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与功能特性
被引量:76
- 1
-
-
作者
张福贵
-
机构
吉林大学人文学部
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
出处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8-51,69,共5页
-
文摘
大学语文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中一个最为特殊的领域,承担着极为重要的功能却呈现出一种明显的错位和滞后状态:历史悠久而发展缓慢,需求广泛而重视不够,专业相近而不被认同,标准很高而队伍不齐。因此,应该从学科归属、功能确认和课程体系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定位。大学语文的学科归属应该从教育学科转为文学学科,从"教学与课程论"专业转为中国语言文学的"大学语文教育"专业。大学语文要成为完整性、自主性的学科,必须具有自己学科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大学语文教育与一般的中文专业教育的差别在于其知识结构、教学过程的普及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科的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一套比较系统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大学语文教育是一种培养"现代人"的完整教育过程,要加强对人类人文精神的阐释。
-
关键词
大学语文
学科定位
功能特性
课程体系
-
分类号
H19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美国著名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述评
被引量:48
- 2
-
-
作者
朱恒夫
-
机构
上海大学文学院
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
出处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0-95,共6页
-
文摘
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又依赖于美国大学的创新教育。美国大学尤其是著名的研究型大学的创新教育经验值得中国大学借鉴。他们的做法是:以创新人才为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让有科研能力和学术成就的教师给本科生上课;实施强制性的核心课程制度,加强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为低年级学生设置研讨班课程,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培养他们研究性学习的习惯;为本科生创造科研的机会与条件;重视写作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
关键词
美国
创新
教育
经验
借鉴
-
分类号
G649.71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被引量:93
- 3
-
-
作者
陈洪
-
机构
南开大学 常务副校长
教授
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
出处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7年第3期16-18,共3页
-
文摘
大学语文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基础地位和特殊作用,只能进一步加强,不可忽视、削弱;大学生的语文继续教育是高等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语文课程应成为各类全日制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成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大学语文课程自身则不能安于现状,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是课程建设的根本:大学语文要姓“语”,要“行大”,贯彻“文本本位”和“语文本位”;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应推荐选用高水平的教材,探索改革考试方法等。
-
关键词
大学语文
公共必修课
母语教育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
分类号
H19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谈谈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
被引量:23
- 4
-
-
作者
黄德宽
-
机构
安徽大学文学院
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中国文字学会
-
出处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75-78,共4页
-
文摘
当前,全面总结古代汉语教学的经验,客观分析古代汉语教学的现状,进一步推进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
关键词
古代汉语
教学改革
教材建设
-
分类号
H19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世界华文文学”学科性的三个概念
被引量:3
- 5
-
-
作者
张福贵
-
机构
吉林大学文学院
吉林大学人文学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
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4-38,共5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子课题"海外华文文学的区域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1&ZD111)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无论怎么界定,世界华文文学都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普遍认同性的学科概念,其差异所在只是人们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价值作出怎样的理解。由纷争到共识,也标志其正在从一个学术概念转为一种学科概念。然而,要真正成为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学科概念,还要从学科性与学术性的角度进一步确认和辨析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大文化"概念。世界华文文学既是一个大中华概念,也是一个地域性概念。世界华文文学还应该是一个世界文化概念,世界意识、人类意识是其不可或缺的基本意识。第二,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潜政治"概念。文学总要承担具体的政治功能。中国文学与政治的结缘是自古而然的,这一思想传统在近百年来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中国作家和知识分子的一种宿命,也是中国文学真实的历史存在。因此使用这种政治文学一体化的分析方法,来评价中国作家和文学是具有特别的有效性的。世界华文文学承受着格外的历史重负,本土经验、中华意识与世界价值是其整个内涵。但是,世界华文文学作为一个有着强烈家国意识的文学领域,不能简单地承担过于重大的政治主题,家国意识不能等同于国家意识。政治意识应该是潜在的,不是显在的。政治意识越鲜明得到普遍认同的可能性就越小。由政治概念转化为一个潜政治乃至文化概念,评价世界的尺度最终才能成为世界的尺度。第三,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真学术"概念。世界华文文学包含了太多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民族的和个人的、历史的和当下的信息,具有极大的学术空间。移民历史、文化融合、个人传奇、跨国婚恋等民族与个人的故事都在其中展示。这些都构成了这一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首先要打破学科偏见,其次要有学科自强意识,再次要扩大研究视野,最后要寻求研究方法的新突破。
-
关键词
世界华文文学
大文化
潜政治
真学术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中文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6
-
-
作者
赵世举
赫琳
-
机构
武汉大学文学院
-
出处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73-76,共4页
-
基金
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试点基地”的成果之一
-
文摘
从中文专业特点出发,提出了实践教学的新理念。构建了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体验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围绕该体系研制了海量的教学资源。搭建了自主型、体验式、情景化的学习平台。建立了多元化的考评机制、管理制度和多位一体的管理系统。融传授知识、培养素质、训练能力和开启智慧为一体,对学生实施立体化的综合培养。
-
关键词
中文专业
实践教学
自主学习
创新学习
体验训练
立体施教
-
分类号
H193
[语言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