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道德知识的生产方式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余维武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6-54,共9页
人类道德生活中出现过如下几种主要的道德知识生产方式:"神定型"、"圣定型"、"权定型"以及"外推型"。这几种道德知识的生产方式都对人类的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当代民主多元... 人类道德生活中出现过如下几种主要的道德知识生产方式:"神定型"、"圣定型"、"权定型"以及"外推型"。这几种道德知识的生产方式都对人类的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当代民主多元社会中,"内生型"和"价值商谈型"应是民主多元社会中合理的道德知识生产机制,并应在此基础上建构学校道德教育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知识 生产方式 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向人的教化的美学人类学——赫尔巴特美学视角下的教育理论 被引量:3
2
作者 彭韬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98,共14页
赫尔巴特的美学思想在美学和教育学领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阐发,本文试图论证,赫尔巴特构建了一种美学人类学的视野,并将伦理学、教育学、文艺学等诸多领域的理论都纳入其中。这种美学人类学将以审美判断为核心的美学原理贯穿于有关人... 赫尔巴特的美学思想在美学和教育学领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阐发,本文试图论证,赫尔巴特构建了一种美学人类学的视野,并将伦理学、教育学、文艺学等诸多领域的理论都纳入其中。这种美学人类学将以审美判断为核心的美学原理贯穿于有关人类实践的各方面基本问题中,尤其显示出“伦理学的兴趣”,他将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建立在美学的原理之上,提出了一种美德融通的机制,并将其最终指向了人的教化(Bildung)。以人的教化为目的的教育行动必须沿着审美的道路才能促成道德性格的形成,这也是教学和训育具有教育性的前提条件。在这样的美学人类学视野中理解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才能充分彰显其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巴特 审美判断 美学人类学 教化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成熟”:理解康德教育理论的一个视角
3
作者 彭韬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3,45,共10页
在康德关于启蒙的观点中,人需要两次走出不成熟——第一次是走出自然的不成熟,第二次是走出自己造成的不成熟。走出自己造成的不成熟并不意味着达到成熟,而是意味着开始迈向成熟,迈向成熟需要三个条件。以迈向成熟为视角可以重新诠释康... 在康德关于启蒙的观点中,人需要两次走出不成熟——第一次是走出自然的不成熟,第二次是走出自己造成的不成熟。走出自己造成的不成熟并不意味着达到成熟,而是意味着开始迈向成熟,迈向成熟需要三个条件。以迈向成熟为视角可以重新诠释康德教育思想。在康德的视域中,教育的使命在于使受教育者达到“教育上的成熟”,即支持受教育者走出自然的不成熟状态、达到自然的成熟,且避免陷入自己造成的不成熟,使其有能力自己迈向行动和政治的成熟。教育上的成熟既是教育的使命所在,也界定了教育的界限。教育无法制造成熟的人,也无法从高于现实社会的层次来改变社会。教育与政治只能在相互关系中推动人类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启蒙 迈向成熟 教育与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教育学史论 被引量:17
4
作者 刘晓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3-120,共8页
卢梭自然教育学的诞生标志着现代教育学的诞生。从卢梭以来的一切教育改革家都坚守卢梭自然教育学的立场。卢梭自然教育学并非资产阶级的专利,前苏联时期社会主义学者维果茨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便具有卢梭的气息。卢梭自然教育... 卢梭自然教育学的诞生标志着现代教育学的诞生。从卢梭以来的一切教育改革家都坚守卢梭自然教育学的立场。卢梭自然教育学并非资产阶级的专利,前苏联时期社会主义学者维果茨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便具有卢梭的气息。卢梭自然教育学有其西方的思想先驱,在古代中国亦能寻得丰厚的相似的思想资源。中国的现代教育学建设可扎根于深厚的中国古代思想资源,并与西方现代教育学相互会通、相互支援、相互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梭 天性 自然教育 自然法 教育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民教育课程及其设计 被引量:20
5
作者 冯建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4,共6页
公民教育课程是学校实施公民教育的主要形式。公民教育课程是帮助学生认识公民自身的权利、义务,以及公民与他人、社会、国家和全球关系,使他们成为一个负责任公民的课程领域,具有综合性、价值性、生活性和实践性。我们依据公民的多元... 公民教育课程是学校实施公民教育的主要形式。公民教育课程是帮助学生认识公民自身的权利、义务,以及公民与他人、社会、国家和全球关系,使他们成为一个负责任公民的课程领域,具有综合性、价值性、生活性和实践性。我们依据公民的多元身份——个体公民、国家公民、社会公民和全球公民,确立了公民教育的目标和公民教育的内容,并提出了公民教育课程设计的三种形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生活隐性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身份 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鲁洁先生教育人学思想的三维构成 被引量:5
6
作者 章乐 高德胜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2022年第1期151-159,共9页
教育人学思想是鲁洁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教育理论的宝贵财富。人的超越性是教育人学思想的人性假设,它源于马克思的人之二重性假设,基于这一假设,教育要培养人之超越性,更要坚持自身的超越性。道德的追寻是教育人学思想的价值追... 教育人学思想是鲁洁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教育理论的宝贵财富。人的超越性是教育人学思想的人性假设,它源于马克思的人之二重性假设,基于这一假设,教育要培养人之超越性,更要坚持自身的超越性。道德的追寻是教育人学思想的价值追求,因为人之超越的过程也是人之意义的实现过程,作为成人之道的道德为意义的实现指明了方向,相应地,这种指向“成人”的德育是充满魅力的,在人之卓越的实现中,德育也具有了一种享用功能。生活的回归是教育人学思想的实践要求,因为道德是在人的生活之中不断建构的。21世纪以来,鲁洁先生基于知识人和知识论德育的反思建构了生活论德育,并在德育新课程中进行了“回归儿童生活”的实践探索,彰显了教育人学思想的儿童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洁 教育人学 德育 道德追寻 回归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 被引量:11
7
作者 冯建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9-96,共8页
公民是当代中国人转型的目标,公民教育也因此成为当代教育转型的必然走向。公民是公共生活中的互主体,主体间性连接着公民个人主体性和公共性,是公民的核心品质。当代社会的发展,使公民具有多元的身份。致力于培养公民的公民教育,必须... 公民是当代中国人转型的目标,公民教育也因此成为当代教育转型的必然走向。公民是公共生活中的互主体,主体间性连接着公民个人主体性和公共性,是公民的核心品质。当代社会的发展,使公民具有多元的身份。致力于培养公民的公民教育,必须超越狭隘的德育意义,指向多元公民身份的认同。当然,公民的培养,不能只依靠公民教育,必须与民主制度建设同步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转型 主体间性 多元公民身份 公民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重建我们时代的高等教育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建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5-92,共8页
我们时代最大的挑战是创新。为了满足对于创新的期待,我们时代的高等教育在以论文发表为目的的科学研究中越陷越深。其结果,作为思想中心的大学逐渐被作为知识工厂或科学重镇的大学所取代。重建我们时代的高等教育要从大学之用转向大学... 我们时代最大的挑战是创新。为了满足对于创新的期待,我们时代的高等教育在以论文发表为目的的科学研究中越陷越深。其结果,作为思想中心的大学逐渐被作为知识工厂或科学重镇的大学所取代。重建我们时代的高等教育要从大学之用转向大学之思,重申大学的制度含义,重建高等教育的合法性,以思想创作孵化创新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学 制度 创新 用途 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廿南师:一本打开的教育人学 被引量:5
9
作者 冯建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9-59,共11页
一个学校的学科发展不仅靠外在的显现,更靠内在的精神。内在的精神是学派形成的关键要件,也是学科的文化传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在百廿发展中,涌现出陶行知、陈鹤琴、吴贻芳、鲁洁和朱小蔓等一批教育家。他们在南京师范大学这片沃土... 一个学校的学科发展不仅靠外在的显现,更靠内在的精神。内在的精神是学派形成的关键要件,也是学科的文化传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在百廿发展中,涌现出陶行知、陈鹤琴、吴贻芳、鲁洁和朱小蔓等一批教育家。他们在南京师范大学这片沃土上,提出和发展了自己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陈鹤琴的活教育、吴贻芳的厚生育人、鲁洁的教育人学、朱小蔓的情感教育,共同指向成“人”的教育追求,使百廿南师教育学形成了鲜明的人学特色,如同一本不断打开的教育人学,引领后人朝着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方向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行知 陈鹤琴 吴贻芳 鲁洁 朱小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公共选择理论视域中教育与国家的关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乐先莲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0-36,共7页
教育与国家的关系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本源性问题之一。公共选择学派对教育与国家关系的探讨以公共教育制度为载体,主张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是政府官僚利益的维护者,公共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于直接民主控制下的官僚制度,公共教育制度重建的... 教育与国家的关系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本源性问题之一。公共选择学派对教育与国家关系的探讨以公共教育制度为载体,主张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是政府官僚利益的维护者,公共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于直接民主控制下的官僚制度,公共教育制度重建的有效路径在于走向市场自主控制的公共制度的"选择"。公共选择学派的教育与国家关系理论以其特定的历史性与境遇性对西方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为我国当下的教育改革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国家 公共选择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新制度主义视域中的教育与国家政治发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乐先莲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共7页
教育与国家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本源性论题之一,教育与国家政治发展是其中的重要维度。新制度主义"斯坦佛学派"主张教育对国家政治发展的影响可以归结为个体社会化、分配和合法化三种不同层面的模式,国家政治发展... 教育与国家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本源性论题之一,教育与国家政治发展是其中的重要维度。新制度主义"斯坦佛学派"主张教育对国家政治发展的影响可以归结为个体社会化、分配和合法化三种不同层面的模式,国家政治发展的过程即政治中心的形成、国家构建以及民族构建对教育发展的影响至关重大。新制度主义的教育与国家政治发展"互动"理论对于理解教育发展、国家发展的深层次动因以及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内在张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国家 政治发展 新制度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技时代的伦理及其教育尝试
12
作者 章乐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4-91,共8页
现代科学突出的实践与应用特性、现代技术的"自进步"与封闭性以及现代科技赋予人类前所未有的力量,使得过去的伦理学面临着种种挑战,人们亟需一种新型的伦理。对于此,人们提出了责任伦理,这是一种整体性、远距离、自我限制的... 现代科学突出的实践与应用特性、现代技术的"自进步"与封闭性以及现代科技赋予人类前所未有的力量,使得过去的伦理学面临着种种挑战,人们亟需一种新型的伦理。对于此,人们提出了责任伦理,这是一种整体性、远距离、自我限制的伦理。忧惧启示法是责任伦理实现的重要方法,在教育中使用它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们的整体、未来意识和节制精神。对于此目的的实现,忧惧启示法提出了两个紧密相连的教育任务:其一,引导人们想象技术行动的长远后果;其二,激发一种适合于这种想象的图景的恐惧情感。然而,恐惧毕竟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在教育中使用忧惧启示法是有限度的:第一是恐惧的限度,即教育中所引发的恐惧要适度;第二是年龄的限度,即不能让年幼的儿童感到恐惧;第三是其自身的限度,即在教育中不排斥其他方法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责任伦理 忧惧启示法 科技时代 教育尝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形态的演进与公民教育的变革——国家类型学视域下俄罗斯转型时期公民教育探微
13
作者 乐先莲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0-128,共9页
俄罗斯转型时期的国家形态很大程度决定了公民教育的发展方向。戈尔巴乔夫时期"新思维"改革导致的"失败国家"倡导公民教育民主化、多元化和民族性;叶利钦时期新自由主义改革促成的"依附性国家"主张公民... 俄罗斯转型时期的国家形态很大程度决定了公民教育的发展方向。戈尔巴乔夫时期"新思维"改革导致的"失败国家"倡导公民教育民主化、多元化和民族性;叶利钦时期新自由主义改革促成的"依附性国家"主张公民教育西化和去意识形态化;普京时期"俄罗斯新思想"主导下的"自主性国家"强调公民教育理性自主和爱国主义教育。俄罗斯转型时期国家形态演进与公民教育变革的深层关系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公民教育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国家形态 公民教育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堂目标结构对小学生学业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影响——成就目标中介作用在横向和纵向研究中的一致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陈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3-77,共15页
学业发展与心理健康是衡量学生积极发展的重要指标,作为班级整体性动机环境的课堂目标结构与学生个体的成就目标是影响其学业发展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探究小学高年级学生个体的成就目标在课堂目标结构对其学业发展和心理... 学业发展与心理健康是衡量学生积极发展的重要指标,作为班级整体性动机环境的课堂目标结构与学生个体的成就目标是影响其学业发展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探究小学高年级学生个体的成就目标在课堂目标结构对其学业发展和心理健康关系间所发挥的中介作用,以及这一中介作用在横向和纵向研究中的稳健性。横向研究调查了470名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学生,纵向研究对横向研究样本中的172名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了为期7个月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1)横向和纵向研究一致发现,掌握型课堂目标结构通过学生个体的掌握趋向目标,进而提升其学业自我效能感。(2)横向和纵向研究也分别揭示了成就目标所发挥的不同的中介作用。横向样本中,成就目标的中介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目标结构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上;纵向样本中,成就目标的中介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目标结构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上。(3)无论是提升小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增强主观活力、促进积极学校情感,还是弱化消极学校情感,掌握型课堂目标结构及其所激发的个体掌握趋向目标,对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目标结构 成就目标 学业发展 心理健康 中介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潘菽对意识心理学研究的贡献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本禹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0-69,共10页
潘菽先生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新中国心理学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先驱和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开创者。他的心理学思想已基本奠定了我国特色的辩证唯物论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意识问题是潘菽心理学... 潘菽先生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新中国心理学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先驱和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开创者。他的心理学思想已基本奠定了我国特色的辩证唯物论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意识问题是潘菽心理学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他认为,意识并不是一种东西,而是一种过程,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在生活实践中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客观世界的综合的认识活动或认识作用。他提出了意识的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深入阐明了科学心理学的意识研究的基本内容,并系统评论了传统心理学诸派的意识观。潘菽先生的意识心理学研究,是百年来我国心理学发展中最重要的理论研究之一,为建立中国特色心理学理论体系树立了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菽 辩证唯物论 科学心理学 意识 意识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态持续”及其人文意蕴 被引量:27
16
作者 刘晓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7-89,共13页
幼态持续学说向我们揭示:人是"永恒的儿童";童年是潜在适应的"贮藏室";发育缓慢是人类个体童年的特征;发育缓慢使人类大受其益;等等。幼态持续学说在人文学科上最直接的贡献是它的儿童观意蕴。它也使儿童本位观念... 幼态持续学说向我们揭示:人是"永恒的儿童";童年是潜在适应的"贮藏室";发育缓慢是人类个体童年的特征;发育缓慢使人类大受其益;等等。幼态持续学说在人文学科上最直接的贡献是它的儿童观意蕴。它也使儿童本位观念和童心主义哲学获得了生物学、进化论等自然科学方面有力的支持支援支撑。幼态持续学说对童年的发现,对于改变以童年为敌的社会现实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小觑童年、毁坏童年、急匆匆将儿童赶往成年世界的想法和做法,是一剂解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态持续 赤子之心 儿童本位 童心主义 儿童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心理学印证——道德情绪的表征及其对道德行为的影响机理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云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8-135,共8页
理性主义伦理学强调理性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心理学依据。情感主义伦理学突出情感的动机力量,而当前的道德情绪研究能够对此充分证实。道德情绪指的是在对自己或他人进行道德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复... 理性主义伦理学强调理性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心理学依据。情感主义伦理学突出情感的动机力量,而当前的道德情绪研究能够对此充分证实。道德情绪指的是在对自己或他人进行道德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复合情绪,能够影响道德行为的产生和改变。自豪、内疚、移情和钦佩等道德情绪不仅能够激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而且与反社会行为呈显著负相关。羞耻和愤怒等道德情绪容易引发个体的不良行为或反社会行为。今后的道德情绪研究应注重探究文化在道德情绪中的作用、道德情绪的认知神经机制、集体道德情绪、道德情绪的实践应用和哲学思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主义伦理学 道德情绪 自我意识情绪 他人指向道德情绪 道德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民道德素养的生成机制 被引量:2
18
作者 冯建军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26,共8页
研究公民道德素养的生成机制,是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提升公民道德素养的前提。公民道德素养的生成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价值引领是方向,主体自觉是动力,公共交往是关键,公共生活是根基,良善制度是保障。构建公民道德素养的生... 研究公民道德素养的生成机制,是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提升公民道德素养的前提。公民道德素养的生成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价值引领是方向,主体自觉是动力,公共交往是关键,公共生活是根基,良善制度是保障。构建公民道德素养的生成机制,应该坚持公民道德自觉与社会价值引导相结合、公民道德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积极倡导与有效治理并举,家校社协同育人,综合施策,标本兼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道德 公民道德素养 生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多元时代德国专门德育学科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实践路径 被引量:2
19
作者 彭韬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69,共18页
德国中小学专门德育学科课程是一门开展价值学习的课程。面临价值多元时代的挑战,该课程在价值中立与价值灌输之间进行道德教育。该课程的理念突出体现为理性导向、价值导向和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三方面。理性导向作为形式性的理念强调价... 德国中小学专门德育学科课程是一门开展价值学习的课程。面临价值多元时代的挑战,该课程在价值中立与价值灌输之间进行道德教育。该课程的理念突出体现为理性导向、价值导向和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三方面。理性导向作为形式性的理念强调价值传递的过程必须是学习者理性的自主价值建构的过程;价值导向作为质料性的理念确定了该课程的价值教育功能和基本价值共识;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作为路径理念确定了该课程的内容选择以及课程实施的原则。在这样的课程理念下,德国中小学专门德育学科课程的课程目标明确以培养基于价值共识的道德能力为主旨;课程内容在纵向上形成由生活经验视域逐步向理论视域升华的结构,在横向上形成由自我及至世界的“自我扩展式”结构;课程实施以论证式议题教学为基本方式;课程评价遵循以学生道德论证能力为核心的道德能力目标体系,保持教学评一致;师资方面采取多方面措施提升教师德育能力。该课程的实践逻辑体现出价值多元时代学校德育论证转向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专门德育学科课程 伦理课 道德教育 价值教育 道德论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十年德育改革的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 被引量:17
20
作者 冯建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8-124,共7页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德育在改革中也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积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经验,这就是,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始终坚持德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以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德育在改革中也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积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经验,这就是,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始终坚持德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以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为重点,重视德育课程的主渠道,发挥专职德育队伍的骨干作用,形成德育的合力,切实有效地加强了德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四十年 德育改革 中国道路 中国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