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于硅漂移探测器读出的低噪声前放ASIC芯片研制
1
作者 刘灿文 邓智 +1 位作者 叶祥柯 李政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1-446,共6页
本文介绍了一款用于硅漂移探测器(Silicon Drift Detector,SDD)的低噪声CMOS前放ASIC的设计和测试情况。本文通过原理图仿真确定了前放输入晶体管的尺寸和电流,并对前放结构和相关晶体管尺寸进行了优化;通过版图后仿真保证了实际芯片性... 本文介绍了一款用于硅漂移探测器(Silicon Drift Detector,SDD)的低噪声CMOS前放ASIC的设计和测试情况。本文通过原理图仿真确定了前放输入晶体管的尺寸和电流,并对前放结构和相关晶体管尺寸进行了优化;通过版图后仿真保证了实际芯片性能和仿真性能的一致性。最终芯片核心电路的版图尺寸为770μm×580μm。仿真输出波形上升时间约为50 ns,探测器漏电流为0.2 pA,达峰时间为12μs时的等效噪声电荷(Equivalent Noise Charge,ENC)约为4.8 e^(-)@20℃。对前放芯片进行了纯电子学测试,实际测得芯片输出波形上升时间约为60 ns,12μs达峰时间时ENC约为5.3 e^(-)@20℃。连SDD进行了^(55) Fe Mn-Kα能谱测试,在温度为-80℃,探测器漏电流为0.005 pA,采用数字梯形滤波电路上升时间为20μs时,测得5.9 keV能峰的能量分辨率半高宽为149.9 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荷灵敏前放 低噪声 ASIC 硅漂移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电磁辐射环境长期暴露对作业人员外周血全血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吴琼 王观筠 +5 位作者 姜云升 吴阳勋 王子乾 孟萃 姚树林 尹彤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37-541,共5页
目的观察长期接触强电磁环境对作业人员外周血全血细胞的影响。方法2019年4-10月连续募集某地从事强电磁辐射作业至少1年的人员239例作为暴露组,不接触强电磁辐射设备的人员203例作为非暴露组,总计连续募集442例,均为男性。对电磁辐射... 目的观察长期接触强电磁环境对作业人员外周血全血细胞的影响。方法2019年4-10月连续募集某地从事强电磁辐射作业至少1年的人员239例作为暴露组,不接触强电磁辐射设备的人员203例作为非暴露组,总计连续募集442例,均为男性。对电磁辐射作业区的电磁频段及功率密度进行多点测定,比较暴露组与非暴露组血常规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差异指标随暴露时间增加的变化趋势。结果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年龄、性别、工作年限及体重指数(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作业区的电磁频段在5.5~2000 MHz之间,屏蔽点内功率密度最高可达14 W/m^2,开放区域功率密度最高可达535.17 W/m^2。与非暴露组相比,暴露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以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明显升高(P<0.05),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细胞比容(HCT)明显降低(P<0.05)。随着暴露时间延长,RBC及HCT相对平稳,MCH、MCHC及MPV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结论长期暴露于强电磁环境可导致作业人员红细胞水平降低,早期可能通过血红蛋白升高进行代偿,但是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血红蛋白减少,代偿能力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电磁环境 长期暴露 作业人员 外周血 血细胞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糙皮侧耳次生代谢产物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智朋飞 李倩 +5 位作者 陈本科 邹先伟 唐劲天 王晓宇 常诚 蔡旭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08-413,共6页
目的研究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Jacq.)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方法糙皮侧耳大米培养发酵物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分析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 目的研究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Jacq.)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方法糙皮侧耳大米培养发酵物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分析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羟甲基糠醛(1)、羟基酪醇(2)、对羟基苯乙醇(3)、7⁃羟基⁃4⁃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4)、flavasperone(5)、TMC⁃256C1(6)、pyrophen(7)、isopyrophen(8)、十八烷酸(9)、油酸(10)、1⁃油酸单甘油酯(11)、1⁃亚油酸单甘油酯(12)、麦角甾醇(13)、3β⁃羟基⁃5α,8α⁃过氧麦角甾醇⁃6,22⁃双烯(14)、菜油甾醇(15)、菜籽甾醇(16)。结论化合物1~3、5~11、13、15均为首次从侧耳属真菌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糙皮侧耳 次生代谢产物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枣仁黄酮对照提取物的制备及其在枣仁安神颗粒含量测定中的方法学验证 被引量:2
4
作者 苏彦奇 肖咪 +4 位作者 于宏珠 唐劲天 邹先伟 黄必胜 蔡旭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3-237,共5页
本研究制备了酸枣仁黄酮对照提取物,用对照提取物替代单一对照品测定枣仁安神颗粒中斯皮诺素、6-阿魏酰斯皮诺素成分,探讨对照提取物用于中药质量控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酸枣仁黄酮提取物中斯皮诺素、6-阿魏酰斯皮诺素浓度分别在0.... 本研究制备了酸枣仁黄酮对照提取物,用对照提取物替代单一对照品测定枣仁安神颗粒中斯皮诺素、6-阿魏酰斯皮诺素成分,探讨对照提取物用于中药质量控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酸枣仁黄酮提取物中斯皮诺素、6-阿魏酰斯皮诺素浓度分别在0.0087~0.4366(r=0.9996)、0.0039~0.1952 mg·mL-1(r=0.9996)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n=9)分别为100.26%、100.90%,RSD分别为2.45%、1.37%。以酸枣仁黄酮对照提取物为对照,测定12批枣仁安神颗粒样品的结果,与采用单一对照品所测得结果基本一致。综上,对照提取物可替代相应的对照品测定中药成分的含量,用于中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仁 对照提取物 斯皮诺素 6’’’-阿魏酰斯皮诺素 高效液相色谱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姬菇次生代谢产物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肖咪 罗蓉 +4 位作者 薛宏坤 唐劲天 柳鑫 苏彦奇 蔡旭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3期180-183,共4页
[目的]研究真姬菇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方法]真姬菇通过大米培养发酵、乙酸乙酯提取后,获得提取物。提取物经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RP-C 18反相硅胶柱等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与文献对比解析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真姬菇... [目的]研究真姬菇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方法]真姬菇通过大米培养发酵、乙酸乙酯提取后,获得提取物。提取物经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RP-C 18反相硅胶柱等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与文献对比解析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真姬菇大米发酵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羟基大黄素(1)、1,8-二羟基蒽醌(2)、大黄素(3)、大黄素甲醚(4)、1-羟基-2-甲基蒽醌(5)、2,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6)、4-羟基苯甲酸甲酯(7)、(2ALPHA)-A′-新伽马蜡烷-2,22-二醇(8)、β-谷甾醇(9)、豆甾醇(10)、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11)、麦角甾-7,22-二烯-3-酮(12)、硬脂酸(13)、油酸(14)。[结论]化合物1~14均为首次从玉蕈属真菌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姬菇 次生代谢产物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姬菇次生代谢产物化学成分的研究
6
作者 蔡旭 肖咪 +2 位作者 薛宏坤 邹先伟 唐劲天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04-1509,共6页
目的研究真姬菇Hypsizygus marmoreus(Peck) H.E.Bigelow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方法真姬菇大米培养发酵物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分析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 目的研究真姬菇Hypsizygus marmoreus(Peck) H.E.Bigelow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方法真姬菇大米培养发酵物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分析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灰绿曲霉素(1)、 2-(3,8-环氧-7,9-庚二烯基)-6-羟基-5-(17-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2)、2-(3,8-环氧-7,9,11-庚三烯基)-6-羟基-5-(17-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3)、2-(E-3-庚烯基)-3,6-二羟基-5-(17-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4)、isotetrahydroauroglaucin(5)、异二氢金(色)灰绿曲霉素(6)、灰绿曲霉黄色素(7)、毛壳菌吡喃宁(8)、6′-oxo-chaetopyranin(9)、二氢金(色)灰绿曲霉素(10)、曲霉素(1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玉蕈属真菌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姬菇 次生代谢产物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