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学驱微观机理及体系优选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侯吉瑞 张凤敏 +4 位作者 赵凤兰 宋文秀 鲁渊 郭福广 吴晨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2-82,101,共12页
通过微观仿真刻蚀模型,结合河南油田某区块的孔隙结构,在水驱基础上进行表活剂驱、聚合物驱、聚合物/表活剂二元驱.分析研究了每种驱替体系对水驱产生的盲端、膜状、吸附、簇(柱)状、孤岛状的启动机理,同时量化三种化学体系对各类剩... 通过微观仿真刻蚀模型,结合河南油田某区块的孔隙结构,在水驱基础上进行表活剂驱、聚合物驱、聚合物/表活剂二元驱.分析研究了每种驱替体系对水驱产生的盲端、膜状、吸附、簇(柱)状、孤岛状的启动机理,同时量化三种化学体系对各类剩余油在模型中的驱替效率.实验结果表明,盲端剩余油适合高黏聚合物体系,针对不同形状盲端不同界面张力的体系作用效果不同;孤岛状剩余油适合高黏体系,界面张力对其影响不大;吸附状剩余油适合聚合物体系的黏度为(10~20) mPa·s,且降低体系界面张力有利于启动此类型残余油,但在模型中多会形成此类残余油;膜状剩余油在低黏度聚合物体系下即可以很好启动,适宜体系界面张力数量级在10-1~ 10-2之间;化学驱启动剩余油,后续油启动运移过程中易形成小径簇状油,其含量在剩余油中占的饱和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仿真模型 化学驱 残余油 驱油机理 驱替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渤海绥中油田含聚污水的高效清水剂 被引量:8
2
作者 程婷婷 侯吉瑞 +3 位作者 安昊盈 赵凤兰 冯晓羽 易文君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22-526,共5页
渤海绥中油田三次采油污水中含有阴离子聚合物,存在空间位阻效应,传统聚醚嵌段型清水剂具有清水速度慢、药剂用量大、大量黏稠絮凝物黏附于管道壁面及转弯处造成装置堵塞等缺点。以环氧氯丙烷、有机胺为起始剂,乙二胺为交联剂,制得一种... 渤海绥中油田三次采油污水中含有阴离子聚合物,存在空间位阻效应,传统聚醚嵌段型清水剂具有清水速度慢、药剂用量大、大量黏稠絮凝物黏附于管道壁面及转弯处造成装置堵塞等缺点。以环氧氯丙烷、有机胺为起始剂,乙二胺为交联剂,制得一种高效的季铵盐型小分子阳离子清水剂H1,优化了合成条件,对比了H1与现场应用的清水剂(BHQ-04和BN-5)的清水效果。结果表明,环氧氯丙烷、有机胺、乙二胺投料摩尔比为1.2∶1∶0.3时,在75℃下反应5数6 h制得的清水剂清水效果最佳;与现场用清水剂相比,H1油水分离速度快、油水分离后的上层絮状体松散且可自由流动,有效清水浓度为175 mg/L,远低于BHQ-04的400 mg/L和BN-5的300 mg/L。H1清水剂有效解决了渤海绥中油田区块含聚污水处理过程中的黏性油泥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聚污水 清水剂 季铵盐阳离子 渤海绥中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烯酯类驱油剂在致密油藏驱替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吴凡 侯吉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97-701,共5页
致密油藏驱替过程中存在注入压力高,采出程度低的问题。本文提出将烯酯类驱油剂运用到致密油藏驱替开发中,以9-癸烯酸甲酯为例通过致密岩心驱替实验,研究烯酯类驱替剂在致密岩心驱替过程中注入压力与驱油效果相对常规驱油剂的优势。9-... 致密油藏驱替过程中存在注入压力高,采出程度低的问题。本文提出将烯酯类驱油剂运用到致密油藏驱替开发中,以9-癸烯酸甲酯为例通过致密岩心驱替实验,研究烯酯类驱替剂在致密岩心驱替过程中注入压力与驱油效果相对常规驱油剂的优势。9-癸烯酸甲酯不溶于水,能够与乙醇、乙醚、乙酸等有机溶剂互溶,在驱替过程中可以迅速传质扩散到岩心深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0.1×10^(-3)μm^(2)级别的致密岩心,相对于常规驱油剂,9-癸烯酸甲酯驱替压力极大降低,不到水驱压力的1/30,适用于致密油藏的驱替开发。同时驱替实验表明,先注入2 PV的9-癸烯酸甲酯再进行水驱,9-癸烯酸甲酯驱采出程度达到80%以上,综合采出程度达到90%以上。水驱后注入0.3、1.5 PV的9-癸烯酸甲酯段塞,提高采收率分别达到20.61%、57.52%。烯酯类驱油剂在致密油藏驱替开发应用中具有良好的注入适应性同时可以极大地提高采出程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岩心驱替 9-癸烯酸甲酯 注入压力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饱和度对气体滑脱效应影响实验 被引量:1
4
作者 唐永强 侯吉瑞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5-91,10,共7页
开展砂岩CO2驱实验,研究滑脱效应与气相饱和度关系;利用束缚水测定高气相饱和度下的滑脱因子,引入强凝胶体系和高黏淀粉溶液测定低气相饱和度下的滑脱因子;通过在24.45%~100%气相饱和度条件下微观实验测定滑脱因子,分析滑脱因子随气相... 开展砂岩CO2驱实验,研究滑脱效应与气相饱和度关系;利用束缚水测定高气相饱和度下的滑脱因子,引入强凝胶体系和高黏淀粉溶液测定低气相饱和度下的滑脱因子;通过在24.45%~100%气相饱和度条件下微观实验测定滑脱因子,分析滑脱因子随气相饱和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随着气相饱和度的增加,气体滑脱效应先增加后减小,最后达到稳定.在气驱前期CO2不是连续相,滑脱效应影响较小;在气驱中期随着窜流通道数量的增加,滑脱效应不断增大;在气驱后期随着气窜通道的拓宽,滑脱效应逐渐减小.滑脱效应同时受气相饱和度和气相饱和度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 克努森数 气体滑脱效应 气相饱和度 相对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油起泡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8
5
作者 端祥刚 侯吉瑞 +2 位作者 李实 程婷婷 俞宏伟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35-940,共6页
为获得具有较好耐油稳定性的泡沫体系,分析了近年来耐油起泡剂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泡沫的遇油消泡性,并从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和表/界面张力的角度分析了相关耐油机理。重点论述了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几种耐油起泡剂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其中超临... 为获得具有较好耐油稳定性的泡沫体系,分析了近年来耐油起泡剂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泡沫的遇油消泡性,并从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和表/界面张力的角度分析了相关耐油机理。重点论述了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几种耐油起泡剂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其中超临界CO2泡沫、氟碳表面活性剂的泡沫体系具有一定的耐油性能,但其耐油机理和矿场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今后耐油起泡剂研发的主要方向是有效利用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或加入合适的助剂,以改善耐油起泡剂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驱 耐油起泡剂 氟碳表面活性剂 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P体系在大庆二类油层中的色谱分离现象及其对采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郝宏达 侯吉瑞 +4 位作者 赵凤兰 刘刚 吴晨宇 王凤刚 郭福广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9-122,127,共5页
ASP体系在二类油层中运移不同距离时,体系的黏度和及其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等均会发生变化。本实验采用不同长度的人造岩心(10、20、30、60和80 cm)来模拟ASP体系在油藏中的运移距离,通过测定各组实验产出液的黏度及其与原油间界面张力,... ASP体系在二类油层中运移不同距离时,体系的黏度和及其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等均会发生变化。本实验采用不同长度的人造岩心(10、20、30、60和80 cm)来模拟ASP体系在油藏中的运移距离,通过测定各组实验产出液的黏度及其与原油间界面张力,分析ASP体系运移不同距离时体系性能的变化及其对采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ASP驱油剂运移距离的增大,复合驱采收率逐渐降低,且在近井地带附近采收率降低的幅度较大。复合驱采收率受复合体系的黏度和其与原油界面张力影响,在0~30 cm运移范围内,由于超低界面张力和较强流度控制能力的综合作用,驱油剂在油藏中的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较大,复合驱采收率和最终采收率较高;当运移距离大于30 cm时,由于界面张力值迅速升高,其对采收率的贡献较小,此时体系的黏度在驱油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复合驱采收率随着驱油剂相对注入量的增大而增加,适当地增大ASP驱油剂的相对注入量可有效的提高大庆二类油层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类油层 三元复合驱 黏度 界面张力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气泡沫吞吐的控水增油机理 被引量:8
7
作者 赵凤兰 付忠凤 +4 位作者 郝宏达 侯吉瑞 张蒙 鲁国用 王鹏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51-457,共7页
对于存在边水的复杂断块油藏,无法实现远距离的泡沫堵水调剖,而泡沫吞吐刚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为了明确吞吐井的泡沫控水增油作用机理,在评价泡沫体系的性能、动态吸附性能及封堵性能的基础上,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对比氮气体系、起泡剂+稳... 对于存在边水的复杂断块油藏,无法实现远距离的泡沫堵水调剖,而泡沫吞吐刚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为了明确吞吐井的泡沫控水增油作用机理,在评价泡沫体系的性能、动态吸附性能及封堵性能的基础上,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对比氮气体系、起泡剂+稳泡剂体系及氮气泡沫吞吐的实施效果,分析氮气、起泡剂及稳泡剂各自在氮气泡沫吞吐中所发挥的作用,明确氮气泡沫吞吐控水增油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所选的氮气泡沫体系与目标地层适应性良好,在矿化度4176 mg/L、温度85℃下与原油的界面张力为1.097 mN/m,泡沫综合指数为14750 mL·min,阻力因子在地层渗透率500×10-3数1500×10-3μm2情况下为26数103。氮气泡沫吞吐的作用机理如下:氮气的保压增能作用贯穿始终,并且占主导地位;起泡剂+稳泡剂能控制氮气的气窜,与氮气形成泡沫扩大波及体积;泡沫的形成发挥了独有的选择性封堵作用,良好的控抑了边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封堵性能 氮气泡沫吞吐 边水锥进 复杂断块油藏 动态吸附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分子尺寸与砾岩油藏孔喉匹配关系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刚 侯吉瑞 +4 位作者 邱首鹏 林梅钦 李明远 郝宏达 孙靓靓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6期771-774,共4页
采用核孔膜过滤实验,研究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分子线团半径与核孔膜孔喉直径以及砾岩油藏孔喉的匹配关系。通过对聚合物溶液过滤后核孔膜的过滤速率、质量浓度及黏度的分析可知,分子质量小于3.57×107Dalton的HPAM能够顺利... 采用核孔膜过滤实验,研究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分子线团半径与核孔膜孔喉直径以及砾岩油藏孔喉的匹配关系。通过对聚合物溶液过滤后核孔膜的过滤速率、质量浓度及黏度的分析可知,分子质量小于3.57×107Dalton的HPAM能够顺利通过孔喉直径大于0.70μm的核孔膜,但在孔喉直径小于0.70μm的核孔膜上产生明显滞留。随着HPAM分子质量的增加,聚合物溶液的过滤速率降低,且更易于发生分子滞留。分子质量小于3.57×107Dalton的聚合物均不会对渗透率大于55.4×10-3μm2的砾岩油藏造成严重堵塞。HPAM的分子线团半径与核孔膜孔喉直径的匹配关系对研究其与砾岩油藏孔喉的匹配关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 分子尺寸 核孔膜过滤 砾岩油藏 油藏孔喉 匹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油起泡剂的筛选与性能评价 被引量:8
9
作者 端祥刚 侯吉瑞 +3 位作者 李实 程婷婷 俞宏伟 马云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8-542,553,共6页
从烷基醇酰胺类表面活性剂、磺基甜菜碱类表面活性剂、EO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氟碳类表面活性剂和十二烷基硫酸纳(SDS)起泡剂中优选出泡膜数小于1的氟碳类表面活性剂和起泡性能优异的SDS复配体系。用Waring Blender法评价起泡剂的泡沫... 从烷基醇酰胺类表面活性剂、磺基甜菜碱类表面活性剂、EO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氟碳类表面活性剂和十二烷基硫酸纳(SDS)起泡剂中优选出泡膜数小于1的氟碳类表面活性剂和起泡性能优异的SDS复配体系。用Waring Blender法评价起泡剂的泡沫性能。结果表明,JSC-6氟碳表面活性剂的耐油性较好,在含油10%时的泡沫体积为320 m L、析液半衰期2.5 h、综合指数2285.7。SDS与助剂ZC-1复配后,在含油10%时的泡沫体积为330 m L、析液半衰期15 min、综合指数235.7,具有一定的耐油起泡性,但稳定时间短。稳定剂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使JSC-6体系和SDS体系的稳定性提高,半衰期由36和10 min分别增至126和68 min。在含油饱和度较低时(低于25%),SDS体系起泡能力优异,综合指数高,具有一定优势;而当含油饱和度高于25%时,氟碳表面活性剂则表现出更好的起泡能力和更长的稳定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驱 起泡剂 抗油性 氟碳类表面活性剂 十二烷基硫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碱三元复合体系对储层矿物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子豪 侯吉瑞 +2 位作者 唐永强 赵凤兰 宋兆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0-105,共6页
为了探究强碱三元复合体系对储层矿物成分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方法对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前、后岩心进行分析,并设计水-岩反应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强碱对高岭石、钾长石等储层原生矿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溶蚀... 为了探究强碱三元复合体系对储层矿物成分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方法对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前、后岩心进行分析,并设计水-岩反应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强碱对高岭石、钾长石等储层原生矿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溶蚀并改变矿物组成,同时生成了绿泥石等新矿物,而新矿物与储层原生矿物在元素组成上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体系 强碱 矿物组分 溶蚀 水—岩反应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驱用重烷基苯磺酸钠的鉴定及高分辨质谱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刚 侯吉瑞 +4 位作者 李明远 曾璐明 郝宏达 吴晨宇 郭福广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67-170,共4页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相互佐证的方法快速准确地鉴定常用表面活性剂的类型。采用负离子电喷雾-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高分辨质谱(ESI-FTMS)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了驱油用...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相互佐证的方法快速准确地鉴定常用表面活性剂的类型。采用负离子电喷雾-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高分辨质谱(ESI-FTMS)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了驱油用重烷基苯磺酸钠(HABS)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及分子结构。结果表明,高分辨质谱分析得到HABS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为320-500;其分子通式为CnH2n-7SO3Na,碳数分布主要为C18-C24,其中C1 9含量最高,其次为C23、C18和C22。HABS红外光谱图在1 183.54、1 039.34 cm^-1处有典型特征吸收峰,并且在1 183.54 cm^-1和831.69 cm^-1有较强的吸收,可知HABS主要为1,4-二取代苯环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烷基苯磺酸钠 高分辨质谱 红外光谱 高效液相色谱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输送三元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侯吉瑞 吴凡 +3 位作者 马云飞 赵凤兰 宋兆杰 尚丹森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24-527,共4页
为减少ASP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在近井地带的吸附损失,进一步提高ASP三元复合体系的利用效率,提出了一种靶向输送ASP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的新方法:将水射流钻水平井技术与三元复合驱相结合,应用水射流的工艺钻通注入井附近剩余油较少的区域,直... 为减少ASP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在近井地带的吸附损失,进一步提高ASP三元复合体系的利用效率,提出了一种靶向输送ASP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的新方法:将水射流钻水平井技术与三元复合驱相结合,应用水射流的工艺钻通注入井附近剩余油较少的区域,直接将ASP三元复合驱油体系输送至剩余油富集区域。使用渗透率100×10^(-3)~1500×10^(-3)mm^2的30 cm均质方岩心进行物理模拟,水驱完成后钻出10 cm的靶向通道,进行ASP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的靶向输送模拟,考察靶向输送ASP驱油体系的驱油效果,并与常规ASP三元复合驱油效果做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渗透率为100×10^(-3)、700×10^(-3)、1500×10^(-3)μm^2左右的岩心,在水驱基础上,常规驱替ASP三元复合驱油体系提高采出程度分别为13.43%、14.19%、19.76%;而在相同条件下采用靶向输送方式注入ASP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的提高采出程度分别为26.29%、29.77%、38.84%,采用靶向输送方式ASP驱替提高采出程度是常规ASP驱替的两倍左右。靶向输送技术在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 靶向输送 水射流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驱体系在长露头岩心中的渗流规律及其性能变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刚 侯吉瑞 +5 位作者 邱首鹏 李明远 赵凤兰 郝宏达 李秋言 刘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1期61-66,共6页
为了克服人造岩心的孔喉分布差异的局限,建立了一套长露头岩心物模系统,通过监测沿程压力和检测出口采出液的浓度及性能变化,研究了三元复合体系在露头岩心中运移渗流规律及其性能变化对采出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露头岩心的岩石矿物组... 为了克服人造岩心的孔喉分布差异的局限,建立了一套长露头岩心物模系统,通过监测沿程压力和检测出口采出液的浓度及性能变化,研究了三元复合体系在露头岩心中运移渗流规律及其性能变化对采出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露头岩心的岩石矿物组成及孔喉分布更接近于天然油藏。复合驱采收率为26.3%,提高采收率的效果显著。岩心沿程压力变化表明复合体系能深入到岩心的深部位置,聚合物在岩心沿程均产生严重的吸附滞留。复合体系中碱、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峰值损失率达到90%以上,黏度峰值损失率高达95%,低界面张力性能完全损失,复合体系在露头岩心孔喉中的吸附滞留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 露头岩心 渗流规律 吸附滞留 孔喉分布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定聚合物或交联聚合物不可及孔隙体积新方法
14
作者 马云飞 侯吉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61-366,共6页
聚合物不可及孔隙体积(IPV)对聚合物驱波及系数的影响较大,为了尽可能从配方优选的角度减弱这一参数的负面影响,建立了一种测试IPV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淀粉-碘化镉法测量通过岩心孔隙的聚合物浓度,结合质量守恒公式,直接计算聚合物对... 聚合物不可及孔隙体积(IPV)对聚合物驱波及系数的影响较大,为了尽可能从配方优选的角度减弱这一参数的负面影响,建立了一种测试IPV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淀粉-碘化镉法测量通过岩心孔隙的聚合物浓度,结合质量守恒公式,直接计算聚合物对于岩心的IPV,并借助压汞数据所得的岩心孔隙半径与频率分布关系,推算出不可及孔隙极限半径。用该方法计算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和交联聚合物溶液的IPV与不可及孔隙极限半径,研究了岩心渗透率和交联剂浓度对这两个参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岩心渗透率下降,聚合物溶液IPV逐渐增大;岩心渗透率相近时,交联剂浓度越高,不可及孔隙体积百分比越大。在渗透率较高的岩心中,交联聚合物的不可及孔隙极限半径随交联剂浓度增加而增大;在渗透率较低的岩心中,交联剂浓度对聚合物溶液的不可及孔隙极限半径几乎没有影响。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可靠的特点,可以通过采集得到的露头岩心测量任意油层的IPV和不可及孔隙极限半径,并对聚合物或交联聚合物的配方优选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交联聚合物 渗透率 不可及孔隙体积 不可及孔隙极限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剩余油类型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6
15
作者 李巍 侯吉瑞 +2 位作者 丁观世 李海波 张丽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4期458-461,共4页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具有储集空间特殊、连接方式复杂、流体流动规律复杂等的特点,这些特点导致水驱开发后剩余油特征差异很大。文中通过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模拟了不同缝洞组合模式的油藏底水驱替开发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缝洞型油藏剩...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具有储集空间特殊、连接方式复杂、流体流动规律复杂等的特点,这些特点导致水驱开发后剩余油特征差异很大。文中通过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模拟了不同缝洞组合模式的油藏底水驱替开发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为:连通性差的孔洞剩余油、绕流油、阁楼油和油膜。与其他缝洞连通较差的孔洞几乎可以认为是封闭孔洞,因其无法进行油水置换从而形成剩余油;流体沿最低流动阻力方向流动导致重力效应降低,故在溶洞与裂缝出口处形成绕流油;沟通溶洞的裂缝在溶洞的低部位,故注入水无法达到顶端与油发生置换而形成阁楼油;受岩石表面润湿性、原油黏度以及温度的影响,在溶洞和裂缝表面易形成油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可视化模型 物理模拟 剩余油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质量浓度表面活性剂的复合驱效果评价 被引量:7
16
作者 谢玉银 侯吉瑞 +3 位作者 张建忠 谢东海 任飞 张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4-77,116,共4页
以往为了达到超低界面张力,复合驱大多使用较高质量浓度的表面活性剂,通常为1000~3000mg/L,不仅增加了成本且未必能取得好的驱油效果。为了探究低质量浓度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效果,设计了低质量浓度表面活性剂的复合驱物理模拟实验... 以往为了达到超低界面张力,复合驱大多使用较高质量浓度的表面活性剂,通常为1000~3000mg/L,不仅增加了成本且未必能取得好的驱油效果。为了探究低质量浓度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效果,设计了低质量浓度表面活性剂的复合驱物理模拟实验。静态实验结果表明,在低质量浓度表面活性剂条件下,油水界面张力可达到10^-2mN/m数量级及以下,加碱后,界面张力更低;碱和表面活性剂都会对聚合物的粘度和粘弹性产生影响,碱在较高温度下会大幅度降低复合体系的粘度和粘弹性。驱油实验结果表明,与水驱相比,在所选择的低质量浓度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中,表面活性剂一聚合物二元复合驱和碱一表面活性剂一聚合物三元复合驱均可提高采收率19.5%以上,三元复合驱的驱油效果最好,提高采收率21.8%以上。这表明低质量浓度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驱油效果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质量浓度 表面活性剂 化学复合驱 提高采收率 界面张力 粘度 粘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酸改性纳米TiO2的制备及其驱油性能评价 被引量:29
17
作者 冯晓羽 侯吉瑞 +1 位作者 程婷婷 翟浩雅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0-285,共6页
纳米颗粒驱油技术在低渗油藏有较好的驱油效果,但纳米颗粒作为驱油剂在水溶液中的团聚并堵塞地层小孔隙的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使用低成本的油酸对纳米TiO2进行表面改性,采用红外光谱分析仪、扫描电镜和Zeta电位分析仪分析... 纳米颗粒驱油技术在低渗油藏有较好的驱油效果,但纳米颗粒作为驱油剂在水溶液中的团聚并堵塞地层小孔隙的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使用低成本的油酸对纳米TiO2进行表面改性,采用红外光谱分析仪、扫描电镜和Zeta电位分析仪分析了改性纳米TiO2的结构和形貌。并通过低渗透岩心模拟驱油实验优选合理的驱油体系。研究表明,使用油酸对纳米TiO2表面进行改性,当反应物摩尔比为1∶1,在60℃条件下反应4h时,改性得到的纳米TiO2在水溶液中稳定性最好。红外光谱测定证明了油酸基团成功接枝到纳米TiO2表面。改性后的纳米TiO2颗粒分散稳定性得到大幅提升,粒径的测试结果显示纳米TiO2在水溶液中的平均粒径为246.7nm。质量分数为0.05%的改性前后的纳米TiO2体系在亲水载玻片表面的接触角分别29.95o、81.44o,油水界面张力值分别为0.475和0.74mN/m,说明改性TiO2颗粒提高采收率的机理依然是主要依靠改变岩石润湿性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两方面。对于渗透率范围在9×10^-3数12×10^-3μm^2的低渗油藏,合理注入体系为0.1%改性纳米TiO2+0.05%OP-10,注入体积为0.3PV,提高采收率达到15%。纳米TiO2溶液不仅能降低注入水的压力,而且能提高低渗透油藏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纳米TIO2 油酸改性 分散性 稳定性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氮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机理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35
18
作者 李海波 侯吉瑞 +4 位作者 李巍 苑登御 张丽 姜瑜 苑玉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3-96,106,共5页
为了探索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水驱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技术,设计并制作了满足相似性条件的宏观可视化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了缝洞型油藏底水驱后氮气驱与氮气泡沫驱开采剩余油效果及提高采收率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底水驱... 为了探索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水驱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技术,设计并制作了满足相似性条件的宏观可视化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了缝洞型油藏底水驱后氮气驱与氮气泡沫驱开采剩余油效果及提高采收率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底水驱后,剩余油主要以阁楼油的形式存在于高部位溶洞以及局部构造高部位;底水驱后氮气驱与氮气泡沫驱可分别提高采收率30.44%和39.10%;氮气驱提高采收率机理主要是通过氮气与原油的重力分异作用顶替阁楼油,但氮气的高流度同时也使得氮气驱易发生气窜;氮气泡沫驱则在氮气驱提高采收率的基础上,通过泡沫对气体的流度控制和阻力效应,抑制气窜,进一步扩大气体的波及体积,同时,氮气泡沫驱具有更高的洗油效率,从而得到比氮气驱更好的提高采收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可视化物理模型 氮气驱 氮气泡沫驱 提高采收率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驱靶向输送提高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10
19
作者 吴凡 侯吉瑞 +2 位作者 汪志明 马云飞 王东营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5-311,共7页
针对三元复合驱在注入井近井地带的损耗问题,提出了将高压水射流钻超短半径径向水平井与三元复合驱相结合的靶向输送提高采收率技术,利用水平井作为"靶向通道",将三元复合体系直接输送至剩余油富集区,避免了三元复合体系在注... 针对三元复合驱在注入井近井地带的损耗问题,提出了将高压水射流钻超短半径径向水平井与三元复合驱相结合的靶向输送提高采收率技术,利用水平井作为"靶向通道",将三元复合体系直接输送至剩余油富集区,避免了三元复合体系在注入井近井地带的损耗。平板均质模型室内实验与数值模拟参数优化研究证实,该技术可显著扩大波及效率,改善驱油效果,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靶向输送技术最佳驱替参数组合为:直角靶向输送,通道长度约为井距的15%,三元复合体系段塞注入量为0.4倍孔隙体积;三元复合驱靶向输送技术在合理参数下,相对于水驱可提高采收率48.87%,相对于常规三元复合驱可提高采收率22.04%。靶向输送技术解决了三元复合驱近井地带化学剂的高损耗问题,同时弥补了三元复合驱成本高、应用受限的缺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 靶向输送 平板模型 参数优化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宜高渗窜流通道的新型桥接颗粒调驱体系及封堵机理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安昊盈 侯吉瑞 +1 位作者 程婷婷 赵凤兰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6-251,共6页
为改善传统颗粒型堵剂的不足,研究了一种由刚性内核及黏性覆膜组成的新型桥接颗粒的耐温耐盐性能、封堵性能和封堵机理。结果表明,桥接颗粒平均粒径为117.23μm,耐温耐盐性能较好,在150℃、矿化度为35g/L的条件下可稳定黏接;在注入速度1... 为改善传统颗粒型堵剂的不足,研究了一种由刚性内核及黏性覆膜组成的新型桥接颗粒的耐温耐盐性能、封堵性能和封堵机理。结果表明,桥接颗粒平均粒径为117.23μm,耐温耐盐性能较好,在150℃、矿化度为35g/L的条件下可稳定黏接;在注入速度1.0 m L/min、颗粒注入量0.05 PV、颗粒质量分数5.0%和胍胶悬浮剂质量分数0.2%的条件下,桥接颗粒的封堵效果最佳,高渗砂管模型水驱压力梯度由封堵前的约3 k Pa/m增至41.82~141.70 k Pa/m,渗透率由封堵前的9~12μm2降至0.24μm2左右,有效封堵率大于97%。微观可视化实验结果表明,桥接颗粒调驱体系具有填充封堵、架桥-黏接封堵的功能。颗粒粒径大于孔喉直径时,颗粒发挥填充封堵功能;颗粒粒径为孔喉直径的1/3~2/3时,颗粒发挥架桥-黏接封堵功能。该桥接颗粒可用于水驱油田开发中后期高渗窜流通道的封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接颗粒 调驱 封堵性能 压力梯度 封堵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