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拉动城市发展的脉冲响应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杜小飞 郭建科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6-90,共5页
运用辽宁沿海经济带4个主要港口城市的港口吞吐量、GDP、工业总产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数据,综合运用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探讨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4个城市港口与城市发展间存在长期稳定的... 运用辽宁沿海经济带4个主要港口城市的港口吞吐量、GDP、工业总产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数据,综合运用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探讨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4个城市港口与城市发展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探讨了港口拉动城市发展的动力问题,在此基础上,将辽宁沿海经济带主要港口对城市发展的拉动效应分为3种类型:大连港属于工贸综合型港口,营口港属于工贸成长型港口,锦州港和丹东港属于波动型港口,进而分析了不同城市港口属于不同类型的原因。最后提出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口 城市 辽宁沿海经济带 脉冲响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韧性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盛 沈静 《绿色科技》 2022年第7期223-229,共7页
从“抵抗恢复-适应调整-创新转型”的研究框架构建海洋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TOPSIS法对环渤海17个沿海地级市的海洋经济韧性进行了测度,对其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测度了影响海洋经济韧性水平的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 从“抵抗恢复-适应调整-创新转型”的研究框架构建海洋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TOPSIS法对环渤海17个沿海地级市的海洋经济韧性进行了测度,对其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测度了影响海洋经济韧性水平的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韧性呈缓慢上升态势,整体呈向高水平迈进的趋势,各城市间相对差异有所扩大;对环渤海海洋经济韧性水平起主要作用的是适应调整能力,创新转型能力发展潜力较大;环渤海海洋经济韧性影响较大的是就业情况和沿海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因此,从改善城市经济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研扶持力度、人才吸引与培养4个方面入手,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海洋经济韧性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经济韧性 熵值-TOPSIS模型 障碍度模型 环渤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集聚水平测度 被引量:15
3
作者 韩增林 杨文毅 +1 位作者 郭建科 孙康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35-1144,共10页
以环渤海16个城市的临港石化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的EG指数和产业间协同集聚指数对其2003年和2013年的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测度其集聚效益,最后通过对比集聚类型、集聚程度和集聚效益对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的集聚... 以环渤海16个城市的临港石化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的EG指数和产业间协同集聚指数对其2003年和2013年的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测度其集聚效益,最后通过对比集聚类型、集聚程度和集聚效益对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的集聚水平进行综合评定。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EG指数取值的正负与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将集聚分为地理空间的"区域集聚"和市场空间的"规模集聚"。2003和2013年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以"区域集聚"类型为主。2 2003年和2013年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均为低度集聚,除了一些城市的集聚程度和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得到提高外,大部分城市都有所降低。3经过10 a的发展,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的空间相关性加强,集聚效益有所提高,但集聚对产业劳动生产率不存在稳定的正向空间影响。4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子产业集聚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石油加工、炼焦与核燃料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港石化产业 集聚水平 集聚类型 集聚效益 环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视角的沿海港口城市体系位序规模结构及耦合类型 被引量:19
4
作者 郭建科 吴陆陆 +1 位作者 李博 秦娅风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50-1061,共12页
运用位序规模法则,以2001—2015年中国47个主要港口城市为研究样本,探讨多功能视角的沿海港口城市体系位序规模特征及其层级结构,以航运物流为基础功能划分其多功能发展的耦合类型。研究表明:①2001—2015年,沿海港口城市体系中制造业... 运用位序规模法则,以2001—2015年中国47个主要港口城市为研究样本,探讨多功能视角的沿海港口城市体系位序规模特征及其层级结构,以航运物流为基础功能划分其多功能发展的耦合类型。研究表明:①2001—2015年,沿海港口城市体系中制造业功能位序规模分布的无标度区出现双分形结构,层级分割特征显现,其余功能则为单分形;从长期演化看,仅航运物流功能位序规模分布由集中化向均衡化发展,商贸功能、制造业功能(无标度区一)、现代服务功能和人口集散功能则处于集中化态势。②沿海港口城市体系层级结构由金字塔结构逐步向纺锤状结构过渡,普遍形成了全国性枢纽、区域性枢纽、区域性副中心、区域性节点与地方性节点5个层级。③从多功能耦合类型看,港口城市传统功能普遍超前而高端服务功能滞后,城市类功能提升速度较慢且趋于平缓,表明中国沿海港口城市多功能发展仍处于低水平,产业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④从不同层级港口城市来看,区域性枢纽城市、区域性副中心城市各功能均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区域性节点和地方性节点城市则仍处在工业和商贸等传统功能增长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口城市体系 位序规模分布 层级结构 耦合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