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5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用心于“真”--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孙正聿先生访谈 被引量:4
1
作者 孙正聿 赵龙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8,共6页
孙正聿教授多年来从事哲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他提出,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要用心于"真":一是真诚,要有抑制不住的渴望;二是真实,要有水滴石穿的积累;三是真切,要有举重若轻的... 孙正聿教授多年来从事哲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他提出,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要用心于"真":一是真诚,要有抑制不住的渴望;二是真实,要有水滴石穿的积累;三是真切,要有举重若轻的洞见;四是真理,要有抽丝剥茧的论证。以真诚的渴望、真实的研究和真切的体悟而形成真正的道理,才能产生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真诚 真实 真切 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范国睿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45-51,共7页
从论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性质入手,在分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由问题开始、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坚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规范与伦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 研究方法 研究生论文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的政策研究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交互融合——基于农村教育政策研究的探索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善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7-179,共3页
农村教育政策是学术弹性非常大的重要研究领域,这是由研究问题的重大性和丰富性所决定的.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并不依赖于理论体系的演绎式拓展,而主要取决于从现实问题中所提炼的学术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农村教育研究多是“问题驱动下的研... 农村教育政策是学术弹性非常大的重要研究领域,这是由研究问题的重大性和丰富性所决定的.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并不依赖于理论体系的演绎式拓展,而主要取决于从现实问题中所提炼的学术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农村教育研究多是“问题驱动下的研究”.当下,“如何让农村学生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是农村教育研究需要回应的时代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研究 人文性 科学性 交互 教育研究 学术问题 问题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较少国家中文教育的特征与发展研究
4
作者 胡唯哲 吴应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0-208,共9页
人口较少国家中文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支持其中文教育发展投入小、收益大、影响广,不仅对国际中文教育整体事业推进会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对服务中国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能带来明显溢出效应。人口较少国家中文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对外依赖... 人口较少国家中文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支持其中文教育发展投入小、收益大、影响广,不仅对国际中文教育整体事业推进会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对服务中国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能带来明显溢出效应。人口较少国家中文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对外依赖性较强,内生发展能力较弱;政治经济驱动力强,其他因素驱动力弱;基础教育阶段容易在外力支持下取得较快发展,高等教育阶段发展基础普遍薄弱。因此,本文提出构建全球、区域、中文母语国、本国四层级协调联动发展体系思路:在全球视域下,构建“四合一”共享发展平台;在区域层面上,构建“1+N”协同帮扶路径;从中文母语国角色出发,打造“点面结合”长效发展路径;在人口较少国家,强化中文教育与政治经济活动的衔接机制。中国应进一步重视并大力支持人口较少国家发展中文教育,力求溢出效益最大化和长效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较少国家 小国 国际中文教育 对外援助 外交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教育实证研究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被引量:3
5
作者 邬志辉 王秦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4-73,共20页
在实证方法兴起和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农村教育研究以其独特的实践、文化和学术意义彰显了实证与自主的双重价值。顺着实践、认识、知识、知识体系脉络,即可发现中国农村教育的实践发生发展逻辑、学术知识生产逻辑与知识... 在实证方法兴起和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农村教育研究以其独特的实践、文化和学术意义彰显了实证与自主的双重价值。顺着实践、认识、知识、知识体系脉络,即可发现中国农村教育的实践发生发展逻辑、学术知识生产逻辑与知识体系构建逻辑。历史上,农村教育政策、实践与实证研究的在场交互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农村教师与农村学生的实证研究彰显了对象自主,重大社会变革下的学校撤并与教育脱贫等凸显了现象自主,“寒门能出贵子吗”与“乡校有未来吗”标显了话语自主,政策评估与资源配置明显了道路自主;但当前农村教育知识体系仍存在问题碎片化、数据狭隘化和知识浅表化问题。未来农村教育研究的趋势是城乡融合、学生能力、机制调整,实证研究深化的方向是问题综合、方法集成、数据规范,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目标是学科交叉、内容互动、学术自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教育 实证研究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基础教育”研究的试验内涵、开展方式与基本要求 被引量:1
6
作者 卜玉华 伍红林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88,共10页
“新基础教育”研究是大中小学合作开展的一项以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为目标的研究。它是一种思想试验研究,坚守教育学学科立场、教育试验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中国性”及“成事”“成人”的内在统一等研究品性。“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开... “新基础教育”研究是大中小学合作开展的一项以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为目标的研究。它是一种思想试验研究,坚守教育学学科立场、教育试验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中国性”及“成事”“成人”的内在统一等研究品性。“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开展方式是教育理论研究者的“深度介入式研究”与教育实践者的“研究性变革实践”的协同共生,以原型研究为抓手,致力探索教育理论创新、教育实践变革和主体发展等交互作用的发展路径。“新基础教育”在研究性质、研究方法论和组织方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丰富和拓展了社会科学试验研究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基础教育” 思想试验 原型研究 “生命·实践”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经历社会排斥提高女性合作倾向:基于fNIRS的超扫描研究
7
作者 宋娟 焦志彬 +4 位作者 杨雪 韩高鑫 陈祎玥 连涛 梁竞元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3-561,共9页
共同经历社会排斥促进合作,但其神经机制并不清楚,尤其是人际神经机制。本研究招募女性被试82名(41对),采用网络掷球及囚徒困境范式,从双脑视角考察共同经历社会排斥对合作倾向的影响。结果显示,共同经历社会排斥组的合作倾向及右侧额... 共同经历社会排斥促进合作,但其神经机制并不清楚,尤其是人际神经机制。本研究招募女性被试82名(41对),采用网络掷球及囚徒困境范式,从双脑视角考察共同经历社会排斥对合作倾向的影响。结果显示,共同经历社会排斥组的合作倾向及右侧额中回脑间同步性均显著高于控制组;并且,右侧额中回脑间同步性与合作倾向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合作过程中,右侧额中回脑间同步性的提高,可能是共同经历社会排斥提高合作倾向的脑间神经机制。这一发现为理解合作行为的脑间神经基础提供了新证据,对团队管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排斥 合作倾向 FNIRS 超扫描 脑间同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教育研究与教育科学的发展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宝存 张永军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29,86,共6页
比较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它推动了教育科学的产生,丰富了教育科学的内容,促进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拓展了教育科学的研究领域,促进了教育科学的国际交流。
关键词 比较教育研究 教育科学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教育的三重统一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桂梅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0,共7页
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基于人既是个体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家庭教育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这三者的统一被打破而引发了一些问题。家庭教育的私人性与... 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基于人既是个体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家庭教育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这三者的统一被打破而引发了一些问题。家庭教育的私人性与公共性错位或者隔离,导致私人领域公共化和公共领域私人化,前者容易导致孩子的权利和自由被剥夺,后者则导致孩子的公共意识缺乏。家庭教育的主体性和客体性割裂,导致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界限不明,或完全归于家庭或完全归于国家和社会,家庭教育无所适从。家庭教育个体性与整体性的割裂,或忽视整体性,导致家庭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或忽视个体性导致家庭教育缺乏针对性。只有实现家庭教育的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才能达成家庭教育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家庭教育 人的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物有声:中缅北界盐的流动与社会关联研究
10
作者 高志英 王焕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67,共16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基,首先在于彼此互为存在的前提,或拥有彼此在繁衍、生息中不可或缺之物而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在中缅北界各地理单元与民族间,因盐资源禀赋的不均性,长期存在着跨区域、跨族际与跨国界的流动,从而将各族嵌合于盐的生...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基,首先在于彼此互为存在的前提,或拥有彼此在繁衍、生息中不可或缺之物而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在中缅北界各地理单元与民族间,因盐资源禀赋的不均性,长期存在着跨区域、跨族际与跨国界的流动,从而将各族嵌合于盐的生产、流通与消费链中,并衍生出多重社会、文化意涵,从而形成了以盐为媒介的区域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对中缅北界各族对盐的认知与实践的跨学科考察,可揭示盐以其流动而在多民族区域社会联结中的多重功能,并呈现基于盐的无声滋润而使其多个文化主体不断在融入区域共同体历程中所激发的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心声的多样化表达,旨在为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田野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缅北界 盐的流动 区域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与“春秋笔法”的再认识 被引量:1
11
作者 向燕南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7,197,共14页
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讨论,先是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至20世纪以后又发生了一场波及几乎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其中就历史学的基本问题,也就是继历史是什么的本体论、历史何以被认识的认识论分析之后,转入对历史... 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讨论,先是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至20世纪以后又发生了一场波及几乎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其中就历史学的基本问题,也就是继历史是什么的本体论、历史何以被认识的认识论分析之后,转入对历史如何被表述的语言的分析,历史叙事因此进入历史学研究视野。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中的“春秋笔法”,从语言学转向的视域看,当属历史叙事策略的问题,属于集合历史叙事的情节编码、语言修辞与意义解释的语言行为,但与西方理论界所谓的“文本之外无他物”、以语言能指与所指的不对称性为据、否定历史的客观性的文本主义史学观不同,中国古代先贤在承认语言构成认识边界、“文无达诂”的同时,仍肯定语言的公共性或公度性,视语言为突破意识的内在性向外表达的有效“津筏”,并在史学实践中形成“据旧例而发义,指行事以正褒贬”的“义例”的叙事方法,通过对选材与修辞的明确规定,来保证在追求历史之“义”(善)的同时,不失“齐桓晋文”之真的陈述,以化解历史叙事中事实陈述与事实解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的紧张。“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古代史家在叙事上的语言学尝试,是否真的可以化解历史叙事内蕴的矛盾,当然可以探讨,但从历史研究语言学转向的视域重新认识历史叙事的问题,在使我们意识到西方现代史学理论局限的同时,也使我们意识到古代中国史学的一些理论还是可以开发出一些可资借鉴的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学 语言学转向 春秋笔法 历史叙事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技术赋能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机制与路径
12
作者 高承海 王悦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2,共9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数字化时代,多模态技术的兴起为解决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中文化符号抽象性与幼儿认知具象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创新路径。认知心理学、教育神经科学与具身认知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数字化时代,多模态技术的兴起为解决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中文化符号抽象性与幼儿认知具象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创新路径。认知心理学、教育神经科学与具身认知理论为理解多模态技术赋能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提供了学理性解释,构建起符号转译、神经编码与具身实践的整合机制。而分层递进的多模态资源整合、具身认知导向的多模态教学创新、“园家社”协同育人网络的构建,以及教师多模态教学能力发展体系的建设,这一系列框架设计为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具体实践、深化实施创造了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技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幼儿启蒙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要义指向与推进方略 被引量:12
13
作者 许乐乐 彭泽平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7,共10页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与高等教育强国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高度契合,高等教育要素优化升级与生态重构需要数字技术嵌入与驱动...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与高等教育强国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高度契合,高等教育要素优化升级与生态重构需要数字技术嵌入与驱动,高等教育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亦呼唤双方共融共生,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须以构建高品质共享性的教育资源、重塑高效能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实现高效能精准化的教育治理为要义指向。鉴于此,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需要厘清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夯实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的数字底座、全面提升高校师生的数字综合素养、创新数字技术支持的高等教育治理模式,从而促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建构高等教育数字化新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高等教育 可持续发展 知识生产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主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路径与创新价值——基于C大学的实践探索 被引量:3
14
作者 胡景谱 谈传生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90,共8页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方式的针对性、内容的时代性、对象的主动性、力量的协同性等方面遭遇发展瓶颈。为了推动“立德树人”理念创新、“精准滴灌”方式创新、“三全育人”模式创新,C大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方面探索构建了...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方式的针对性、内容的时代性、对象的主动性、力量的协同性等方面遭遇发展瓶颈。为了推动“立德树人”理念创新、“精准滴灌”方式创新、“三全育人”模式创新,C大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方面探索构建了“基础+主题”模式,通过优化主题选取、强化主题内容、坚持主题特色、创新主题方式,形成了有成效、可复制、具备推广价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主题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价值 模式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变化程度感知对青少年社会公平感的影响
15
作者 刘佳 高培晋 +2 位作者 李楠 孙敏 白学军 《心理与行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1-559,共9页
当今时代人们普遍感知到较高程度的社会变化,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社会变化程度感知如何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公平感。实验1考察高、低社会变化程度感知对青少年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实验2将社会变化程度感知细化为不同量级,考察其对青少年社... 当今时代人们普遍感知到较高程度的社会变化,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社会变化程度感知如何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公平感。实验1考察高、低社会变化程度感知对青少年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实验2将社会变化程度感知细化为不同量级,考察其对青少年社会公平感的作用边界。结果发现:(1)感知到高程度的社会变化显著提升高中生和大学生的社会公平感;(2)社会变化程度感知对高中生和大学生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存在作用边界;(3)初中生社会公平感没有受到社会变化程度感知的影响。本研究将个体心理特征融入社会时代背景,为理解现代化进程中青少年社会公平感的动态变化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化程度感知 社会公平感 青少年 作用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民社会”的离场:以《法兰西内战》修改为中心的考察
16
作者 李风华 张丹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31,156,共12页
市民社会批判贯穿马克思前期的理论研究,它在《法兰西内战》初稿中最后一次出现。在《法兰西内战》的修改过程中,马克思由“国家—社会”转向阶级分析框架,建构无产阶级社会概念群,“市民社会”概念被彻底驱逐出无产阶级政治理论场域,... 市民社会批判贯穿马克思前期的理论研究,它在《法兰西内战》初稿中最后一次出现。在《法兰西内战》的修改过程中,马克思由“国家—社会”转向阶级分析框架,建构无产阶级社会概念群,“市民社会”概念被彻底驱逐出无产阶级政治理论场域,实现真正的离场。这次离场,受无产阶级政治实践的直接推动,是为巴黎公社进行阶级辩护的必然选择;为理论工作的延续,是法哲学、政治经济学长期批判性建构的必然走向;属认知原点的比较,是应对异质性政治话语的必然结果。《法兰西内战》标志着马克思社会术语革命的完成,为突破西方政治话语霸权,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法兰西内战》 巴黎公社 社会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理论视域下美国基础教育推进数字公平的路径与挑战
17
作者 龚毓琳 邬志辉 陈琴 《比较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48,共16页
美国在国际数字竞争压力和内在教育质量发展诉求的双重驱动下,推动基础教育数字公平。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理论视域的理论框架,美国基础教育推进数字公平的改革路径表现为:在物质层面完善数字基建布局,促进感知空间资源配置公平化;在关系... 美国在国际数字竞争压力和内在教育质量发展诉求的双重驱动下,推动基础教育数字公平。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理论视域的理论框架,美国基础教育推进数字公平的改革路径表现为:在物质层面完善数字基建布局,促进感知空间资源配置公平化;在关系维度创新虚拟教学实践,推动精神空间教育体验公平化;在构想空间领域优化智能治理体系,实现算法空间决策服务公平化。尽管美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了物质资源的职能配置、精神体验的虚拟延伸以及教育治理的算法重构,但也面临新兴挑战:经济下行压力下的财政投入持续性不足、培训与招聘双重受限下导致的数字素养结构匹配问题,以及网络安全威胁带来的治理隐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理论 基础教育 数字公平 行动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人教版《教师伦理学》对新时代师德理论研究的贡献
18
作者 黄泰轲 王泽应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59,共4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认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号召广大教师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认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号召广大教师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表明,在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师德师风在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及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应该摆在首要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队伍素质 教育体系构建 师德师风 强国战略 强国建设 民族振兴 教育家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顽强之物”:从中国本土材料开辟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新理论与分类范畴
19
作者 马腾嶽 彭庆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1,共10页
物质文化研究是现代人类学学科的重要根基,对于人类学的创立具有重要的贡献。过往百年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展开与分类范畴历经了四次重要的转折与发展,丰富了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理论的内涵,为人类认识物提供了诸多可能。在全球化背景下,... 物质文化研究是现代人类学学科的重要根基,对于人类学的创立具有重要的贡献。过往百年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展开与分类范畴历经了四次重要的转折与发展,丰富了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理论的内涵,为人类认识物提供了诸多可能。在全球化背景下,工业产品充满了整个人类社会,但同时,许多社会仍以相对传统的方式生产与使用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传统物件。这些物件因种种原因被其文化持有者所珍视,其传统生产工艺与材料被刻意保存,未被功能类似的工业化产品所取代,顽强地存留于其所处的社会之中。这些传统物件因无法被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的四种既有研究路径与分类范畴所囊括,缺乏理论范式的支持,而被研究者所忽视。由此,有必要基于我国研究材料的丰富性,通过“顽强之物”的研究开辟物质文化研究的新理路与新范畴,推进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强之物 物质文化 商品 不可异化之物 社会科学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机器人”人文问题的多维审视及矫治路径
20
作者 易显飞 赵一凡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49,F0002,共10页
在AI技术极速升级的“技术-人文”语境下,情感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人工物,其技术生命周期内的一切节点必然与其所处的人文语境有着深刻的纠缠。人文指向是情感机器人技术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工情感技术的发展以及情感机器人的普... 在AI技术极速升级的“技术-人文”语境下,情感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人工物,其技术生命周期内的一切节点必然与其所处的人文语境有着深刻的纠缠。人文指向是情感机器人技术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工情感技术的发展以及情感机器人的普及在给人类主体带来便利和关怀的同时,也会在单元个体层面、组织系统层面、社会整体层面产生一系列人文问题。对此类人文问题成因的探析,可以还原至机制算法、价值语境和规约体系三个主要方面,并尝试通过搭建顶层设计、拓实发生基底、执行规约意志寻求情感机器人人文问题的正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机器人 人工情感 人文问题 规约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