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南景天对镉-苯并[a]芘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廷强 董增施 +2 位作者 姜宏 李冰 杨肖娥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65-472,共8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2种生态型东南景天对镉-苯并[a]芘(Cd-B[a]P)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在Cd-B[a]P复合处理条件下,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生长主要受高浓度B[a]P影响,而Cd是抑制非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生长的主要因素,在低Cd处理...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2种生态型东南景天对镉-苯并[a]芘(Cd-B[a]P)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在Cd-B[a]P复合处理条件下,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生长主要受高浓度B[a]P影响,而Cd是抑制非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生长的主要因素,在低Cd处理条件下,5 mg·kg-1B[a]P能促进2种生态型东南景天根系的生长;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地上部镉含量远远大于非积累生态型,且不受B[a]P水平的影响;2种生态型东南景天各部位B[a]P含量主要受土壤B[a]P水平的影响;在Cd-B[a]P复合处理条件下,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对镉的去除效果显著高于非积累生态型,但在高质量浓度B[a]P(25 mg·kg-1)处理条件下,镉的去处效果明显降低;未种植物的土壤B[a]P平均去除率达到43.7%,而种植东南景天的土壤B[a]P平均去除率达到58.2%.本结果说明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对中轻度Cd-B[a]P复合污染土壤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A]芘 CD 复合污染 东南景天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基流氮磷流失的非点源污染定量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何圣嘉 吕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26,共7页
利用数字滤波技术,在结合基流营养物负荷量消退过程和气象因子影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建立了基流营养物日负荷量分割的递归滤波算法,对浙江嵊州长乐江流域基流氮磷流失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基流总氮(TN)日负荷量模拟值的R2为0.86,... 利用数字滤波技术,在结合基流营养物负荷量消退过程和气象因子影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建立了基流营养物日负荷量分割的递归滤波算法,对浙江嵊州长乐江流域基流氮磷流失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基流总氮(TN)日负荷量模拟值的R2为0.86,模拟效率系数NSE为0.72;基流总磷(TP)日负荷量模拟值的R2为0.65,NSE为0.63。用该方法对长乐江流域2003—2012年基流养分流失量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全流域TN和TP年平均基流流失量分别高达1 317.6t(15.25kg/hm2)和51.8t(0.60kg/hm2),占该流域平均TN和TP总径流流失量的61.82%和56.92%。随着降雨量的增加,长乐江流域近年来的基流TN和TP流失量均呈现出极显著的上升趋势,已经成为河流非点源污染不可忽视的重要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流 养分流失 数字滤波 非点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量沼液施灌稻田的氨挥发特征 被引量:13
3
作者 邓欧平 姜丽娜 +2 位作者 陈丁江 孙嗣旸 吕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33-236,共4页
基于沼液灌溉田间试验,采用通气法研究化肥和沼液施灌稻田的氨挥发特征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尿素施用处理的氨挥发速率峰值出现在每次施氮后当天或第2天,而各沼液施灌处理则在施氮后当天。氨挥发速率和累计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 基于沼液灌溉田间试验,采用通气法研究化肥和沼液施灌稻田的氨挥发特征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尿素施用处理的氨挥发速率峰值出现在每次施氮后当天或第2天,而各沼液施灌处理则在施氮后当天。氨挥发速率和累计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沼液灌溉田间氨挥发速率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主要取决于田面水中铵氮浓度的变化。每次沼液施灌后的前7天是稻田氨挥发的关键时期。水稻分蘖初期氨挥发明显高于其他时期的。等氮量沼液施灌处理的平均氨挥发速率为(1.48±2.08)kg/(hm2.d),累计量为(51.00±4.46)kg/hm2,全生育期氮素损失率(14.90±1.65)%,分别是尿素施用处理的5.1,3.0,6.4倍。因此,若以等氮量的沼液代替尿素不仅存在稻田供氮不足的风险,而且增加了氨挥发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这需要在沼液广泛应用于水稻生产的过程中特别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稻田 氨挥发 尿素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沼液淹灌土水系统中氮、磷和有机物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松林 吕军 +2 位作者 张峰 孙嗣旸 邓欧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5-129,共5页
通过室内静置培养模拟试验,研究了高浓度沼液淹灌稻田土壤后上覆水和土壤中氮、磷和有机物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沼液淹灌处理的上覆水中总磷和NH+4-N浓度分别在30 d和50 d内降低到允许排放标准以下;降低灌溉沼液的浓度,可缩短排... 通过室内静置培养模拟试验,研究了高浓度沼液淹灌稻田土壤后上覆水和土壤中氮、磷和有机物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沼液淹灌处理的上覆水中总磷和NH+4-N浓度分别在30 d和50 d内降低到允许排放标准以下;降低灌溉沼液的浓度,可缩短排放达标所需时间;但硝态氮浓度经过迅速下降后又会显著升高,全沼液灌溉处理100 d后,上覆水中NO-3-N的浓度比灌溉初期提高了44.9%。灌溉沼液中污染物浓度的降低,主要是降解和挥发作用的结果,只有少部分留在土壤中。因此,在水田休闲期进行高浓度的沼液淹灌,不仅可以消解和净化沼液中污染物质,还能有效改善土壤养分性质,不会引起土壤中氮、磷和有机物质的过量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淹灌 土水系统 化学需氧量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对不同基因型小白菜根系生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陈瑛 李廷强 杨肖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0-176,共7页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镉(Cd)不同处理浓度对两种基因型小白菜(金夏王青梗菜和上海矮抗青)的生长及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两种基因型小白菜根系除直径无显著差异外,根系鲜重、长度、体积、表面积、根系活力均持...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镉(Cd)不同处理浓度对两种基因型小白菜(金夏王青梗菜和上海矮抗青)的生长及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两种基因型小白菜根系除直径无显著差异外,根系鲜重、长度、体积、表面积、根系活力均持续下降,且青梗菜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矮抗青。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加,两种小白菜体内镉含量明显增加,与处理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当处理浓度大于Cd^(2+)0.25 mg/L,矮抗青地上部与根系镉含量超过青梗菜。两种小白菜地上部分鲜重和光合速率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青梗菜的临界值为Cd^(2+)0.1 mg/L时,而矮抗青的临界值为Cd^(2+)0.25 m异/L。镉浓度为Cd^(2+)1.0 mg/L时,二品种气孔导度均有显著下降,而蒸腾速率变化相对较小。根系较地上部分对镉更为敏感。两种小白菜对镉浓度的反应虽然总体趋势一致,但青梗菜根系的生物量、形态参数、活力及光合参数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矮抗青,表明矮抗青比青梗菜具有较强的耐镉特性,与种子萌发时的敏感性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 鲜重 根系形念 根系活力 光合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种植面积遥感估算的不确定性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黄敬峰 陈拉 +1 位作者 王晶 王秀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6-176,F0004,共12页
利用研究区地物类别亚米级GPS详查数据及TM影像光谱数据,模拟生成1m分辨率的遥感模拟影像。用3种非参数分类法(最临近法KNN、误差后向传播神经网络BPN,模糊自适应网络FUZZY ARTMAP)和一种参数分类法(最大似然法MLC)对研究区TM影像进行... 利用研究区地物类别亚米级GPS详查数据及TM影像光谱数据,模拟生成1m分辨率的遥感模拟影像。用3种非参数分类法(最临近法KNN、误差后向传播神经网络BPN,模糊自适应网络FUZZY ARTMAP)和一种参数分类法(最大似然法MLC)对研究区TM影像进行硬分类估算水稻面积;还采用BPN全模糊分类、BPN和KNN模糊分类、抽象级结合和测量级结合的多分类器结合方法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估算水稻面积;采用最多数法则的尺度扩展算法,实现由3m空间分辨率参考图提取30m空间分辨率影像像元纯度信息,讨论混合像元问题对遥感影像分类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参数分类法精度均高于参数分类法,3种非参数分类法之间的差异较小,用最大似然法估算水稻面积的用户精度最高,用K最临近值分类法估算水稻面积的生产者精度最高;水稻类全模糊分类法的面积和真实面积最为接近,水稻类像元内的面积估测和真实面积无极显著差异;多分类器结合的分类法无论采用投票法还是测量级方法都能提高分类的总精度,能够提高水稻类面积提取的精度;研究区在30m空间分辨率的情况下,各类别分类总精度、Kappa系数随像元纯度升高而升高,4种硬分类方法没有对混合像元的分类表现出特别强的能力。本研究最终制作出分类影像像元的分类结果图、分类最大概率值、熵值图和水稻类概率值等4张图层,构成了对研究区分类结果不确定性的空间分布图不确定性图层,为采取进一步降低不确定性的措施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不确定性分析 分类 可视化 水稻种植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生长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及其对产量遥感估测的不确定性 被引量:11
7
作者 黄敬峰 陈拉 王秀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119-129,共11页
采用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探讨水稻生长模型与遥感数据耦合估产的不确定性问题。以实测数据为基准数据,当ORYZA2000模型的17个输入变量模拟导入可能误差时,模型的地上生物量(WAGT)、叶面积指数(LAI)、籽粒质量(WSO)和叶片氮含量(NFLV)等... 采用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探讨水稻生长模型与遥感数据耦合估产的不确定性问题。以实测数据为基准数据,当ORYZA2000模型的17个输入变量模拟导入可能误差时,模型的地上生物量(WAGT)、叶面积指数(LAI)、籽粒质量(WSO)和叶片氮含量(NFLV)等模拟输出结果显示较大的不确定性,LAI最大变幅超过20%,最终籽粒产量最大变幅超过10%。引起模型输出结果不确定性的输入变量中,水稻播种期的影响最大;模型的驱动变量温度和日照时数的误差对成熟期的产量影响较大;水稻干物质地上叶片质量分数(FLVTB)对所有关于叶片和籽粒生物量的输出结果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当利用生长模型和遥感数据进行耦合时,水稻播种期、模型的驱动变量如温度、日照时数、FLVTB等数据精度对估产结果有很大影响。比较LAI、NFLV单独或LAI+NFLV同时耦合ORYZA2000模拟中,LAI+NFLV的敏感性指数最高,其次是LAI,NFLV最差。模型耦合估测WSO、WAGT时,水稻移栽后70~80d左右的遥感影像数据是最重要的,必须获得,此期前后20~30d的2次数据也比较重要,而幼苗期和成熟期的遥感数据耦合生长模型对产量和生物量的估测意义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敏感性分析 不确定性分析 生长 模型 水稻 估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模式与施氮水平对土壤渗滤液氮浓度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陈星 李亚娟 +3 位作者 刘丽 方素萍 方萍 林咸永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8-448,共11页
以Ⅱ优838为水稻供试品种,湖北潮土为供试土壤,通过2年稻麦轮作柱栽试验研究2种灌溉模式(FW:土表淹水3cm;CW:保持土壤湿润但土表不积水)和4个施氮水平(N0:0kg·hm-2,N1:126.0kg·hm-2,N2:157.5kg·hm-2,N3:210.0kg·hm... 以Ⅱ优838为水稻供试品种,湖北潮土为供试土壤,通过2年稻麦轮作柱栽试验研究2种灌溉模式(FW:土表淹水3cm;CW:保持土壤湿润但土表不积水)和4个施氮水平(N0:0kg·hm-2,N1:126.0kg·hm-2,N2:157.5kg·hm-2,N3:210.0kg·hm-2)对水稻土渗滤液不同形态氮浓度变化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渗滤液的总氮浓度随水稻生育期推移呈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氮素淋失风险主要存在于水稻移栽后的前40d左右;在稻麦轮作制中,前作小麦明显提高后作水稻土壤渗滤液氮浓度;硝态氮(NO3--N)和可溶性有机氮(SON)是土壤渗滤液氮素的主要形态,铵态氮(NH4+-N)所占比例较低;水稻移栽后20~30d左右出现土壤渗滤液NO3--N高峰,在高峰期土壤渗滤液的NO3--N浓度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减氮25%处理(N2)相对于常规施氮量处理(N3)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并降低氮素淋失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模式 施氮水平 土壤渗滤液 硝态氮 可溶性有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在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叶片细胞水平的吸收积累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李廷强 杨肖娥 +1 位作者 卢玲丽 孟凡花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06-712,共7页
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锌在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叶片及叶片原生质体的吸收积累特征。结果表明,锌在东南景天叶片及叶片原生质体中的积累过程分为开始的快速吸收和随后的缓慢吸收两个阶段,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吸收的65Zn明显高于非超积... 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锌在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叶片及叶片原生质体的吸收积累特征。结果表明,锌在东南景天叶片及叶片原生质体中的积累过程分为开始的快速吸收和随后的缓慢吸收两个阶段,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吸收的65Zn明显高于非超积累生态型。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叶片及叶片原生质体吸收锌的浓度动力学均为平滑的非饱和曲线,可分为饱和部分和直线部分,其中饱和部分可以用Michaelis-Menten方程拟合。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的米氏常数(Km)差异不显著,而超积累生态型的最大吸收速率(Vmax)显著高于非超积累生态型。代谢抑制剂(CCCP)处理显著抑制了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叶片原生质体对锌的吸收。研究表明,在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叶片细胞膜上存在锌载体调控体系,能够促进锌跨叶细胞膜运输并储藏到液泡中,降低对细胞的毒害,是东南景天超积累锌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景天 原生质体 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免耕对不同质地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0
10
作者 龚冬琴 吕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9-246,共8页
以我国南方地区典型的单季水稻生产大田为研究对象,按土壤质地分为壤质和粘质两个系列,探讨不同质地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对连续免耕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在无秸秆覆盖条件下,随着免耕年限的增加,壤质和粘质稻田土壤的耕层均有紧实度... 以我国南方地区典型的单季水稻生产大田为研究对象,按土壤质地分为壤质和粘质两个系列,探讨不同质地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对连续免耕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在无秸秆覆盖条件下,随着免耕年限的增加,壤质和粘质稻田土壤的耕层均有紧实度提高的趋势,特别是粘质土壤,导致耕层变浅。与常年翻耕土壤相比,免耕6a后壤质水稻土0—20 cm土层的紧实度值平均增加了32%,而粘质的平均增加了90%。在相同免耕年限条件下粘质稻田土壤容重的增加也比壤质土壤的明显。壤质土壤0—10 cm土层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随免耕年限延长而提高,而在粘质土壤则显著降低。无论是壤质还是粘质土壤,连续免耕多年后土壤速效磷均在耕层(0—20 cm)富集,而速效钾则相反。总体而言,壤质水稻土对免耕的适宜性要优于粘质土壤;应根据土壤质地的不同选择性地实施免耕技术,并结合秸秆覆盖,以实现免耕稻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地 免耕 土壤理化性质 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型水稻及其低硅突变体中植硅体和植硅体碳的含量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楠 闫国超 +5 位作者 叶木军 樊小平 肖卓熙 陈好 彭苗 梁永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5-54,共10页
【目的】水稻是典型的富硅植物,植硅体沉积在水稻体内可封存有机碳。本文分析不同吸硅能力基因型水稻植硅体含量、形态、分布及其固碳特征,探究水稻植硅体固碳机理。【方法】盆栽试验在浙江大学玻璃房内进行。供试材料为水稻低硅突变体L... 【目的】水稻是典型的富硅植物,植硅体沉积在水稻体内可封存有机碳。本文分析不同吸硅能力基因型水稻植硅体含量、形态、分布及其固碳特征,探究水稻植硅体固碳机理。【方法】盆栽试验在浙江大学玻璃房内进行。供试材料为水稻低硅突变体Lsi1和Lsi2及其野生型,所有施肥和管理措施一致。于成熟期,取水稻地上部茎、叶、鞘样品,常规方法测定硅、植硅体、植硅体碳含量。【结果】1)不同基因型水稻体内硅含量、植硅体含量、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均表现为突变体显著低于其野生型,大小依次为Lsi1野生型> Lsi2野生型> Lsi2突变体> Lsi1突变体,Lsi1和Lsi2突变体水稻植硅体碳含量显著高于其野生型,大小依次为Lsi1突变体> Lsi2突变体> Lsi2野生型> Lsi1野生型。2)野生型水稻硅与植硅体含量为鞘>叶>茎,而突变体水稻硅与植硅体含量为叶>鞘>茎,水稻叶片中的植硅体碳与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最高,植硅体碳含量整体分布趋势为叶>茎>鞘,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整体变化趋势为叶>鞘>茎。3)水稻植硅体含量与硅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高吸硅的水稻植硅体含量高,且形成的植硅体比表面积小,表明植硅体含量及其形态受其遗传特性的影响。植硅体含量与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植硅体碳含量与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表明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除了受植硅体含量影响,还受植硅体所包裹的有机碳浓度影响。4) Lsi1及Lsi2野生型水稻生物量、植硅体储量、植硅体碳储量显著高于其突变体。【结论】具有高吸硅能力的野生型水稻与其突变体相比,生物量、硅、植硅体、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增加,分布不同,虽然植硅体碳含量降低,但植硅体碳储量增加。Lsi1及Lsi2野生型水稻比低硅突变体水稻具有更高的固碳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突变体 植硅体 植硅体碳 植硅体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研究草莓滴灌肥水耦合管理模式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冬梅 仲海洲 +1 位作者 石伟勇 冷明珠 《浙江农业科学》 2013年第3期259-263,共5页
以施肥强度、肥料品种、采摘日期为自变量,以草莓的糖酸比和还原性Vc含量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原理和响应面分析法,研究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草莓肥水耦合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肥水管理模式为,草莓从现蕾期到第1... 以施肥强度、肥料品种、采摘日期为自变量,以草莓的糖酸比和还原性Vc含量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原理和响应面分析法,研究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草莓肥水耦合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肥水管理模式为,草莓从现蕾期到第1轮花序挂果旺盛期滴灌施肥,15 d 1次,每次施入腐植酸有机肥(氮磷钾含量为8%,7%和13%)75 kg.hm-2、MgNO3.6H2O 1.5 kg.hm-2、CaNO3.4H2O 1.5 kg.hm-2、KNO33 kg.hm-2,稀释2倍,按照2%的吸肥比例滴灌20 min,2次之后,顺延10 d,施肥量减为原来的1/3再施1次。此模式下糖酸比和还原性Vc的实际值为3.25,0.441 2 mg.g-1,草莓的品质好,后期的生长能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肥水耦合 响应面 糖酸比 还原性V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钙钾镁肥对减氮后水果黄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奇伟 卢惠敏 +2 位作者 吴伊鑫 梁永超 彭红云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3-127,共5页
为减少氮肥施用和环境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研究减氮条件下硅钙钾镁肥对水果黄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两种水果黄瓜(“碧禧”和“夏之光”)为试验材料,在大棚中设置正常施氮和减施30%氮量2个氮水平下的8个处理,重复3次。采收后... 为减少氮肥施用和环境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研究减氮条件下硅钙钾镁肥对水果黄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两种水果黄瓜(“碧禧”和“夏之光”)为试验材料,在大棚中设置正常施氮和减施30%氮量2个氮水平下的8个处理,重复3次。采收后测定水果黄瓜果实的小区产量、计算氮肥利用率,测定土壤碱解氮和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施硅钙钾镁肥且减施30%氮肥量的两种水果黄瓜,其小区产量和硝酸盐含量均显著降低,小区产量最低为45.47 kg。但在施硅钙钾镁肥且减施30%氮肥量的处理组中,两种水果黄瓜的果实产量、氮肥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小区产量最高为61.75 kg,氮肥偏生产力最高为64.92 kg·kg^(-1);硝酸盐含量显著下降,最低为199.57 mg·kg^(-1)。施硅钙钾镁肥后,两种水果黄瓜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相似。综上,减少氮肥施用量时,硅钙钾镁肥能够促进水果黄瓜前中期的生长,提高水果黄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降低硝酸盐含量,同时缓解过量施氮引起的环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果黄瓜 减氮 硅钙钾镁肥 产量 硝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药减施条件下追施硅肥对水稻抗逆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伊鑫 黄奇伟 +2 位作者 叶木军 梁永超 彭红云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07-516,共10页
以‘浙优21’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设置正常施药(375 g/hm^(2)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D1)和减药(225 g/hm^(2)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D2)2种施药水平,每种施药水平含追施硅肥(750 kg/hm^(2),+Si)组和不追施硅肥(-Si)组,共4个处理组,... 以‘浙优21’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设置正常施药(375 g/hm^(2)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D1)和减药(225 g/hm^(2)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D2)2种施药水平,每种施药水平含追施硅肥(750 kg/hm^(2),+Si)组和不追施硅肥(-Si)组,共4个处理组,研究在这2种施药水平下追施硅肥对水稻抗逆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施药水平(D1)下,相较于不追施硅肥,追施硅肥的水稻基部第2节抗折力增大26.71%,倒伏指数降低13.29%,水稻穗颈瘟发病率降低15.37%,病情指数降低19.09%,水稻产量提高3.33%(P<0.05);在减药水平(D2)下,相较于不追施硅肥,追施硅肥的水稻基部第2节抗折力增大33.67%,倒伏指数降低14.04%,水稻穗颈瘟发病率降低28.98%,病情指数降低23.11%,水稻产量提高11.44%(P<0.05)。由此说明,在农药减施条件下,追施硅肥能降低水稻的倒伏指数和水稻穗颈瘟病情指数,增强水稻抗倒伏能力和抗水稻穗颈瘟能力,提高水稻产量。在不施硅肥情况下,减药使水稻减产;而在施硅肥情况下,减药与否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肥 农药减施 倒伏指数 水稻穗颈瘟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MITEs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俞朝 冯英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3期213-218,共6页
微小倒转重复转座因子(miniature inverted-repeat transposable elements;MITEs)是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非自主DNA因子,在基因组结构的进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文章综述了自MITEs在植物基因组中发现10多年来的研究进展,包括它们的特征、... 微小倒转重复转座因子(miniature inverted-repeat transposable elements;MITEs)是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非自主DNA因子,在基因组结构的进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文章综述了自MITEs在植物基因组中发现10多年来的研究进展,包括它们的特征、分类与应用,并探讨了植物MITEs研究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TE 转座因子 逆转座子 进化 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