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7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F基ZnO/NiO@C复合材料作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1
作者 李培枝 雷盼 +2 位作者 杨晓武 张康 王晨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3,共8页
通过简单的溶剂热法和煅烧法制备了MOF衍生的ZnO/NiO@C多孔纳米复合材料,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对其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复合材料的元素组成,通过氮气吸附/脱附... 通过简单的溶剂热法和煅烧法制备了MOF衍生的ZnO/NiO@C多孔纳米复合材料,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对其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复合材料的元素组成,通过氮气吸附/脱附实验测试了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和一定数量的介孔,在100 mA/g电流密度下,ZnO/NiO@C电极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489.7 mAh/g,循环400次后的可逆比容量为1078.0 mAh/g,容量保持率为72.4%。此外,通过不同倍率的充放电实验,电极的比容量可以恢复到初始倍率的75.28%,测试结果表明ZnO/NiO@C电极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和较好的倍率性能,良好的电化学性能是由于其多孔结构、高比表面积和丰富的电化学活性位点,降低了电荷的传递阻力,促进了离子的扩散,提高了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MOF 金属有机骨架 多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醇/聚丙烯酸双网络凝胶电解质的制备及在铝空气电池中性能研究
2
作者 李培枝 张玉书 +2 位作者 杨晓武 张康 王晨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9-1143,共5页
通过引入聚丙烯酸(PAA)并优化聚乙烯醇(PVA)与丙烯酸(AA)的质量比,制备出具有优异性能的双网络凝胶电解质,并研究其在铝空气电池中的应用效果。,同时还研究了PVA与AA的质量比对铝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VA∶AA=1∶1(质量比),所制备... 通过引入聚丙烯酸(PAA)并优化聚乙烯醇(PVA)与丙烯酸(AA)的质量比,制备出具有优异性能的双网络凝胶电解质,并研究其在铝空气电池中的应用效果。,同时还研究了PVA与AA的质量比对铝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VA∶AA=1∶1(质量比),所制备的双网络凝胶电解质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放电电流从0.5 mA/cm^(2)时对应的电压1.63 V到2 mA/cm^(2)时对应的电压1.39 V,衰减了0.24 V。此外,在110.99 mA/cm^(2)时该凝胶产生的最大功率密度为67.04 mW/cm^(2),并且放电过程具有1095.94(mA·h)/g的高克容量。改变聚乙烯醇与丙烯酸的质量比制备出PVA/PAA双网络凝胶电解质并应用于铝空气电池,当质量比为1∶1时,凝胶电解质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包括高离子电导率、优异的电池倍率性能和高克容量;当质量比为1∶2时,双网络凝胶在溶胀性能和力学性能方面表现出色,为高效环保能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丙烯酸 双网络凝胶 铝-空气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3
作者 李培枝 雷盼 +3 位作者 张玉书 张康 鄢长灏 王晨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09-1515,共7页
以纳米硅和人造石墨为活性物质、黏土为黏结剂、导电炭黑为导电剂,经球磨法和高温煅烧法制备了三维硅碳负极材料。采用SEM、Raman光谱、XRD、XPS、TEM对其进行了表征。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通过循环伏安(CV)、电化学阻抗谱(EIS)... 以纳米硅和人造石墨为活性物质、黏土为黏结剂、导电炭黑为导电剂,经球磨法和高温煅烧法制备了三维硅碳负极材料。采用SEM、Raman光谱、XRD、XPS、TEM对其进行了表征。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通过循环伏安(CV)、电化学阻抗谱(EIS)、恒电流充放电和倍率测试,考察了硅掺杂量(以人造石墨质量计,下同)对三维硅碳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硅掺杂量为20%时制备的三维硅碳负极材料Si/C-2形成了有序稳定的三维骨架结构,表现出最佳的电化学性能。Si/C-2电极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754.7和1816.5 mA·h/g;在0.1、0.2、0.5和1.0 C倍率下,Si/C-2电极可逆比容量分别为1816.5、1386.5、872.2和566.3 mA·h/g,当倍率恢复到0.1 C时,容量保持率为91.6%;在100 mA/g电流密度下,Si/C-2电极循环100圈后具有1757.5 mA·h/g的可逆比容量,容量保持率为96.8%。黏土在高温煅烧下形成了骨架结构,且热解炭包裹在硅的表面,阻止了纳米硅和电解液的直接接触,有利于固体电解质中间相膜的稳定形成,减少了电解液的消耗,同时三维骨架结构的存在有效缓解了电极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问题,对其电化学性能起到了一定的提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纳米硅 三维结构 电化学性能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叶木通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25
4
作者 郭林新 马养民 +2 位作者 乔珂 李梦云 王娜娜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8-342,共5页
目的研究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Thunb.)Koidaz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 DPPH法筛选三叶木通95%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部位,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再评... 目的研究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Thunb.)Koidaz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 DPPH法筛选三叶木通95%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部位,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再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乙酸乙酯部位抗氧化活性最显著,从中分离出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1)、6,7,10-三羟基-8-十八烯酸(2)、正三十四烷(3)、2,6-二氧甲基-1,4-苯醌(4)、β-谷甾醇(5)、香草酸(6)、咖啡酸(7)、秦皮乙素(8)。化合物7和8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强,IC50分别为14.939μg/m L和15.631μg/m L。结论化合物3、4、6为首次从木通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而且化合物7和8抗氧化活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木通 化学成分 抗氧化活性 分离鉴定 DP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5
作者 栾崇林 李铭杰 +2 位作者 李仲谨 苏秀霞 蒋晓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3-358,370,共7页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能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在环境监测、药物检测、农药残留检测等诸多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综述了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制备中功能单体的选择、敏感膜的制备方法和电化学传感器的类型,...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能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在环境监测、药物检测、农药残留检测等诸多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综述了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制备中功能单体的选择、敏感膜的制备方法和电化学传感器的类型,分析了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研究中还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技术 电化学传感器 目标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瓜尔胶压裂返排液回用技术在气井中的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隋明炜 沈一丁 +1 位作者 赖小娟 卫颖菲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4-67,共4页
储层改造规模的加大对水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加,压裂返排液的重复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根据硼酸根离子的水解、络合反应机理,加入配位体PWT-2调节瓜尓胶压裂液返排液处理水(简称处理水)中硼酸根离子的有效含量,保持处理水中瓜尓胶压裂液的... 储层改造规模的加大对水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加,压裂返排液的重复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根据硼酸根离子的水解、络合反应机理,加入配位体PWT-2调节瓜尓胶压裂液返排液处理水(简称处理水)中硼酸根离子的有效含量,保持处理水中瓜尓胶压裂液的基液黏度及交联延迟时间与清水配置的一致,基液黏度约28~32 m Pa·s,交联延迟时间为75~150 s。通过加入缓冲剂HC-J调节瓜尓胶压裂液p H约为10.0,控制体系硼离子的有效浓度,降低多价阳离子的含量;将处理水与现场清水按照体积比2∶1的比例配置瓜尓胶压裂液,提高体系的耐温性能;稀释后配置的瓜尓胶压裂液在110℃剪切120 min,黏度保持250 m Pa·s以上,若加入胶囊破胶剂剪切50 min后黏度可降低至40 m Pa·s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 压裂返排液 水质分析 破胶性能 有机硼 瓜尓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白七药窝儿七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马养民 郑敬海 +1 位作者 刘建军 康永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2期19781-19782,共2页
[目的]研究太白山窝儿七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对从太白山窝儿七中提取的的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窝儿七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 [目的]研究太白山窝儿七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对从太白山窝儿七中提取的的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窝儿七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鬼臼毒素、鬼臼毒酮、山奈酚、山荷叶素、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结论]首次从窝儿七中分离出β-谷甾醇和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窝儿七(CHINESE UMBRELLALEAF RHIZOME AND ROOT) 木脂素 黄酮 甾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杨梅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被引量:9
8
作者 张鑫 马养民 +2 位作者 王冬梅 刘建军 康永祥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4-127,共4页
通过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等色谱方法,从水杨梅植物全草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中分离出5种化合物,其结构经波谱分析和化学分析,鉴定为山奈酚(1)、槲皮素(2)、山奈酚-3-O-葡萄糖苷(3)、槲皮素-3-O-葡萄糖苷(4)、胡萝卜苷(5)。其中... 通过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等色谱方法,从水杨梅植物全草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中分离出5种化合物,其结构经波谱分析和化学分析,鉴定为山奈酚(1)、槲皮素(2)、山奈酚-3-O-葡萄糖苷(3)、槲皮素-3-O-葡萄糖苷(4)、胡萝卜苷(5)。其中化合物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梅 化学成分 黄酮 甾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S不同化学结构共聚物的性能 被引量:19
9
作者 田小艳 张敏 +2 位作者 王蕾 张国宏 邱建辉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7-30,共4页
采用改变原料的组分合成不同化学结构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改性共聚物:聚丁二酸丁二醇/己二酸丁二醇酯(PBS-co-B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丁二酸乙二醇酯(PBS-co-E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丁二酸己二醇酯(PBS-co-HS),利用FT-IR和1H-NM... 采用改变原料的组分合成不同化学结构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改性共聚物:聚丁二酸丁二醇/己二酸丁二醇酯(PBS-co-B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丁二酸乙二醇酯(PBS-co-E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丁二酸己二醇酯(PBS-co-HS),利用FT-IR和1H-NMR表征共聚物的化学结构,并对共聚物的结构与物理性能、降解性能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共聚物的结晶度、熔点较其均聚物有所降低;但所有共聚物的断裂伸长率都有所提高。热分析结果表明:PBS-co-HS热性能有所提高,PBS-co-BA和PBS-co-ES有所下降。堆肥降解实验表明:所有共聚物的降解性都比均聚物有显著提高,其降解速度大小顺序为:PBS-co-BA>PBS-co-HS>PBS-co-ES>PBS,PBS-co-HS是综合性能最优良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共聚改性 热性能 降解性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矿化度油藏用聚丙烯酰胺封堵凝胶的制备及性能
10
作者 党志强 张光华 +3 位作者 赖小娟 王磊 高进浩 蔺旭杰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281-2287,共7页
为实现封堵凝胶对高矿化度油藏的有效封堵,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4-丙烯酰吗啉(ACMO)为聚合单体,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耐温耐盐聚丙烯酰胺(TS-2),然后将其与交联剂乙酸铬在150℃交联成胶,制备了高抗盐凝胶... 为实现封堵凝胶对高矿化度油藏的有效封堵,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4-丙烯酰吗啉(ACMO)为聚合单体,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耐温耐盐聚丙烯酰胺(TS-2),然后将其与交联剂乙酸铬在150℃交联成胶,制备了高抗盐凝胶封堵剂(TSP-2)。通过FTIR、1HNMR、SEM、旋转黏度计、流变仪对TSP-2进行了表征和测试,采用自制的不同渗透率的填砂管,评价了TSP-2的封堵性能,探讨了乙酸铬与TS-2的交联机理。结果表明,交联时间为6 d时,TSP-2的表观黏度最高,为94400 mPa·s,弹性模量和黏性模量在不同频率(0.1~10 Hz)和剪切应力(0.1~10 Pa)下均保持稳定;TSP-2对液测渗透率458~873 mD的填砂管的封堵率均在96%以上,突破压力梯度为4.52~17.64 MPa/m;TS-2与乙酸铬交联可分为诱导期、加速期和稳定期,乙酸铬通过水解释放的Cr3+和羟桥反应,使凝胶内部逐渐形成丰富有序的交联网络结构,导致凝胶表观黏度从缓慢变化到快速增长,最后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水 低强度 缓交联封堵凝胶 交联网络 封堵效果 油田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糖醛酸内酯清洁生产关键技术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祥 赵倩 +2 位作者 张青 王兰 房媛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51-154,共4页
为了解决葡萄糖醛酸内酯传统生产工艺中的污染问题,该文以玉米淀粉为原料,以氧化淀粉的羧基含量为评价指标,以SEM、IR、XRD等为主要测试手段,采用超声波预处理、芬顿试剂氧化技术,研究超声化反应、芬顿试剂对氧化淀粉羧基含量的影响。... 为了解决葡萄糖醛酸内酯传统生产工艺中的污染问题,该文以玉米淀粉为原料,以氧化淀粉的羧基含量为评价指标,以SEM、IR、XRD等为主要测试手段,采用超声波预处理、芬顿试剂氧化技术,研究超声化反应、芬顿试剂对氧化淀粉羧基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经超声波预处理的玉米淀粉表面出现裂纹甚至小孔,淀粉特征吸收峰的强度下降,峰面变宽,结晶度下降,氧化淀粉羧基含量比未经超声处理的氧化淀粉的羧基含量提高了39.6%。在pH值为10,催化剂加量0.4%,H2O2加量9%,反应温度55℃~58℃,反应时间3h条件下,可制得羧基含量为0.121%的氧化淀粉。替代了葡萄糖醛酸内酯生产过程中的硝酸氧化淀粉的工艺,该技术为葡醛酸内酯的清洁生产的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淀粉 超声波 芬顿试剂 羧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蓼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梦云 马养民 +1 位作者 乔珂 郭林新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69-773,共5页
目的研究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 L.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重结晶,对水蓼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得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 目的研究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 L.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重结晶,对水蓼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得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aniba dimer A(2)、琥珀酸(3)、槲皮素(4)、没食子酸(5)、胡萝卜苷(6)、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7)、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8)、槲皮素-3-O-β-半乳糖苷(9)、山柰酚-3-O-β-半乳糖苷(10)、豆甾-4-烯-3β,6a-二醇(11)、富马酸(12)、鞣花酸(13)。结论化合物11和12为首次从蓼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8、10、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蓼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冠果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9
13
作者 马养民 王佩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50-1753,共4页
目的:本试验对文冠果叶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了扩展药用部位及寻求新药源。方法:利用硅胶和SephadexLH-20等柱色谱分离化合物,通过其理化性质和UV、IR、1H-NMR、13C-NMR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别从文冠果叶的正丁醇相和乙酸乙酯相... 目的:本试验对文冠果叶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了扩展药用部位及寻求新药源。方法:利用硅胶和SephadexLH-20等柱色谱分离化合物,通过其理化性质和UV、IR、1H-NMR、13C-NMR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别从文冠果叶的正丁醇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中分离得到3种黄酮类化合物和2种香豆素类化合物,并鉴定为:杨梅树皮苷(1)、槲皮素-3-O-鼠李糖苷(2)、芦丁(3)、7-羟基香豆素(4)、秦皮素(5)。结论:化合物(2)是首次从文冠果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3)、(4)、(5)是首次从文冠果叶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冠果 杨梅树皮苷 槲皮素-3—O-鼠李糖苷 芦丁 7-羟基香豆素 秦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菊酯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6
14
作者 栾崇林 李铭杰 +2 位作者 李仲谨 苏秀霞 蒋晓华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85-888,893,共5页
以邻氨基酚(OAP)为单体,胺菊酯为印迹分子,采用循环伏安法在玻碳电极上电化学聚合制备了胺菊酯分子印迹敏感膜。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电化学方法对该印迹传感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分子印迹传感器敏感膜洗脱前和洗脱后在形貌... 以邻氨基酚(OAP)为单体,胺菊酯为印迹分子,采用循环伏安法在玻碳电极上电化学聚合制备了胺菊酯分子印迹敏感膜。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电化学方法对该印迹传感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分子印迹传感器敏感膜洗脱前和洗脱后在形貌结构和电化学特性方面有明显的不同。以铁氰化钾为电化学探针,利用差分脉冲法(DPV)研究了传感器的响应性能,胺菊酯浓度在10.0~100nmol·L^(-1)范围内,传感器峰电流变化(△i)与胺菊酯浓度c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σ)为5.8nmol·L^(-1)该传感器的响应时间为10min,测定相对标准偏差(n=7)为2.76%,回收率在96.0%~103.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 邻氨基酚 胺菊酯 电化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合成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6
15
作者 田小艳 张敏 +2 位作者 张恺 高传东 邱建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共3页
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各种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对其合成方法、降解原理、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进行了简单的概述,旨在为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发展作铺垫。
关键词 生物降解 聚酯 聚酰胺酯 聚醚酯 聚氨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白七药红毛七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马养民 邢华 +1 位作者 刘建军 康永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期745-747,共3页
[目的]研究太白七药红毛七的化学成分,为其药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红毛七石油醚及乙酸乙酯萃取相中分... [目的]研究太白七药红毛七的化学成分,为其药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红毛七石油醚及乙酸乙酯萃取相中分离得到9个纯品化合物,分别为棕榈酸(Ⅰ)、α-菠菜甾醇(Ⅱ)、α-菠甾醇-β-D-葡萄糖苷(Ⅲ)、β-豆甾醇(Ⅳ)、16α,23,28-三羟基-齐墩果-12-烯-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Ⅴ)、16α-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Ⅵ)、常春藤皂苷元-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Ⅶ)、葳严仙皂苷元-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Ⅷ)、常春藤皂苷元-3-O-β-D-葡萄吡喃糖-(1→2)-α-L-阿拉伯吡喃糖苷(Ⅸ);化合物Ⅰ、Ⅱ、Ⅲ、Ⅴ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结论]该方法可用于研究太白七药红毛七的化学成分,为太白山产红毛七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毛七(ROOT OF BLUE COHOSH) 化学成分 甾醇 糖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基团搜索技术用于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的分子设计 被引量:5
17
作者 仝建波 白敏 +1 位作者 赵翔 常佳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8-52,共5页
本文采用基于R基团搜索技术的Topomer CoMFA方法对41个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进行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分析。所得优化模型的拟合、交互验证及外部验证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0.859和0.945。采用Topomer Sea... 本文采用基于R基团搜索技术的Topomer CoMFA方法对41个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进行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分析。所得优化模型的拟合、交互验证及外部验证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0.859和0.945。采用Topomer Search技术对ZINC数据库进行R基团的虚拟筛选,得到R贡献高的基团,以活性最高的13号分子为模板进行过滤得到1个Ra基团和20个Rb基团。并以此设计得到20个新化合物分子,其中有19个化合物的预测活性值高于13号分子。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Topomer CoMFA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基于R基团的Topomer Search技术可以有效筛选并设计出新的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为抗艾滋病新药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转录酶抑制剂 TopomerCoMFA 定量构效关系 Topomer Search 新药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风内生真菌DL02次生代谢产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秀芳 吴妍 +2 位作者 屈子睿 马养民 曹晓晖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25-1328,共4页
目的研究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内生真菌DL02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防风发酵物的乙酸乙酯、甲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 目的研究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内生真菌DL02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防风发酵物的乙酸乙酯、甲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最小抑菌浓度法测定其抗真菌、抗细菌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曲酸(2)、豆甾-7,22-二烯-3β,5α,6α-三醇(3)、尿嘧啶(4)、尿囊素(5)、赤藓醇(6)、腺嘌呤核苷(7)。化合物4对绿脓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MIC 31.3μg/m L。结论化合物2~5、7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5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 内生真菌 代谢产物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真菌活性 抗细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基速溶耐温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
19
作者 蔺旭杰 王磊 +3 位作者 李小玲 赖小娟 党志强 李朋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0-667,共8页
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4-丙烯酰吗啉(ACMO)和非离子疏水单体十八烷基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OEMA)为单体,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海水基速溶耐温聚合物(PAOAA)。采用FTIR、^(1)HNMR和SEM对其结构和形貌进... 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4-丙烯酰吗啉(ACMO)和非离子疏水单体十八烷基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OEMA)为单体,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海水基速溶耐温聚合物(PAOAA)。采用FTIR、^(1)HNMR和SEM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增稠能力和流变性能实验对PAOAA作为压裂液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AOAA可在海水中2.0 min内溶解,质量分数0.8%的PAOAA溶液表观黏度为108 mPa·s,并表现出良好的耐温耐剪切性能;在100、170 s–1剪切速率下终点表观黏度差别不大,不同温度下的终点表观黏度均>50 mPa·s。单体AMPS中含有的磺酸基团屏蔽了海水中的盐离子,提高了PAOAA的水溶性;杂环ACMO提高了PAOAA分子链的刚性;非离子疏水单体OEMA使PAOAA表现出缔合微区,提高了PAOAA的耐温性能,在三者的协同作用下,PAOAA表现出速溶耐温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基压裂液 速溶性 耐高温 耐剪切 疏水缔合 油田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化学法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及其进展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杨强 黄剑锋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91-1095,1101,共6页
介绍了运用超声化学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对于其它传统的方法所具有的优势,综述了超声化学沉淀法、超声喷雾热分解法和超声电化学法等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及其进展。最后对超声化学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超声波 超声化学 声空化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