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个体人”到“公共人”——论道德教育如何培育人的公共品格 被引量:16
1
作者 叶飞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22,共7页
现代生活和现代教育在强化人的主体意识与自由个性的同时,也在不断削弱个体与他者、个体与共同体的紧密联结,加剧了学校教育中的竞争性个人主义、占有式学习方式,从而导致了孤独化、分裂化的"个体人"的产生。显然,"个体... 现代生活和现代教育在强化人的主体意识与自由个性的同时,也在不断削弱个体与他者、个体与共同体的紧密联结,加剧了学校教育中的竞争性个人主义、占有式学习方式,从而导致了孤独化、分裂化的"个体人"的产生。显然,"个体人"不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所需要的人格形态,而具有公共理性精神以及公共德性品质的"公共人"才是民主法治社会所需。因此,道德教育有必要承担起培育"公共人"的教育使命,在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同时,推动民主法治社会的建设。基于此,道德教育应开展公共理性的教育、公共价值的教育、公共精神的教育以及公共行动的教育,对人作为一种"公共存在"做出教育回应,实现"公共人"的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人 公共人 公共品格 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教育与“积极公民”的培育——从以赛亚·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谈起 被引量:7
2
作者 叶飞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47-54,共8页
以赛亚·伯林在两种自由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消极公民”和“积极公民”两种人格观念。“消极公民”倾向于将个体的自由和权利置于共同体之上,把捍卫个体的自由视为第一要务,这容易导致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分裂与疏离;而“积极公民... 以赛亚·伯林在两种自由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消极公民”和“积极公民”两种人格观念。“消极公民”倾向于将个体的自由和权利置于共同体之上,把捍卫个体的自由视为第一要务,这容易导致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分裂与疏离;而“积极公民”则更强调自由与责任、个体与社会的交融,主张个体在捍卫个人权利的同时也要勇于担当公共责任。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不论是从个体品格完善、学校德育改革还是从社会发展等角度而言,道德教育都有必要引导“积极公民”的培育,推动道德责任感和公共精神的发展。为此,道德教育应致力于建构课堂的公共生活空间,发展学校的民主共治理念,同时实现学校生活与社区生活的有效联结,从而培育学生的平等、合作、尊重、宽容等公共道德品质,使其成长为负责任的积极公民,在实现自我的品格完善的同时促进公共社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极公民 积极公民 公共德性 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育国家忠诚与构建人类情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双重使命 被引量:4
3
作者 叶飞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3,共12页
在民族国家发展与世界历史进程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回应国家发展和应对全球挑战的双重使命,彰显了本土化与全球化、国家视野与人类情怀的融合与张力。经由国家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国家利益关切的教育,最终走向国... 在民族国家发展与世界历史进程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回应国家发展和应对全球挑战的双重使命,彰显了本土化与全球化、国家视野与人类情怀的融合与张力。经由国家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国家利益关切的教育,最终走向国家忠诚、民族情感的教育,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要求;同时,促进世界视野和人类共同价值的培育,推动全球危机应对、人类共同繁荣视域下的人类情怀的发展,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主题。基于此,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坚持培育国家忠诚与构建人类情怀的目标导向,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共同价值为核心的价值内容创新,推进情智交融的爱国主义教学,探索知行合一的爱国主义实践,从而更好地培养兼具国家忠诚与人类情怀的时代新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教育 国家忠诚 人类情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路向 被引量:23
4
作者 郭元祥 叶飞 +2 位作者 刘志军 雷浩 王正青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8-80,共13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如何真正担负起并践履好这一使命任务,是摆在各领域面前的重大时代命题。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理应担负大任、大有作为。那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如何真正担负起并践履好这一使命任务,是摆在各领域面前的重大时代命题。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理应担负大任、大有作为。那么,究竟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准确理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并以此指引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实践的深入发展,这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亟待探究的关键性问题。我们邀约相关专家学者,聚焦基础教育,从中国式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特征与导向、德育现代化、评价现代化、监测现代化以及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他山之石等方面展开多角度探讨,组成专题笔谈刊发。我们希望以此引起更多专家学者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思考,不断激活并发挥教育现代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改革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基础教育现代化 德育现代化 思考与实践 中国式教育 时代命题 多角度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空间的“准公共领域”属性及其公民教育意蕴 被引量:21
5
作者 叶飞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16,共6页
学校空间是否具有"公共领域"的属性,目前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争论。按照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纯粹的"公共领域"是一个独立于国家领域、市场领域、家庭私人领域的中间领域,它具有完全的独立性、公益性、理性批判性... 学校空间是否具有"公共领域"的属性,目前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争论。按照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纯粹的"公共领域"是一个独立于国家领域、市场领域、家庭私人领域的中间领域,它具有完全的独立性、公益性、理性批判性以及协商对话性。显然,基于哈贝马斯的理论分析,学校空间并非纯粹的"公共领域",因为它与国家领域、市场领域、家庭私人领域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它只具备有限的独立性、公益性、理性批判性以及协商对话性。因此,我们只能把学校空间视为"准公共领域",而不是一个"纯公共领域"。为了更好地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学校生活空间需要不断建构自身的公共领域属性,发展和完善自由、平等、协商对话以及理性批判的特性,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公共理性、公共品德以及公共行动能力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 公民教育 公共领域 准公共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视域下的学校公民教育 被引量:13
6
作者 叶飞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2-57,共6页
"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当前获得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治理"理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治理权利的共享,引导教师与学生通过协商、对话、合作以及公民伙伴关系等方式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 "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当前获得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治理"理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治理权利的共享,引导教师与学生通过协商、对话、合作以及公民伙伴关系等方式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扩大和提升学校的公共利益,培育学生的更为健全的公民品质。因此,学校"治理"与公民教育之间所形成的是一种有机联结的关系,学校组织的治理型建构可以为公民教育提供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制度保障,而公民教育则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治理意识,提升他们的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从而推动学校治理的发展。基于"治理"理念而建构起来的公民教育,不再是灌输式、概念式的公民教育,而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的公民教育,它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使学生成长为治理型的公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 学校组织 公民 公民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态竞争的产生与化解--兼论学校教育如何面对现代人的身份焦虑 被引量:5
7
作者 章乐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14,64,共6页
竞争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学校教育中的竞争却出现了病态化的趋势,其表现为独领风骚才算赢、充满敌意、为了竞争而竞争,病态竞争会让儿童极度地恐惧失败,并变得冷漠与自私。学校教育对病态竞争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 竞争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学校教育中的竞争却出现了病态化的趋势,其表现为独领风骚才算赢、充满敌意、为了竞争而竞争,病态竞争会让儿童极度地恐惧失败,并变得冷漠与自私。学校教育对病态竞争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视分数为评价儿童的唯一标准、把考试的失败等同于儿童整个人的失败、并排斥"失败"的儿童是病态竞争产生的重要原因。病态竞争的产生还有深刻的社会根源,由于学校教育是现代人改变身份地位的最重要途径,因此,在身份焦虑的驱使下,现代人对学校教育给予极大的期望,结果使其沦为未来身份地位争夺的"角斗场"。在身份焦虑的背景下,体认身份地位争夺的限度,从追寻分数到追寻美德将是病态竞争的化解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态竞争 学校教育 身份焦虑 身份地位争夺的限度 追寻美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公民教育的公共生活策略 被引量:4
8
作者 叶飞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8-42,共5页
学校公民教育不仅要讲授和传递公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公共生活的空间,通过公共生活的交互性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当代社会在生活方式上已经逐渐从传统的"私己生活"向现代的"公共生活"... 学校公民教育不仅要讲授和传递公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公共生活的空间,通过公共生活的交互性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当代社会在生活方式上已经逐渐从传统的"私己生活"向现代的"公共生活"转型,这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生活实践的基础。学校公民教育应当依托于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型,为学生建构出公共生活的实践平台。在具体的教育策略上,学校公民教育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公共生活策略,主要包括学校领域内的民主管理策略、社团自治策略,以及学校领域之外的"小社区"生活策略和"大社会"生活策略等,来培育和锻炼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民行动能力,提升学校公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生活 私己生活 公民品质 学校公民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视域下公民教育的实践建构 被引量:3
9
作者 叶飞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2,共6页
"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当前获得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治理"理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治理权利的共享,引导教师与学生通过协商、对话、合作以及公民伙伴关系等方式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 "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当前获得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治理"理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治理权利的共享,引导教师与学生通过协商、对话、合作以及公民伙伴关系等方式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扩大和提升学校的公共利益,培育学生的更为健全的公民品质。因此,学校"治理"与公民教育之间所形成的是一种有机联结的关系,学校组织的治理型建构可以为公民教育提供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制度保障,而公民教育则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治理意识,提升他们的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从而推动学校治理的发展。基于"治理"理念而建构起来的公民教育,不再是灌输式、概念式的公民教育,而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的公民教育,它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使学生成长为治理型的公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 学校组织 公民 公民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教育治理现代化推进新时代公民的培育 被引量:2
10
作者 叶飞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8-35,共8页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核心要义是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等多层面的教育公共治理体系,实现教育的共治和善治的有机统一。它可以为新时代公民的培育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核心要义是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等多层面的教育公共治理体系,实现教育的共治和善治的有机统一。它可以为新时代公民的培育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观念基础和实践基础。基于教育治理现代化推进新时代公民的培育,需要继续加强教育治理的民主法治精神,开展民主法治之育;增进教育治理的理性对话及公共协商,开展公共理性之育;加强教育治理的核心价值导向,开展公共价值之育;推进教育治理实践机制的建构及实施,开展公共行动之育,最终更好地促进新时代公民的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治理 新时代公民 治理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生世界公民身份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建军 白旭娇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14年第1期85-103,84,202,共22页
世界公民是全球化时代对公民身份的新要求。处于全球化时代的中小学生,对世界公民身份的认同状况,直接关系着未来中国在世界中的发展。对全国10个省级行政区发放了1760份中小学生有效问卷,从世界公民知识、意识、道德、行为能力四个方面... 世界公民是全球化时代对公民身份的新要求。处于全球化时代的中小学生,对世界公民身份的认同状况,直接关系着未来中国在世界中的发展。对全国10个省级行政区发放了1760份中小学生有效问卷,从世界公民知识、意识、道德、行为能力四个方面,调查我国中小学生对世界公民身份认同的状况,并就性别、地区和学段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生对世界公民身份认同度较低,还没有养成与世界公民身份相符合的公民意识与道德,公民行为能力较为薄弱;在性别、地区、学段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尤其是地区间的差异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中小学生世界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生 世界公民身份认同 显著性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科尔伯格时代的道德心理学:审视与反思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云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5-102,共8页
后科尔伯格时代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并且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和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当前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在理论基础、方法论和德育实践等方面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应... 后科尔伯格时代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并且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和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当前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在理论基础、方法论和德育实践等方面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应强化理论思维,坚持系统论原则,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德育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心理学 反思 理论基础 方法论 德育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多中心治理:学校组织管理的善治之道 被引量:14
13
作者 叶飞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4期46-52,共7页
在政府的宏观管理下有序地推进学校组织的多中心合作共治,促进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已成为当前学校组织管理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多中心治理的理念主张学校组织管理要形成多元主体的公共参与和合作共治。这意味着,学校组织管理不仅要落实... 在政府的宏观管理下有序地推进学校组织的多中心合作共治,促进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已成为当前学校组织管理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多中心治理的理念主张学校组织管理要形成多元主体的公共参与和合作共治。这意味着,学校组织管理不仅要落实政府的宏观管理以及法律的规范性要求,还要满足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多元主体的公共诉求,推动多元主体之间的公共协商和民主对话。多中心治理有助于提升学校组织管理的平等之治、自由之治和公正之治,为学校“善治”奠定理念基础、制度基础和价值基础。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组织管理的多中心治理,有必要推进政府主导下的教育行政适度分权和依法行政,促进学校组织内部治理结构的民主参与和社团自治,并建构一种指向多元协商和合作共治的治理伙伴关系,从而实现学校组织管理的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中心治理 善治 治理伙伴关系 学校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控制”走向“治理”——基于“治理”理念的学校公共生活探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叶飞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45,共6页
随着当前教育领域中的公民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以"控制"为核心逻辑的学校公共生活模式遭受了愈来愈多的批判。在控制型的学校公共生活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是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灌输与被灌输的扭曲关系... 随着当前教育领域中的公民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以"控制"为核心逻辑的学校公共生活模式遭受了愈来愈多的批判。在控制型的学校公共生活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是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灌输与被灌输的扭曲关系,它违背了学校教育的公共价值取向,阻碍了学校教育的民主变革,限制了学生的公民品质发展。与控制模式不同,"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与实践模式,它致力于解构学校组织中的权威主义、技术理性、强制灌输、心灵隔离等弊病,使学校公共生活回归到公共性与民主性的轨道上来。"治理"赋予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和治理权利,鼓励学校生活中的公民伙伴关系,从而使学校和课堂成为一个民主治理的空间,提升和扩大学校组织的公共利益,稳固而持久地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 学校公共生活 控制 公民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利文人际精神分析理论的新解读 被引量:7
15
作者 郭本禹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6-96,共11页
沙利文是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和人际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他反对弗洛伊德强调个体的内部心理机制即由本能驱力决定的内部心灵的观点,转而强调人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人际关系或相互作用关系的观点。在他看来,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这种... 沙利文是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和人际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他反对弗洛伊德强调个体的内部心理机制即由本能驱力决定的内部心灵的观点,转而强调人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人际关系或相互作用关系的观点。在他看来,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表现为人际关系。他从人际关系的视角解释了人格含义、人格动态过程、人格结构、人格认知水平和人格发展各阶段。他认为个体的精神疾病主要是由不良人际关系造成的。他将精神病院视为人格成长的学校,将精神病学家视为人际关系的专家,将心理治疗视为教育。沙利文开创了精神分析和精神病学研究的社会文化方向,也对这两个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并通过他的中国学生对中国早期的精神分析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际精神分析 人际关系 人格 精神病 心理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割裂性评价”走向“融合性评价”--学校德育评价改革的基本路向探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叶飞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18,共7页
德育评价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的德育评价一直存在着从分裂的、静态的视角来看待学生道德发展的不良倾向,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生成性、整体性的道德主体人格来看待,这事实上导致了德育... 德育评价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的德育评价一直存在着从分裂的、静态的视角来看待学生道德发展的不良倾向,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生成性、整体性的道德主体人格来看待,这事实上导致了德育评价的“割裂性”困境。为了更好地解决此困境,德育评价应建构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融合性评价理念,以彰显评价的人本性、生成性和整体性;发展综合性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各项指标的有机融合和全面评价;构筑多样性的德育评价方法,以破除评价方法的单一性弊端;形成开放性的德育评价渠道,以建构线上线下、家校社的一体融合评价,从而发挥出德育评价的导向和促进功能,更好地落实新时代德育评价改革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评价 割裂性评价 融合性评价 评价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德育的衰落与消亡:从晚清到“五四”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叶飞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8-53,共6页
儒家德育的衰落史隐含于晚清到"五四"时期的这段历史陈迹之中。晚清的教育新政和学制改革虽然在主观上想要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以及封建统治秩序,但是客观的结果却是逐渐消解了儒家德育的制度基础;此后,民国初期的德育课程改... 儒家德育的衰落史隐含于晚清到"五四"时期的这段历史陈迹之中。晚清的教育新政和学制改革虽然在主观上想要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以及封建统治秩序,但是客观的结果却是逐渐消解了儒家德育的制度基础;此后,民国初期的德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层面上废除了"读经"和"修身"这两门课程,进而解构了儒家德育的课程基础;"五四"时期的德育革命则全面批判了儒家价值观,导致了儒家德育的价值基础的崩塌。通过对这段德育变迁史的考察与分析,可使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儒家价值观以及儒家德育的现代困境,从而促进我们对于近代德育变迁史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儒家德育 德育变革 制度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学史视域中的斯金纳乌托邦思想——以《瓦尔登湖第二》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本禹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8-105,共8页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受多种动因驱使,特别是为摆脱中年心理危机的困惑,在梭罗的《瓦尔登湖》、培根的《新亚特兰蒂斯》和莫尔的《乌托邦》中的传统乌托邦文学思想影响下,创作了世界畅销小说《瓦尔登湖第二》,旨在尝试着将其从动物实...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受多种动因驱使,特别是为摆脱中年心理危机的困惑,在梭罗的《瓦尔登湖》、培根的《新亚特兰蒂斯》和莫尔的《乌托邦》中的传统乌托邦文学思想影响下,创作了世界畅销小说《瓦尔登湖第二》,旨在尝试着将其从动物实验中提出的行为主义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运用于解决人类社会管理问题。全书以参观瓦尔登湖第二为主要线索,逐步深入展示了他的理想社会设计,表达了他对服饰、娱乐、用餐、工作、教育、家庭、医疗、美好生活、政治、宗教、自由等具体主题的看法。《瓦尔登湖第二》中的乌托邦思想,既激起了广泛实践尝试,也引发了深刻思想论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金纳 《瓦尔登湖第二》 行为主义 社会管理 乌托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的三种传统及其现代命运
19
作者 叶飞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0-76,共7页
儒家传统的内部结构具有多维性的特征。在以往的"一元分析框架"下,儒家传统往往被当作一个模糊的整体而遭受全面的否定或全面的肯定。这既违背了历史事实也违背了逻辑规律。因为,儒家传统的内部结构是多维、多层面的,不可能... 儒家传统的内部结构具有多维性的特征。在以往的"一元分析框架"下,儒家传统往往被当作一个模糊的整体而遭受全面的否定或全面的肯定。这既违背了历史事实也违背了逻辑规律。因为,儒家传统的内部结构是多维、多层面的,不可能以一概全地加以肯定或否定。我们在此所提出的"三维分析框架",主张从三个层面来解析儒家传统的内部结构:官方制度层的儒家传统、民间草根层的儒家传统和知识分子层的儒家传统。这三个层面的儒家传统由于其内涵、特性的显著差异,导致了它们在现代性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适应力和生命力,因而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儒家传统 三维分析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