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表面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高燕 谢建军 +2 位作者 林庆胜 陈永 钟国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86-195,共10页
微生物表面活性物质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高表面活性的生物分子,环境相容性好,易生物降解,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从微生物表面活性物质生产菌种、化学结构类型和特点、主要生产方法及其在病虫害防治、农药生产加工、土壤改良等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表面活性物质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高表面活性的生物分子,环境相容性好,易生物降解,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从微生物表面活性物质生产菌种、化学结构类型和特点、主要生产方法及其在病虫害防治、农药生产加工、土壤改良等领域的应用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表面活性物质 结构类型 生产方法 应用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绿绿僵菌SM076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李佳颖 许齐爱 +2 位作者 代晓彦 汪郭凰 任顺祥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1-73,共3页
昆虫病原真菌是一类重要的害虫生物防治制剂,利用其防控农业与林业生产中的重大害虫,逐步减少传统化学药剂的使用,是今后农林害虫可持续治理的发展方向。对分离筛选得到的黄绿绿僵菌菌株SM076,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培养基种类及温度对... 昆虫病原真菌是一类重要的害虫生物防治制剂,利用其防控农业与林业生产中的重大害虫,逐步减少传统化学药剂的使用,是今后农林害虫可持续治理的发展方向。对分离筛选得到的黄绿绿僵菌菌株SM076,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培养基种类及温度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组成、不同温度对菌株SM076的菌落生长速度、产孢量、孢子萌发率等都有较大的影响。其中20~29℃为菌株SM076的最适培养温区,26℃为该菌株最佳培养温度;PDA和Czapek培养基都非常适合菌株产孢,同时在PDA培养基上该菌株生长速度最快。综合数据表明,黄绿绿僵菌SM076菌株是一株优良的生防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绿绿僵菌 生物学特性 昆虫病原真菌 生防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斑月瓢虫捕食不同猎物的功能反应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唐良德 李飞 +1 位作者 吴建辉 任顺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2-207,共6页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a雌、雄成虫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豆蚜Aphis craccivora和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六斑月瓢虫成虫对3种猎物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功能反应模型...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a雌、雄成虫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豆蚜Aphis craccivora和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六斑月瓢虫成虫对3种猎物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功能反应模型,经χ2检验,其理论值与观察值差异不显著。捕食功能反应参数反映六斑月瓢虫雌、雄成虫对烟粉虱、玉米蚜和豆蚜的捕食量差异显著,其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86.21、217.39、303.03头和60.98、151.52、153.85头。六斑月瓢虫雌、雄成虫的搜寻效应均随猎物的密度增加而降低,且以取食豆蚜和玉米蚜的搜寻效应大于烟粉虱。六斑月瓢虫成虫对3种猎物的控制能力大小依次为豆蚜>玉米蚜>烟粉虱,且雌成虫大于雄成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斑月瓢虫 烟粉虱 豆蚜 玉米蚜 功能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捕食螨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赵海明 唐良德 +2 位作者 胡美英 耿鹏 安国栋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2-288,共7页
抗药性捕食螨的应用是IPM中生防和化防相结合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综述了农药对捕食螨的影响、捕食螨抗药性现状、抗药性机制、抗药性监测方法、交互抗性及遗传改良等,并介绍了抗药性捕食螨的应用现状及前景,旨在充分保护和利用捕食螨,... 抗药性捕食螨的应用是IPM中生防和化防相结合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综述了农药对捕食螨的影响、捕食螨抗药性现状、抗药性机制、抗药性监测方法、交互抗性及遗传改良等,并介绍了抗药性捕食螨的应用现状及前景,旨在充分保护和利用捕食螨,使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螨 农药 抗药性 IP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种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室内毒力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郭跃华 郑卓辉 +2 位作者 张德雍 曹湛财 王振中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5-66,共2页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毒力,得到10条毒力回归曲线及相应的EC50值。结果表明:供试杀菌剂欧宝对玉米小斑病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回归曲线的相关系数和相应EC50值分别为0.99929和0.10,其次是爱苗...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毒力,得到10条毒力回归曲线及相应的EC50值。结果表明:供试杀菌剂欧宝对玉米小斑病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回归曲线的相关系数和相应EC50值分别为0.99929和0.10,其次是爱苗、好力克、信生和敌力脱,甲基托布津和百菌清对玉米小斑菌的毒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 玉米小斑病菌 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烟色棒束孢几丁质诱导蛋白的培养条件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邹时幸 SHAUKAT Ali +3 位作者 罗莹 郝永芬 任顺祥 黄振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3-279,共7页
玫烟色棒束孢是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之一。本文在测定菌丝总蛋白及SDS-PAGE检测的基础上,比较了不同时间和温度下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经几丁质诱导前后所产生的蛋白差异。结果表明,PD(potato dextrose)和BM(basic medium)培... 玫烟色棒束孢是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之一。本文在测定菌丝总蛋白及SDS-PAGE检测的基础上,比较了不同时间和温度下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经几丁质诱导前后所产生的蛋白差异。结果表明,PD(potato dextrose)和BM(basic medium)培养液中不含几丁质的对照组(contrast,CK)和加入几丁质诱导的处理组(treatment,T)中菌丝总蛋白含量都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对照组与处理组间菌丝蛋白总浓度差异显著。第5 d在BM培养液中对照组与处理组菌丝总蛋白浓度差异最显著。在不同温度条件下,PD和BM培养液中的菌丝蛋白总浓度在25℃时最高、在31℃时浓度最低,对照组与处理组间蛋白总浓度差异显著;从SDS-PAGE上可以看出,在第5 d、21℃时对照组与处理组间的蛋白条带差异最显著。结合以上信息,玫烟色棒束孢几丁质诱导蛋白的最佳培养条件为BM培养液、在25℃条件下培养5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烟色棒束孢 几丁质诱导蛋白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水杨酸诱导水稻相关防御酶活性及内源水杨酸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智慧 聂燕芳 +2 位作者 何磊 李云锋 王振中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1-545,共5页
采用0.1mmol/L的水杨酸(salicylicacid,SA)喷雾处理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水稻CO39和C101LAC。结果表明:脂氧合酶(LOX)、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不同亲和性互作水稻中均在早期上升,与亲和性互作水稻CO39相比,高度非亲... 采用0.1mmol/L的水杨酸(salicylicacid,SA)喷雾处理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水稻CO39和C101LAC。结果表明:脂氧合酶(LOX)、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不同亲和性互作水稻中均在早期上升,与亲和性互作水稻CO39相比,高度非亲和性互作水稻C101LAC3种酶的诱导活性增加明显、速度快;过氧化氢酶(CAT)的诱导活性则在不同亲和性互作水稻中均下降。对病程相关蛋白(PR蛋白)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的测定结果表明,高度非亲和性互作水稻2种酶诱导活性的出现高峰期和强度也明显要早且高于亲和性互作水稻。对内源水杨酸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亲和性互作水稻的SA含量均没有明显的变化,表明外源SA诱导的水稻抗病性可能与内源SA信号通路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 水稻 防御酶 PR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枯萎病拮抗细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40
8
作者 孙正祥 纪春艳 +1 位作者 李云锋 王振中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3-147,共5页
从采集的香蕉根际土壤中经分离、纯化获得细菌菌株74个,采用对峙培养法,获得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具有强抑制作用的菌株S-1,相对抑制率达76%。抑菌谱测定表明,菌株S-1对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1号小种、番茄枯萎病菌、玉米弯孢叶斑病菌... 从采集的香蕉根际土壤中经分离、纯化获得细菌菌株74个,采用对峙培养法,获得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具有强抑制作用的菌株S-1,相对抑制率达76%。抑菌谱测定表明,菌株S-1对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1号小种、番茄枯萎病菌、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胶孢炭疽病菌、棉花枯萎病菌、棉花黄萎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西瓜枯萎病菌等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经Biolog系统鉴定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菌株S-1为枯草芽孢杆菌。该菌株理想的培养条件为:PYTG或PDA培养基,26-30℃,pH值7.0-8.0,振荡培养40-48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 拮抗细菌 枯草芽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烟色拟青霉和吡虫啉对烟粉虱种群的联合控制作用 被引量:12
9
作者 黄振 任顺祥 吴建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3250-3257,共8页
利用生命表技术评价了在网室条件下玫烟色拟青霉和吡虫啉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在0·3%吡虫啉+1×106分生孢子/ml、0·1%吡虫啉+1×106分生孢子/ml、10%吡虫啉、1·0×106个孢子/ml菌液、1·0×106... 利用生命表技术评价了在网室条件下玫烟色拟青霉和吡虫啉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在0·3%吡虫啉+1×106分生孢子/ml、0·1%吡虫啉+1×106分生孢子/ml、10%吡虫啉、1·0×106个孢子/ml菌液、1·0×106个孢子/ml菌液连续施用2次等5个不同的处理区,玫烟色拟青霉对第一代和第二代烟粉虱的种群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分别为0·5476、0·6836、0·3123、0·7278、0·4959和0·1566、0·1625、0·9830、0·2532、0·1349。其中,以使用0·3%吡虫啉+1·0×106分生孢子/ml处理区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效果最好。玫烟色拟青霉与低浓度的吡虫啉混合使用能较好地发挥联合控制作用,对玫烟色拟青霉的累积控制效应无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烟色拟青霉 烟粉虱 IPM 吡虫啉 杀虫剂 混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僵菌菌株对蔗根土天牛幼虫的毒力 被引量:5
10
作者 于永浩 曾涛 +3 位作者 曾宪儒 韦德卫 王助引 任顺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8-13,共6页
近年来,蔗根土天牛Dorysthenes granulosus在广西蔗区暴发成灾,采用绿僵菌Metarhizium防治该害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本文采用三级筛选法对不同来源的18株绿僵菌进行筛选,拟获得对蔗根土天牛幼虫具有高致病力且抗逆性强的菌... 近年来,蔗根土天牛Dorysthenes granulosus在广西蔗区暴发成灾,采用绿僵菌Metarhizium防治该害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本文采用三级筛选法对不同来源的18株绿僵菌进行筛选,拟获得对蔗根土天牛幼虫具有高致病力且抗逆性强的菌株。结果表明:菌株JC001J、C002和TR010均表现出较好的毒力。其中菌株JC002毒力更强,高剂量(1.0×107孢子/ml)处理15d的累计死亡率达94.74%;低剂量(1.0×104孢子/ml)处理15d的累计死亡率为64.29%,LT50为11.0557d;温度为22~31℃时,菌株JC002生长速率和产孢量均显著高于其他2株菌。菌株JC002在防治蔗根土天牛上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根土天牛 绿僵菌 菌株筛选 致病力 产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死亡素与泛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融合表达 被引量:3
11
作者 金丰良 张呈文 +2 位作者 许小霞 孙强 任顺祥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95-501,共7页
死亡素是由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广谱抗菌肽。为了高效表达可溶性的死亡素,本研究利用递归式PCR(recursive PCR,rPCR)扩增了死亡素基因thanatin,并将其和家蝇Musca domestica泛素基因ubiquitin构成嵌合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2a,再与... 死亡素是由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广谱抗菌肽。为了高效表达可溶性的死亡素,本研究利用递归式PCR(recursive PCR,rPCR)扩增了死亡素基因thanatin,并将其和家蝇Musca domestica泛素基因ubiquitin构成嵌合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2a,再与硫氧还蛋白融合后构建表达载体pET-TRX-UBI-THA。将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的质粒转化表达宿主菌BL21,经0.6mmol/L IPTG诱导,TRX-UBI-THA融合蛋白得到了高效可溶性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融合蛋白的分子量为28.9kD,与预期的结果一致,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46%。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融合蛋白能与Ni-NTA鏊合物特异性的结合,表明在融合蛋白的N-端带有6×His标签。利用C-端带有6×His标签的泛素C-端水解酶对融合蛋白进行切割,切割产物经Ni2+-NTA亲和柱和HPLC纯化(纯化量为5.4mg/L),Tricince-SDS-PAGE电泳得到单一的泛素蛋白条带。电喷雾质谱(ESI-MS)分析表明,纯化的泛素分子量为2.57kD,与通过氨基酸预测的分子量完全一致。利用琼脂孔穴扩散法对泛素活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纯化的泛素对大肠杆菌K12D31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具有较强的活性抑制。本研究表明,利用泛素融合技术可以高效表达可溶性的死亡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死亡素 泛素 融合表达 纯化 活性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害虫比对沙巴拟刀角瓢虫与越南斧瓢虫捕食烟粉虱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苗静 邱宝利 任顺祥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0-234,共5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若虫不同密度、既定烟粉虱密度不同天敌数量两种条件下,沙巴拟刀角瓢虫Serangiella sababensis Sasaji和越南斧瓢虫Axinoscymnus apioides Kuznetsov & Ren的捕食行为。研究结...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若虫不同密度、既定烟粉虱密度不同天敌数量两种条件下,沙巴拟刀角瓢虫Serangiella sababensis Sasaji和越南斧瓢虫Axinoscymnus apioides Kuznetsov & Ren的捕食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但烟粉虱若虫密度从5增加到40头/cm2,沙巴拟刀角瓢虫和越南斧瓢虫搜寻猎物的时间,随着粉虱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取食猎物的时间,随着粉虱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对烟粉虱若虫的取食量也随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两种瓢虫相比,在既定猎物密度的情况下,刀角瓢虫搜寻、取食烟粉虱的时间要显著长于斧瓢虫所用的时间,但对烟粉虱的取食量明显低斧瓢虫的取食量。在固定粉虱数量的情况下,当瓢虫数量从1头增加到3头时,单头刀角瓢虫和斧瓢虫对烟粉虱的取食量逐渐减少,个体间的干扰作用逐渐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巴拟刀角瓢虫 越南斧瓢虫 烟粉虱 益害比例 捕食行为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树枝瘿姬小蜂连续世代种群生命表 被引量:10
13
作者 朱方丽 邱宝利 任顺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7-102,共6页
桉树枝瘿姬小蜂在广州地区一年发生4—5代,且世代重叠,其越冬期为11月中旬到翌年3月底,越冬虫态为大龄幼虫和蛹。在广州自然条件下,通过人工接种和自然接种相结合的方法,桉树枝瘿姬小蜂在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间共完成4个世代。利用生... 桉树枝瘿姬小蜂在广州地区一年发生4—5代,且世代重叠,其越冬期为11月中旬到翌年3月底,越冬虫态为大龄幼虫和蛹。在广州自然条件下,通过人工接种和自然接种相结合的方法,桉树枝瘿姬小蜂在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间共完成4个世代。利用生命表的方法分析桉树枝瘿姬小蜂连续世代可知,第1代的净增值率R0最大,而第2代的最小;第3代的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最大,其世代平均历期T最小;第4代的rm和λ最小,其T最大。这说明第3代桉树枝瘿姬小蜂的种群增长能力最大,对桉树的危害最强。该代害虫的发生时间为7—9月,因此在防治上要注意该阶段的防控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枝瘿姬小蜂 世代 生命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农药对玫烟色拟青霉致病力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振 任顺祥 +1 位作者 吴建辉 黄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20,共5页
玫烟色拟青霉孢子粉与8种常用农药相容性的测定结果显示:普力克、啶虫脒、高效氯氰菊酯和吡虫啉4种农药与玫烟色拟青霉的相容性较好,在常规使用浓度下孢子的萌发率均在75%以上;随着培养液中三唑酮、百菌清和阿维菌素浓度的增加,玫烟色... 玫烟色拟青霉孢子粉与8种常用农药相容性的测定结果显示:普力克、啶虫脒、高效氯氰菊酯和吡虫啉4种农药与玫烟色拟青霉的相容性较好,在常规使用浓度下孢子的萌发率均在75%以上;随着培养液中三唑酮、百菌清和阿维菌素浓度的增加,玫烟色拟青霉分生孢子的萌发率下降.在第10 d,农药与玫烟色拟青霉的3种混合物中高效氯氰菊酯对3龄小菜蛾、啶虫脒对3龄蚜虫和吡虫啉对2龄烟粉虱的致死率分别为90.43%、92.34%和93.72%,但阿维菌素与玫烟色拟青霉的混合物对3龄小菜蛾的致死率仅为64.24%,与单独使用玫烟色拟青霉的致死率87.35%相比差异显著.因此,啶虫脒、高效氯氰菊酯和吡虫啉3种农药在常规使用浓度下可与玫烟色拟青霉混合使用.在使用玫烟色拟青霉3 d后喷施普力克和百菌清对2龄烟粉虱的防治效果没有影响,但喷施杀毒矾与三唑酮对2龄烟粉虱的致死率分别为39.37%和43.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烟色拟青霉 化学杀虫剂与杀菌剂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火蚁高致病力黄绿绿僵菌菌株的筛选 被引量:11
15
作者 许齐爱 李佳颖 任顺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4-388,共5页
从土壤中及昆虫寄主上分离获得了12株黄绿绿僵菌Metarhizium flavoviride菌株,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菌株对红火蚁工蚁的致病力,并就筛选出的高致病力菌株SM076对红火蚁的控制效果进行了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孢子浓度下,红火蚁... 从土壤中及昆虫寄主上分离获得了12株黄绿绿僵菌Metarhizium flavoviride菌株,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菌株对红火蚁工蚁的致病力,并就筛选出的高致病力菌株SM076对红火蚁的控制效果进行了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孢子浓度下,红火蚁大型工蚁对菌株SM076的致死敏感性高于小型工蚁,两者处理后14 d的LC50分别为9.29×104和1.02×106孢子.mL 1。在1×107和1×108孢子.mL 1浓度的菌液处理下,红火蚁大型工蚁(兵蚁)和小型工蚁(工蚁)的LT50分别为7.88 d、9.11 d和6.14 d、7.81 d。随着黄绿绿僵菌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加,红火蚁的死亡率不断升高,致病时间缩短,致死中时间降低。研究表明,所筛选的黄绿绿僵菌菌株SM076是一株防控红火蚁危害的优良生防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绿绿僵菌 红火蚁 致病力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诱变对绿僵菌素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胡琼波 任顺祥 刘树艳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4-37,共4页
利用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 ansopliae MaQ10菌株作为出发菌株,应用紫外线(UV)诱变其分生孢子和原生质体,分别测定了40个突变株的绿僵菌素产量.结果表明,出发菌株MaQ10的绿僵菌素A和B(DA和DB)产量分别为(106.81±... 利用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 ansopliae MaQ10菌株作为出发菌株,应用紫外线(UV)诱变其分生孢子和原生质体,分别测定了40个突变株的绿僵菌素产量.结果表明,出发菌株MaQ10的绿僵菌素A和B(DA和DB)产量分别为(106.81±9.55)和(29.53±2.70)μg/mL,分生孢子突变株的DA和DB平均产量分别为(45.05±7.77)和(10.83±1.05)μg/mL,原生质体突变株的DA和DB平均产量分别为(68.97±6.07)和(11.80±1.35)μg/mL;绿僵菌素产量最高的分生孢子突变株是08菌株,其DA达到(158.29±3.85)μg/mL,比出发菌株增产48.21%;产量最高的原生质体突变株是24菌株,其DA和DB产量分别达到(146.95±12.28)和(36.91±5.37)μg/mL,比出发菌株分别增产37.59%和25.11%.分生孢子诱变的DA和DB正突变率分别为15.00%和0,负突变率分别达到85.00%和97.50%;原生质体诱变的DA和DB正突变率分别为17.50%和5.00%,负突变率分别为70.50%和95.50%.原生质体诱变效果优于分生孢子诱变效果.另外,紫外线诱变不会改变DA与DB产量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诱变 绿僵菌 绿僵菌素 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叶片质膜的纯化及质膜蛋白质双向电泳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何磊 聂燕芳 +3 位作者 高元媛 曹燕 李云锋 王振中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17,共7页
采用双水相分配法和离心法对水稻叶片的细胞质膜进行了纯化.选用聚合物Dextran T 500/PEG 3350质量分数分别为6.1%、6.2%、6.3%、6.4%、6.5%的双水相体系,对3次分配后的细胞质膜纯化效果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细胞质膜标志酶H+-ATPase的... 采用双水相分配法和离心法对水稻叶片的细胞质膜进行了纯化.选用聚合物Dextran T 500/PEG 3350质量分数分别为6.1%、6.2%、6.3%、6.4%、6.5%的双水相体系,对3次分配后的细胞质膜纯化效果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细胞质膜标志酶H+-ATPase的活性测定、柠檬酸铅-醋酸铀双染色及电镜检测.结果表明:聚合物质量分数为6.3%的双水相体系可以获得高纯度的质膜微囊,且随分配次数的增加,可以有效减少其他内膜的污染,其质膜标志酶VO34--ATPase的相对活性高达93.5%.粗质膜经过3次两相分配后的蛋白质产率为2.73%.非离子型去垢剂Brij 58对质膜H+-ATPase的活性变化影响结果表明,纯化的质膜微囊封闭性较好,主要为正向型质膜微囊.质膜蛋白质经增溶缓冲液溶解及1-D SDS-PAGE的结果表明,纯化后的质膜有效减少了特定蛋白质条带的丰度,使蛋白质条带的分布更为均匀.双向电泳结果表明,纯化后的质膜双向电脉图谱具有低背景、高分辨率和重复性的优点,为进一步的水稻质膜蛋白质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试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质膜 双水相分配法 双向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杀虫剂对棉大卷叶螟种群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建辉 黄振 +1 位作者 任顺祥 周慧平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24,共4页
为系统研究杀虫剂对次要害虫棉大卷叶螟在转Bt基因棉花上的防治效果,以作用因子组配的自然种群生命表技术,评价了菜农2号、卡死克、敌敌畏、兴棉宝和虫螨杀星等农药在大田中对棉大卷叶螟种群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在各处理区对棉大卷叶... 为系统研究杀虫剂对次要害虫棉大卷叶螟在转Bt基因棉花上的防治效果,以作用因子组配的自然种群生命表技术,评价了菜农2号、卡死克、敌敌畏、兴棉宝和虫螨杀星等农药在大田中对棉大卷叶螟种群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在各处理区对棉大卷叶螟的种群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9196、0.5262、0.8891、1.0277和0.4930.该结果与室内毒力测定的结果相一致,即菜农2号、卡死克、敌敌畏、兴棉宝和虫螨杀星的LC50分别为4.32、177.62、196.68、206.75、0.23 mg/L.生物农药虫螨杀星对棉大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最好,化学农药兴棉宝的防治效果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大卷叶螟 种群 杀虫剂 控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乙烯利超低容量液剂对甘蔗调节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唐良德 吴建辉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8-89,93,共3页
2011-2012年连续2年使用4%乙烯利超低容量液剂处理甘蔗的田间试验表明,各浓度处理后期施用不影响甘蔗生长和产量,但能显著增加甘蔗的含糖量和改善甘蔗的品质.施用浓度以每667 m2喷施16~18 g为宜,在甘蔗收获前l~2月对甘蔗茎叶喷雾1次.
关键词 甘蔗 4%乙烯利超低容量液剂 药效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瘟病菌培养液活性物质CFS对玉米抗病性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金波 纪春艳 王振中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1-155,共5页
液体培养的稻瘟病菌菌丝经过滤,减压浓缩,乙醇沉淀,透析,离心,获得滤液活性物质CFS。以CFS为激发子,研究其对玉米抗病性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CFS能够诱导玉米对大斑病菌和弯孢叶斑病菌产生抗病性。CFS的浓度与诱抗效果呈显著正... 液体培养的稻瘟病菌菌丝经过滤,减压浓缩,乙醇沉淀,透析,离心,获得滤液活性物质CFS。以CFS为激发子,研究其对玉米抗病性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CFS能够诱导玉米对大斑病菌和弯孢叶斑病菌产生抗病性。CFS的浓度与诱抗效果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0.01到0.5μg/μl葡萄糖当量的浓度范围内,随着激发子浓度的增加,其诱导的抗病性增强;当CFS浓度高于0.5μg/μl,其诱导的抗病性不再增强。CFS的最高诱抗效果(50%左右)出现在处理后的2~3d,之后逐渐下降,到10d降至2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激发子 玉米 诱导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