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高校教师形象塑造的典型特征与策展路径
1
作者 张翔 黄诗宇 余应鸿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103,共8页
教育家精神作为引领和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集中体现在教师的精神风貌和行为实践之中。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不仅需要在行动上践行教育家精神,还需在形象上塑造和传播教育家画像。基于传播学视角,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所高... 教育家精神作为引领和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集中体现在教师的精神风貌和行为实践之中。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不仅需要在行动上践行教育家精神,还需在形象上塑造和传播教育家画像。基于传播学视角,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所高校的288篇有关教师形象的微信公众号推文进行分析发现,高校通过新媒体平台对教师形象塑造表现出多集中在男性工科教授这一特定群体、注重凸显其科学家形象、叙述视角不够多元、简化了教师专业形象的立体化呈现等典型特征。整体而言,新媒体平台一方面有助于打破公众媒介的话语垄断,通过新的符号生产实现高校教师形象的合法性书写和意义塑造;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教者”本色与“学者”特色出现错位,弱化了高校教师“教者”形象。因此,高校在应用新媒体平台型塑教师形象时,一要坚持“教育家精神”指引,系统打造高校教师立体而鲜活的“教者”形象;二要优化高校教师形象塑造途径,全面型塑高校教师群体画像;三要增强高校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有效提升高校教师形象宣传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画像 教师形象 教师队伍建设 新媒体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文静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34-38,共5页
“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达成,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内在精神成长动力,增强教师群体明德弘道的责任感,助推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关乎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达成,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内在精神成长动力,增强教师群体明德弘道的责任感,助推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关乎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教育家精神源于千千万万人民教师的共同缔造,是每一位教师默而存之、日用不知的价值观。教师追求教育家精神不需要任何条件,每一位教师都能做,而且当下就能做,践行教育家精神也没有唯一标准,而是每一位教师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自觉追求与表达。榜样教师引领示范,广大教师紧随其后,未来教师打好底色,全体教师齐心合德,共同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精神境界,外化为自觉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自觉追求 精神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统整的高校教师师德养成原理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1
3
作者 于泽元 邱德峰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15,共8页
师德是教师素养的核心,同时也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教师的自我统整理论能够对师德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对分析高校教师师德的养成原理及实践路径具有良好的价值潜能。基于自我统整的理论,高校教师师德的形成实际上是教师对... 师德是教师素养的核心,同时也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教师的自我统整理论能够对师德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对分析高校教师师德的养成原理及实践路径具有良好的价值潜能。基于自我统整的理论,高校教师师德的形成实际上是教师对自我层面、职业层面和环境层面的道德矛盾和分裂统整的结果。而要促进教师师德的养成,在具体的实践路径方面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强化统筹”,即“强化德性伦理和制度伦理的统筹,促进内在需求与外在要求的融合;强化教师‘重要他人’关系的统筹,以‘共同体’确保教师地位的平等性;强化理想角色与现实生活的统筹,允许教师接纳表达真实自我;强化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统筹,鼓励构建‘知行合一’的师德信念”,由此,教师才能够形成清晰稳定的道德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统整 教师师德 伦理 共同体 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师生关系与工作投入的纵向作用机制——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视角 被引量:1
4
作者 胡莹莹 杨一鸣 +1 位作者 张翠平 王文静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05,共14页
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双重视角,探讨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对工作投入的影响,以及师生关系的中介作用。采用情绪劳动问卷、师生关系问卷和工作投入量表对829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为期六个月的短期追踪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T1表层行为显著... 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双重视角,探讨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对工作投入的影响,以及师生关系的中介作用。采用情绪劳动问卷、师生关系问卷和工作投入量表对829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为期六个月的短期追踪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T1表层行为显著负向预测T2工作投入,T1深层行为和自然行为则无法显著预测T2工作投入,T1师生关系在T1表层行为与T2工作投入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而在T1深层行为、自然行为与T2工作投入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2)潜在剖面分析识别出4类不同的教师情绪劳动剖面,即自然展现组、低展现组、中等展现组和高展现组,其中自然展现组师生关系品质最佳,工作投入水平最高,并且各亚组分布受教师性别、是否班主任以及发展阶段等因素影响;(3)以自然展现组为参照组,T1师生关系在低展现组、中等展现组与T2工作投入之间分别具有完全中介和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为改善教师情绪劳动和提升教师工作投入的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助力教育的情感转向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劳动 工作投入 师生关系 中小学教师 潜在剖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默的中坚——基层青年公务员的特质审视、现实困境与自我重构 被引量:11
5
作者 邓磊 杨燕 何鑫兴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4-30,37,共8页
"中坚青年"是位于代际社会起承转合处的"中间"一代,也是体现主流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中坚"力量。从我国的社会结构来看,基层公务员自律自强的职业特质使其成为"中坚青年"的典型代表,但在公... "中坚青年"是位于代际社会起承转合处的"中间"一代,也是体现主流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中坚"力量。从我国的社会结构来看,基层公务员自律自强的职业特质使其成为"中坚青年"的典型代表,但在公共空间中也因矜持自守的话术范式而成为"沉默的中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背景下,新生代已成为最积极活跃的社会参与者,而资本引导下的消费主义正无孔不入地对公共价值和社会心理施以深层影响,并导致"丧""佛系""内卷"等亚文化在青年群体中泛滥,加剧了社会焦虑,削弱了奋斗意识。作为主流价值的承载者和守护者,基层青年公务员需要走出集体失语的困境,重新审视自我和社会的认同,通过提升具身认知、再造社会关系和转变叙事方式来完成自我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坚青年 基层公务员 自我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导学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指向与路径探寻--基于亚文化的视角 被引量:20
6
作者 陈恩伦 马健云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25,共8页
和谐有序的研究生导学关系事关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成效。亚文化视阈下的“师门”组织,成为研究生导学共生场域内独有的组织文化载体。当前,在研究生导学的交往实践环节,润养导学和谐共生的交往情怀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侵蚀... 和谐有序的研究生导学关系事关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成效。亚文化视阈下的“师门”组织,成为研究生导学共生场域内独有的组织文化载体。当前,在研究生导学的交往实践环节,润养导学和谐共生的交往情怀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侵蚀下发生了扭曲,责任缺失与评价失序造成导学关系紧张对峙、代际冲突与文化差异导致导学关系冷漠疏离、制度执行真空与师德伦理漠视加剧导学关系异化危机。基于此,重塑导学共生场域之“善态”规范秩序、培育导学共同体之“善意”交往情怀、营造导学共同体之“善性”文化氛围应成为建构新时代导学命运共同体的要旨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师 研究生 导学关系 师门 亚文化 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教师育人能力的生成逻辑与提升路径 被引量:18
7
作者 陈恩伦 金哲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8-25,共8页
提升高校教师育人能力,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育人能力从理念的反思力、方式的践行力以及手段的发展力三个维度,实现从单向度人转向人的全面发展、从单向控制转向交往互动和从... 提升高校教师育人能力,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育人能力从理念的反思力、方式的践行力以及手段的发展力三个维度,实现从单向度人转向人的全面发展、从单向控制转向交往互动和从关注结果转向重视过程的生成逻辑。然而,新时代高校教师育人理念“泛化”难以唤起教师自觉自省、育人关系“异化”加剧师生双向互动不良以及育人手段“物化”导致了过程与结果的背离等问题,阻碍了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进程。基于此,彰显育人时代使命,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师育人观;回归生活世界,营造师生交往与深度对话的育人共同体;提升育人效能,实现育人评价与育人教学的和合统一应成为高校教师育人能力提升的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人能力 生成逻辑 高校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归因与引导——基于“混合四因素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邹佩耘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5-112,共8页
本研究从社会、个人、教育、文化的统合视角探究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归因与引导问题,从社会演变因素、个人倾向因素、教育质量因素和文化意识因素四个维度提出“混合四因素模型”,并对76位25岁至40岁的高校青年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以... 本研究从社会、个人、教育、文化的统合视角探究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归因与引导问题,从社会演变因素、个人倾向因素、教育质量因素和文化意识因素四个维度提出“混合四因素模型”,并对76位25岁至40岁的高校青年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以检验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挖掘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本质,发现价值定力有助于解决该问题。提出从角色定位、岗位责任、职业信念和人文关怀等方面培育价值定力,以缓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 职业倦怠 价值定力 教育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色与重绘:大学学术评价市场化的逻辑审思与理性复归 被引量:4
9
作者 邓磊 邓鸿峰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1-50,共10页
自20世纪中期以来,资本市场深度介入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运行,由此促进了大学与产业之间的协同,改变了学术研究的评价机制。适当引入市场法则有利于根据社会需求调节科研重心、刺激成果产出和加强应用转化。但放任市场机制肆意蔓延却会破... 自20世纪中期以来,资本市场深度介入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运行,由此促进了大学与产业之间的协同,改变了学术研究的评价机制。适当引入市场法则有利于根据社会需求调节科研重心、刺激成果产出和加强应用转化。但放任市场机制肆意蔓延却会破坏学术的底层逻辑,甚至侵蚀大学的理性根基。在量化制度与功利主义的表里应和下,知识工具人与学术名利场现象频频出现,跟随式研究与快餐式发表大行其道,学者主体身份异化,大学理性精神失色。遵循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思维,大学的学术评价应守护理性根基,澄明价值旨归,祛魅符号暴力,重绘大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评价 市场逻辑 量化评价 理性根基 大学精神 价值旨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教师品格优势对工作投入的影响:职业使命感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7
10
作者 胡莹莹 刘一璇 +2 位作者 李娜 杨一鸣 王文静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0-87,共8页
保证教师有效的工作投入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62名中小学教师品格优势、职业使命感对工作投入的影响机制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品格优势和职业使命感能够联合解释中小学教师工作投入60.7%的变异量;中小... 保证教师有效的工作投入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62名中小学教师品格优势、职业使命感对工作投入的影响机制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品格优势和职业使命感能够联合解释中小学教师工作投入60.7%的变异量;中小学教师职业使命感在品格优势和工作投入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品格优势既可以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投入,也可以通过影响教师职业使命感进而影响其工作投入。根据研究结论,建议相关部门完善管理制度,落实相关政策,加强对教师的支持与保障;架构教师品格优势培训体系,达成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目标,助力各阶段教师的品格优势运用和职业使命担当,全面提升教师工作投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投入 品格优势 职业使命感 中小学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大学教师的学术责任精神及其培育 被引量:14
11
作者 陈亮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25,共10页
大学教师的学术责任精神是内化于心的学术契约,是其在学术角色认同与学术活动中自生自发形成的“必然无知”的约定俗成的伦理规范约定,主要包括学术信念、学术气质、学术交往与学术自律四种责任精神。然而,当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成为... 大学教师的学术责任精神是内化于心的学术契约,是其在学术角色认同与学术活动中自生自发形成的“必然无知”的约定俗成的伦理规范约定,主要包括学术信念、学术气质、学术交往与学术自律四种责任精神。然而,当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成为现代性社会的宰制力量后,“什么知识最有用”成为大学教师从事学术研究的“目标”,知识成了大学教师达致某种目的的工具,导致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精神陷入窘境。复燃凝聚教师共同体普遍共识的学术信念,养成良好学术习惯作用下的学术精神气质,搭建以理性交往为载体的学术交往共生机制,拓展以责任伦理为轴心的学术自我修复能力,应成为新时代培育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精神的核心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教师 学术责任精神 学术信念 学术气质 学术交往 学术自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自觉:课程价值生成的中国表达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杨士连 于泽元 边伟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2-38,共7页
从教育哲学角度看,文化自觉是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时代主题,也是赋予课程价值生成的时代心声。在多元文化博弈格局下,理性审视文化自觉的实然样态,发现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认同迷茫、文化信仰缺失和文化价值观错位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 从教育哲学角度看,文化自觉是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时代主题,也是赋予课程价值生成的时代心声。在多元文化博弈格局下,理性审视文化自觉的实然样态,发现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认同迷茫、文化信仰缺失和文化价值观错位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我国课程价值生成缺乏中国表达。当前,课程价值生成应从文化认同的内在机理上找准引领力,从文化信仰的实践策略上形成公信力,从文化会通的实践路径上构建共生力,全方位诠释课程价值生成的中国表达,以期增强课程改革的真正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表达 文化自觉 课程价值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