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唐时期“五经”学系统的内部调整与发展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培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9-123,共15页
自汉迄唐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五经"学系统内部有较大的调整与发展。首先,"五经"经传的地位有升有降,在《春秋》公羊学、《仪礼》地位明显下降的同时,《礼记》《左传》的地位显著上升,并最终跻身于"五经"... 自汉迄唐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五经"学系统内部有较大的调整与发展。首先,"五经"经传的地位有升有降,在《春秋》公羊学、《仪礼》地位明显下降的同时,《礼记》《左传》的地位显著上升,并最终跻身于"五经"的行列。其次,"五经"经传的传本大多从今文经变为古文经(或伪古文经),且由经书单行本变成了经传(注)合编本。再次,经书注解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西汉今文经的专经之学,到东汉古文经的兼综之学,再到南北朝的义疏之学,经历了从注"经书"到疏"经注"的转变,且注释的重点从侧重名物训诂发展到开始侧重义理。以上三个方面的调整与发展,为唐初孔颖达主持编纂《五经正义》确定"新五经"学,奠定了学术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九经""十二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突破了汉唐之间的"五经"学系统,这充分说明既有的"五经"学系统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经学研究面临新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经 今文经 古文经 义疏之学 五经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的“孔子问题”初论
2
作者 李福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90-97,共8页
荀子萦怀于心的思想问题乃是"圣人不得其位"的所谓"孔子问题",即荀子要在思想理论上解决"儒家的政教担纲者如何得势临民"的核心问题。这一思想归宿迫使荀子,按照思想逻辑必然要极力证明人性恶的观点,因此... 荀子萦怀于心的思想问题乃是"圣人不得其位"的所谓"孔子问题",即荀子要在思想理论上解决"儒家的政教担纲者如何得势临民"的核心问题。这一思想归宿迫使荀子,按照思想逻辑必然要极力证明人性恶的观点,因此,"性恶"并非仅仅是荀子面对的客观现实,更是他思想不得不预设的一种逻辑前提。荀子尊孔崇道,特别提出"隆礼"的主张,实是为了达到"象征意义上尊君而实际政治中任贤"的思想目的,亦即给"孔子问题"以一种现实、稳妥而长久的制度设计上的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孔子问题 礼义 从道不从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者礼义之大宗”命题的多维度考察
3
作者 丁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6-112,共7页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出“《春秋》者礼义之大宗”的著名命题。这一命题深刻而中肯地揭示了孔子作《春秋》的指导思想和《春秋》经的思想内涵都是以“礼”作为价值标准。南朝梁人皇侃强调礼在六经中的统摄地位说:“六经其教虽异,...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出“《春秋》者礼义之大宗”的著名命题。这一命题深刻而中肯地揭示了孔子作《春秋》的指导思想和《春秋》经的思想内涵都是以“礼”作为价值标准。南朝梁人皇侃强调礼在六经中的统摄地位说:“六经其教虽异,总以礼为本。”皇侃的这一论述与司马迁关于《春秋》为“礼义之大宗”的命题是相通的,有异曲同工之妙,非常明确而中肯地阐明了《春秋》经的主导思想就是礼。纵观历史上众多学者有关《春秋》经的论述,可知古今众多学者大都认可《春秋》经的指导思想或价值标准就是礼。汉代的“春秋决狱”,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汉代学界和政界依照《春秋》礼义精神进行的司法实践。宋人张大亨的《春秋五礼例宗》和元人吴澄的《春秋纂言》,把《春秋》所载各种事件按五礼分类编排。清人毛奇龄的《春秋毛氏传》则将《春秋》纪事分为二十二门类,并认为:“《春秋》二十二门皆典礼也。”凡此种种,均从一定维度上反映出《春秋》经纪事的指导思想就是“礼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春秋》 太史公 司马迁 礼义之大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