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足目染色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青 孔晓瑜 +1 位作者 于珊珊 喻子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0-65,共6页
十足目(Deoapoda)是甲壳纲中最大的一目,已知共包含10 000多种动物.十足目动物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如各种对虾、龙虾和蟹等,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味道鲜美,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佳肴,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众多经济虾蟹类(... 十足目(Deoapoda)是甲壳纲中最大的一目,已知共包含10 000多种动物.十足目动物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如各种对虾、龙虾和蟹等,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味道鲜美,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佳肴,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众多经济虾蟹类(如中国明对虾、罗氏沼虾、中华绒螯蟹)人工培育苗种的成功,其养殖业发展迅猛,特别是近年来特种水产养殖业的兴起,使虾蟹类的产量倍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足目 染色体 甲壳纲 核型分析 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鲆、石鲽和川鲽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的序列比较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孔晓瑜 刘亚军 +2 位作者 喻子牛 庄志猛 武云飞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13-717,共5页
以相应引物对牙鲆 (Paralichthys olivaceus )和石鲽 (K .areius bicoloratus)的线粒体 16 Sr RNA基因片段进行了 PCR扩增 ,PCR产物经 T载体连接之后进行了克隆、测序 ,均得到了5 90 bp的碱基序列 ,并将其与 Gen Bank中牙鲆线粒体全序... 以相应引物对牙鲆 (Paralichthys olivaceus )和石鲽 (K .areius bicoloratus)的线粒体 16 Sr RNA基因片段进行了 PCR扩增 ,PCR产物经 T载体连接之后进行了克隆、测序 ,均得到了5 90 bp的碱基序列 ,并将其与 Gen Bank中牙鲆线粒体全序列相应片段和川鲽 (Platichthys flesus)相应片段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川鲽和石鲽序列差异很小 (核苷酸差异数为 7,同源性为 98.8% ) ;而牙鲆与川鲽和石鲽的序列差异明显 (核苷酸差异数为 90~ 93,同源性约为 84 % ) ,且大多数核苷酸变异位点集中在序列中部大约 2 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石鲽 川鲽 16S RRNA基因 序列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鳒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和鲽形目鱼类的系统进化初步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艳春 孔晓瑜 王忠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78,共8页
测定大口鳒Psettodes erumei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并与其他7种鲽形目鱼类控制区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口鳒线粒体控制区全长大约1601bp,5’端和3’端分别存在56bp和8bp的串联重复序列。除此之外,其控制区结构和其他种类相似,分... 测定大口鳒Psettodes erumei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并与其他7种鲽形目鱼类控制区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口鳒线粒体控制区全长大约1601bp,5’端和3’端分别存在56bp和8bp的串联重复序列。除此之外,其控制区结构和其他种类相似,分为终止相关序列区(TAS)、中央保守区(CSB-D、CSB-E、CSB-F)、保守序列区(CSB-1、CSB-2、CSB-3),同时在CSB-D后还识别出鲽形目保守的Poly-T结构。比较了8种鲽形目鱼类控制区全序列和去除重复序列后控制区序列的碱基组成变化,结果显示前者的种间差异明显大于后者,变异系数约是后者的两倍。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重复序列的异质性如长度及其拷贝数不同、碱基组成不同所造成的。基于控制区部分序列对鲽形目12种鱼类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在鲽形目内部大口鳒分类地位最原始;鲽亚目先与鳎亚目聚在一起,后与鳒亚目聚在一起,这个结果与基于形态特征的系统关系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 控制区 大口鳒Psettodes erumei 系统发生 鲽形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自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亚军 孔晓瑜 喻子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89-296,共8页
利用RAPD技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的四个自然群体(大连、烟台、青岛、韩国)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12个随机引物在四个群体中共检测到123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09个,多态位点比例为88.62%;四个群体中均未检测到各群体特有的扩... 利用RAPD技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的四个自然群体(大连、烟台、青岛、韩国)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12个随机引物在四个群体中共检测到123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09个,多态位点比例为88.62%;四个群体中均未检测到各群体特有的扩增带。韩国、烟台、大连、青岛四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分别为0.2557、0.2557、0.2344和0.2249,以韩国和烟台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其次为大连群体,青岛群体最低,但它们之间无明显差异。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平均数Hpop为0.2427,整个栉孔扇贝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sp为0.2503。遗传多样性剖分显示,绝大多数(97%)的遗传多样性是由群体内不同个体间的差异造成的,只有很小部分(3%)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有关。而采用基于单倍型(等位基因)之间的进化距离的AMOVA分析得到的这两个数据则分别为99%和1%,Φ值为0.010,且P=0.05,表明群体间遗传分化明显程度位于临界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贝 遗传多样性 RAPD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