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铬污染土壤动态浸出特征及对地下水影响的模拟 被引量:3
1
作者 庄钧懿 成一知 +7 位作者 侯一哲 刘玉兰 王锴 程莉蓉 丁爱中 纪智慧 徐巍 王承刚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2-281,共10页
以原长沙铬盐厂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动态淋溶试验,研究不同淋溶模式下土壤六价铬[Cr(Ⅵ)]淋出特征及其对地下水的影响。结果显示,淋溶流速会影响土柱中Cr(Ⅵ)达到解吸稳定所需要的时间,即在连续淋溶模式的高、中、低3种流速条件下,... 以原长沙铬盐厂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动态淋溶试验,研究不同淋溶模式下土壤六价铬[Cr(Ⅵ)]淋出特征及其对地下水的影响。结果显示,淋溶流速会影响土柱中Cr(Ⅵ)达到解吸稳定所需要的时间,即在连续淋溶模式的高、中、低3种流速条件下,达到平衡的时间分别为1、4、15 d,而间歇淋溶模式的Cr(Ⅵ)浸出效率略低于连续淋溶模式,这主要是受到土壤中孔隙水更新效率的控制。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5.6构建试验中Cr(Ⅵ)迁移的模型,计算连续、间歇2种淋溶模式下6种不同情景中Cr(Ⅵ)的质量浓度变化及累积浸出质量,结合模型计算与柱实验结果分析发现,当土壤中Cr(Ⅵ)质量分数达到二类用地筛选值(5.7 mg/kg)后,淋出液中Cr(Ⅵ)质量浓度仍为地下水Ⅴ类水标准(0.1 mg/L),此时淋出液中Cr(Ⅵ)质量浓度仍对地下水环境造成威胁;同一时间段内,间歇淋溶柱高流速情景下有最小淋出率(33.67%),连续淋溶柱高流速情景有最大浸出率(83.99%)。研究表明,在场地地下水污染治理过程中,需要考虑土壤修复标准对地下水的影响,即水土共治。研究成果可为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价铬 水土共治 地下水 柱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邹一飞 许明家 +6 位作者 丁爱中 金乃夫 杨凯 杨庆 朱宜 郑蕾 金喜来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41-2351,共11页
地下水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众多宝贵的服务,如水资源供给、水质净化、洪涝灾害调节等,其健康对于人类福祉至关重要。开展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不仅对揭示系统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且能为地下水资源保护与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介... 地下水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众多宝贵的服务,如水资源供给、水质净化、洪涝灾害调节等,其健康对于人类福祉至关重要。开展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不仅对揭示系统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且能为地下水资源保护与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介绍了地下水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所面临的威胁,梳理了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发展历程、方法、指标与流程框架。通过对比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总结了评价理论和方法中存在的科学问题,并对未来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①当前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主要有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生物指示法、证据权重法,其中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最有助于全面地了解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②当前研究中评价指标的选取缺少固定的标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限制了不同评价之间的可比性。③以往研究中所选取的指标可以分为理化指标、生态指标、社会指标3个方面,未来研究可以制定固定标准从上述三方面对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建议在未来的工作中增加地下水基础数据的采集频次和覆盖范围,并积极进行学科交叉,引入机器学习、大语言模型等技术,降低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主观性,实现评价的准确化、客观化、智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指标体系 生态指标 地下水微生物 地下水中水生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载体在环境污染与资源利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李玉霞 宋柳霆 +4 位作者 张雅琴 刘骐源 陈海洋 杨洁 左锐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30-1340,共11页
Fe在地表环境中的生物利用率极低,为了适应低铁环境,微生物和植物会分泌一种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铁载体来螯合环境中的Fe(Ⅲ),以满足自身生命活动需求。铁载体在地表环境中普遍存在,并广泛参与微生物、植物和环境中Fe的迁移和转化。系... Fe在地表环境中的生物利用率极低,为了适应低铁环境,微生物和植物会分泌一种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铁载体来螯合环境中的Fe(Ⅲ),以满足自身生命活动需求。铁载体在地表环境中普遍存在,并广泛参与微生物、植物和环境中Fe的迁移和转化。系统总结了铁载体的类型、检测方法以及其在矿物溶解、污染修复、植物促生和生物防治等领域的作用研究进展。结果表明:细菌、真菌、蓝细菌和植物均能产生不同类型铁载体,通过螯合作用从环境中摄取和竞争Fe;依据铁载体中特定的官能团,可采用生物方法和化学方法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铁载体可以加速铁硅酸盐矿物和铁氧化物/氢氧化物矿物溶解,推动地表环境中不同相态Fe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铁载体能够螯合多种重金属离子并促进有机污染物降解,修复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的土壤,维持土壤良好的生态功能和农业生产能力;铁载体还可以捕获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并抑制植物病原菌的繁殖,促进植物生长与产量提高,有效进行生物防治。最后,在综述研究的基础上展望了铁载体的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推动铁载体在环境地学领域的研究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利用铁 铁载体 污染修复 生物防治 矿物溶解 植物促生 重金属 有机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洋淀流域氮磷COD负荷估算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李悦昭 陈海洋 孙文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66-376,共11页
基于DEM数据,运用GIS工具划分子流域,并提取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等空间相关资料,通过文献调研和区域情况调查获取模型参数,建立白洋淀流域氮、磷、COD污染负荷模型,并进行污染源解析.结果表明:流域氮负荷为31815.47t/a,主要来自种植和土壤... 基于DEM数据,运用GIS工具划分子流域,并提取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等空间相关资料,通过文献调研和区域情况调查获取模型参数,建立白洋淀流域氮、磷、COD污染负荷模型,并进行污染源解析.结果表明:流域氮负荷为31815.47t/a,主要来自种植和土壤侵蚀,贡献率分别为26.52%和21.03%;磷负荷为3873.33t/a,主要来自土壤侵蚀和种植,贡献率分别为30.78%和25.80%;流域COD负荷为110728.52t/a,主要来自畜禽养殖和城镇污水,贡献率分别为43.47%和23.53%.总体分析表明,种植、畜禽养殖、土壤侵蚀和城镇污水是影响白洋淀流域氮、磷、COD污染物的主要来源,需优先施以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污染负荷 源解析 氮污染负荷 磷污染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