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刺果番荔枝根提取物改善2型糖尿病药效和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龚晶雯 陈永康 +1 位作者 李海龙 李友宾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8-14,共7页
目的:研究刺果番荔枝根提物(AME)对2型糖尿病(T2DM)ICR小鼠的作用效果,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4周高脂饮食后,给予ICR小鼠口服1 g/kg烟酰胺和120 mg/kg链脲佐菌素(STZ)构建T2DM模型。按照模型组、200 mg/kg二甲双胍组和50、100、200 mg/k... 目的:研究刺果番荔枝根提物(AME)对2型糖尿病(T2DM)ICR小鼠的作用效果,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4周高脂饮食后,给予ICR小鼠口服1 g/kg烟酰胺和120 mg/kg链脲佐菌素(STZ)构建T2DM模型。按照模型组、200 mg/kg二甲双胍组和50、100、200 mg/kg AME组将T2DM鼠随机分为5组,连续给药4周。每周测空腹血糖和体重。实验结束前一周进行口服糖耐量实验(OGTT)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给药结束后血清学检测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TC)、低密度脂蛋白水平(LDL-C)和胰岛素水平;计算稳态评估模型HOMA-IR和HOMA-%β。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中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葡萄糖-6-磷酸羧化酶(G6Pase)和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PCK1)表达量。结果:200 mg/kg AME明显降低了TT2DM小鼠空腹血糖、HbA1c、TG和LDL-C水平;明显降低了HOMA-IR和HOMA-%β指数;降低了OGTT曲线下面积;抑制了ACC和G6Pase蛋白表达水平,并激活了AMPK蛋白表达。结果:AME表现出了对T2DM良好的治疗活性,其机制可能与激活AMPK蛋白,抑制ACC和G6Pase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果番荔枝 2型糖尿病 AMPK 肝糖异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色黎药高良姜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郑秀炆 文欢 +6 位作者 张俊清 黄玉芳 张钰昕 刘爱霞 李湘怡 高亚男 张旭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9期1441-1445,1450,共6页
目的:研究特色黎药高良姜改善胰岛素抵抗(IR)的作用,为高良姜临床应用于糖尿病的辅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CCK8试剂盒检测0~200μg/mL高良姜提取物(AOE)和0~100μmol/L高良姜素对HepG2细胞活力的影响,以确定给药浓度;采用高糖诱... 目的:研究特色黎药高良姜改善胰岛素抵抗(IR)的作用,为高良姜临床应用于糖尿病的辅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CCK8试剂盒检测0~200μg/mL高良姜提取物(AOE)和0~100μmol/L高良姜素对HepG2细胞活力的影响,以确定给药浓度;采用高糖诱导HepG2细胞48 h建立IR模型,罗格列酮(ROSI)作为阳性对照药;通过流式细胞仪和葡萄糖检测试剂盒检测AOE和高良姜素对IR-HepG2细胞内、外葡萄糖含量的影响,评价高良姜调节葡萄糖代谢改善IR的功效;利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AOE和高良姜素对IR-HepG2细胞中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表达的影响。结果:CCK8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0~200μg/mL AOE和0~50μmol/L高良姜素对HepG2细胞活力没有显著影响;流式细胞术和葡萄糖检测试剂盒结果显示高糖诱导IR的模型组细胞较空白组细胞的葡萄糖摄取量与消耗量均有明显的降低,IR模型成功建立;50μg/mL AOE和10、20μmol/L高良姜素均明显增加了IR-HepG2细胞的葡萄糖摄取量和消耗量(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AOE和高良姜素显著增加了IR-HepG2细胞GLUT4蛋白水平(P<0.01)。结论:高良姜通过上调GLUT4蛋白的表达促进IR-HepG2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消耗,改善IR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良姜 胰岛素抵抗 HEPG2细胞 GLUT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咖啡主栽区咖啡种质资源圃中咖啡驼孢锈菌致病类型鉴定和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乐 易克贤 +4 位作者 吴伟怀 Vítor Manuel Pinto Várzea Ana Paula Pereira Maria do Céu Machado Lavado da Silva 唐天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55-763,共9页
【目的】研究中国咖啡主栽区咖啡种质资源圃中由专性寄生病原真菌咖啡驼孢锈菌(Hemileia vastatrix Berk.et Br.)引起的咖啡黄锈病(coffee leaf rust,CLR)致病类型,对保护中国咖啡种质资源以及指导主栽区抗性品种的布局和选育具有重要... 【目的】研究中国咖啡主栽区咖啡种质资源圃中由专性寄生病原真菌咖啡驼孢锈菌(Hemileia vastatrix Berk.et Br.)引起的咖啡黄锈病(coffee leaf rust,CLR)致病类型,对保护中国咖啡种质资源以及指导主栽区抗性品种的布局和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收集分布在中国咖啡主栽区4个具有代表性的咖啡种质资源圃CLR病样,在超感病基因型寄主上进行扩繁及单孢分离,在特定基因型寄主上对咖啡驼孢锈菌的毒力基因进行鉴定,并推导出相应的致病类型。【结果】57份样品中,有42份样品(占73.68%)被成功扩繁,有27份样品(占64.29%)被保存。根据样品信息录入23个CIFC条目,共鉴定出3种致病类型:XXXⅦ(v_(2,5,6,7,9)),占86.96%,为优势致病类型;New race(v_(2,5,6,7)),占8.69%,为在中国种质资源圃CLR调查的首次报道;XXXIV(v_(2,5,7,9)),占4.35%。【结论】中国咖啡主栽区咖啡驼孢锈菌群体遗传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原有致病类型已渗入位于主栽区内的种质资源圃,并在基因型相近的寄主上加速进化;新的致病类型在主栽区内的咖啡基地和种质资源圃之间随机流动,并对当前主栽品种的抗性造成威胁。研究结果将为中国咖啡种质资源圃的科学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为CLR防控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咖啡驼孢锈菌 种质资源圃 致病类型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