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岭植物志》种子植物补遗——被子植物门的双子叶植物 被引量:9
1
作者 赵亮 刘虎祥 +1 位作者 田先华 任毅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24-826,共3页
报道了《秦岭植物志》遗漏科小二仙草科(Haloragidaceae)植物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Linn.).
关键词 秦岭 种子植物 补遗 双子叶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毛茛属植物(毛茛科)的分类学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赵亮 田先华 任毅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360-2366,共7页
记载了产于秦岭的毛茛属植物共11种,4变种,其中含秦岭分布新记录4种、3变种,它们是:美丽毛茛、丽江毛茛(变种)、毛果毛茛(变种)、丝叶毛茛(变种)、褐鞘毛茛、愚毛茛、匍枝毛茛;另外,收录了《秦岭植物志》遗漏的另外2种,即太白山毛茛和... 记载了产于秦岭的毛茛属植物共11种,4变种,其中含秦岭分布新记录4种、3变种,它们是:美丽毛茛、丽江毛茛(变种)、毛果毛茛(变种)、丝叶毛茛(变种)、褐鞘毛茛、愚毛茛、匍枝毛茛;另外,收录了《秦岭植物志》遗漏的另外2种,即太白山毛茛和细长喙毛茛。经研究认为,《秦岭植物志》原记载的小毛茛Ranunculus ternatusThunb.在秦岭无分布。给出了秦岭毛茛属植物分种(变种)检索表;对每一种及种下等级的产地及分布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毛茛属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植物志》种子植物补遗——被子植物门的双子叶植物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海宁 田先华 任毅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580-2582,共3页
报道了《秦岭植物志》遗漏的5种、2变种植物,它们分属于6科、7属,分别为:菊科的同花母菊、石竹科的须弥孩儿参和无毛漆姑草、禾本科的蒙古穗三毛(变种)、十字花科的毛葶苈、蓼科的狭叶圆穗蓼(变种)和败酱科的小花缬草。
关键词 秦岭 种子植物 补遗 双子叶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桐花属短萼海桐在陕西省的新分布
4
作者 田陌 张小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8-339,共2页
【目的】了解海桐花属植物在陕西省巴山地区的分布情况。【方法和结果】通过对巴山地区白河县友好村海桐花属植物的采集研究与标本鉴定,发现海桐花属植物的陕西省新分布种——短萼海桐[Pittosporum brevicalyx(Oliv.)Gagnep.]。【结论... 【目的】了解海桐花属植物在陕西省巴山地区的分布情况。【方法和结果】通过对巴山地区白河县友好村海桐花属植物的采集研究与标本鉴定,发现海桐花属植物的陕西省新分布种——短萼海桐[Pittosporum brevicalyx(Oliv.)Gagnep.]。【结论】海桐花属植物在中国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的亚热带地区,本次发现将该种的分布区向东北扩展到陕西省巴山地区,丰富了陕西秦巴山区的植物分布记录,为巴山地区物种多样性研究提供研究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桐花科 海桐花属 短萼海桐 新分布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脂肪酸和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35
5
作者 杨艳辉 杨兴斌 +1 位作者 王燕 王喆之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7-81,共5页
利用索氏提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人参根中的脂肪酸和挥发油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别鉴定了脂肪酸中的19个化合物和挥发油中的46个化合物,运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它们的相对百分含量,脂肪酸中主要是亚油... 利用索氏提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人参根中的脂肪酸和挥发油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别鉴定了脂肪酸中的19个化合物和挥发油中的46个化合物,运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它们的相对百分含量,脂肪酸中主要是亚油酸和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挥发油中含量较高的是2,2’-亚甲基双[6-(1,1-二甲基乙基)-4-甲基苯酚](10.56%)、1,2-苯二羧酸二异辛酯(6.52%)、7,11-二甲基-3-亚甲基-1,6,10-十二碳三烯(5.45%)和乙酸-13-十四碳烯-1-酯(4.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脂肪酸 挥发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茱萸肉和种子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白成科 李鹏毛 王喆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93-496,共4页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山茱萸肉和种子的脂溶性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山茱萸肉中鉴定出31种脂溶性成分,占总检出物的90.91%,脂...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山茱萸肉和种子的脂溶性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山茱萸肉中鉴定出31种脂溶性成分,占总检出物的90.91%,脂溶性成分以脂肪酸(61.46%)和烃类化合物(22.03%)为主,其中脂肪酸主要以油酸(18.73%)和亚油酸(27.23%)为主。从山茱萸种子中鉴定了30种脂溶性成分,占总检出物的98.61%,脂肪酸高达97.84%,其中以油酸(58.86%)、硬脂酸(21.00%)、棕榈酸(7.10%)和亚油酸(4.08%)为主,其余非脂肪酸成分含量不到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茱萸 脂溶性成分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菔子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白成科 张媛 王喆之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09-412,共4页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莱菔(Raphanussativus)种子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和鉴定脂肪酸成分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从莱菔子中共分离鉴定出12种脂肪酸成分,占总量的99.32%,主要包括芥酸(32.47%)、油...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莱菔(Raphanussativus)种子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和鉴定脂肪酸成分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从莱菔子中共分离鉴定出12种脂肪酸成分,占总量的99.32%,主要包括芥酸(32.47%)、油酸(29.07%)、亚油酸(9.45%)、亚麻酸(8.41%)、棕榈酸(4.31%)和硬脂酸(2.08%)等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占9.25%,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0.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菔子 脂肪酸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产鬼臼毒素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代谢产物抗小鼠S180肉瘤的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芸 仇农学 +1 位作者 殷红 彭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从秦岭濒危药用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植株内分离出产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的内生真菌,研究其发酵液的抑瘤活性。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桃儿七植株根、茎部位的内生真菌,逐一鉴定其代谢产物,筛选出能够产... 目的从秦岭濒危药用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植株内分离出产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的内生真菌,研究其发酵液的抑瘤活性。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桃儿七植株根、茎部位的内生真菌,逐一鉴定其代谢产物,筛选出能够产鬼臼毒素的内生真菌。采用动物体内抑瘤实验研究内生真菌发酵液对小鼠S180肉瘤的抑制作用,并对荷瘤小鼠眼眶取血进行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结果分离出一株产鬼臼毒素的内生真菌T8,鉴定为Cephalosporium sp.。T8发酵液实验动物组的肿瘤质量低于模型组,大于环磷酰胺组(P<0.05),且其抑制率低于环磷酰胺(P<0.05)。T8发酵液能够促进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增殖。结论 T8发酵液具有一定的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经减毒处理后可以作为肿瘤治疗的辅助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儿七 鬼臼毒素 内生真菌 S180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牛至中挥发油与脂肪酸成分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治远 赵燕 +1 位作者 杨兴斌 吕游 《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5期549-552,共4页
目的鉴定秦巴山区牛至中挥发油和脂肪酸成分。方法利用索氏提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牛至中脂肪酸和挥发油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离鉴定。结果分别鉴定了脂肪酸中16个化合物和挥发油中36个化合物,并运用气相色谱峰面... 目的鉴定秦巴山区牛至中挥发油和脂肪酸成分。方法利用索氏提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牛至中脂肪酸和挥发油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离鉴定。结果分别鉴定了脂肪酸中16个化合物和挥发油中36个化合物,并运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相对百分含量。脂肪酸主要由亚油酸甲酯(27.40%)、异油酸甲酯(21.99%)和棕榈酸甲酯(10.63%)组成;挥发油中含量较高的是麝香草酚(27.28%)、十五烷(6.44%)、十八烷(5.53%)、2-甲基-5-(异丙基)苯酚(5.49%)、1-甲氧基-4-甲基-2-(1-异丙基)苯(3.18%)、十六烷(2.77%)、1-甲基-4-(5-甲基-1-亚甲基-4-己烯基)-环己烯(2.70%)。结论牛至脂肪酸和挥发油中含有多种有效活性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至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脂肪酸 挥发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麻仁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27
10
作者 张媛 王喆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955-1958,共4页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火麻仁中脂溶性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和鉴定其组成和含量.共鉴定29种脂溶性成分,其中脂肪酸甲酯化产物占99.32%(其中饱和脂肪酸甲酯为12.36%,不饱和脂肪酸甲酯为86.96%),13种成分在火麻...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火麻仁中脂溶性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和鉴定其组成和含量.共鉴定29种脂溶性成分,其中脂肪酸甲酯化产物占99.32%(其中饱和脂肪酸甲酯为12.36%,不饱和脂肪酸甲酯为86.96%),13种成分在火麻仁脂溶性成分的研究中未见报道.研究结果表明,火麻仁在食用、医疗保健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和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麻仁 脂溶性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设计优化山茱萸ISSR-PCR反应体系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关锰 白成科 王喆之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0-84,共5页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法,从引物浓度、TaqDNA聚合酶浓度、Mg^2+浓度和dNTP浓度4种因素3个水平,对山茱萸ISSR—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模板DNA浓度、PCR反应过程中的退火温度进行梯度检测.结果表明,20弘LISSR—PCR反...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法,从引物浓度、TaqDNA聚合酶浓度、Mg^2+浓度和dNTP浓度4种因素3个水平,对山茱萸ISSR—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模板DNA浓度、PCR反应过程中的退火温度进行梯度检测.结果表明,20弘LISSR—PCR反应体系中各因素的最佳浓度分别为:1×PC Rbuffer、150μmol/LdNTP、1.0μmaol/L引物、2.5mmol/L Mg^2+和2.0U TaqDNA聚合酶,最佳模板DNA浓度为20-80ng,引物UBC835的最佳退火温度为5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技术 山茱萸 正交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变应原基因(Sam a1)的克隆及其原核表达 被引量:6
12
作者 化文平 王喆之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4-578,共5页
Ⅰ型变态反应是小分子植物蛋白结合IgE抗体引起的一种疾病。本文首次从丹参中克隆出变应原蛋白基因,命名为:Sam a1(GenBank注册号:EU122383)。Sama1包含483bp的开放读码框,编码160个氨基酸残基。其推导氨基酸(命名为:Sama1)具... Ⅰ型变态反应是小分子植物蛋白结合IgE抗体引起的一种疾病。本文首次从丹参中克隆出变应原蛋白基因,命名为:Sam a1(GenBank注册号:EU122383)。Sama1包含483bp的开放读码框,编码160个氨基酸残基。其推导氨基酸(命名为:Sama1)具有Bet v1结构域,属于病原菌相关的Bet v1蛋白家族,与苹果中变应原mal d1类似蛋白同源性高达66%。三级结构预测模型显示Sam a1含有T细胞主要抗原决定簇的c端仅螺旋。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茵和NaCl溶液诱导下Sam a1的表达呈现上调趋势,表明Sam a1可能与病程相关蛋白和盐胁迫相关。Sam a1转入大肠杆菌M15后,表达出与预测蛋白大小相当的目标蛋白,IPTG诱导后5~7h目标蛋白可大量表达。本研究为从植物分子机制上了解中药变态反应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尤其对中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原 基因克隆 REAL time PCR 表达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分析秦艽多糖的单糖组成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克克 王喆之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9-81,共3页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陕西产秦艽多糖,经三氟乙酸水解,水解产物用衍生化试剂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柱前衍生化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秦艽多糖含有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七种单...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陕西产秦艽多糖,经三氟乙酸水解,水解产物用衍生化试剂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柱前衍生化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秦艽多糖含有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七种单糖,其摩尔比为0.06∶0.25∶0.03∶1.00∶1.23∶0.87∶3.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艽多糖 单糖组成 衍生化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朱砂七游离蒽醌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晓丽 范智超 张志琪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4-47,共4页
以醋酸镁比色法测定游离蒽醌含量并以其作为评价指标,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朱砂七游离蒽醌的提取工艺,探讨了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夹带剂种类和用量、提取次数和浸泡对游离蒽醌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萃取之前,用10 mL水... 以醋酸镁比色法测定游离蒽醌含量并以其作为评价指标,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朱砂七游离蒽醌的提取工艺,探讨了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夹带剂种类和用量、提取次数和浸泡对游离蒽醌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萃取之前,用10 mL水浸泡朱砂七(200 mg)24h,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35 MPa,静萃取时间35 min,夹带剂(无水乙醇)15 mL和动萃取时间30min,连续提取3次,游离蒽醌得率达3.98%,其中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分别为3.44%和0.38%.与超声法相比,超临界CO2提取工艺具有得率高、对环境友好和溶剂残留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砂七 超临界CO2萃取 游离蒽醌 大黄素 大黄素甲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分析丹参不同部位中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10
15
作者 陈康健 王喆之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6-70,共5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分析了栽培丹参干燥花、茎、叶、根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在丹参4个不同部位中,挥发性成分以倍半萜为主,其次含有芳香族和脂肪族化合物.倍半萜类化合物中,β-石竹烯(.beta.-Caryophyl...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分析了栽培丹参干燥花、茎、叶、根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在丹参4个不同部位中,挥发性成分以倍半萜为主,其次含有芳香族和脂肪族化合物.倍半萜类化合物中,β-石竹烯(.beta.-Caryophyllene)含量较高,丹参花中含36.16%,茎22.22%、叶5.41%;另一种倍半萜大根香叶烯D(Germacrene D),丹参花中含8.00%,茎9.69%、叶16.76%;波旁烯(Bourbonene)丹参花中含4.25%,茎4.61%、叶13.05%,丹参根不含这3种挥发性成分.经过分析丹参干燥花中BCP及其异构体、含氧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的53.25%,茎18.84%,叶13.05%,其特性和药理活性对丹参的药用部位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β-石竹烯(BCP)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绞股蓝多糖的组成分析及其对质粒DNA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克克 王喆之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2-95,共4页
目的:提取分离从陕西省平利县采集的绞股蓝中的多糖成分,分析其组成和对质粒DNA的保护作用。方法:绞股蓝经水提醇沉、透析和脱蛋白后得多糖,将多糖酸水解并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衍生化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同时,观察绞股... 目的:提取分离从陕西省平利县采集的绞股蓝中的多糖成分,分析其组成和对质粒DNA的保护作用。方法:绞股蓝经水提醇沉、透析和脱蛋白后得多糖,将多糖酸水解并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衍生化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同时,观察绞股蓝多糖体外对过氧化氢(H2O2)光解反应诱导质粒DNA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绞股蓝多糖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和阿拉伯糖8种单糖组成;绞股蓝多糖能保护DNA免受损伤,这种保护作用呈浓度依赖关系。结论:本试验方法简便灵敏,结果准确可靠,为综合开发利用绞股蓝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 多糖 单糖 DNA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枝种子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媛 王喆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67-270,共4页
本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荔枝种子中脂溶性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和鉴定其组成和含量,共鉴定出30种脂溶性成分,主要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2-辛基-环丙烷辛酸,相对含量分别为30.42%、11.77%、8... 本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荔枝种子中脂溶性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和鉴定其组成和含量,共鉴定出30种脂溶性成分,主要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2-辛基-环丙烷辛酸,相对含量分别为30.42%、11.77%、8.74%、4.94%和32.93%。荔枝核脂溶性成分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种子 脂溶性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节菖蒲脂溶性成分GC-MS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星 王喆之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040-1042,共3页
本文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九节菖蒲中脂溶性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组成和含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共鉴定出21种脂溶性成分,主要为亚麻酸、亚油酸、棕榈酸和芥酸,相对含量分别为48.26%、29.23%、10.63%和2.13... 本文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九节菖蒲中脂溶性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组成和含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共鉴定出21种脂溶性成分,主要为亚麻酸、亚油酸、棕榈酸和芥酸,相对含量分别为48.26%、29.23%、10.63%和2.13%。九节菖蒲脂溶性成分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节菖蒲 脂溶性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猫儿屎和三叶木通种子油中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30
19
作者 白成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35-1038,共4页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木通科植物猫儿屎和三叶木通种子的脂溶性成分,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离和鉴定其组成和含量。从猫儿屎种子油中鉴定出9种脂肪酸,占检出物总质量分数的94.67%(其中饱和脂肪酸占12.63%,不饱和...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木通科植物猫儿屎和三叶木通种子的脂溶性成分,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离和鉴定其组成和含量。从猫儿屎种子油中鉴定出9种脂肪酸,占检出物总质量分数的94.67%(其中饱和脂肪酸占12.63%,不饱和脂肪酸占82.04%),主要成分为9-十六烯酸(47.22%)、9-油酸(27.13%)、棕榈酸(10.75%)、亚油酸(7.47%)和硬脂酸(1.61%)。从三叶木通种子油中鉴定出10种脂肪酸,占检出物总质量分数的99.75%(其中饱和脂肪酸占23.39%,不饱和脂肪酸占76.36%),主要成分为11-油酸(47.63%)、亚油酸(27.05%)、棕榈酸(20.14%)、16-甲基-十七烷酸(3.03%)和8-油酸(1.07%)。结果表明,猫儿屎和三叶木通种子油中脂肪酸含量丰富,在食用、医疗保健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和综合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儿屎 三叶木通 脂肪酸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药材和种子中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英文) 被引量:2
20
作者 宋双红 王喆之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412-1415,共4页
目的:分析黄芩药材和种子中脂溶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方法:以石油醚为溶剂,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脂肪酸,经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结果:药材中鉴定出30种化合物,含量较高的成分有:亚油... 目的:分析黄芩药材和种子中脂溶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方法:以石油醚为溶剂,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脂肪酸,经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结果:药材中鉴定出30种化合物,含量较高的成分有:亚油酸(41.689%),油酸(14.151%)和棕榈酸(12.109%)。种子中鉴定出14种化合物,含量较高的物质为:亚油酸(55.381%),油酸(25.618%)和棕榈酸(5.141%)。结论:黄芩药材和种子中均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在食用、医疗保健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和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脂溶性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