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根癌农杆菌介导苜蓿体胚转化及转基因植株再生 被引量:10
1
作者 黎茵 黄学林 +2 位作者 肖洁凝 黄霞 李筱菊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9-81,85,共4页
用含质粒载体pCAMBIA2301(带有受CaMV35S启动子调控的GUS基因和nptⅡ基因)的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转化晋南苜蓿MedicagosativaL cv Jinnan的体胚组织,发现负压处理有利于提高转化频率(可达35%),3批共158个体胚切块的转化... 用含质粒载体pCAMBIA2301(带有受CaMV35S启动子调控的GUS基因和nptⅡ基因)的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转化晋南苜蓿MedicagosativaL cv Jinnan的体胚组织,发现负压处理有利于提高转化频率(可达35%),3批共158个体胚切块的转化实验共获得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再生植株15株,经组织化学染色和分子检测,证实GUS基因已整合到转化植株基因组中,在芽、叶片、叶柄和根等组织中均有表达,并在土壤栽培过程中保持稳定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Medicago SALIVA L 转化 农杆菌 体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蕉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的克隆、鉴定和表达分析(英文) 被引量:14
2
作者 陈雅平 陈云凤 +2 位作者 陈启助 黄霞 黄学林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21-427,共7页
为了研究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与大蕉(Musa ABB cv. Dongguandajiao)抗枯萎病的关系,利用 RT-PCR 和 RACE技术克隆了大蕉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全长 cDNA。此 cDNA 长 1 300 bp,包含一个长为 1 191 bp,编码 397 个氨基酸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 为了研究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与大蕉(Musa ABB cv. Dongguandajiao)抗枯萎病的关系,利用 RT-PCR 和 RACE技术克隆了大蕉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全长 cDNA。此 cDNA 长 1 300 bp,包含一个长为 1 191 bp,编码 397 个氨基酸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水稻 PAL 基因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 89%,将此基因命名为 M-PAL。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大蕉中存在一个包含 4-5 个 PAL基因的基因家族,将此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 pET32(a+)中,表达的蛋白质分子量大小与推导的相一致,并且表达的蛋白质表现出 PAL 酶活性。对接种香蕉枯萎病菌 4 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f. sp. cubense (FOC) race 4 )后大蕉叶片中 M-PAL基因的转录谱进行研究表明,在接种枯萎病菌后,M-PAL基因在叶片中的转录水平提高,因此推测 M-PAL基因的表达可能与香蕉枯萎病抗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蕉 苯丙氨酸解氨酶 枯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体形状对多吡啶铜(Ⅱ)配合物与DNA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2
3
作者 张黔玲 刘剑洪 +5 位作者 张培新 任祥忠 李翠华 洪伟良 刘建忠 计亮年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4-348,共5页
合成了一系列含有平面配体的Cu髤多吡啶配合物[Cu(IP)2]2+、[Cu(PIP)2]2+、[Cu(DPPZ)2]2+和[Cu(HPIP)2]2+,用吸收光谱、CD光谱和粘度等方法研究了这些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结果表明配体上的取代基及配体的平面性对这些四面体配... 合成了一系列含有平面配体的Cu髤多吡啶配合物[Cu(IP)2]2+、[Cu(PIP)2]2+、[Cu(DPPZ)2]2+和[Cu(HPIP)2]2+,用吸收光谱、CD光谱和粘度等方法研究了这些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结果表明配体上的取代基及配体的平面性对这些四面体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强弱产生一定的影响。[Cu(DPPZ)2]2+与DNA的结合较强,而[Cu(HPIP)2]2+与DNA的结合较弱。CD光谱显示配合物[Cu(DPPZ)2]2+、[Cu(PIP)2]2+和[Cu(HPIP)2]2+的加入会导致DNA的CD光谱减弱。而[Cu(IP)2]2+的加入则会使DNA的CD光谱增强。同时,[Cu(IP)2]2+与DNA结合后,还会引起一定程度的DNA构型转换,即DNA从B型转换成Z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配体 CD光谱 影响 作用 减弱 体形 铜(Ⅱ)配合物 吡啶 取代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萝卜抗冻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党权 刘兵 +2 位作者 范云 何炎明 王金发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1-55,共5页
以pET - 11a为载体构建了胡萝卜抗冻蛋白非融合表达的重组质粒 ,并在大肠杆菌菌株BL2 1(DE3,pLysS)中成功地进行了高效表达。表达的蛋白质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 ,相对分子质量为 36 80 0。经正交试验得到了优化的诱导表达条件。包涵体经... 以pET - 11a为载体构建了胡萝卜抗冻蛋白非融合表达的重组质粒 ,并在大肠杆菌菌株BL2 1(DE3,pLysS)中成功地进行了高效表达。表达的蛋白质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 ,相对分子质量为 36 80 0。经正交试验得到了优化的诱导表达条件。包涵体经各种缓冲液洗涤纯化、溶解、复性和超滤浓缩后 ,经SDS -PAGE电泳检测 ,纯度达单一带水平。生物学活性研究表明 ,重组表达的胡萝卜抗冻蛋白具有很强的热滞活性和提高细菌耐寒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萝卜Daucus carota var.sativa 抗冻蛋白 表达 包涵体 诱导 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海桑遗传多样性的ISSR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李海生 陈桂珠 施苏华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7-71,共5页
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分布于海南岛的海南海桑Sonneratiahainanensis4个种群共33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11条引物共扩增出166条带,其中142条具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5 54%。在种群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1... 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分布于海南岛的海南海桑Sonneratiahainanensis4个种群共33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11条引物共扩增出166条带,其中142条具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5 54%。在种群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14 46%~80 12%,平均为46 24%。期望杂合度、Shannon信息指数在物种水平上分别为:0 2329和0 3619;在种群水平上分别为0 1538和0 2317。依据Gst值,海南海桑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内的个体间占75 89%,24 11%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间。UPGMA聚类结果为来自文昌的2个天然种群聚为一类,东寨港引种栽培的2个人工种群聚为另一类。Mantel检验表明海南海桑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 05)。种群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海南海桑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与土壤总氮量、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 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海桑 SONNERATIA hainanensis ISSR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濒危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双核配合物的形成及荧光性质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黔玲 刘剑洪 +5 位作者 任祥忠 张培新 王芳 李翠华 刘建忠 计亮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805-1810,共6页
利用光谱学方法研究了[Ru(bpy)2TPPHZ]2+(TPPHZ=四吡啶[3,2-a:2′,3′-c:3″,2″-h:2,3-j]吩嗪)和[Ru(bpy)2ODHIP]2+(ODHIP=3,4-二羟基-咪唑并[4,5-f][1,10]邻菲咯啉)与Ni2+的配位情况及配位后的荧光性质变化,探讨了配合物与Ni2+配位形... 利用光谱学方法研究了[Ru(bpy)2TPPHZ]2+(TPPHZ=四吡啶[3,2-a:2′,3′-c:3″,2″-h:2,3-j]吩嗪)和[Ru(bpy)2ODHIP]2+(ODHIP=3,4-二羟基-咪唑并[4,5-f][1,10]邻菲咯啉)与Ni2+的配位情况及配位后的荧光性质变化,探讨了配合物与Ni2+配位形成双核配合物后与DNA的作用机制变化.结果表明,[Ru(bpy)2TPPHZ]2+和[Ru(bpy)2ODHIP]2+均可与Ni2+配位,形成双核配合物[Ru(bpy)2(TPPHZ)Ni]4+和[Ru(bpy)2(ODHIP)Ni]4+,配合物的荧光强度随着Ni2+浓度的增加而减弱.与DNA作用后,配合物仍可与Ni2+配位形成双核配合物,[Ru(bpy)2(TPPHZ)Ni]4+的荧光几乎完全消失,同时配合物与DNA保持插入模式作用,而配合物[Ru(bpy)2(ODHIP)Ni]4+与DNA的作用则由沟面结合改为插入结合,同时配合物的荧光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吡啶钌(Ⅱ)配合物 DNA NI^2+ 荧光 插入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树皮提取物的抗氧化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崔映宇 谢衡 +1 位作者 赖斐 王金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79-183,共5页
目的:研究马尾松树皮提取物(Pinus massoniana bark extract, PMBE)在体外不同介质中的抗氧化能力和清除活性氧自由基能力,测定不同浓度PMBE对体外培养的人体8种癌细胞株的作用。方法:用化学比色法测定PMBE体外的抗氧化和清除活性氧能力... 目的:研究马尾松树皮提取物(Pinus massoniana bark extract, PMBE)在体外不同介质中的抗氧化能力和清除活性氧自由基能力,测定不同浓度PMBE对体外培养的人体8种癌细胞株的作用。方法:用化学比色法测定PMBE体外的抗氧化和清除活性氧能力,并与天然抗氧化剂VC和VE进行比较;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easurement oftrititaed thymidine incorporation, MTT)测定PMBE对不同癌细胞株的体外作用。结果:PMBE在体外生理盐水条件下具有较强抗氧化和清除活性氧能力,其抗氧化能力稍弱于VC,约为VE的3.5倍,对不同癌细胞株的抑制浓度和抑制程度不同。结论: PMBE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和活性氧清除剂,具有抑癌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树皮提取物 抗氧化性 化学比色法 测定 癌细胞 PMB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抗冻蛋白及其高级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党权 谭晓风 +1 位作者 乌云塔娜 王金发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0-114,共5页
抗冻蛋白是一类能控制冰晶生长和抑制冰晶之间发生重结晶的蛋白质,并具有两种明显不同的活性——热滞活性和重结晶抑制活性.植物抗冻蛋白的抗冻特性是低热滞活性和高重结晶抑制活性.植物抗冻蛋白虽然在DNA和氨基酸水平上具有较大的差异... 抗冻蛋白是一类能控制冰晶生长和抑制冰晶之间发生重结晶的蛋白质,并具有两种明显不同的活性——热滞活性和重结晶抑制活性.植物抗冻蛋白的抗冻特性是低热滞活性和高重结晶抑制活性.植物抗冻蛋白虽然在DNA和氨基酸水平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几乎没有同源性,但却拥有相似的高级结构,冰晶结合位点也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且都可以通过“表面互补”模型较好地解释它们与冰晶之间的相互作用.全面介绍了植物抗冻蛋白的种类及特性,以及它们的高级结构和冰晶结合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抗冻蛋白 高级结构 冰晶结合位点 热滞 重结晶抑制 表面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Ⅱ)多吡啶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插入配体的形状对键合DNA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张黔玲 刘剑洪 +3 位作者 徐宏 任祥忠 刘建忠 计亮年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24,共4页
合成了 2个多吡啶过渡金属镍 (Ⅱ )配合物 [Ni(phen) 2 IP]2 + 和 [Ni(phen) 2 PIP]2 + ,利用质谱和元素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利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黏度测定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配合物与DNA... 合成了 2个多吡啶过渡金属镍 (Ⅱ )配合物 [Ni(phen) 2 IP]2 + 和 [Ni(phen) 2 PIP]2 + ,利用质谱和元素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利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黏度测定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配合物与DNA能够以插入模式作用 ,并且由于配合物中的插入配体IP和PIP的形状不同 ,从而使配合物与DNA的键合强弱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吡啶镍(Ⅱ)配合物 小牛胸腺DNA 插入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互补”模型——抗冻蛋白通用的分子机理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金发 张党权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7-22,共6页
抗冻蛋白(antifreezeprotein,AFPs)是一类能控制冰晶生长和抑制冰晶之间发生重结晶的蛋白质,能在结冰或亚结冰条件下保护生物体不受伤害。AFPs具有两种明显不同的活性———热滞活性和重结晶抑制活性。AFPs虽然在氨基酸序列、物种来源... 抗冻蛋白(antifreezeprotein,AFPs)是一类能控制冰晶生长和抑制冰晶之间发生重结晶的蛋白质,能在结冰或亚结冰条件下保护生物体不受伤害。AFPs具有两种明显不同的活性———热滞活性和重结晶抑制活性。AFPs虽然在氨基酸序列、物种来源和高级结构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但都能通过吸附作用与特定的冰晶表面相结合,从而表现出相应的抗冻活性。AFPs与冰晶结合的分子机理主要有"氢键结合"模型和"表面互补"模型,而后者具有更强的优势,已逐渐发展成AFPs通用性的分子机理。目前已测定或建模了三维结构的AFPs都能与冰晶的特定表面形成表面互补,但形成这种表面互补的各种作用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冻蛋白 表面互补 热滞 重结晶抑制 冰晶结合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性钌(Ⅱ)配合物对DNA的立体选择性断裂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芳 张黔玲 +5 位作者 刘剑洪 张培新 刘毅 任祥忠 刘建忠 计亮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001-2003,共3页
Two enantiomerically pure polypyridyl ruthenium(Ⅱ) complexes Δ- and Λ-[Ru(bpy) 2HPIP](PF 6) 2{HPIP=2-(2-hydroxyphenyl)imidazo[4,5-f][1,10]phenanthroline}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DNA-binding studies indi... Two enantiomerically pure polypyridyl ruthenium(Ⅱ) complexes Δ- and Λ-[Ru(bpy) 2HPIP](PF 6) 2{HPIP=2-(2-hydroxyphenyl)imidazo[4,5-f][1,10]phenanthroline}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DNA-binding studies indicated that both enantiomers bound to calf thymus DNA by intercalation, the Δ- enantiomer exhibited a stronger binding affinity than the Λ- enantiomer. Upon irradiation at 302 nm, both enantiomers were found to promote cleavage of plasmid pBR 322 DNA from the supercoiled form Ⅰ to the open circular form Ⅱ, but the Δ-enantiomer exhibited a higher cleaving efficiency for DNA due to the different binding affinities to DNA. The cleaving mechanisms for Δ- and Λ-[Ru(bpy) 2HPIP] 2+ were identical, the hydroxyl radical(OH ·) was likely to be the reactive specie responsible for the cleavage of plasmid pBR 322, and the photoreduction of Ru(Ⅱ) complex with concomitant hydroxide oxidation was the important step in the DNA cleavage re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性钌(Ⅱ)配合物 DNA 插入 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吡啶钴(Ⅲ)配合物与Zn^(2+)形成的新型“关-开”荧光探针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黔玲 刘剑洪 +4 位作者 任祥忠 李翠华 张培新 刘建忠 计亮年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85-889,共5页
The formation of heterobimetallic complex [Co(bpy)2(ODHIP)Zn]5+ by [Co(bpy)2ODHIP]3+ and Zn2+ was investigated. The luminescent property of complex was also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nonluminescent monom... The formation of heterobimetallic complex [Co(bpy)2(ODHIP)Zn]5+ by [Co(bpy)2ODHIP]3+ and Zn2+ was investigated. The luminescent property of complex was also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nonluminescent monometallic complex [Co(bpy)2ODHIP]3+ could coordinated with Zn2+ to form the luminescent heterobimetallic complex [Co(bpy)2(ODHIP)Zn]5+, the emission intensity increased as increasing the amounts of Zn2+. The luminescence became the strongest at the ratio of CZn / CCo of 1. After binding to DNA, [Co(bpy)2ODHIP]3+ must change its binding mode from partial intercalation to intercalation to make the peripheral coordination site on the ODHIP ligand accessible for Zn2+, the coordination occurred from the opposite side of helix with respect to the intercalated [Co(bpy)2ODHIP]3+, and the luminescent heterobimetallic complex [Co(bpy)2(ODHIP)Zn]5+ was formed. On the other hand, [Co(bpy)2(ODHIP)Zn]5+ bound to DNA by intercalation and situated the region of the intercalated [Co(bpy)2ODHIP]3+ between the base pairs of DNA, while the remained monometallic complex [Co(bpy)2ODHIP]3+ bound to DNA by partial interca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吡啶钴配合物 DNA ZN^2+ 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肖望 黄霞 魏岳荣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9-374,共6页
香蕉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世界第4大粮食作物和近5亿发展中国家人口的主要粮食,香蕉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但由于香蕉品种的高度不育性和多倍性,制约了用传统育种方法培育生产实践中所需抗病虫害新品种。通过... 香蕉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世界第4大粮食作物和近5亿发展中国家人口的主要粮食,香蕉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但由于香蕉品种的高度不育性和多倍性,制约了用传统育种方法培育生产实践中所需抗病虫害新品种。通过原生质体融合进行的体细胞杂交育种有望克服这些障碍。原生质体培养技术是细胞融合所必需的基础技术之一,自1984年首次进行香蕉原生质体分离研究以来,有关香蕉原生质体分离、培养和融合等方面的研究陆续开展,相继有超过10个品种成功获得再生植株,并且开始了体细胞杂交研究的探索。作者就香蕉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原生质体培养 原生质体融合 体细胞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六元大环双核铜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捷 周惠 +2 位作者 许软成 屈良鹄 计亮年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21-122,共2页
合成一个二十六元大环双核铜配合物Cu2 LCl4 ·3H2 O ,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表征了该化合物 ,利用紫外_可见光谱、荧光光谱研究了该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 ,光谱结果表明配合物以插入方式与DNA结合 ,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 合成一个二十六元大环双核铜配合物Cu2 LCl4 ·3H2 O ,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表征了该化合物 ,利用紫外_可见光谱、荧光光谱研究了该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 ,光谱结果表明配合物以插入方式与DNA结合 ,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显示此配合物在H2 O2 的存在下 ,对pUC18DNA具有较高的断裂效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六元大环双核铜配合物 DNA 紫外光谱 荧光淬灭 化学核酸酶 相互作用 断裂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海洋真菌Trichoderma sp.Q98合成产物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孟繁梅 艾云灿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4-125,共2页
海洋真菌Trichodermasp.Q98菌株有4个新颖特征:菌丝产生天然红色素;菌丝产生饱和脂肪酸(1 44%14:0;17 52%16:0)及不饱和脂肪酸(2 9%16:1△9,39 16%18:2△8,11,37 12%18:3△9,12,15);培养液含有2组多肽类物质(毛细管电泳迁移时间分别为5 ... 海洋真菌Trichodermasp.Q98菌株有4个新颖特征:菌丝产生天然红色素;菌丝产生饱和脂肪酸(1 44%14:0;17 52%16:0)及不饱和脂肪酸(2 9%16:1△9,39 16%18:2△8,11,37 12%18:3△9,12,15);培养液含有2组多肽类物质(毛细管电泳迁移时间分别为5 2min和10 6min);培养液原液对多重耐药性菌株EN(3)23(Apr,Cmr,Smr,Tetr,Eryr)具有强烈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真菌 天然色素 脂肪酸 多肽 抗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萝卜抗冻蛋白的快速与高效纯化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党权 谭晓风 +1 位作者 仲健 王金发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30,共4页
将胡萝卜抗冻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后,对获得的包涵体进行了初步的洗涤纯化.分别采用HPLC和N ativePAGE法对其进行最终的纯化.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能获得高度纯化的目的蛋白,而且耗时都很少.但N ative PAGE法更为经济,且可以同时进... 将胡萝卜抗冻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后,对获得的包涵体进行了初步的洗涤纯化.分别采用HPLC和N ativePAGE法对其进行最终的纯化.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能获得高度纯化的目的蛋白,而且耗时都很少.但N ative PAGE法更为经济,且可以同时进行多个样品的纯化,更适用于一般实验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萝卜 抗冻蛋白 纯化 NATIVE P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下胚轴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景雪 杜建中 +2 位作者 荣二花 李晓灿 孙毅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15,共4页
利用甘蓝型油菜下胚轴为外植体,对油菜农杆菌介导转化中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并由此建立了油菜下胚轴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研究发现,在农杆菌介导的油菜下胚轴转化中,较好的转化体系是:外植体在农杆菌侵染前进行3d的预培养。农... 利用甘蓝型油菜下胚轴为外植体,对油菜农杆菌介导转化中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并由此建立了油菜下胚轴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研究发现,在农杆菌介导的油菜下胚轴转化中,较好的转化体系是:外植体在农杆菌侵染前进行3d的预培养。农杆菌的浸染浓度为OD600=0.2~0.4。共培养时的pH值为5.2。在转化后的分化培养基中附加30μmol/LAgNO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胚轴 农杆菌介导法 农杆菌介导转化 遗传转化体系 甘蓝型油菜 分化培养基 外植体 预培养 pH值 共培养 mol 侵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离体培养过程中DNA甲基化变异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兆贵 黄学林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5-580,共6页
表观遗传变异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体重塑和RNA干涉等。DNA甲基化是一种最重要的表观遗传机制,在植物离体培养过程中广泛存在,本文对植物离体培养过程的DNA甲基化变异现象、影响因素及... 表观遗传变异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体重塑和RNA干涉等。DNA甲基化是一种最重要的表观遗传机制,在植物离体培养过程中广泛存在,本文对植物离体培养过程的DNA甲基化变异现象、影响因素及机理等情况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离体培养 表现遗传变异 DNA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壳藻内酯分子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19
作者 张擎 邓宁 +2 位作者 贺国安 刘红霞 唐小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5,共5页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体外肿瘤细胞株抑制试验,研究耳壳藻内酯合成过程中结构的衍化物和抗肿瘤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耳壳藻内酯对小鼠肝细胞癌(H22)、小鼠路易斯肺癌(LLC)、人宫颈癌(Hela)和人乳腺癌(MCF-7)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对...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体外肿瘤细胞株抑制试验,研究耳壳藻内酯合成过程中结构的衍化物和抗肿瘤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耳壳藻内酯对小鼠肝细胞癌(H22)、小鼠路易斯肺癌(LLC)、人宫颈癌(Hela)和人乳腺癌(MCF-7)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对正常小鼠胚成纤维(NIH3T3)和人肝细胞(L-02)的毒性较低。酮基内酯对各肿瘤细胞毒性差异较大,对上述正常细胞株的杀伤力也较大。体外结合DNA的研究表明,耳壳藻内酯芳香环上的羟基较酮基内酯上的酮基易于插入DNA分子中,造成DNA分子的断裂和解聚。标记代谢物前体掺入试验表明,耳壳藻内酯能够显著抑制DNA大分子的合成,阻滞肿瘤细胞的生长。推测耳壳藻内酯芳香环上的羟基是影响其抗肿瘤活性的主要官能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壳藻内酯 酮基内酯 细胞毒性 DNA断裂 DNA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素组合等在甘蓝型油菜下胚轴再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耿思宇 张姗姗 +1 位作者 徐培林 王景雪 《山西农业科学》 2019年第5期730-733,760,共5页
激素和基因型对油菜外植体的高效再生具有重要作用。试验以甘蓝型油菜湘油14号、湘油15号和Y03-211共3种油菜基因型为材料,对不同浓度组合的6-BA,NAA,GA3,AgNO3组成的18种培养基在下胚轴植株再生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以明确不同激素种类在... 激素和基因型对油菜外植体的高效再生具有重要作用。试验以甘蓝型油菜湘油14号、湘油15号和Y03-211共3种油菜基因型为材料,对不同浓度组合的6-BA,NAA,GA3,AgNO3组成的18种培养基在下胚轴植株再生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以明确不同激素种类在外植体再生中的作用,进而建立甘蓝型油菜下胚轴高效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8种培养基中,所有材料都能获得80%以上的出愈率。但是不同培养基下胚轴再生率差异显著,其中,6-BA对油菜下胚轴再生植株的分化是必需的;6-BA与GA3组合优于6-BA与NAA组合;在培养基其他成分相同的条件下,添加AgNO3能够明显提高正常芽苗分化率;不同品种的再生植株分化能力不同。油菜生根使用生长素NAA比使用IAA诱导或不使用植物激素诱导的生根效果更好。基因型、激素组合以及培养基中AgNO3的添加对再生植株的分化具有重要影响,其中,MS+2 mg/L 6-BA+0.5 mg/L GA3+20μmol/L AgNO3培养基最有利于诱导再生植株分化;MS+0.2 mg/L NAA培养基最有利于诱导再生芽苗生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下胚轴 诱导 分化 再生植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