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钛铁矿原位合成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吴一 尹传强 +2 位作者 邹正光 周浪 李晓敏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24,共4页
钛铁矿资源储量丰富,充分利用钛铁矿中的钛和铁来制备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是天然钛铁矿综合开发利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原位铝热、碳热还原法,以天然钛铁矿为主要原料,合成制备出了TiC-Al2O3/Fe陶瓷复合材料。研究了产物的物相、结构... 钛铁矿资源储量丰富,充分利用钛铁矿中的钛和铁来制备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是天然钛铁矿综合开发利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原位铝热、碳热还原法,以天然钛铁矿为主要原料,合成制备出了TiC-Al2O3/Fe陶瓷复合材料。研究了产物的物相、结构和性能,分析了铝热、碳热的反应过程。实验表明:反应产物主要为TiC相、Al2O3相和Fe相,还有少量Fe-Al相。大部分晶体颗粒尺寸约为3~5μm,分布较为均匀。金属添加剂改善了Fe对陶瓷相的润湿性,同时抑制了Al2O3和TiC间的高温化学反应,减少了气体的放出,界面结合得到了改善,促进了陶瓷材料的烧结致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陶瓷复合材料 钛铁矿原位 合成方法 放热反应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稀土金属间化合物晶体结构及高温晶格热膨胀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何维 《广西科学》 CAS 2015年第5期462-466,共5页
[目的]研究稀土-过渡族金属合金体系中的新稀土金属间化合物,挖掘稀土合金与化合物的新应用。[方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分析合金样品及其组成物相的成分,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研究和测定新金属间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及高温晶格热... [目的]研究稀土-过渡族金属合金体系中的新稀土金属间化合物,挖掘稀土合金与化合物的新应用。[方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分析合金样品及其组成物相的成分,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研究和测定新金属间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及高温晶格热膨胀性能,并对所研究的新金属间化合物的高温热膨胀性能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不同的合金元素可以形成结构类型相同的晶体结构,得到了部分新金属间化合物的晶格热膨胀系数,这些新稀土金属间化合物的平均晶格热膨胀系数在10^(-6)到10^(-5)数量级之间,它们的平均单胞体积热膨胀系数也在同一数量级。[结论]化学性质相近的合金元素可以相互替代形成同构型金属间化合物。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同构法可测定新化合物的晶体结构,该法适用于解析二元、三元乃至多元新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所研究的新稀土金属间化合物的热膨胀系数分别满足其各自所属晶系的热膨胀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化合物 X射线衍射 晶格热膨胀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金属间化合物YAl_0.27Ge_2的晶体结构
3
作者 农亮勤 秦平力 +4 位作者 陈业青 谢世标 曾令民 文国富 湛永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5-67,共3页
用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和Rietveld全谱图拟合法研究新金属间化合物YAl0.27Ge2的晶体结构,该化合物为正交晶系,空间群为Cmcm(No.63),a=0.411 49(2)nm,b=1.629 79(7)nm,c=0.395 22(2)nm,Z=4,Dx=6.054 g/cm3,为CeNiSi2结构类型。
关键词 晶体结构 X射线衍射 金属间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AlH4与Li3AlH6的成键特性及热力学稳定性 被引量:7
4
作者 梁初 黎光旭 +3 位作者 蓝志强 刘奕新 韦文楼 郭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86-690,共5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平面波赝势(PW-PP)方法,计算了LiAlH4分解反应中各个产物的晶胞参数、电子结构、生成焓和分解反应的反应焓.反应中各固态、气态物质的晶胞的结构优化后的晶格参数与相应的实验值均符合得较好.对LiAlH4与Li3A...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平面波赝势(PW-PP)方法,计算了LiAlH4分解反应中各个产物的晶胞参数、电子结构、生成焓和分解反应的反应焓.反应中各固态、气态物质的晶胞的结构优化后的晶格参数与相应的实验值均符合得较好.对LiAlH4与Li3AlH6的电子结构分析均表明,其中的Al—H键为共价键、Li—H键为离子键.对各分解反应的反应焓计算结果表明,(1)LiAlH4→1/3Li3AlH6+2/3Al+H2,(2)1/3Li3AlH6→LiH+1/3Al+1/2H2及(3)LiH+Al→LiAl+1/2H2均为吸热反应,298K时计算的反应焓分别为14.3、14.9与50.9kJ·mol-1,与相应的实验值符合得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Al-H络合物 电子结构 成键特征 热力学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Ni5(111)表面结构及吸氢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奕新 郑定山 +3 位作者 张怡 蒋龙 黎光旭 郭进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692-1698,共7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对贮氢合金LaNi5及LaNi5(111)表面的电子结构进行计算,对H原子在LaNi5(111)表面吸附模型进行构型优化。结果表明:LaNi5(111)表面驰豫结构La原子向外凸出,Ni原子向里收缩,凹凸不平的表面...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对贮氢合金LaNi5及LaNi5(111)表面的电子结构进行计算,对H原子在LaNi5(111)表面吸附模型进行构型优化。结果表明:LaNi5(111)表面驰豫结构La原子向外凸出,Ni原子向里收缩,凹凸不平的表面层增加表面原子与H原子的接触面积,表面层的有效体积约增大2.3%,有利于H原子向块体内扩散;表面层有净余的0.5个电子,有利于表面层上的电子转移到H原子上;H2分子解离成两个H原子后在LaNi5(111)表面的平衡稳定结构与氢化物LaNi5H7晶体相同位置的结构极为相似;阐述H2分子在LaNi5(111)表面的解离吸附机理,其反应活化能约为0.27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I5 电子结构 吸氢机理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纳米氧化铝复合薄膜的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赵斌 饶保林 《绝缘材料》 CAS 2005年第6期23-25,29,共4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聚酰亚胺/Al2O3纳米复合薄膜,通过测定胶液在贮存过程中粘度的变化研究了纳米复合胶液的贮存稳定性,采用热失重分析、拉伸强度和体积电阻率等测试方法研究了纳米复合薄膜的性能。结果表明,当Al2O3含量不大于14%时...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聚酰亚胺/Al2O3纳米复合薄膜,通过测定胶液在贮存过程中粘度的变化研究了纳米复合胶液的贮存稳定性,采用热失重分析、拉伸强度和体积电阻率等测试方法研究了纳米复合薄膜的性能。结果表明,当Al2O3含量不大于14%时,纳米Al2O3前驱体的存在对纳米复合胶液的贮存稳定性影响不大或基本上没有影响;与纯PI薄膜相比,Al2O3含量不大于5%时,纳米复合薄膜的表观分解温度、拉伸强度以及常态下的体积电阻率均有明显提高;纳米Al2O3的存在有利于改善高温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薄膜 氧化铝 纳米复合 溶胶-凝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Al-N-H系络合物贮氢反应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奕新 梁初 +3 位作者 蒋龙 黎光旭 韦文楼 郭进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8-113,共6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平面波赝势(PW-PP)方法,计算Li-Al-N-H系络合物贮氢反应中各个化合物的晶胞参数、电子结构、生成焓和贮氢反应的反应焓。结果表明:Li3AlN2的Li—N、Al—N键主要为离子键,LiNH2的N—H键主要为共价键,Li—N键...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平面波赝势(PW-PP)方法,计算Li-Al-N-H系络合物贮氢反应中各个化合物的晶胞参数、电子结构、生成焓和贮氢反应的反应焓。结果表明:Li3AlN2的Li—N、Al—N键主要为离子键,LiNH2的N—H键主要为共价键,Li—N键主要为离子键;298K时贮氢反应的反应焓计算值分别为-23.7和-55.3kJ/mol,与实验值均符合得较好;反应中各固态、气态物质的晶胞的结构优化后的晶格常数、键长与键角等与相应的实验值均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Al-N-H络合物 电子结构 反应焓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和C对Li-N-H络合氢化物储氢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刘奕新 杨书全 +3 位作者 张丹丹 黎光旭 韦文楼 郭进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13-816,共4页
利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了Li-N-H络合氢化物,并研究B、C作为催化剂对其储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iNH2、Li2NH为Li-N-H络合氢化物的主要储氢相,随B的加入,储氢相的非晶化程度提高.虽然B、C的添加均使储氢量下降,但n(B)∶n(C)=1∶2的混... 利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了Li-N-H络合氢化物,并研究B、C作为催化剂对其储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iNH2、Li2NH为Li-N-H络合氢化物的主要储氢相,随B的加入,储氢相的非晶化程度提高.虽然B、C的添加均使储氢量下降,但n(B)∶n(C)=1∶2的混合添加提高了有效储氢量,同时也提高吸放氢动力学性能;B的添加可有效降低可逆吸放氢温度,适当增加球磨时间,有利于提高可逆吸放氢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H络合氢化物 储氢性能 机械合金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Mn_2(110)表面结构及吸氢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9
作者 刘奕新 冉辉 +2 位作者 梁初 黎光旭 郭进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33-940,共8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平面波赝势(PW-PP)方法,研究了ZrMn_2(110)清洁表面结构和氢原子在表面的吸附.弛豫表面结构的计算结果表明表面结构的最表层为曲面,且表面结构的原子间隙变小.由1 Zr2Mn原子组成的空位是氢原子吸附在ZrMn_2(...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平面波赝势(PW-PP)方法,研究了ZrMn_2(110)清洁表面结构和氢原子在表面的吸附.弛豫表面结构的计算结果表明表面结构的最表层为曲面,且表面结构的原子间隙变小.由1 Zr2Mn原子组成的空位是氢原子吸附在ZrMn_2(110)表面的最佳吸附位,吸附能为3.352 eV,氢原子吸附后离表面的距离为1.140 A.Mulliken电荷布居分析表明吸附的氢原子与表面原子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接近氢原子的第一层原子与氢原子的相互作用.过渡态计算表明被吸附的氢原子进入表面内部需克服的最大势垒为1.033 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Mn2表面结构 电子结构 过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