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段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特征分析
1
作者 杨有田 吴吉东 +1 位作者 许映军 郭进军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5-49,83,共6页
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是重要的防洪屏障,在发挥防洪、供水、发电和生态等综合效益的同时,面临复杂多变的自然灾害风险,通过分析该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特征,探讨了库坝群段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风险及其风险应对挑战。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库坝群... 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是重要的防洪屏障,在发挥防洪、供水、发电和生态等综合效益的同时,面临复杂多变的自然灾害风险,通过分析该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特征,探讨了库坝群段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风险及其风险应对挑战。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库坝群段的自然灾害呈现复合性和系统性特征,超强地震、巨型滑坡、超标准洪水等极端事件可能引发灾害链;防灾减灾面临多源动态风险识别不足、联合调度与应急响应机制待完善、气候变化适应性滞后等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坝群 梯级水库 多灾种风险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典型区域生态安全变化特征及情景模拟——以贵州省铜仁市为例
2
作者 杨恒 陶军 刘世梁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4-566,共13页
以贵州省铜仁市为研究对象,建立生态安全评价“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框架,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铜仁市生态安全系统仿真模型,开展2005—2020年铜仁市生态安全评估,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阐明铜仁市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设定自然增... 以贵州省铜仁市为研究对象,建立生态安全评价“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框架,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铜仁市生态安全系统仿真模型,开展2005—2020年铜仁市生态安全评估,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阐明铜仁市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设定自然增长型、可持续发展型和资源衰竭型三类情景,模拟铜仁市2020—2035年的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5—2015年,铜仁市平均生态安全指数增加14.34%,其中80%的区县生态安全指数呈上升趋势;2015—2020年,除万山区和江口县外,其它8个区县生态安全指数降低,铜仁市生态安全平均指数降低7.18%。(2)林业增加值和环保资金投入是铜仁市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城镇化水平、废水排放量是造成铜仁市生态安全指数下降的主要影响原因。(3)可持续发展情景下铜仁市生态安全上升,资源衰竭型情景下生态安全下降。该地区实施旅游城镇化策略、平衡资源开发与保护、开展生态环境修复等措施能够有针对性地应对未来不同发展情景下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动力学 生态安全 情景模拟 “压力-状态-响应”(P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能模拟的台风“摩羯”致灾危险性评价
3
作者 王振国 逯敬一 +6 位作者 康燈杰 费伟 冯旭光 高治国 杨小鹏 王少华 张化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8-446,共9页
近年来我国强台风频发,尤其是2411号超强台风“摩羯”对海南省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本文基于台风登陆期间台风风场的风能密度累积计算和对比分析,有效地识别了台风风灾的致灾危险性特征和规律.主要结论包括:1)2411号“... 近年来我国强台风频发,尤其是2411号超强台风“摩羯”对海南省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本文基于台风登陆期间台风风场的风能密度累积计算和对比分析,有效地识别了台风风灾的致灾危险性特征和规律.主要结论包括:1)2411号“摩羯”在海南岛上,>12级风的覆盖面积为1122 km^(2),>13级风的覆盖面积为630 km^(2),>14级风的覆盖面积为101 km^(2),重灾区主要位于文昌市、海口市;2)2411号“摩羯”台风风能整体高于1409号“威马逊”台风,文昌市地区“摩羯”台风风能总量超过“威马逊”台风13倍左右,约50万kJ;3)重灾区房屋倒塌、农业渔业损毁以及基础设施系统性功能受损,显示出此次台风风灾的复杂性和广泛性.气候变化背景下台风趋强趋频,建议基于台风风能估算结果提升抗风设计标准和基础设施韧性,尤其是农村住房、农业设施及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灾害 风能 致灾危险性 台风“摩羯” 巨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灾害应对措施下的北京道路拥堵时空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晓燕 杨赛霓 +4 位作者 汪伟平 周子滢 刘欢 焦振寰 石永国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5-191,共7页
暴雨灾害给城市正常运转带来了巨大挑战,道路交通由于直接暴露在户外、承载多种出行方式和海量刚需活动,需要重点关注与积极应对。该研究以北京五环内为研究区,使用精细的道路拥堵数据,从时空维度评价了2021年北京最大暴雨事件及多种应... 暴雨灾害给城市正常运转带来了巨大挑战,道路交通由于直接暴露在户外、承载多种出行方式和海量刚需活动,需要重点关注与积极应对。该研究以北京五环内为研究区,使用精细的道路拥堵数据,从时空维度评价了2021年北京最大暴雨事件及多种应对措施下的交通状况。结果表明:①道路拥堵在常态下具有鲜明的日际、周际规律,而降雨和应对措施会导致极其显著的变化;②拥堵变化的时间序列呈现对勾形态,即暴雨当日拥堵缓解,而前后日拥堵加重,体现了应对措施的阶段性效果;③城市内部的拥堵变化具有空间异质性,暴雨当日北部和东部地区的拥堵大幅缓解,而次日拥堵整体加重且高度聚集;④分时段分区域统计显示,早高峰和环线的拥堵变化最为强烈;⑤相关性分析识别了应对措施的有效作用对象,证实了众多行业部门对于暴雨预警的积极响应以及弹性上下班建议的执行成效。研究发现,暴雨应对措施在局部上有效减轻了交通压力,但伴随的拥堵转移现象需要在实施应对措施前被充分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应对 城市道路交通 弹性出行 多源数据 时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Vine Copula函数的台风灾害链“风-雨-潮”联合概率分布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子滢 杨赛霓 +2 位作者 刘晓燕 唐继婷 石永国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36-1046,共11页
现有台风灾害链研究大多采用高维对称Copula模型建立多个致灾因子的联合分布,对致灾因子之间非线性、非对称的复杂关联结构探究不足。文章以浙江岛屿城市舟山为例,通过C-VineCopula函数刻画当地台风灾害链“风-雨-潮”之间的复杂依赖关... 现有台风灾害链研究大多采用高维对称Copula模型建立多个致灾因子的联合分布,对致灾因子之间非线性、非对称的复杂关联结构探究不足。文章以浙江岛屿城市舟山为例,通过C-VineCopula函数刻画当地台风灾害链“风-雨-潮”之间的复杂依赖关系,利用1979—2018年逐日的最大持续风速、累积降雨量以及最大风暴增水数据估算三者的联合概率分布以及重现期。研究表明:1)风速与降雨量在常规数值区间(非极端情况)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最佳联合分布为Frank Copula;风速与风暴增水具有上尾依赖的特征,最佳联合分布为Gumbel Copula;2)降雨量分布在风速条件下显示2处峰值,风暴增水分布在风速条件下近似于均匀,两者之间的最佳联合分布为Gumbel Copula;3)以单变量100 a重现期为例,风速-降雨量与风速-风暴增水组合事件的二维联合重现期分别缩短至29和30 a,而风速-降雨量-风暴增水组合事件的三维联合重现期缩短至17 a。综上,C-VineCopula函数能准确有效地刻画台风灾害链“风-雨-潮”之间的复杂依赖关系,深化对于台风灾害链内在作用机制的理解,为台风灾害风险管理和工程设计提供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灾害链 联合概率分布 COPULA函数 C-Vine 舟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先验知识的甘肃省积石山震后损毁道路提取
6
作者 李佳欣 吴吉东 +3 位作者 吴玮 马大庆 许映军 彭如意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9-65,共7页
我国地震灾害严重,地震活动影响区域广、发生频次多、发生强度大。道路作为“生命线”起着物资输送、人员运送等重要作用,尤其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快速准确地获取道路损毁位置与程度,对及时疏通生命线和开展救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震后损... 我国地震灾害严重,地震活动影响区域广、发生频次多、发生强度大。道路作为“生命线”起着物资输送、人员运送等重要作用,尤其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快速准确地获取道路损毁位置与程度,对及时疏通生命线和开展救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震后损毁道路遥感识别中存在的阴影干扰强、断裂漏检率高、碎片化严重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OpenStreetMap(OSM)先验知识的损毁道路分层提取框架,并以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为典型案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通过构建“矢量约束-影像分割-拓扑修复-损毁检测”4层技术体系,实现了复杂地形区域损毁道路的快速定位,为提高救援速度和减少人员财产损失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损毁提取 变化检测 先验知识 地震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后向散射特性的SAR遥感水体提取
7
作者 彭如意 李佳欣 +2 位作者 吴吉东 许映军 王磊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3-168,共6页
基于阈值分割法在SAR遥感影像中提取水体是水灾遥感监测的常用方法,具有物理意义明确、运算复杂度低等优势。阈值确定是该类方法的关键,已有人工及自动阈值确定方法存在时效性差、水体分布适应能力弱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首先,从水体... 基于阈值分割法在SAR遥感影像中提取水体是水灾遥感监测的常用方法,具有物理意义明确、运算复杂度低等优势。阈值确定是该类方法的关键,已有人工及自动阈值确定方法存在时效性差、水体分布适应能力弱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首先,从水体微波散射特性的角度分析了基于SAR遥感影像提取水体时最佳分割阈值波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成像条件、极化方式、水面粗糙度和入射角等;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SAR成像条件与水体后向散射系数的回归模型,进而基于该模型提出一种自适应阈值分割法进行水体提取;最后,采用高分三号SAR遥感影像数据开展试验,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成像条件等因素的变化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提取精度可达94.8%。提取过程可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有效提升遥感水灾监测的精度和时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散射特性 阈值分割 水灾监测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群生活模式的房屋震毁致死率估计
8
作者 江雯 孟耀斌 +2 位作者 张东妮 张媛 吴佳馨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5-173,共9页
为提高突发性灾害中人员伤亡快速估计的精度,识别不同空间状态下人员死亡率的差异,基于村镇居民生活模式调查(HAPRRES)数据和由此建立的人群生活模式参数模型库,仿真估计2005—2018年我国13场地震发生时人员空间状态分布,优化获取地震... 为提高突发性灾害中人员伤亡快速估计的精度,识别不同空间状态下人员死亡率的差异,基于村镇居民生活模式调查(HAPRRES)数据和由此建立的人群生活模式参数模型库,仿真估计2005—2018年我国13场地震发生时人员空间状态分布,优化获取地震毁坏房屋内睡眠与清醒状态人员的死亡率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毁坏房屋中入睡者的死亡率(5.16‰)是清醒者死亡率(0.85‰)的6倍;土坯房毁坏时,入睡者的死亡率(1.60%)是清醒者死亡率(1.34‰)的11.9倍,而非土坯房毁坏时入睡者的死亡率(2.35‰)是清醒者死亡率(0.54‰)的4.3倍。文中获得的死亡率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群生活模式 地震 房屋损毁 死亡率 土坯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