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鱼类DNA甲基化研究进展
1
作者 黄海 卢艳 曹柳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共18页
DNA甲基化作为DNA化学修饰的一种形式,能够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改变生物的遗传表现,对于理解基因调控机制和生物学过程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DNA甲基化的研究已成为热点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其在鱼类生长发育及环境响应过程中的功能... DNA甲基化作为DNA化学修饰的一种形式,能够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改变生物的遗传表现,对于理解基因调控机制和生物学过程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DNA甲基化的研究已成为热点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其在鱼类生长发育及环境响应过程中的功能及调控机制尚不够清晰。本文对鱼类DNA甲基化的模式、生物学功能以及环境因子对DNA甲基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以期为鱼类DNA甲基化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化 鱼类 生物学功能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鼓鱼雌雄个体形态差异分析
2
作者 陈攀 侯兴蓉 +3 位作者 毛海俊 付琪 林川 黄海 《河北渔业》 2025年第6期42-47,共6页
为探讨银鼓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雌雄个体的形态差异,为其养殖管理和繁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对227尾银鼓鱼的20项标准化性状进行了分析。利用T检验筛选出15项差异显著的性状,再通过主成分分析、R-聚类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建立了... 为探讨银鼓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雌雄个体的形态差异,为其养殖管理和繁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对227尾银鼓鱼的20项标准化性状进行了分析。利用T检验筛选出15项差异显著的性状,再通过主成分分析、R-聚类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建立了雌雄判别方程式。结果显示,20项标准化性状中,14项差异极显著(P<0.01),2项差异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4.551%,雌雄差异集中于躯干部、头部和丰满度指标。判别函数综合判别准确率为82.4%。研究表明,雌性个体相对更高、尾柄短粗,雄性个体更纤瘦、尾柄细长。银鼓鱼雌雄形态指标差异显著,利用形态指标判别雌雄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鼓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 形态差异 雌雄判别 主成分分析 判别分析 R-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饥饿对眼斑双锯鱼幼鱼形态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海山 叶乐 +2 位作者 陈治 杨超杰 胡清雨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5-53,共9页
为揭示饥饿对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幼鱼形态性状的影响,建立其饥饿状态的判别标准,运用图像分析技术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眼斑双锯鱼饥饿和非饥饿群体之间形态特征的差异。实验设置饥饿和非饥饿(对照组)2个组,处理7 d后测... 为揭示饥饿对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幼鱼形态性状的影响,建立其饥饿状态的判别标准,运用图像分析技术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眼斑双锯鱼饥饿和非饥饿群体之间形态特征的差异。实验设置饥饿和非饥饿(对照组)2个组,处理7 d后测量体质量并拍照。用图像分析技术对2个群体眼斑双锯鱼幼鱼的14个形态性状进行准确测定,采用t检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判别分析4种统计方法分析饥饿对眼斑双锯鱼形态性状的影响。t检验结果显示,除了尾柄高,其余形态参数在饥饿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多个形态比值参数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用形态性状或形态性状比值均可将试验鱼分为两大类(饥饿组和对照组);对直接测量获得的形态性状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只获得1个主成分,主要反映整体形态的变化,而对形态比值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共获得4个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个群体的幼鱼形态上的差别主要是由头部形态、鳍相对位置和尾柄部位差异引起。分别运用形态性状及形态比值数据进行判别分析构建了典则判别函数方程,验证证实使用经形态比值数据建立的判别函数可信度高于使用未经处理的形态性状数据建立的方程。研究结果证实,饥饿影响了眼斑双锯鱼的形态性状,可利用判别方程对眼斑双锯鱼的饥饿状态进行评估,研究结果可为眼斑双锯鱼的生态调查和人工养殖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斑双锯鱼 饥饿 形态性状 因子分析 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