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锥体束CT三维肝动脉造影在TACE术中判断原发性肝癌肿瘤供血动脉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3
1
作者 胡俊刚 王晓东 +3 位作者 朱旭 曹广 陈辉 杨仁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81-487,共7页
目的准确判断肿瘤供血动脉是实现肝癌超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基础。本研究探讨原发性肝癌TACE术中,锥体束CT三维肝动脉造影(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hepatic arteriography,CBCT-HA)对比DSA肝动脉造影(DSA-HA)在判断肿... 目的准确判断肿瘤供血动脉是实现肝癌超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基础。本研究探讨原发性肝癌TACE术中,锥体束CT三维肝动脉造影(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hepatic arteriography,CBCT-HA)对比DSA肝动脉造影(DSA-HA)在判断肿瘤供血动脉的价值。方法 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入组研究。术中分别进行DSA-HA、CBCT-HA、碘油-TACE(Lip-TACE)、碘油CBCT(LipCBCT)。2名有经验的介入科医师共同分析DSA-HA和CBCT-HA影像学资料,判断肿瘤供血动脉。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5个肿瘤通过金标准确定肿瘤供血动脉。DSA-HA确认肿瘤供血动脉(阳性)40个,其中真阳性32个,假阳性8个。CBCT-HA确认肿瘤供血动脉(阳性)72个,其中真阳性68个,假阳性4个。CBCT-HA对肿瘤供血动脉判断的灵敏度为68/75(90.7%),明显高于DSA-HA(32/75,42.7%)(P<0.001);阳性预测值(68/72,94.4%),亦高于后者(32/40,80.0%)(P=0.040)。结论 CBCT-HA对肝癌肿瘤供血动脉的判断明显优于传统DSA-HA,对超选择性TACE治疗有明显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肝动脉造影 DSA肝动脉造影 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2例胃癌肝转移化疗后进展的介入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刘鹏 朱旭 +5 位作者 杨仁杰 陈辉 徐海峰 高嵩 朱林忠 王晓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42-746,共5页
目的对肝动脉灌注化疗为主的介入治疗在胃癌肝转移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作为化疗后进展的二线治疗手段,介入治疗的实施注意事项及与预后相关因素。方法系统回顾2006年6月至2011年8月胃癌肝转移化疗后进展而进行介... 目的对肝动脉灌注化疗为主的介入治疗在胃癌肝转移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作为化疗后进展的二线治疗手段,介入治疗的实施注意事项及与预后相关因素。方法系统回顾2006年6月至2011年8月胃癌肝转移化疗后进展而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72例,收集介入治疗的方法、动脉灌注的化疗方案等具体资料,对定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定性资料则采用x^2检验,用Kaplan—Meier法估计生存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的比较,并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人组的胃癌肝转移患者介入治疗后中位无进展生存期5.0个月、中位生存期8.0个月,有效率40.3%(29/72),疾病控制率77.8%(56/72),与治疗效果相关的因素有肿瘤血供及染色情况、是否使用含OXA的化疗方案。在使用相同方案情况下,静脉化疗进展后的患者经介入治疗仍取得CR1例(3.8%,1/26).PR12例(46.2%,12,26),SD9例(34.6%,9/26)的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介入治疗胃癌肝转移的方法安全有效,但仍需进一步探究规范介入治疗的方法,以完善介入治疗在转移性肝癌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肝转移 肝动脉灌注化疗 回顾性研究 无进展生存期 总生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管狭窄及其介入治疗 被引量:16
3
作者 郭建海 杨仁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7-79,共3页
气管及其周围的多种病变可造成气管狭窄,后果严重,介入治疗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气管狭窄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内支架成形术和球囊扩张成形术已经成为治疗气管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法。
关键词 气管狭窄 支架 气囊扩张术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干扰素治疗是黑素瘤术后辅助治疗的首选方案(附450例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迟志宏 李思明 +3 位作者 盛锡楠 崔传亮 斯璐 郭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6-200,共5页
目的:回顾分析黑素瘤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资料,评价不同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对患者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7月我科就诊的450例Ⅰ至Ⅲ期恶性黑素瘤患者(来自全国28个省市,男239、女211... 目的:回顾分析黑素瘤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资料,评价不同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对患者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7月我科就诊的450例Ⅰ至Ⅲ期恶性黑素瘤患者(来自全国28个省市,男239、女211例,年龄12~85岁,中位年龄51岁)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治疗包括大剂量干扰素治疗(2 200万IU静注,每周5次,共4周;900万IU皮下注射,每周3次,共11个月)、化疗(方案以达卡巴嗪或替莫唑胺为主,也有联合顺铂、紫杉醇、长春新碱等药物的方案)、化疗联合放疗和单纯放疗(原发灶或淋巴结引流区域放疗,剂量40~60 Gy)等4个方案。结果:450例Ⅰ至Ⅲ期恶性黑素瘤患者,分别行原发病灶的局部切除、扩大切除或扩大切除联合区域淋巴结切除。术后184例患者未接受任何治疗、84例患者接受了化疗、25例患者接受了联合放化疗、2例患者接受了单纯放疗,该4组患者的中位DFS分别为13个月、20个月、29个月、23个月;而155例接受了大剂量干扰素治疗患者的中位DFS尚未达到。化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不良反应、骨髓抑制、肝功能损伤等;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白细胞降低、发热、乏力、转氨酶升高、厌食,其中白细胞降低以及转氨酶升高达3或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5%和10%;经对症处理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均恢复正常。结论:Ⅰ至Ⅲ期恶性黑素瘤患者的手术切除方式以及术后辅助治疗的方案对于患者的DFS极为重要,术后接受大剂量干扰素治疗延长恶性黑素瘤患者DFS的效果最好,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黑素瘤 辅助治疗 干扰素 无病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