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知母药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管伟 王雨 +4 位作者 杨炳友 匡海学 隋垚鑫 刘思佟 刘艳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49-1161,共13页
目的:探究知母及其拆分组分对正常大鼠物质与能量代谢水平的影响,阐明其寒热药性归属以及中药性味的科学内涵。方法:将雄性斯泼累格·多雷(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知母水煎液组、多糖组、皂苷组、乙酸乙酯组、其余组... 目的:探究知母及其拆分组分对正常大鼠物质与能量代谢水平的影响,阐明其寒热药性归属以及中药性味的科学内涵。方法:将雄性斯泼累格·多雷(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知母水煎液组、多糖组、皂苷组、乙酸乙酯组、其余组,每组10只。每天上午9时给药,空白组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给药剂量为知母水煎液组2.16 g/kg、多糖组0.26 g/kg、皂苷组0.13 g/kg、乙酸乙酯组0.026 g/kg、其余组0.09 g/kg,连续给药21 d。对肝组织进行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研究,并对差异表达基因及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与物质及能量代谢相关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和蛋白,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蛋白质印迹法进行验证。结果:转录组学显示,水煎液、多糖、皂苷及其余组分能够显著降低丙酮酸激酶(Pklr)等基因的表达,抑制大鼠的丙酮酸代谢、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等能量代谢相关通路,从而抑制能量代谢,乙酸乙酯组分呈相反趋势;蛋白质组学显示,水煎液、多糖、皂苷及其余组分显著降低Pklr、苹果酸脱氢酶2(Mdh2)等蛋白的表达,显著抑制糖酵解、丙酮酸代谢等能量代谢相关通路,进而抑制能量代谢,乙酸乙酯组分与之相反;联合分析结果显示,丙酮酸代谢通路在知母及其拆分组分对大鼠能量代谢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论:知母水煎液、多糖、皂苷及其余组分抑制大鼠机体能量代谢,具有寒(凉)性;乙酸乙酯组分促进大鼠机体能量代谢,具有热(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母 寒热药性 物质代谢 能量代谢 转录组学 蛋白质组学 拆分组分 丙酮酸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火麻仁基原植物大麻中大麻素药理作用与开发应用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徐姣 孔令阳 +2 位作者 闫嵩 马伟 张树权 《耕作与栽培》 2024年第2期61-65,共5页
大麻主要栽培于我国西南、华南、东北等地区,拥有悠久的用药历史。大麻素是大麻特有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止痛、抗炎、抗血压、抗血栓、抗眩晕、抗癌、免疫调节、抗癫痫、抗焦虑及抗抑郁等药理作用。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大麻素在药物、食品... 大麻主要栽培于我国西南、华南、东北等地区,拥有悠久的用药历史。大麻素是大麻特有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止痛、抗炎、抗血压、抗血栓、抗眩晕、抗癌、免疫调节、抗癫痫、抗焦虑及抗抑郁等药理作用。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大麻素在药物、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现状,对其开发进行了阐述,旨在为大麻的药用资源开发及大麻新产品研发等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 大麻素 药理作用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参炮制历史沿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吴玮 李琛良 +2 位作者 孔令阳 刘秀波 徐姣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46-1253,共8页
党参是一种具有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等功效的中国传统补益类中药。清代以来,关于党参炮制方法的古代文献仅有少量记载;在历年各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多省市炮制规范则记载着米炒、麸炒、土炒、蜜炙、炒以及蒸制等多种方法,其中米... 党参是一种具有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等功效的中国传统补益类中药。清代以来,关于党参炮制方法的古代文献仅有少量记载;在历年各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多省市炮制规范则记载着米炒、麸炒、土炒、蜜炙、炒以及蒸制等多种方法,其中米炒党参作为主流品种在各个规范中占据主要地位,却缺乏统一标准。党参化学成分丰富,包括黄酮类、萜类、生物碱类、甾体类、烯炔类、木质素类以及糖类等,具备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抗氧化以及增强造血功能,对神经系统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当党参经炮制后,药理作用会随着化学成分的改变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参 炮制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历史沿革 米炒党参 综述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蓝靛果咀嚼片制备工艺及其药效学研究
4
作者 张玉滢 张欢 +3 位作者 邓桂军 张馨木 陆鹏慧 吕邵娃 《特产研究》 2025年第5期64-70,共7页
本研究以蓝靛果为原料制备一种咀嚼片,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评价其抗氧化和预防肝损伤的作用。分别以填充剂质量比、矫味剂添加量,润湿剂浓度为自变量,以感官评价作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建立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 本研究以蓝靛果为原料制备一种咀嚼片,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评价其抗氧化和预防肝损伤的作用。分别以填充剂质量比、矫味剂添加量,润湿剂浓度为自变量,以感官评价作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建立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通过检测血清ALT、AST、AKP水平及肝脏系数,评价其抗氧化和预防肝损伤的作用。最佳制备工艺为异麦芽酮糖醇,山梨糖醇混合物质量比2.8:1,矫味剂添加量为0.3 g,润湿剂浓度为90%。蓝靛果咀嚼片各剂量组显著降低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肝脏系数(P<0.05),并抑制血清ALT、AST、AKP水平升高(P<0.05)。通过响应面法优选的蓝靛果咀嚼片合理可行,对酒精引起的肝损伤小鼠的氧化水平具有一定的改善和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靛果 Box-Behnken响应面法 酒精性肝损伤 药效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风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5
作者 刘振强 周淑鑫 +9 位作者 周露瑶 林宇轩 刘爽 张倩 孙艳 陈庆山 张丽莉 匡海学 刘艳 杨炳友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7-216,共10页
为研究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地上部分的抗炎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硅胶、ODS等柱色谱方法以及高效液相技术对7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理化性质及1H-NMR、13C-NMR、MS等波谱学数据对所分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脂多... 为研究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地上部分的抗炎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硅胶、ODS等柱色谱方法以及高效液相技术对7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理化性质及1H-NMR、13C-NMR、MS等波谱学数据对所分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模型测定化合物对一氧化氮(NO)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1)从防风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姜糖脂A(1),(E)-2-己烯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2),(Z)-3-己烯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3),正己烷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4),sachalinoside B(5),5β,6α-dihydroxy-3β-(β-D-glucopyranosyloxy)-7-megastigmen-9-one(6),phenethyl-β-D-glucopyranoside(7),没食子酸乙酯(8),香草酸(9),蚱蜢酮(10),2-乙氧基-2-对羟基苯基乙醇(11),2-methoxy-2-(4′-hydroxyphenyl)ethanol(12),1,2,3,4,6-penta-O-gally-β-D-glucopyranose(13),(-)-当归棱子芹醇-2-O-β-D-呋喃芹菜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4),(9Z,12Z)-N-(2-hydroxyethyl)octadeca-9,12-dienamide(15)。其中,化合物1-5、7-10首次在伞形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15首次从防风属植物中发现。(2)对化合物1-15进行了体外抗炎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3、4、7、9、12、14对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NO释放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 地上部分 化学成分 提取分离 结构鉴定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鲜皮化学成分研究
6
作者 刘艳 温田田 +4 位作者 孙野 陈庆山 张丽莉 匡海学 杨炳友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2-821,共10页
目的研究白鲜皮化学成分。方法白鲜皮70%乙醇提取物采用HP-20大孔树脂、硅胶、MCI、ODS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3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芦丁(1)、芹菜素(2)、儿茶素(3)、... 目的研究白鲜皮化学成分。方法白鲜皮70%乙醇提取物采用HP-20大孔树脂、硅胶、MCI、ODS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3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芦丁(1)、芹菜素(2)、儿茶素(3)、橙皮素(4)、leonuriside A(5)、草夹竹桃苷(6)、2-methoxy-4-acetylphenol-O-α-rhamnopyranosyl-(1″-6′)-β-glucopyranoside(7)、香草酸(8)、没食子酸(9)、4-羟基苯甲酸(10)、苯甲酸(11)、involcranoside B(12)、苄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3)、bphenylethyl-rutinoside(14)、1-溴萘(15)、升麻素(16)、9(S),12(S),13(S)-trihydroxyoctadeca-10(E),15(Z)-dienoic acid(17)、methyl-9,12,13-trihydroxyoctadeca-10,15-dienoate(18)、7,8-dihydroxy-9,12(Z,Z)-octadecadienoic acid(19)、斑鸠菊酸(20)、9,10(erythro)-dihydroxy-11E-octadecadienoic acid methyl ester(21)、(7Z,9E,13Z)-11-hydroxyhexadeca-7,9,13-trienoic acid(22)、(7Z,10Z,14E,16Z,19Z)-13-hydroxydocosa-7,10,14,16,19-pentaenoic acid(23)、(9E)-8,11,12-trihydroxyoctadecenoic acid methyl ester(24)、n-hexanol-O-rutinoside(25)、己基β-槐苷(26)、3-pentyl 6′-(3-hydroxy-3-methylglutaryl)-β-D-glucopyranoside(27)、3-methylbut-3-enyl-6-O-β-D-gluc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28)、3-methyl-but-2-en-1-ylβ-D-glucopyranoside(29)、3-methylbutan-1-ol-β-D-glucopyranoside(30)、孕烯醇酮(31)、2-butoxytetrahydrofuran(32)、psydrin(33)。结论化合物2~4、8~13、15~16、25~28、32~33为首次从芸香科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鲜皮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岗梅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蔡家瀚 翁浪仁 +3 位作者 齐英 何子骥 沈志滨 王秋红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35,共12页
岗梅为冬青属植物梅叶冬青的干燥根及茎,是岭南凉茶的主要原料之一。其化学成分以三萜、酚酸、多糖、挥发油等为主,具有抗炎解热镇痛、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抗补体、抗溃疡、抗阿尔茨海默病等广泛药理作用,具有极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 岗梅为冬青属植物梅叶冬青的干燥根及茎,是岭南凉茶的主要原料之一。其化学成分以三萜、酚酸、多糖、挥发油等为主,具有抗炎解热镇痛、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抗补体、抗溃疡、抗阿尔茨海默病等广泛药理作用,具有极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然其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研究存在诸多不足。在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研究进行归纳概述的基础上,根据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理论,从成分特有性、变化性、有效性、可测性四个方面对岗梅的质量标志物进行分析与讨论,认为岗梅的三萜类和酚酸类成分可作为岗梅的质量标志物,以期为岗梅质量评价体系的规范与完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岗梅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质量控制 质量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炙法对中药化学成分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白浩东 张子东 +5 位作者 孙延平 祝明涛 张志宏 曾元宁 王秋红 匡海学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4-90,共7页
炙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炮制方法,通过对中药材进行加热处理,以改变其内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然而,不同的炙法、不同的中药材以及不同的炙制条件都可能对化学成分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阐明炙法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具体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炙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炮制方法,通过对中药材进行加热处理,以改变其内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然而,不同的炙法、不同的中药材以及不同的炙制条件都可能对化学成分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阐明炙法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具体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许多学者运用现代分析手段对该方法炮制后的中药化学成分变化进行了研究。根据炙法所使用的辅料不同,从盐炙、醋炙、酒炙、蜜炙、姜炙和油炙这六种炙法入手,对相关代表性药物的化学成分变化进行了综述,并与各位学者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炙法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和复杂性,显著性表现为:相关研究测定了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变化,结果显示,炮制后的中药其成分会发生量变和质变,进而增强中药的药理活性或改变药物的作用趋向;复杂性表现为:炮制后中药有效成分含量的增减机制没有得到科学解释,化学结构变化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旨在为炙法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为完善炙法炮制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炙法 中药 化学成分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类成分的提取和精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子璇 王知斌 +1 位作者 孙延平 匡海学 《特产研究》 2025年第1期156-160,共5页
人参是我国传统的中药,富含皂苷、多糖、挥发油、有机酸和氨基酸等活性成分,其中皂苷作为其主要活性成分,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人参皂苷的提取方法主要有回流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生物酶解法和微波辅助提取法等;... 人参是我国传统的中药,富含皂苷、多糖、挥发油、有机酸和氨基酸等活性成分,其中皂苷作为其主要活性成分,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人参皂苷的提取方法主要有回流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生物酶解法和微波辅助提取法等;精制通常用萃取法、沉淀法、膜分离法和色谱分离法等。各种方法均有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且提取和精制方法的不同会影响皂苷的种类与含量。本文主要综述人参皂苷类成分的提取和精制研究进展并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人参皂苷类成分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 人参皂苷 提取 精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茱萸醋调前后HPLC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静蕊 李兰霞 +3 位作者 高莹莹 李秀岩 王艳宏 杨志欣 《特产研究》 2025年第2期107-113,119,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吴茱萸醋调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试验采用HPLC建立10批不同产地吴茱萸水提物和醋水提物的指纹图谱,以共有峰峰面积为指标,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对二者进行分析比较,并通过含量测定分析主要差异成分。结果表明,吴茱萸水提物... 本研究旨在探讨吴茱萸醋调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试验采用HPLC建立10批不同产地吴茱萸水提物和醋水提物的指纹图谱,以共有峰峰面积为指标,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对二者进行分析比较,并通过含量测定分析主要差异成分。结果表明,吴茱萸水提物和醋水提物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45,均确立23个共有峰,指认出绿原酸、金丝桃苷、去氢吴茱萸碱、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6种主要成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吴茱萸水提物和醋水提物存在明显差异,经主成分分析提取出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93.124%,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筛选出F8(绿原酸)、F17(去氢吴茱萸碱)、F22(吴茱萸碱)等11个差异性标志物。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吴茱萸醋调均可促进6种主要成分的溶出,其中绿原酸、去氢吴茱萸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的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和含量测定结果初步阐明了吴茱萸醋调后药效增加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HPLC 化学模式识别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牵牛子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及药味归属研究 被引量:33
11
作者 孙延平 王艳宏 +4 位作者 杨炳友 葛广波 杨凌 王秋红 匡海学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12期1837-1846,1853,共11页
目的:依据牵牛子的性味临床主要功效与主治建立相应的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对牵牛子化学拆分组分开展中药性味药理学研究,探索牵牛子的不同药味与不同化学拆分组分间的相关性,确定各化学拆分组分药味的归属,阐明牵牛子药味物质基础,并为... 目的:依据牵牛子的性味临床主要功效与主治建立相应的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对牵牛子化学拆分组分开展中药性味药理学研究,探索牵牛子的不同药味与不同化学拆分组分间的相关性,确定各化学拆分组分药味的归属,阐明牵牛子药味物质基础,并为验证"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中药性(气)味科学内涵的新假说,采用与牵牛子性味功效相关的利尿、化痰、泻下通便、兴奋子宫、抗炎、免疫作用等复合药理学指标作为牵牛子性味药理学评价系统,对牵牛子性味拆分组分的生物学效应进行研究。探索牵牛子的不同药味与不同化学拆分组分间的相关性。根据药理学研究结果,采用文献研究,结合聚类分析,分别从传统中医药学研究方法和现代科学的角度对牵牛子拆分组分进行药味归属,阐明中药药味物质基础。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牵牛子多糖组分、脂肪油组分具有明显增加尿量、化痰、增加大肠推进率作用,其中多糖组分作用极为显著。酚酸组分、树脂苷组分具有促进胃排空、增加小肠推进率、抗炎、免疫增强、兴奋子宫作用,其中酚酸组分大多作用极为明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聚成2类进行分析,多糖组分、脂肪油组分为一类,主要与利尿、增加大鼠大肠推进率、化痰有关;酚酸组分、树脂苷组分为一类,主要对增加胃排空率、增加小肠推进率、抗炎、增强免疫、兴奋子宫有关。结论:分别从传统中医药学和现代科学的角度,对牵牛子的拆分组分进行了性味归属:牵牛子不是单药味中药,而是具有苦味和辛味的复合药味中药;牵牛子的苦味、辛味是可拆分的;牵牛子的利尿、增加大肠推进率、化痰作用可能是其苦味的功能体现,其物质基础是多糖组分、脂肪油组分;促进胃、小肠蠕动、抗炎、免疫增强作用、兴奋子宫的作用可能是其辛味的功能体现,其物质基础为酚酸组分、树脂苷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牛子 化学拆分组分 性味药理学 药味归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叶菊总黄酮部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初步药理作用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玉婕 王秋红 +3 位作者 肖洪彬 唐波 吕邵娃 匡海学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60-1163,共4页
目的研究线叶菊总黄酮部位的镇咳、祛痰、抗慢性支气管炎作用。方法小鼠氨水引咳法制造咳嗽模型,比较给药前后小鼠咳嗽潜伏期和3 min内的咳嗽次数;小鼠酚红排泄法研究线叶菊总黄酮部位对气道分泌液量的影响;烟熏法大鼠慢性支气管炎模型... 目的研究线叶菊总黄酮部位的镇咳、祛痰、抗慢性支气管炎作用。方法小鼠氨水引咳法制造咳嗽模型,比较给药前后小鼠咳嗽潜伏期和3 min内的咳嗽次数;小鼠酚红排泄法研究线叶菊总黄酮部位对气道分泌液量的影响;烟熏法大鼠慢性支气管炎模型,研究给药前后大鼠胸腺和脾脏的脏器系数、血清降钙素和血清IL-2值,并对支气管和肺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结构变化。结果线叶菊总黄酮部位低剂量组可以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明显减少单位时间内小鼠的咳嗽次数,但不能增加小鼠气道酚红的排泄量。线叶菊总黄酮部位高剂量组慢性支气管炎大鼠模型的胸腺系数、脾脏系数和IL-2值均大于模型组,降钙素值低于模型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其在降低降钙素的同时提高血清IL-2值,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光镜结果显示其能改善肺和气管的病理改变结果。结论线叶菊总黄酮部位具有镇咳作用,能够增强大鼠免疫系统功能,降低肺细胞的钙化,对慢性支气管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叶菊 慢性支气管炎 镇咳作用 祛痰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发酵黄芪对LPS诱导的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萍 王长福 +2 位作者 韩士林 匡海学 王秋红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64-1471,共8页
探究益生菌发酵黄芪(fermented Astragali Radix,F-As)与黄芪(Astragali Radix,As)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肠道细胞NCM-460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利用MTT法确定了LPS、As和F-As的工作浓度;分别检测并比较了... 探究益生菌发酵黄芪(fermented Astragali Radix,F-As)与黄芪(Astragali Radix,As)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肠道细胞NCM-460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利用MTT法确定了LPS、As和F-As的工作浓度;分别检测并比较了LPS组、As+LPS组和F-As+LPS组,细胞中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抗氧化相关基因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变化。与Con组相比,LPS组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增加(P<0.01),而细胞的存活率、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以及细胞中的抗氧化基因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而As+LPS组和F-As+LPS组,细胞中的ROS和MDA水平降低(P<0.01),细胞的存活率GSH、SOD、T-AOC以及抗氧化基因在转录和蛋白水平得到恢复(P<0.01),且与As+LPS组相比,F-As+LPS组恢复得更显著(P<0.05)。研究结果提示,As和F-As均可以通过激活抗氧化基因的表达,清除细胞内过多的ROS和MDA,从而对LPS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起到保护作用,且F-As优于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益生菌发酵 脂多糖 NCM-460细胞 氧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蒲公英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姜雪冰 王知斌 +3 位作者 孙延平 马悦 杨炳友 匡海学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87-1891,共5页
目的研究东北蒲公英Taraxacum ohwianum Kitam根的化学成分。方法东北蒲公英根80%甲醇提取物采用硅胶、ODS柱色谱、制备型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aricaf... 目的研究东北蒲公英Taraxacum ohwianum Kitam根的化学成分。方法东北蒲公英根80%甲醇提取物采用硅胶、ODS柱色谱、制备型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aricaffeolylide A(1)、迷迭香酸正丁酯(2)、3,4-O-二咖啡酰奎宁酸丁酯(3)、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基葡萄糖苷(4)、绿原酸丁酯(5)、sonchuside A(6)、14-O-β-D-glucosyl-11,13-dihydro-taraxinic acid(7)、1β,3β-dihydroxy-6β,11β,4α,5α,7αH-eudesum-12,6-olide-1-O-β-D-glucopyranoside(8)、肌苷(9)、1-(β-D-呋喃核糖基)-1 H-1,2,4-三唑啉酮(10)、9,10,13-三羟基十八碳-11-烯酸甲酯(11)、1-methyl-1,2,3,4-tetrahydro-β-carboline-3-carboxylic acid(12)、焦谷氨酸正丁酯(13)。结论化合物1~4、9、11~13为首次从蒲公英属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蒲公英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牵牛子药理作用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5
作者 钮婧杰 孙延平 +4 位作者 王秋红 杨炳友 姜海 王知斌 匡海学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201-204,共4页
牵牛子为旋花科植物,性寒,具有一定毒副作用。近十年来,已从牵牛子中提取分离出化学成分主要有酚酸类、树脂苷类、萜类、木脂素类等,并通过实验研究初步发现这些化学成分具有抗炎、介导细胞凋亡和自噬、促进骨细胞分化、兴奋子宫平滑肌... 牵牛子为旋花科植物,性寒,具有一定毒副作用。近十年来,已从牵牛子中提取分离出化学成分主要有酚酸类、树脂苷类、萜类、木脂素类等,并通过实验研究初步发现这些化学成分具有抗炎、介导细胞凋亡和自噬、促进骨细胞分化、兴奋子宫平滑肌、促进大肠推进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文章通过文献综述,从牵牛子的提取物、有效部位和组分、化学成分的新角度对牵牛子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总结和探讨,为牵牛子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牛子 药理活性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直肠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洋 许贵军 +2 位作者 苏发丽 张欢 吕邵娃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93-498,共6页
直肠给药作为中医传统外治方法之一,历史悠久,随着我国中医现代化的深入研究,中药直肠给药制剂在提高药效和稳定性等方面引起社会的关注。本文通过介绍中药直肠给药常用剂型并以“中成药”“栓剂”“直肠给药”“灌肠剂”等为关键词系... 直肠给药作为中医传统外治方法之一,历史悠久,随着我国中医现代化的深入研究,中药直肠给药制剂在提高药效和稳定性等方面引起社会的关注。本文通过介绍中药直肠给药常用剂型并以“中成药”“栓剂”“直肠给药”“灌肠剂”等为关键词系统检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国产药品数据库、药智数据库、CNKI近二十年来我国公开发表的关于中药直肠给药制剂研究的文献,整理NMPA批准上市中药品种的数量、剂型、用药说明及疾病种类,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中药直肠给药新制剂技术、生物药剂学等研究前景进行展望。结果发现,我国中药直肠给药制剂上市品种批准文号仅占国产药品的0.06%,种类较少,主要用于治疗肛肠疾病,占比65.38%。剂型主要以传统的栓剂、软膏剂为主,多用以清热燥湿、解毒止痛等为功效的药材,其中冰片占比最大。近年来有研究通过药动学、代谢组学等完善药物作用机制,明确药效物质,可为后期大规模临床试验提供充分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剂型 直肠给药 药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母及其药对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7
作者 张子东 白浩东 +2 位作者 曾元宁 匡海学 王秋红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8-101,共4页
知母作为一味中国传统中药,具有抗炎、降血糖、退热等药理作用,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且知母也常与黄柏、石膏、百合等药物以药对形式应用于临床。重点对知母的药理作用及常用知母药对的临床应用与药理作用进行综述,并对它们的作用机制进... 知母作为一味中国传统中药,具有抗炎、降血糖、退热等药理作用,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且知母也常与黄柏、石膏、百合等药物以药对形式应用于临床。重点对知母的药理作用及常用知母药对的临床应用与药理作用进行综述,并对它们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深入研究知母药对使用规律、配伍理论,为更好地开发利用知母药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母 药对 药理作用 配伍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中药作为饲料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8
作者 薛迎凤 张洪波 +3 位作者 郭鹏飞 徐默然 王佳涵 孟永海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110-113,共4页
发酵中药作为现代动物饲养业中具有"替抗"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饲料添加剂之一,可以调节动物肠道菌群、改善生长性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文章对发酵中药的原理、优点、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发酵中药作... 发酵中药作为现代动物饲养业中具有"替抗"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饲料添加剂之一,可以调节动物肠道菌群、改善生长性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文章对发酵中药的原理、优点、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发酵中药作为饲料添加剂更深入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中药 饲料添加剂 免疫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红素诱导人胰腺癌PANC-1细胞铁死亡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泽彦 李国东 +5 位作者 孙硕 张春云 黄鑫 王萍 贾思宇 杨清竹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2-1069,共8页
目的:探讨雷公藤红素(Cel)诱导的人胰腺癌PANC-1细胞铁死亡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PANC-1细胞,MTT法检测PANC-1细胞活力,分析数据并分组,根据药物对细胞活力抑制的计算结果,选择细胞存活率为50%的Cel剂量,以及高于细胞活力50%的Cel... 目的:探讨雷公藤红素(Cel)诱导的人胰腺癌PANC-1细胞铁死亡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PANC-1细胞,MTT法检测PANC-1细胞活力,分析数据并分组,根据药物对细胞活力抑制的计算结果,选择细胞存活率为50%的Cel剂量,以及高于细胞活力50%的Cel剂量进行后续实验;EdU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Cel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及荧光显微镜检测并观察细胞中脂质活性氧(ROS)水平的变化;丙二醛(MDA)试剂盒,谷胱甘肽(GSH)试剂盒以及亚铁离子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细胞中MDA,GSH以及Fe2+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表达;免疫共沉淀法检测GPX4蛋白的泛素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随着Cel药物浓度增大,PANC-1细胞活力,EdU阳性率及克隆形成数量逐渐降低(P<0.05,P<0.01);细胞中单独加入Cel后,细胞变圆,细胞活力降低,而细胞中联合加入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对细胞形态和活力没有显著影响,同时用Cel和Fer-1共处理对细胞形态和活力也没有显著影响;利用BODIPYTM 581/591 C11对细胞中脂质ROS染色后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变化,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中脂质ROS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ANC-1细胞中加入Cel作用后,细胞中绿色氧化态的脂质ROS荧光明显增加且脂质ROS水平明显增加,而细胞中同时加入Cel和Fer-1后,绿色荧光降低,脂质ROS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中加入Cel后,MDA及Fe2+水平增加,GSH水平降低;而在细胞中同时加入Cel和Fer-1之后细胞中MDA,Fe2+以及GSH水平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几乎一致。结论:Cel通过促进GPX4降解及泛素化诱导胰腺癌细胞铁死亡,抑制胰腺癌细胞的恶性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红素 胰腺癌 铁死亡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泛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酸和去氧胆酸抗惊厥作用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俊发 乔婷婷 +4 位作者 张志宏 叶仕高 陈洁欣 匡海学 王秋红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4-614,共11页
目的:探究胆汁酸单体化合物胆酸(cholic acid,CA)和去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DCA)的抗惊厥作用机制。方法:将3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丙戊酸钠组(sodium valproate/valproic acid,VPA,189 mg/kg)、CA组(60 mg/kg)和DC... 目的:探究胆汁酸单体化合物胆酸(cholic acid,CA)和去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DCA)的抗惊厥作用机制。方法:将3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丙戊酸钠组(sodium valproate/valproic acid,VPA,189 mg/kg)、CA组(60 mg/kg)和DCA组(60 mg/kg),每组9只,对照组及模型组为假给药,各给药组于造模前1 h预给药,连续给药16 d。采用(45.0±0.5)℃水浴建立惊厥大鼠模型,每隔1 d水浴1次,共计8次,观察记录模型组及各给药组大鼠惊厥发作时间、惊厥结束时间,对大鼠惊厥发作行为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检测大鼠血清及海马组织中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和IL-6含量及海马组织中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和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含量,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病理损伤。超高效液相色谱仪串联高分辨质谱技术对大鼠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惊厥潜伏期均显著延长,惊厥持续时间显著缩短(P均<0.001);VPA组和DCA组惊厥发作等级显著降低(P <0.001,P <0.01),C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和海马组织中TNF-α,IL-6和IL-1β含量均显著升高(P <0.001),海马组织中Glu和GABA含量均显著升高(P <0.001);与模型组相比,DCA组和VPA组各项生化指标水平均显著降低(P <0.001),而与模型组相比,除血清中IL-1β和海马组织IL-6的水平外,CA组其他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P <0.01)。海马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锥体细胞胞体紧缩,体积变小,染色加深,嗜碱性增强,胞质胞核分界不清;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形态得到明显改善。其中,DCA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形态与VPA组相近。血清代谢组学分析结果经过数据处理、文献及数据库比对,共鉴定出312个差异化合物。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共筛选出9个差异化合物;代谢通路富集结果显示,CA和DCA的抗惊厥作用主要涉及柠檬酸循环、氨基酸代谢和丁酸代谢通路。结论:CA和DCA对热性惊厥大鼠的行为学和生化指标等均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惊厥过程中的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和丁酸等短链脂肪酸代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酸 去氧胆酸 惊厥 代谢组学 代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