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泥螺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梅 徐嘉伟 +1 位作者 王成辉 张文驹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25,共6页
本研究应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长江口泥螺的4个群体(江苏启东,崇明东滩,九段沙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上海南汇)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4对AFLP引物扩增得到577个位点,启东、崇明、九段沙和南汇群体的多态率分别为78.2%、56.0%、58... 本研究应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长江口泥螺的4个群体(江苏启东,崇明东滩,九段沙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上海南汇)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4对AFLP引物扩增得到577个位点,启东、崇明、九段沙和南汇群体的多态率分别为78.2%、56.0%、58.4%和57.9%。群体总基因多样性为0.2218,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且96%以上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内,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极微小(0.0000~0.0404)。群体间Nei’s遗传距离为0.0000~0.0124,主要存在于江苏启东群体和其他3个群体之间。利用STRUCTURE分析群体隐性遗传结构,结果表明长江口泥螺群体有3种遗传来源,同时群体之间有强大的基因流。泥螺较强的扩散能力和海洋开放的环境可能是造成泥螺群体遗传同质性较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螺 AFLP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橡胶林不同经营模式对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影响
2
作者 程铄茵 张国栋 +4 位作者 张楠 黄长江 刘瑞强 何杨辉 周旭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2-91,共10页
【目的】定量揭示热带季雨林区橡胶林不同经营模式如何通过调控树种多样性及其衍生的植被–土壤–微生物互作过程,进而影响土壤呼吸及其组分(总呼吸、凋落物层呼吸、自养呼吸、矿质土壤层微生物呼吸),为准确模拟全球变化及高强度人为干... 【目的】定量揭示热带季雨林区橡胶林不同经营模式如何通过调控树种多样性及其衍生的植被–土壤–微生物互作过程,进而影响土壤呼吸及其组分(总呼吸、凋落物层呼吸、自养呼吸、矿质土壤层微生物呼吸),为准确模拟全球变化及高强度人为干扰下该区域的碳循环过程提供依据。【方法】以西双版纳橡胶树纯林、橡胶-咖啡混交林和4树种混交人工林3种经营模式林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呼吸、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植被生物量和功能性状等指标,探讨橡胶林不同经营模式对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1)土壤呼吸、凋落物层呼吸和自养呼吸均随林地树种多样性的增加显著提高,而矿质土壤层微生物呼吸无显著变化。(2)随着树种多样性的增加,凋落物产量和细根生物量显著增加,凋落物周转率显著提高。土壤碳氮比和真菌细菌生物量比均随树种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3)不同经营模式对土壤各呼吸组分的影响机制存在显著差异:土壤自养呼吸变化主要受凋落物周转率和细根生物量影响,凋落物层呼吸变化主要受比叶面积与丛枝菌根真菌相对丰度的影响,而矿质土壤层微生物呼吸主要受真菌细菌生物量比与丛枝菌根真菌相对丰度调控。【结论】在热带人工林经营中,树种多样性是影响土壤呼吸及组分的关键因子。混交林通过增加凋落物产量和周转率以及根系生物量来影响总土壤呼吸和自养呼吸,通过提高凋落物分解速率、改变植物叶片性状和微生物结构来影响凋落物层呼吸,通过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间接影响矿质土壤层微生物呼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橡胶林 树种组成 土壤呼吸组分 凋落物周转 微生物群落 热带雨林 森林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鱼类完整性评价体系评价辽河流域健康 被引量:75
3
作者 裴雪姣 牛翠娟 +1 位作者 高欣 徐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5736-5746,共11页
根据2009年8月辽河流域33个站点采集的鱼类数据(参照点8个,观测点25个),通过参数指标值分布范围、相关关系和判别能力分析,从23个侯选指标中筛选出了辽河流域的鱼类完整性指数(F-IBI)构成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鱼类总种类数、Shannon-Wie... 根据2009年8月辽河流域33个站点采集的鱼类数据(参照点8个,观测点25个),通过参数指标值分布范围、相关关系和判别能力分析,从23个侯选指标中筛选出了辽河流域的鱼类完整性指数(F-IBI)构成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鱼类总种类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中上层鱼类百分比、底层鱼类百分比、鱼类个体总数、杂食性鱼类百分比、耐受性鱼类百分比、敏感性鱼类百分比和产粘性卵鱼类百分比共9个生物参数。分别采用1、3、5赋值法和比值法计算各站点的IBI分值,并根据参照点IBI分值的25%分位数值确定健康等级标准,对小于25%分位数值的分布范围进行3等分,提出了辽河流域河流鱼类完整性评价标准,分为健康、一般、差、较差4个等级。两种方法评价结果虽不完全相同,但趋势基本一致。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IBI值与生境状况、水质状况、栖息地环境质量显著相关,其中与海拔、栖息地评分呈显著正相关,与CODCr、氯化物、总溶解颗粒物、含沙量、硬度、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生物完整性指数(IBI) 鱼类完整性指数(F-IBI) 辽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亚洲象种群和栖息地评价 被引量:26
4
作者 林柳 金延飞 +5 位作者 陈德坤 郭贤明 罗爱东 赵建伟 王巧燕 张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725-1735,共11页
通过社区村寨访问、监测网络、痕迹追踪和生态位因子分析(ENFA)等方法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内亚洲象的种群和栖息地状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07年勐腊子保护区的亚洲象种群数量约为25—32头,2009年其数量增至35—42... 通过社区村寨访问、监测网络、痕迹追踪和生态位因子分析(ENFA)等方法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内亚洲象的种群和栖息地状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07年勐腊子保护区的亚洲象种群数量约为25—32头,2009年其数量增至35—42头;2006—2007年期间,亚洲象的分布区包含保护区东南部和东部的两片区域,面积共221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9.2%;象群在分布区内开辟了固定的活动路线,总长约65 km,它们利用这些路线巡回取食天然植物和农作物并导致严重的人象冲突;栖息地评价研究表明亚洲象对栖息地具有一定的选择偏好性,保护区内亚洲象喜好的栖息地面积为328.5 km2,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5%,且主要被分为两大斑块1和2,分别位于保护区的东南部和西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种群 栖息地评价 勐腊子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市亚洲象栖息地适宜度评价 被引量:29
5
作者 刘鹏 代娟 +2 位作者 曹大藩 李志宏 张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4163-4170,共8页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属于我国Ⅰ级保护动物,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普洱市的思茅区、澜沧县和江城县,以及临沧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普洱全境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野外调查数据,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属于我国Ⅰ级保护动物,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普洱市的思茅区、澜沧县和江城县,以及临沧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普洱全境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野外调查数据,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运用生态位因子分析(ENFA)模型对普洱市亚洲象的栖息地适宜度进行了评价,并预测了适宜栖息地的分布。发现:普洱市亚洲象栖息地的边际值为0.991,表明亚洲象在普洱市境内对环境变量的选择不是随机的;耐受值为0.315,表明亚洲象在普洱市境内生态位较窄,受环境条件的制约。根据模型计算得到的栖息地适宜度指数,将普洱市的亚洲象栖息地分为最适栖息地,较适栖息地,边际栖息地和非栖息地4个等级,面积分别为409.32、574.32、2909.48、38722.32 km2。最适栖息地仅占全市面积的0.96%,而非栖息地占90.86%。利用GIS和Biomapper 4.0生成亚洲象栖息地分布图,发现普洱境内最适栖息地和较适栖息地面积狭小。对最适栖息地、较适栖息地和边际栖息地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的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栖息地破碎化均十分严重,连通度较低,栖息地内受到较大程度的人类活动的干扰。因此建议在普洱和西双版纳间尽快建立野生动物生态廊道,以加强亚洲象各种群间的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普洱 生态位因子分析(ENFA) 栖息地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麋鹿鹿角脱落、群主更替、产仔的年节律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被引量:6
6
作者 程志斌 刘定震 +5 位作者 白加德 钟震宇 林润生 田东晓 王丽斌 刘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6659-6671,共13页
于2014-2016年三个冬季(12月-翌年2月)收集了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半散放麋鹿自然脱落的角,并观察和记录了2015-2017年发情期(5-9月)群主更替和2016-2018年产仔期(3-7月)麋鹿幼仔出生情况,结合2014-2018年年平均气温、季平均气温、月平均气... 于2014-2016年三个冬季(12月-翌年2月)收集了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半散放麋鹿自然脱落的角,并观察和记录了2015-2017年发情期(5-9月)群主更替和2016-2018年产仔期(3-7月)麋鹿幼仔出生情况,结合2014-2018年年平均气温、季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降雨量、雨季开始时间、种群密度等环境因子,对鹿角脱落、群主更替、产仔等繁殖特征的年节律及其环境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麋鹿鹿角脱落、群主更替、产仔的年节律均存在年际差异。(2)鹿角脱落时间从12月开始,1月下旬或2月上旬结束。(3)发情期为5月下旬或6月上旬开始,9月上旬结束;2015-2017年发情期时间有延长的趋势。(4)产仔期为3月中旬或4月中旬开始,5月下旬或7月下旬结束。(5)麋鹿鹿角脱落、群主更替、产仔的年节律存在明显的同步关系,其中鹿角脱落开始时间、鹿角脱落高峰期、鹿角脱落结束时间、第一次发情期开始时间、群主更替高峰期、产仔期开始时间、产仔高峰期、产仔期结束时间与前一年度比较均出现同步提前的现象。(6)鹿角脱落年节律存在随着12月平均气温升高而提前的现象;产仔期开始时间和产仔高峰期存在随着前一年9月平均气温的升高而提前的现象。(7)鹿角脱落年节律表现出随着年降雨量的增多而提前的现象;第一次发情期开始时间、群主更替高峰期的年节律表现出随着前一年度年降雨量的增多而提前的现象。(8)麋鹿鹿角脱落、群主更替、产仔的年节律均不存在随着种群密度升高或降低而提前或延迟的现象。麋鹿繁殖特征的年节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气候、营养、种群密度、纬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年节律 繁殖 鹿角 群主 产仔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项圈系统在野生动物管理与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葛宝明 官天培 +2 位作者 谌利民 马文虎 宋延龄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1-316,共6页
野生动物管理与监测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而监测手段决定了保护工作中收集数据的质量和数量。收集动物活动位点数据是野生动物管理与监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可通过样线法收集动物活动痕迹(实体)位点或采用无线电遥测获取动... 野生动物管理与监测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而监测手段决定了保护工作中收集数据的质量和数量。收集动物活动位点数据是野生动物管理与监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可通过样线法收集动物活动痕迹(实体)位点或采用无线电遥测获取动物的活动位点等,采用这些位点数据可以研究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家域、运动、栖息地利用和选择等。通过给野生动物佩戴GPS项圈,利用GPS项圈系统进行定位记录其活动位点,较前述常规方法更为便利,能高效地收集大量高质量位点,这种方法可以为野生动物的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项圈 样线 保护区 野生动物管理 活动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多糖对史氏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7
8
作者 宋超 牛翠娟 朱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5-460,共6页
本文旨在探讨注射不同多糖后史氏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差异。分别将4种不同来源的多糖(壳聚糖、水苏糖、酵母聚糖和米糠脂多糖)腹腔注射到史氏鲟体内,注射9d后,观测血液中淋巴细胞α-醋酸萘酯酶(α-naphthyl acetate esterase, ANAE)阳... 本文旨在探讨注射不同多糖后史氏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差异。分别将4种不同来源的多糖(壳聚糖、水苏糖、酵母聚糖和米糠脂多糖)腹腔注射到史氏鲟体内,注射9d后,观测血液中淋巴细胞α-醋酸萘酯酶(α-naphthyl acetate esterase, ANAE)阳性率、血清溶菌活性(Bacteriolytic activity)和血清旁路补体途径溶血活性(ACP hemolytic activity)。结果显示壳聚糖(Chitosan)在几种多糖中免疫刺激作用最强。壳聚糖组与对照组相比,所有的免疫指标活性均有显著提高。壳聚糖组ANAE活性和溶菌活性与其他实验组相比也有显著提高。水苏糖(Stachyose)组、酵母多糖(Yeast polysaccharide)组和脂多糖(LPSR)组与对照相比血清旁路补体途径溶血活性增强,而对ANAE活性和溶菌活性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氏鲟 多糖 ANAE阳性率 溶菌活性 血清旁路途径溶血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似然比检验和贝叶斯推论在雉科分子系统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原 张正旺 郑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50-257,共8页
应用似然比检验和贝叶斯推论进行雉科分子系统学研究 .所用的 56条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代表了雉科 2 4属 50种以及作为外类群的 6个相关属 .等级制似然比检验表明该数据集的最佳进化模型为GTR +I+G .建立在坚实的统计学基础上的贝叶斯... 应用似然比检验和贝叶斯推论进行雉科分子系统学研究 .所用的 56条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代表了雉科 2 4属 50种以及作为外类群的 6个相关属 .等级制似然比检验表明该数据集的最佳进化模型为GTR +I+G .建立在坚实的统计学基础上的贝叶斯系统树表明雉科可以分为3个分支 .特别是包括角雉、松鸡、火鸡和 gallopheasant等在内的第 3分支的单系群性质得到了充分的支持 .深层分支格局的高分辨率和高支持率说明将雉科划分为雉族和鹑族是人为的 .结果表明 ,似然比检验和贝叶斯推论是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强有力工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雉科 分子系统学 似然比检验 贝叶斯推论 进化生物学 假说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对5种臂尾轮虫后代存活率和混交雌体率及种群内禀增长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殷旭旺 牛翠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42-347,共6页
关键词 轮虫 PH 幼体存活率 幼体混交雌体率 种群内禀增长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居时间对雄性布氏田鼠配偶气味识别记忆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金延飞 李麒麟 张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9-723,共5页
将无交配经历的40-80日龄雌、雄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配对,分别共居1、3和5 d,然后分离1d后通过观察被试雄鼠对陌生雌鼠和配偶鼠气味的行为反应,探究了共居时间对雄性布氏田鼠配偶气味识别和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配对前雄... 将无交配经历的40-80日龄雌、雄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配对,分别共居1、3和5 d,然后分离1d后通过观察被试雄鼠对陌生雌鼠和配偶鼠气味的行为反应,探究了共居时间对雄性布氏田鼠配偶气味识别和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配对前雄鼠对两陌生雌鼠气味选择无显著性差异;不论共居1、3还是5 d,分离1 d后被试雄鼠对陌生雌鼠和配偶鼠气味的选择和探究都没有显著差异.实验基本得出:共居5 d内,雄鼠对配偶气味信号的记忆不能维持1 d时间;但雄鼠对陌生雌鼠的探究多于对配偶鼠,虽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却也符合布氏田鼠一雄多雌婚配制度的特征.雄鼠对配偶气味建立熟悉性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田鼠 共居 气味信号 气味记忆 配偶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pH条件下5种臂尾轮虫(Brachionus)的生殖代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殷旭旺 牛翠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495-3506,共12页
研究了5种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方形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十指臂尾轮虫和角突臂尾轮虫)在不同pH条件下(pH 5,6,7,8,9,10)当前繁殖(mx)与未来存活(lx+1)、未来生殖(mx+1)和残余生殖价(V*x)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5种臂尾轮虫存活... 研究了5种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方形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十指臂尾轮虫和角突臂尾轮虫)在不同pH条件下(pH 5,6,7,8,9,10)当前繁殖(mx)与未来存活(lx+1)、未来生殖(mx+1)和残余生殖价(V*x)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5种臂尾轮虫存活代价的相关系数在初始几个日龄组表现为正相关或负相关,在随后的大部分日龄组中,均表现为负相关,直至整个生命周期。相对于存活代价,5种臂尾轮虫繁殖代价和残余生殖代价的相关系数的变化幅度较大,但整体趋势仍就是大部分呈现负相关。因此可以推断,轮虫在不同pH条件下存在存活代价、繁殖代价和残余生殖代价。mx与lx+1对日龄组的回归分析有100%回归关系显著,mx与mx+1有97%回归关系显著,而mx与V*x有93%回归关系显著。因此推断,轮虫在不同pH条件下存活代价、繁殖代价和残余生殖代价的负相关性随着日龄组的增加而逐步增加。结果还发现,某些种类的轮虫(方形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和十指臂尾轮虫)在胁迫的pH(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其存活代价、繁殖代价和残余生殖代价较适宜pH(中性)条件下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虫 PH 生殖代价 存活代价 残余生殖代价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研究的基因选择、引物设计与应用策略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玉国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53-759,共7页
引物选择、设计与应用策略是植物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研究的关键环节。本文综述了基因选择的原则、引物设计的技巧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所涉及的片段获取相应的PCR片段的方法。
关键词 系统发育 进化 基因选择 引物设计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与氨的交互作用对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olaris)种群增长、繁殖及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舒 牛翠娟 殷旭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815-4822,共8页
观测了pH7—10之间(间隔1)与非离子氨氮(NH3-N)浓度分别为0.5、1、2、5mgNH3-N/L和10mg NH3-N/L水质条件下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olaris)种群的增长、繁殖和存活率。结果表明,在没有NH3-N存在的情况下,轮虫在pH7—10... 观测了pH7—10之间(间隔1)与非离子氨氮(NH3-N)浓度分别为0.5、1、2、5mgNH3-N/L和10mg NH3-N/L水质条件下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olaris)种群的增长、繁殖和存活率。结果表明,在没有NH3-N存在的情况下,轮虫在pH7—10之间都能存活,pH7时种群的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都最高,pH8时世代时间最长。在适宜的pH条件下(pH7、8),NH3-N浓度小于2mg/L时,轮虫的存活曲线变化不大,繁殖率几乎不受影响;在NH3-N浓度达到5mg/L时,存活时间缩短,繁殖率明显下降;当NH3-N浓度达到10mg/L时,壶状臂尾轮虫在48~72h内死亡,且不产生幼体。在非适宜pH条件下加入NH3-N后,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变为负值,净增殖率明显下降,种群出现负增长。以上结果表明高pH与NH3-N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种群的增长与存活具有严重的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状臂尾轮虫 PH 氨氮 种群增长 繁殖 存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金丝猴粪便类固醇激素抽提及检测方法评估 被引量:4
15
作者 黎嘉欣 杨秋立 +4 位作者 普天春 卢雁平 王伟 刘学锋 刘定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7-512,共6页
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法监测野生动物的生理状态已被广泛接受,但分析结果却因对粪便样品的抽提和检测方法不同而异。本文以圈养滇金丝猴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乙醇加热法、乙醇-蒸馏水法和乙醇-丙酮法对其粪便样品进行激素抽提,然后采用放射... 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法监测野生动物的生理状态已被广泛接受,但分析结果却因对粪便样品的抽提和检测方法不同而异。本文以圈养滇金丝猴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乙醇加热法、乙醇-蒸馏水法和乙醇-丙酮法对其粪便样品进行激素抽提,然后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其雌二醇(E_2)和孕酮(P_4)水平。结果表明,不论采用RIA还是ELISA检测,选用乙醇加热法和乙醇蒸馏水法所抽提样品的孕酮和雌二醇测定结果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采用乙醇丙酮法所抽提样品的孕酮测定结果显著低于前面两种方法所测定的结果。综合考虑平均含量、相对误差、变异系数及抽提步骤的可行性,建议选用乙醇加热法抽提和RIA检测滇金丝猴粪样中孕酮与雌二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金丝猴 类固醇激素 抽提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放射免疫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大熊猫保护地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志忠 李伟 +1 位作者 张明春 刘定震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共7页
针对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保护地及其周边社区发展现状,分析了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新时期脱贫攻坚任务的前提下,在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历史机遇下,提出:应有效利用大熊猫旗舰物种效应,推动自然保护地周边社... 针对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保护地及其周边社区发展现状,分析了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新时期脱贫攻坚任务的前提下,在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历史机遇下,提出:应有效利用大熊猫旗舰物种效应,推动自然保护地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大熊猫保护地资源优势,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生态保护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实现大熊猫保护地保护与发展互助双赢,全面提升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就地保护 可持续发展 国家公园 互助双赢 自然保护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建立中国珍稀濒危物种保险机制的思考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伟 周宇 +5 位作者 徐骁巍 黄保健 熊铁一 刘守承 胡复强 刘定震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16,共8页
针对我国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我国动植物保护方面以往45年所发表文献的计量学分析,结合现有野生动物保险的实践经验和我国濒危物种保护面临的主要风险,首次提出在我国探索并建立珍稀濒危动物保险机制的观点,并对... 针对我国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我国动植物保护方面以往45年所发表文献的计量学分析,结合现有野生动物保险的实践经验和我国濒危物种保护面临的主要风险,首次提出在我国探索并建立珍稀濒危动物保险机制的观点,并对建立该保险的必要性以及实施和推广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和讨论,提出了建立濒危物种保险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物种 保险 思考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居民保护意识及对大熊猫放归的态度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晓 严啸 +6 位作者 刘巅 罗永 黄金燕 周世强 周小平 李德生 张和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37-1448,共12页
圈养动物放归项目是否成功,与放归地周边社区居民的支持力度有很大关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野化培训与放归项目自2010年以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野化培训圈养大熊猫陆续被放归野外并开展了持续的跟踪监测。2017年,在6只圈养... 圈养动物放归项目是否成功,与放归地周边社区居民的支持力度有很大关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野化培训与放归项目自2010年以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野化培训圈养大熊猫陆续被放归野外并开展了持续的跟踪监测。2017年,在6只圈养大熊猫被放归至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基于入户调查426份有效问卷数据,运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了四川省六个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的保护知识、保护意识和对大熊猫放归的态度,并分析放归发生地组(栗子坪)、相关地组(冶勒、大相岭)和不相关地组(嘛咪泽、老君山和瓦屋山)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六个保护区相比,周边社区居民在保护知识、保护意愿和放归支持方面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2)各保护区多数居民都支持大熊猫放归,放归发生地组支持度最高,相关组居中,不相关组的支持度最低;同时,不相关组在保护意愿和态度上的得分也低于其余两组。即使放归项目处于未实施阶段,当知道项目的居民比例上升时,该社区对放归的支持会进一步提高。(3)管理部门和媒体作为信息主要来源对提高居民保护认知起到了较大作用,大熊猫放归发生组和相关组的媒体关注度更高。(4)比起青年和中年组,老年组的三部分问卷得分均为最低;女性的得分比男性更低。因此建议,保护区可以借助大熊猫放归来带动保护区和社区管理,尤其是在放归前一段时间充分开展保护相关宣传教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放归 保护意识 态度 放归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象人工辅助育幼与自然育幼的比较 被引量:2
19
作者 保明伟 熊朝永 +2 位作者 周方易 陈继铭 李多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1-176,共6页
2017年和2019年,中国云南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两头初生亚洲象(Elephas maximus),身高低于母象乳头距地面高度23 cm和24 cm,无法自然哺乳。在幼象出生第一天人工挤母象乳汁饲喂幼象,并制作木凳,引导幼象前肢踏上木凳,在饲养员辅助... 2017年和2019年,中国云南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两头初生亚洲象(Elephas maximus),身高低于母象乳头距地面高度23 cm和24 cm,无法自然哺乳。在幼象出生第一天人工挤母象乳汁饲喂幼象,并制作木凳,引导幼象前肢踏上木凳,在饲养员辅助下从母象乳头吮吸乳汁。辅助哺乳每日24 h进行,分别进行13 d和8 d,直到幼象可以脱离人工辅助吮吸到母乳。其中1头母象哺乳时存在刻板行为,影响幼象吸乳,通过训练和野外放养使母象原地静止,促使哺乳成功。对比发现人工辅助的幼象在出生初期的吸乳频次显著低于完全自然育幼的幼象。通过初期的人工辅助,最终两对母子象均实现自然育幼,幼象生长发育良好。本案例强调了饲养员和亚洲象建立信任关系,对亚洲象进行充分的训练和自由接触的重要性,并建议繁育中的人工干预应以实现亲本育幼为首要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繁育 身高 母乳喂养 自由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