CODC r的平均去除率达到75.80%,对总氮、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9.88%、90.93%,出水水质能稳定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农村生活污水 生物接触氧化 人工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的鄱阳湖总悬浮物浓度监测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江辉 刘瑶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87-90,共4页
为了利用遥感卫星影像资料对湖泊水质进行连续、大范围的监测,以鄱阳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水体实测高光谱的特征分析,采用分期统计回归的方法建立总悬浮物(TSS)浓度反演模型,利用MOD IS影像反演鄱阳湖TSS浓度的空间分布,并分析其时空分... 为了利用遥感卫星影像资料对湖泊水质进行连续、大范围的监测,以鄱阳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水体实测高光谱的特征分析,采用分期统计回归的方法建立总悬浮物(TSS)浓度反演模型,利用MOD IS影像反演鄱阳湖TSS浓度的空间分布,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红光和近红外波段是反演水质参数TSS的敏感波段,在同一环境下分析,可以有效地减少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提高TSS浓度遥感反演模型的适用性和精度,因此,利用MOD IS数据遥感反演模型监测分析湖水水质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悬浮物(TSS) 遥感 时空特征 MODIS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饶河入鄱阳湖口处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形态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曾凡萍 辛朝 +1 位作者 肖化云 周文斌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1年第2期19-22,共4页
为了解饶河入鄱阳湖湖口重金属污染状况,在鄱阳湖饶河入湖段设置了3个采样点,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沉积物进行了重金属Cu、Pb、Zn的测定,分析了这3种元素在各采样点的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饶河入鄱阳湖口处沉积物中Cu、Pb、Zn的污... 为了解饶河入鄱阳湖湖口重金属污染状况,在鄱阳湖饶河入湖段设置了3个采样点,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沉积物进行了重金属Cu、Pb、Zn的测定,分析了这3种元素在各采样点的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饶河入鄱阳湖口处沉积物中Cu、Pb、Zn的污染较为严重,呈现出复合污染的趋势。该区域沉积物中3种元素的分布受水流的影响较大,其形态主要以有机态与残渣态为主,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等生物有效态相对较少。其中Pb的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较Cu和Zn的这些形态高,生物危害性较大,为污染治理的主要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分布 重金属形态 鄱阳湖 饶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主要支流底泥中重金属形态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曹维鹏 罗明标 +1 位作者 丁建桦 王毛兰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66-73,共8页
采用五步连续萃取法对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主要支流底泥中的重金属(Cu,Co,Cd,Pb,N i)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五步连续萃取法对底泥中各重金属总量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10%(Cd除外)。Cu,Co,Cd,Pb,N i五种元素的总量(... 采用五步连续萃取法对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主要支流底泥中的重金属(Cu,Co,Cd,Pb,N i)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五步连续萃取法对底泥中各重金属总量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10%(Cd除外)。Cu,Co,Cd,Pb,N i五种元素的总量(mg.kg-1)分别为:26.888,16.248,1.081,37.984,20.457,其中Cu,Cd,Pb分别是11年前鄱阳湖底泥中的1.8,2.7,1.9倍。其最高形态的含量(mg.kg-1)依次为:13.267(残渣态S5),0.407(碳结合态S2),7.468(残渣态S5),15.145(铁锰氧化物结合态S3),15.525(残渣态S5),而各元素生物可用性最高的可交换态(S1)含量普遍较低。除Cu外,其他四种元素的有机物结合态(S4)均低于20%,Cu,Co,N i三种重金属其主要存在的形态均为残渣态(依次为52.265%,45.278%,74.817%)。首次同时对鄱阳湖多条支流底泥中重金属进行了形态分析,确定了重金属在不同形态间的分配关系及地域分配关系,为鄱阳湖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了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分析 鄱阳湖 底泥 重金属 连续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区域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向速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92-1293,共2页
在浅析鄱阳湖水环境状况及非点源污染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非点源污染特点与成因,重点阐述了鄱阳湖区域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技术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 鄱阳湖区域 非点源污染 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