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主改革的思想历程——20世纪中叶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社会改革思想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嘉日姆几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8-43,共6页
民主改革的思想随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改革形势的深入理解而得到完善,这一历史过程因国家政治、革命形势的发展而分为"共同纲领"时期与"五四宪法"时期。民主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改... 民主改革的思想随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改革形势的深入理解而得到完善,这一历史过程因国家政治、革命形势的发展而分为"共同纲领"时期与"五四宪法"时期。民主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民主改革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56个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民主改革史的研究绝不能用地方史、部门史、民族史的视角来看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纲领”时期的改革观 民主改革 民主改革的思想历程 民主改革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汉族移民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西南边疆的形成
2
作者 李东红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109,共8页
秦汉以来,以“汉人”为主体的内地移民,与“西南夷”土著人群杂居共处。历经两汉、魏晋的发展,到南朝时期,汉晋文献记载的西南夷“僰、夜郎、滇、越嶲、邛、筰、叶榆”等土著族群,以及“秦民”“汉人”“晋民”“郡人”等内地移民称谓... 秦汉以来,以“汉人”为主体的内地移民,与“西南夷”土著人群杂居共处。历经两汉、魏晋的发展,到南朝时期,汉晋文献记载的西南夷“僰、夜郎、滇、越嶲、邛、筰、叶榆”等土著族群,以及“秦民”“汉人”“晋民”“郡人”等内地移民称谓全部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以“爨”“乌蛮”“白蛮”“僚”为代表的、自称有汉人祖源与内地祖籍郡望的新人群。说明两汉以来迁入西南夷的内地人民,与当地族群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凝聚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此后两千多年中国西南边疆社会繁荣发展的基本力量。汉代以来西南边疆社会发展经验证明,政治统一、族群融合与文化凝聚,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发展的历史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夷 早期汉族移民 夷汉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来中国西南边疆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述评
3
作者 张媚玲 张曙晖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8-122,共5页
通过对西南边疆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专著和论文的梳理,发现目前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十分薄弱,主要表现为研究学者不多,研究成果少、不系统,研究视野大多局限于传统革命史范畴,尚未构建起与西南边疆近代民族关系史相适应的研究框架。
关键词 西南边疆 近代 民族关系史 研究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炼社会之基、民众福祉学科理念下的知识生产--经济民族学在云南大学的创建、传承与拓展
4
作者 杜星梅 何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8-85,共8页
考察云南大学经济民族学的成长,将其放到整个时代的背景中是十分必要的。20世纪上半叶所铸炼起的“社会之基、民众福祉”这一学术信念,是云南大学经济民族学研究的历史之基;“魁阁时代”则为云南大学经济民族学的研究奠定了最为深厚的... 考察云南大学经济民族学的成长,将其放到整个时代的背景中是十分必要的。20世纪上半叶所铸炼起的“社会之基、民众福祉”这一学术信念,是云南大学经济民族学研究的历史之基;“魁阁时代”则为云南大学经济民族学的研究奠定了最为深厚的学术基础。对这一历史的回顾,能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云南大学经济民族学是以开放的姿态来拓展它的路径。它不仅实现了多学科的超越与融合,而且理论方法是多元开放的,它不会封闭自己的研究领域,更不会拒绝新的理论工具与方法的运用。当今,经历数代人的传承与拓展,云南大学经济民族学的研究团队形成了更加开放、多元的学术志向与研究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大学 经济民族学 经济人类学 魁阁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物有声:中缅北界盐的流动与社会关联研究
5
作者 高志英 王焕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67,共16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基,首先在于彼此互为存在的前提,或拥有彼此在繁衍、生息中不可或缺之物而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在中缅北界各地理单元与民族间,因盐资源禀赋的不均性,长期存在着跨区域、跨族际与跨国界的流动,从而将各族嵌合于盐的生...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基,首先在于彼此互为存在的前提,或拥有彼此在繁衍、生息中不可或缺之物而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在中缅北界各地理单元与民族间,因盐资源禀赋的不均性,长期存在着跨区域、跨族际与跨国界的流动,从而将各族嵌合于盐的生产、流通与消费链中,并衍生出多重社会、文化意涵,从而形成了以盐为媒介的区域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对中缅北界各族对盐的认知与实践的跨学科考察,可揭示盐以其流动而在多民族区域社会联结中的多重功能,并呈现基于盐的无声滋润而使其多个文化主体不断在融入区域共同体历程中所激发的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心声的多样化表达,旨在为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田野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缅北界 盐的流动 区域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与文化变迁对民族宗教文化认同的影响——纳西人对东巴教的认同及其变迁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杨福泉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20,共6页
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社会变迁以及外来文化的输入等所引发的文化变迁,对纳西人对本族宗教东巴教的认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纳西人社会的各个阶层对东巴教认同意识的变迁与政治制度的变迁和主流文化的语境有密切的关系。当代文... 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社会变迁以及外来文化的输入等所引发的文化变迁,对纳西人对本族宗教东巴教的认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纳西人社会的各个阶层对东巴教认同意识的变迁与政治制度的变迁和主流文化的语境有密切的关系。当代文化旅游、东巴文化的国际声誉等外在因素,对国家主流话语中关于东巴文化的评价产生着影响,也对纳西人不同阶层的东巴文化认同产生着具有时代特征的各种影响。不宜简单地看待当代东巴文化的"复兴",纳西人对东巴文化的认同有"表层认同"、"文化艺术欣赏层面的认同"和"基于信仰的文化根性认同"等多样化的内涵层次和外在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巴教 认同 文化认同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哲学:从“实体中心论”走向“虚体中心论”——以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为视点 被引量:9
7
作者 廖国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68,共8页
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特定的认知范式密切相关。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其实就是现代主义认知范式与后现代主义认知范式之争。中国许多少数民族认知范式的核心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同源共祖",在他们的观念中,人... 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特定的认知范式密切相关。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其实就是现代主义认知范式与后现代主义认知范式之争。中国许多少数民族认知范式的核心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同源共祖",在他们的观念中,人类与自然万物是同母所生或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是亲密的亲人和伙伴,人类与自然都不是世界的中心,真正的中心是超越和凌驾于人类和自然之上的、冥冥之中主宰人类和自然命运的一种神秘而又无处不在的"力量",其化身便是用现代汉语话语系统表述的"神灵"。因而,这些少数民族不是"实体中心论"者(即人类与自然都不是中心),而是"虚体中心论"者(即左右和决定人类与自然的"第三方力量"是中心)。这种生态哲学观采用的是"一分为三"的思维方法,蕴含着独特而非凡的科学智慧和哲学智慧,为我们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从"实体中心论"走向"虚体(非实体)中心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生态文化 实体中心论 虚体中心论 第三方力量 一分为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西南边疆的国族建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朱映占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5-43,共9页
伴随着西南边疆(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康等)在抗日战争中地位的日渐凸显,巩固西南边疆,团结西南各民族共同抗战,成为国民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而在此项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西南边疆各个民族对国家向心力的形成与强化,也就是... 伴随着西南边疆(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康等)在抗日战争中地位的日渐凸显,巩固西南边疆,团结西南各民族共同抗战,成为国民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而在此项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西南边疆各个民族对国家向心力的形成与强化,也就是其国家意识的形成与国族观念的强化。为此,在蒋介石中华民族"宗族论",以及知识界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同源论"等思想和言论的影响下,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在西南边疆采取了诸多措施来强化边疆各民族的国家意识,进而建构和强化同源同种的统一国族意识。这些国族建构活动,就国内而言,是民族与国家整合的一种尝试;就当时的国际环境而言,是对日本军国主义及在其影响下形成的大泰族主义等侵略和分裂中国的思想和言论的回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西南边疆 国族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氐羌系统民族源流研究述评 被引量:1
9
作者 段丽波 龙晓燕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2-126,共5页
国内学者对西南氐羌系统民族源流的研究成果较多,总体上看,一是研究重点多为对单一的氐族和羌族历史的考释,而对整个西南地区氐羌系统民族源流的研究不多;二是由于学者们的研究方法不同,对史料的解读不一,导致了观点各异、分歧较大,且... 国内学者对西南氐羌系统民族源流的研究成果较多,总体上看,一是研究重点多为对单一的氐族和羌族历史的考释,而对整个西南地区氐羌系统民族源流的研究不多;二是由于学者们的研究方法不同,对史料的解读不一,导致了观点各异、分歧较大,且对氐羌、氐、羌的释义及其相互关系等最基本的问题没有人作过相对完整的探讨;三是研究视角单一,学者们大多从历史文献着眼,对现代的一些民族学调查资料、考古学材料、遗传学资料重视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南地区 氐羌民族 源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云南傣族边区民族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龙晓燕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6-100,共5页
民国政府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措施强化其对云南边区的控制,以加强边区少数民族对政府的认同。在云南边区中占地最广、人口最多的傣族边区(主要包括了思普边区和腾龙边区)由于其对外开放程度、原有民族结构以及政府政策实... 民国政府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措施强化其对云南边区的控制,以加强边区少数民族对政府的认同。在云南边区中占地最广、人口最多的傣族边区(主要包括了思普边区和腾龙边区)由于其对外开放程度、原有民族结构以及政府政策实施的不同,傣族对国家政权深入的反应也表现出了相对和谐以及冲突不断并且傣族民族意识不断强化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云南傣族 民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杨明洪 袁子媚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52,共14页
共同富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相连、理论同源、建设同步,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共同富裕提供了目标指引、过程增进以及结果导向。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其内涵的共同体意蕴和人民富强目标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指明方向并提供行... 共同富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相连、理论同源、建设同步,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共同富裕提供了目标指引、过程增进以及结果导向。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其内涵的共同体意蕴和人民富强目标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指明方向并提供行动准则;同时,共同富裕作为一种过程,分别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实践不断增进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和认同度;此外,共同富裕作为结果状态,强化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族际纽带、自然淡化了族际界限和塑造了中华民族外在形象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共同富裕 共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熟人关系的形态表达与建构机理研究——以云南乡村“朋友圈”经济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郑宇 田宇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100,共11页
“泛熟人关系”是指现代社会中超越传统熟人关系界限,通过多样化的泛化互惠所建构的新型人际关系网络。基于云南乡村多点田野调查发现,泛熟人关系集中呈现于近年来线上线下结合的“朋友圈”经济现象之中,并成为推进乡村在地化特色产业... “泛熟人关系”是指现代社会中超越传统熟人关系界限,通过多样化的泛化互惠所建构的新型人际关系网络。基于云南乡村多点田野调查发现,泛熟人关系集中呈现于近年来线上线下结合的“朋友圈”经济现象之中,并成为推进乡村在地化特色产业振兴的重要动力与关键路径。泛熟人关系可概括为互利交易和慷慨共享两大基本形态,并由兼具经济理性与道义伦理双重属性的泛化互惠交换所建构。区别于塑造熟人关系的传统互惠交换,这种泛化互惠的运作机理集中表现为个体理性主导约定交换规则、商品与礼物的策略性配置,以及去边界趋向中的新互惠圈层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熟人关系 泛化互惠 朋友圈 乡村振兴 特色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顽强之物”:从中国本土材料开辟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新理论与分类范畴
13
作者 马腾嶽 彭庆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1,共10页
物质文化研究是现代人类学学科的重要根基,对于人类学的创立具有重要的贡献。过往百年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展开与分类范畴历经了四次重要的转折与发展,丰富了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理论的内涵,为人类认识物提供了诸多可能。在全球化背景下,... 物质文化研究是现代人类学学科的重要根基,对于人类学的创立具有重要的贡献。过往百年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展开与分类范畴历经了四次重要的转折与发展,丰富了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理论的内涵,为人类认识物提供了诸多可能。在全球化背景下,工业产品充满了整个人类社会,但同时,许多社会仍以相对传统的方式生产与使用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传统物件。这些物件因种种原因被其文化持有者所珍视,其传统生产工艺与材料被刻意保存,未被功能类似的工业化产品所取代,顽强地存留于其所处的社会之中。这些传统物件因无法被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的四种既有研究路径与分类范畴所囊括,缺乏理论范式的支持,而被研究者所忽视。由此,有必要基于我国研究材料的丰富性,通过“顽强之物”的研究开辟物质文化研究的新理路与新范畴,推进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强之物 物质文化 商品 不可异化之物 社会科学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借鉴、继承与发展: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南北传统与西南民族史研究再思考
14
作者 龙晓燕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中国民族史研究呈现出“北重南轻”“北多南少”的特点。这固然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献多寡有关,但民族史研究的知识生产也与对多民族语言文献挖掘的广度与深度、相关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使用及不同学术思想的激荡紧密相关。比较... 中国民族史研究呈现出“北重南轻”“北多南少”的特点。这固然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献多寡有关,但民族史研究的知识生产也与对多民族语言文献挖掘的广度与深度、相关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使用及不同学术思想的激荡紧密相关。比较、总结和借鉴南北方民族史的研究传统和研究路径,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的一些可能性。既要批判性地引入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以扩大历史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视野,又要加强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培养掌握民族语言文字的学者并加强多语种文献材料的利用,这是西南民族史突破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史 史学方法 多语种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研究认识论转向与民族学知识体系重构 被引量:22
15
作者 何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共8页
我国民族研究缺乏解释力、信度和效度的深层次原因,为初民社会研究范式、本质论和实在主义的旧认识论。只有推动民族研究的认识论转向,建立起复杂社会研究范式、实践论和关系主义的新认识论,才有可能实现我国民族学的知识体系重构。
关键词 民族研究危机 认识论转向 复杂社会范式 关系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中正统观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王文光 文卫霞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3-70,共8页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从未中断。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政治上有一个强大的内生动力存在,这个内生动力,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大一统思想。中国古代各民族的政治家都把追求国家的大一统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且不断实践。...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从未中断。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政治上有一个强大的内生动力存在,这个内生动力,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大一统思想。中国古代各民族的政治家都把追求国家的大一统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且不断实践。大一统思想中包含着正统观念,正统观念主要是指能够一脉相承,并且能够统一全国的某个政权所具有的合法性。在多民族中国处于多个政权同时并立的历史时期,正统观念的实践是十分丰富的。正统观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凝聚力之一,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 正统观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格局:一个重新想象乡村社会文化空间的维度——对布朗族村寨芒景的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朱凌飞 曹瑀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30,共7页
对生态环境的描述是民族志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但其不应仅仅为文化事项的呈现提供一个"背景",也不应局限于社会结构分析的工具。景观人类学的研究,为我们思考社会关系与物质空间的共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而因这种关系的差异性... 对生态环境的描述是民族志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但其不应仅仅为文化事项的呈现提供一个"背景",也不应局限于社会结构分析的工具。景观人类学的研究,为我们思考社会关系与物质空间的共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而因这种关系的差异性所体现出来的空间秩序,则形塑了"景观格局",为我们重新想象乡村社会文化空间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而芒景布朗族村不同层级的景观,为我们的"想象"提供了实在的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景观格局 景观人类学 布朗族村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的民族生态研究(1950~2010年) 被引量:17
18
作者 尹绍亭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5-59,共5页
60年来,中国大陆的民族生态研究成果显著,相关的学术史著作对此已有论述,但尚缺从具体的理论研究取向进行的审视和梳理。根据中国大陆民族生态研究的多样性,可将其归纳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经济文化类型和文化生态区、生态人类学、民族... 60年来,中国大陆的民族生态研究成果显著,相关的学术史著作对此已有论述,但尚缺从具体的理论研究取向进行的审视和梳理。根据中国大陆民族生态研究的多样性,可将其归纳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经济文化类型和文化生态区、生态人类学、民族植物学、民族生态学、环境人类学六个研究类别,对其逐一评论,可以对此领域的研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回顾。我国民族生态研究理论的发展,与国际学界关系密切;而目前我国民族生态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本土化理论创新和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民族生态 评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述论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文光 马宜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51,共12页
共同体理论是人类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强调的是紧密团结、亲和熟稔、价值一致以及共享的认同感。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发展了这个理论,将中华民族概念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解决了中华民族是“多元”还是“一体... 共同体理论是人类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强调的是紧密团结、亲和熟稔、价值一致以及共享的认同感。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发展了这个理论,将中华民族概念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解决了中华民族是“多元”还是“一体”的学术讨论问题,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中国学术界关注的一个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 形成发展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汉王朝对西北边疆治理策略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晓斌 王兴宇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8-86,共9页
东汉王朝在西北边疆的军事和政治力量反复的进入与退出,本质上与王朝国家统治者在“守中治边”和“守中弃边”边疆治理战略思想上的交替变化有关。在此过程中,东汉王朝不时利用西北边疆民族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抵御匈奴的渗透与攻击,这是... 东汉王朝在西北边疆的军事和政治力量反复的进入与退出,本质上与王朝国家统治者在“守中治边”和“守中弃边”边疆治理战略思想上的交替变化有关。在此过程中,东汉王朝不时利用西北边疆民族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抵御匈奴的渗透与攻击,这是“华夷一体”“守在四夷”边疆治理思想在西北边疆的实践,发挥了西北民族在守土固边中的作用。当然,东汉王朝对西北边疆治理策略的选择及得失,在很大程度上与任用的“边吏”作用发挥情况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西北边疆 守中治边 守中弃边 守在四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