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SiO_x/聚乙烯复合介质强场电导的预电应力效应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陈炯 尹毅 +2 位作者 李喆 肖登明 党智敏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46-151,共6页
测量纳米SiOx/低密度聚乙烯(LDPE)复合介质在强场下的电导特性时,发现这种介质具有预电应力效应,即复合e)dtysgye介质经相同极性的较高直流电场(8×107V/m)预压作用2h后,直流电导比预压前的小,并随着纳米SiOx浓度的增加,这种预电应... 测量纳米SiOx/低密度聚乙烯(LDPE)复合介质在强场下的电导特性时,发现这种介质具有预电应力效应,即复合e)dtysgye介质经相同极性的较高直流电场(8×107V/m)预压作用2h后,直流电导比预压前的小,并随着纳米SiOx浓度的增加,这种预电应力效应越明显。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纳米SiOx与LDPE之间的界面状态及纳米SiOx在LDPE中的分散形态;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纳米SiOx影响LDPE的结晶形态;另外运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纳米SiOx与LDPE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文章最后结合上述微观测试结果解释了纳米SiOx的添加所引起的LDPE强场下的预电应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工 预电应力效应 界面 纳米复合材料 强场电导 低密度聚乙烯 纳米SiQ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H550硅烷偶联剂对复合材料结构和介电性能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海燕 党智敏 +1 位作者 武晋萍 施昌勇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091-1093,1097,共4页
采用KH550硅烷偶联剂对BaTiO3粉体进行了表面处理,用溶液混合法及热压工艺制备了Ba-TiO3/PVDF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复合材料形貌的分析发现偶联剂的用量对复合材料形态影响较大;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分析了偶联... 采用KH550硅烷偶联剂对BaTiO3粉体进行了表面处理,用溶液混合法及热压工艺制备了Ba-TiO3/PVDF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复合材料形貌的分析发现偶联剂的用量对复合材料形态影响较大;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分析了偶联剂用量对BaTiO3/PVDF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影响;通过阻抗分析仪研究了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发现偶联剂用量对复合材料介电性能影响很大,当偶联剂用量在1%(质量分数)时,BaTiO3体积分数为40%的复合材料介电常数高达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TiO3/PVDF 复合材料 硅烷偶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智能材料:电活性聚合物的研究状况 被引量:12
3
作者 党智敏 王岚 王海燕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981-987,共7页
电活性聚合物(electroactive polymer, EAP)是一种智能材料,具有特殊的电性能和机械性能.本文综述了不同类型电活性聚合物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按照作用机理的不同,电活性聚合物主要分为两大类:电子型和离子型.电子型EAP材料在直流电... 电活性聚合物(electroactive polymer, EAP)是一种智能材料,具有特殊的电性能和机械性能.本文综述了不同类型电活性聚合物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按照作用机理的不同,电活性聚合物主要分为两大类:电子型和离子型.电子型EAP材料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可产生诱导位移,但是需要较高的激励电场(>100V/μm);离子型EAP材料可以在较低电压下(1~2V)产生诱导弯曲位移,但是需要保持一定的湿润度,而且在直流电场激励下很难保持稳定的诱导位移.本文还介绍了电活性聚合物材料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由于其显著的电致伸缩响应,电活性聚合物被应用于驱动器和传感器,而且在仿生领域具有更广阔的应用.此外,透明度较高的EAP材料可被用于光学设备上.目前,电活性聚合物的应用还处于尝试阶段,但是,其独特的性能决定了这种材料具有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活性聚合物 电致伸缩 离子型 电子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有机电活性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苑金凯 党智敏 《绝缘材料》 CAS 2007年第3期22-26,共5页
全有机电活性复合材料(All-organic Composites,AOC)是一种智能材料,具有特殊的电性能和机械性能。综述了全有机电活性聚合物的近期研究状况,分析了高介电机理,介绍了制备、复合过程,并对全有机电活性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电活性聚合物 场致应变 高介电常数 全有机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丝制备SiO_2短纤维及PP/SiO_2短纤维复合材料冲击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朱元超 温世鹏 +2 位作者 张法忠 张立群 刘力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2-85,90,共5页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结合TEOS的溶胶-凝胶反应制备出了直径为500 nm的表面布满颗粒的SiO2短纤维(n-SF)。短纤维与聚丙烯经过螺杆混合,注塑后得到PP/SiO2短纤维复合材料。通过SEM表征发现,SiO2短纤维在PP基体中的分散均匀,界面良好;通过DSC...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结合TEOS的溶胶-凝胶反应制备出了直径为500 nm的表面布满颗粒的SiO2短纤维(n-SF)。短纤维与聚丙烯经过螺杆混合,注塑后得到PP/SiO2短纤维复合材料。通过SEM表征发现,SiO2短纤维在PP基体中的分散均匀,界面良好;通过DSC、XRD表征,SiO2短纤维的加入使PP的结晶速率提高,β晶用量变化;通过PLM照片发现复合材料晶体尺寸较纯聚丙烯减小;冲击测试表明,SiO2短纤维的用量为0.5份时,冲击性能较纯PP相比提高了2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SiO2短纤维 聚丙烯 抗冲击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模拟研究气体在室温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 被引量:18
6
作者 吴晓萍 刘志平 汪文川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38-1142,共5页
在作者先前建立的分子力场基础上,采用Widom粒子插入法预测了CO2、N2、O2、Ar及CH4等5种气体在多种咪唑类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包括2种侧链长度的阳离子和3种阴离子.首先考察了256个离子对组成的体系中溶质分子插入次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在作者先前建立的分子力场基础上,采用Widom粒子插入法预测了CO2、N2、O2、Ar及CH4等5种气体在多种咪唑类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包括2种侧链长度的阳离子和3种阴离子.首先考察了256个离子对组成的体系中溶质分子插入次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不同温度下气体在1-丁基-3-甲基咪唑的四氟化硼盐([bmim][BF4])和六氟化磷盐([bmim][PF6])中的溶解度.计算结果正确反映了CO2气体溶解度的变化趋势,在[bmim][BF4]中溶解度的模拟结果与实验值符合很好,且明显优于Pádua等的模拟结果;在[bmim][PF6]中的溶解度较实验值偏高,精度与文献模拟结果相当;并预测了较高温度下CO2气体在[bmim][BF4]和[bmim][PF6]中的溶解度.计算结果也正确地反映了5种气体在[bmim][PF6]中溶解度实验值的相对大小.另外考察了常温下几种气体在不同室温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模拟结果表明气体在含有较长碳链和双-三氟甲基磺酰胺阴离子(Tf2N-)的离子液体中溶解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温离子液体 分子动力学模拟 粒子插入法 气体溶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量淀粉的制备及其特殊的流变性征 被引量:5
7
作者 毕经亮 石锐 +2 位作者 刘全勇 张子正 张立群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24,共6页
通过改变柠檬酸用量、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制得了不同特性黏度的低分子量淀粉;FTIR表明淀粉分子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分子链聚集,分子链密度增加,特征基团数量增加,同时分子链上没有酯基的出现;高用量甘油增塑淀粉后,热塑性低分子量淀粉(T... 通过改变柠檬酸用量、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制得了不同特性黏度的低分子量淀粉;FTIR表明淀粉分子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分子链聚集,分子链密度增加,特征基团数量增加,同时分子链上没有酯基的出现;高用量甘油增塑淀粉后,热塑性低分子量淀粉(TPLS)的熔体指数MI明显低于热塑性天然淀粉(TPNS),毛细管流变仪和橡胶加工分析仪(RPA)测试进一步表明,在低剪切时热塑性淀粉(TPS)的流动黏度随着分子量的减小反而增大,由此证明低分子量淀粉的塑化性较差,分子间作用力在低剪切时起重要的作用;TPLS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均高于TPNS,而断裂伸长率随着分子量的减小而逐渐变小,通过机理的分析说明了低分子量淀粉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是造成其特殊流变性征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量淀粉 熔体指数 流变性能 RP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温离子液体[bmim][BF_4]和水混合物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吴晓萍 刘志平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36-1041,共6页
针对室温离子液体[bmim][BF4]和水的混合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溶液的微观组成与浓度的关系.模拟结果表明:该混合物中各组分间的径向分布函数随[bmim][BF4]摩尔分数的增加呈有规律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溶液的局部组成以及组分间... 针对室温离子液体[bmim][BF4]和水的混合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溶液的微观组成与浓度的关系.模拟结果表明:该混合物中各组分间的径向分布函数随[bmim][BF4]摩尔分数的增加呈有规律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溶液的局部组成以及组分间的缔合因子,进一步考察了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另外基于Kirkwood-Buff理论估算了混合物的偏摩尔体积、等温压缩因子以及活度系数对浓度的偏导数,对于理解离子液体与水之间的交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分子动力学模拟 径向分布函数 局部组成 Kirkwood—Buff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比表面活性碳微球分离H_2中少量CO_2 被引量:2
9
作者 岳巧红 邵晓红 曹达鹏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080-1084,共5页
以实验数据为依据,结合双Langmuir模型研究了用高比表面活性碳微球材料分离H2中少量CO2的行为.在实验中,用高精度的IGA-003重力吸附仪测定了温度为298、273和268K,压力在0-1.8MPa范围内CO2、H2及n(CO2)∶n(H2)=1∶9混合物在活性碳微球... 以实验数据为依据,结合双Langmuir模型研究了用高比表面活性碳微球材料分离H2中少量CO2的行为.在实验中,用高精度的IGA-003重力吸附仪测定了温度为298、273和268K,压力在0-1.8MPa范围内CO2、H2及n(CO2)∶n(H2)=1∶9混合物在活性碳微球中的吸附等温线.比较不同吸附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结果表明,双Langmuir模型与实验结果拟合得较好;而且通过结合理想吸附溶液理论,该模型可以准确地计算不同的混合物体系(包括H2-CO2体系)的吸附量和吸附选择性.利用该模型求解了不同温度下各组分的分吸附量,得到了CO2的吸附选择性;在268K和1.7MPa下,CO2的吸附选择性可达到73.4,表明活性碳微球是一种优秀的吸附H2中少量CO2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碳微球 氢气 二氧化碳 吸附选择性 双Langmui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狭缝孔内甲烷蒸汽重整化学平衡的分子模拟 被引量:2
10
作者 彭璇 汪文川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530-1534,共5页
采用反应蒙特卡罗方法研究了狭缝孔内甲烷蒸汽重整反应的化学平衡.模拟中将CH4,CO和H2均描述成球形LJ分子,H2O和CO2分子的势能分别采用TIP4P和EMP2模型计算.狭缝孔壁与LJ点位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Steele的10-4-3模型计算.由于没有狭缝孔... 采用反应蒙特卡罗方法研究了狭缝孔内甲烷蒸汽重整反应的化学平衡.模拟中将CH4,CO和H2均描述成球形LJ分子,H2O和CO2分子的势能分别采用TIP4P和EMP2模型计算.狭缝孔壁与LJ点位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Steele的10-4-3模型计算.由于没有狭缝孔内该反应的实验数据,因此比较了用经典热力学预测与RCMC方法得到的主体相平衡组成.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比较吻合,表明采用RCMC方法预测孔内的化学平衡是可靠的.讨论了其它工艺条件对孔内化学平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缝孔 甲烷蒸汽重整 反应蒙特卡罗 化学平衡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铈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行为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瑞芬 骆坤 +3 位作者 刘晓玲 马卓尔 刘立敏 杨思洁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7期2421-2424,共4页
用稀土铈改性TiO2涂附于姻锡氧化物导电玻璃基体上,加热到450℃保温30min得到半导体工作电极.用循环伏安(CV)测试表明在+1.35~+4.0V(vs.SCE)电位间出现氧化峰,该氧化峰对应两个反应:[Ce^3+O2^2-]defect^-+H^+→[Ce^4+... 用稀土铈改性TiO2涂附于姻锡氧化物导电玻璃基体上,加热到450℃保温30min得到半导体工作电极.用循环伏安(CV)测试表明在+1.35~+4.0V(vs.SCE)电位间出现氧化峰,该氧化峰对应两个反应:[Ce^3+O2^2-]defect^-+H^+→[Ce^4+O2^2-]和OH^-+h^+→ ·OH,这两个反应都消耗空穴且相互竞争。由于第一个反应较容易进行,激发态的空穴优先复合缺陷[Ce^3+O2^2-]defect^-而不是迁移到半导体表面,因此[Ce^3+O2^2-]defect^-+H^+→[Ce^4+O2^2-]反应是主要反应,而OH^-+h^+→ ·OH反应却很难进行。在极化电位-0.8~-1.2V之间,发生的还原反应是O2+e^-→O2^-,激发态电子迁移到材料表面与吸附与表面的氧分子发生还原反应。电子自旋共振(ESR)测试表明只有在紫外光照下有.OH信号微弱的而O2^-在黑暗、可见光、紫外光条件下都能捕捉到信号,这个测试结论与电化学分析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 循环伏安 电子自旋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催化剂条件下聚(癸二酸-1,3-丙二醇)酯的合成及其分子质量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全勇 谭天伟 +1 位作者 翁靖一 张立群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169-173,共5页
在无催化剂条件下,采用直接熔融缩聚的方法合成了聚(癸二酸-1,3-丙二醇)酯,并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其分子质量,同时考察了单体摩尔比及反应时间对产物组成及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体系中丙二醇用量越多时,体系中生成不同分... 在无催化剂条件下,采用直接熔融缩聚的方法合成了聚(癸二酸-1,3-丙二醇)酯,并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其分子质量,同时考察了单体摩尔比及反应时间对产物组成及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体系中丙二醇用量越多时,体系中生成不同分子质量产物的多组分现象就越明显,产物的分子质量也较小;而反应体系中丙二醇用量较少时,则有利于产物的均一化,产物的分子质量也较大。此外,反应时间的延长有利于增大产物的分子质量,也增加高分子质量组分在产物中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癸二酸-1 3-丙二醇)酯 分子质量 癸二酸 1 3-丙二醇 熔融缩聚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填料的低温等离子体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宇 贾奇博 +3 位作者 卢咏来 王文才 王秀芬 张立群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9-93,39,共6页
从原理、方法、设备、应用及表征等5个方面概述无机填料的低温等离子体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对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应用低温等离体技术处理的填料品种、处理效果及其应用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分析低温等离子体改性技术的优缺点... 从原理、方法、设备、应用及表征等5个方面概述无机填料的低温等离子体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对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应用低温等离体技术处理的填料品种、处理效果及其应用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分析低温等离子体改性技术的优缺点并预测其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处理设备 填料 表面改性 填料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核壳纤维增韧聚丙烯的研究
14
作者 王志华 温世鹏 +3 位作者 胡水 张法忠 刘力 张立群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9-42,共4页
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碳酸酯为壳层,三元乙丙橡胶为核层的直径为300~600 nm的同轴纤维。将不同份数的核壳纤维与聚丙烯经过单螺杆混合,注塑后得到PP/核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发现,核壳纤维用量在3份以下时,其在PP基体中的分散均匀... 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碳酸酯为壳层,三元乙丙橡胶为核层的直径为300~600 nm的同轴纤维。将不同份数的核壳纤维与聚丙烯经过单螺杆混合,注塑后得到PP/核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发现,核壳纤维用量在3份以下时,其在PP基体中的分散均匀,界面良好;核壳纤维的加入使PP的结晶速率提高,β晶含量先增大后减少;核壳纤维的用量为3份时,冲击性能较纯PP相比提高了22.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核壳纤维 聚丙烯 抗冲击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丝聚合物纤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磊 张立群 田明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31,33,共5页
介绍了静电纺丝法制备聚合物纤维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综述了国内外静电纺丝聚合物纤维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状况,指出了静电纺丝聚合物纤维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并对静电纺丝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静电纺丝 聚合物纤维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和硫原子在Pd、Au和Cu及PdAu、PdCu合金(11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黄永丽 刘志平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662-1668,共7页
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氢和硫原子在金属Pd、Au、Cu以及合金PdM3、Pd2M2和Pd3M(111)表面的吸附(M=Au,Cu),得到了覆盖率为0.25时最稳定的吸附位、结合能以及吸附前后表面的驰豫情况.结果表明,氢和硫均与Pd形成最稳定的吸附,Cu次之,Au的吸... 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氢和硫原子在金属Pd、Au、Cu以及合金PdM3、Pd2M2和Pd3M(111)表面的吸附(M=Au,Cu),得到了覆盖率为0.25时最稳定的吸附位、结合能以及吸附前后表面的驰豫情况.结果表明,氢和硫均与Pd形成最稳定的吸附,Cu次之,Au的吸附最弱,其在三种纯金属(111)表面的最稳定吸附位均为fcc位.由于PdAu合金具有较大的晶格常数,Pd3Au合金吸附氢的结合能甚至较纯Pd更大,除此之外,氢和硫在PdM合金表面的吸附基本随M组分的增加而减弱,而最稳定的吸附位随金属种类和组成变化而变化.根据计算得到的吸附结合能,发现与PdCu合金相比,PdAu合金在Au含量较低(<25%,摩尔分数)时,氢和硫吸附的结合能下降较慢,而Au含量较高(>50%)时,结合能迅速下降,这表明含金量为25%-50%的PdAu合金有可能在保持相近透氢性能的同时,比PdCu合金具有更好的抗硫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金属表面吸附 氢原子 硫原子 钯合金膜 抗硫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硅纤维/聚丙烯结晶性能及力学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鹏飞 温世鹏 +2 位作者 张立群 徐日炜 刘力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7-91,98,共6页
结合正硅酸乙酯(TEOS)溶胶-凝胶反应原理,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表面附有SiO2粒子(硅球)的纳米SiO2纤维。纤维经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预处理后(n-SF),首次与等规聚丙烯(iPP)通过单螺杆挤出机制得复合材料(n-SF/iPP... 结合正硅酸乙酯(TEOS)溶胶-凝胶反应原理,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表面附有SiO2粒子(硅球)的纳米SiO2纤维。纤维经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预处理后(n-SF),首次与等规聚丙烯(iPP)通过单螺杆挤出机制得复合材料(n-SF/iPP)。电子扫描显微镜表明,n-SF在iPP基体中分布均匀,界面结合良好,偏光显微镜(PLM)显示,n-SF的加入使得iPP晶粒细化,XRD计算知β晶型相对含量约为空白样的2倍,冲击性能大幅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 聚丙烯 纤维 冲击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