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分变化对落羽杉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2
1
作者 李昌晓 钟章成 刘芸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953-1959,共7页
为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建设进行适生树种优选,本研究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分变化特征设置了常规生长水分条件、轻度干旱水分胁迫、土壤水饱和以及水淹4个不同处理组,研究落羽杉当年实生幼苗光合特性以及生理生态适应机理.研究结... 为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建设进行适生树种优选,本研究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分变化特征设置了常规生长水分条件、轻度干旱水分胁迫、土壤水饱和以及水淹4个不同处理组,研究落羽杉当年实生幼苗光合特性以及生理生态适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处理均显著影响落羽杉幼苗光合色素、叶片气体交换以及资源利用效率.其中,水淹处理组光合色素含量一直处于最低,受到的影响最大且最为明显;与轻度干旱组和水饱和处理组在干重条件下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对照组并无显著差异形成鲜明对比.各组叶绿素a与b比值介于2.043~2.691之间,叶绿素与类葫萝卜素含量比则介于3.079~4.514之间.在轻度干旱水分胁迫环境下,落羽杉幼苗表现出较低的光能利用效率、CO2利用效率和净光合速率,其净光合速率比正常下降24.9%;相反在土壤饱和水与水淹环境下,其光能利用效率、CO2利用效率和净光合速率并未受到显著影响,仍保持与正常生长条件下一致的水平.在整个实验期,落羽杉幼苗各组的水分利用效率均随时间延长而持续增加,以水淹组增幅最小,常规生长组最大.研究证实落羽杉树种具有喜水和耐水淹生理学特性,完全可以考虑将落羽杉树种列为三峡库区消落带防护林体系建设树种之一,但应避免将其置于干旱环境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带 土壤水分变化 落羽杉幼苗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分变化条件下池杉幼苗光合生理响应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33
2
作者 李昌晓 钟章成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12-716,共5页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带 土壤水分变化 池杉幼苗 光合生理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澎溪河流域消落区土壤氮磷释放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林玉海 王楠 +1 位作者 赵秀兰 何丙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1-134,140,共5页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温度和施肥对三峡库区澎溪河流域消落区冲积土、紫色土和水稻土氮磷释放的影响,估算了这3种土壤氮磷的释放量。结果表明,淹水后消落区土壤氮的释放潜力为水稻土>冲积土>紫色土,不同温度下消落土壤氮的释放潜力...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温度和施肥对三峡库区澎溪河流域消落区冲积土、紫色土和水稻土氮磷释放的影响,估算了这3种土壤氮磷的释放量。结果表明,淹水后消落区土壤氮的释放潜力为水稻土>冲积土>紫色土,不同温度下消落土壤氮的释放潜力表现为20℃略高于10℃,明显高于30℃;消落区土壤间磷释放的差异因温度的不同而异,10℃时3种土壤间上覆水磷浓度相近,20℃和30℃时,土壤磷的释放潜力为冲积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磷的释放随淹水温度的提高而升高。按云阳县耕地平均施肥量(N0.21g/kg和P0.15g/kg)向消落区土壤施入氮磷肥,冲积土、紫色土和水稻土向水体释放的氮分别提高7.05~17.27,10.03~25.41,5.84~13.70倍,释放的磷分别提高1.47~4.88,4.99~16.49,1.18~3.03倍。根据澎溪河流域水温、水位变动情况及消落区土壤面积,估算出未施肥条件下澎溪河流域消落区冲积土、紫色土和水稻土的氮释放负荷为19.36,29.45,236.07t/a,磷释放负荷分别为0.49,0.94,1.91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区 氮磷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不同桑树-作物配置模式下土壤氮磷的淋溶 被引量:4
4
作者 尚二凤 史书 +5 位作者 林晓 罗柏林 王法 木志坚 倪九派 谢德体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59-1564,共6页
利用混合离子交换树脂填埋吸附法对重庆市涪陵区王家沟小流域内4种不同桑树-作物配置模式下的坡地土壤氮磷淋溶量进行了定量化研究。试验所设置的4个处理分别为横坡农作、横坡农作+三带桑树、横坡农作+四边桑树、横坡农作+等高桑树+四... 利用混合离子交换树脂填埋吸附法对重庆市涪陵区王家沟小流域内4种不同桑树-作物配置模式下的坡地土壤氮磷淋溶量进行了定量化研究。试验所设置的4个处理分别为横坡农作、横坡农作+三带桑树、横坡农作+四边桑树、横坡农作+等高桑树+四边桑树。各处理耕作、施肥措施均保持一致,作物种植制度为玉米-榨菜轮作。结果表明,玉米季各处理土壤总氮(TN)的淋溶量在10.19~11.37 kg·hm^(-2)之间,榨菜季在11.06~12.23 kg·hm^(-2)之间,同一季不同处理间或同一处理不同季间土壤TN的淋溶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硝态氮(NO_3^--N)和铵态氮(NH_4^+-N)对TN年淋溶量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63.9%和36.1%,说明NO-3-N是氮素垂直淋失的主要形式。同一处理土壤在榨菜季的NO_3^--N淋溶量均高于玉米季,NH_4^+-N则相反;不同处理土壤总磷(TP)年淋溶量范围为0.19~0.21 kg·hm^(-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桑树配置模式对土壤氮磷淋溶拦截效果的差异并不明显,可能是由本试验中的桑树种植年限较短及根系还不发达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坡耕地 淋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恢复过程中水土保持林乔木层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何丙辉 赵晓莅 齐代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3-117,共5页
采用Margalef、Menhiniek丰富度指数,Simpson、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以及Alatalo均匀度指数对重庆市璧山县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工程项目区内乔木层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该项目区内,主要的植物群落类型为马尾松林、杉木林以... 采用Margalef、Menhiniek丰富度指数,Simpson、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以及Alatalo均匀度指数对重庆市璧山县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工程项目区内乔木层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该项目区内,主要的植物群落类型为马尾松林、杉木林以及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分布范围比较广泛,其中马尾松林既有纯林,也有伴生其它阔叶树种的马尾松林,伴生树种主要有毛叶木姜子Litsea mollis、白栎Quercus fabri、润楠Machilus nanmu、油桐Aleurites fordii、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和野漆树Rhus verniciflua等.(2)阔叶林分布较少,但也有部分落叶阔叶林存在于该区中,面积较大的主要有薯豆Elaeocarpus japonicus、黄杞Engelhardiaroxburghiana和小叶栲Symplocos satchuenesis等常绿阔叶林,它们多呈块状分布.(3)另外还有部分针阔混交林,如马尾松黄杞混交林、马尾松小叶栲混交林和杉木白栎混交林等.(4)对项目区内植物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的测度表明,物种丰富度大小依次是:铁围寨>青杠>仁家坡>虎峰山>蒲元;物种均匀度的大小依次是:铁围寨>青杠>蒲元>仁家坡>虎峰山;物种多样性大小则是:铁围寨>青杠>仁家坡>蒲元>虎峰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璧山 水土保持 生态恢复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类生物质输送量的理论预测方法与实验回归公式 被引量:4
6
作者 龙恩深 马校飞 +3 位作者 王亮 赵建辉 崔天 蒋琳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06年第3期23-25,共3页
连续稳定地向生物质热解液化工艺系统输送适量的生物质原料是实现生物油连续生产的必要前提条件,而生物质种类及粒径分布千差万别,如何较为准确地预测不同生物质的输送量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不同粒径的四种典型生物质原料为代表,实验... 连续稳定地向生物质热解液化工艺系统输送适量的生物质原料是实现生物油连续生产的必要前提条件,而生物质种类及粒径分布千差万别,如何较为准确地预测不同生物质的输送量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不同粒径的四种典型生物质原料为代表,实验测试了生物质的堆积密度及输料量的变化规律。结合输料系统特点,提出了理论预测输料量的方法,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处理,得到了物理意义清晰的实验回归公式。对比表明,理论公式、实验回归公式均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绝大部分数据点落在±10%的误差线内。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生物质热解液化工艺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输料量 热解 生物油 回归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生态系统能值分析研究——以峨眉山风景区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杨涵 沈立成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9-132,共4页
以峨眉山风景区旅游生态系统为对象,运用能值理论和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研究,构建了旅游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模型和指标体系。并对系统内自然、社区、经济三个亚系统进行分析,评价峨眉山旅游生态系统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表明:(1)2017年... 以峨眉山风景区旅游生态系统为对象,运用能值理论和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研究,构建了旅游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模型和指标体系。并对系统内自然、社区、经济三个亚系统进行分析,评价峨眉山旅游生态系统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表明:(1)2017年峨眉山风景区旅游生态系统能值总量为6.60×10^20 sej,其中可更新资源投入为6.68×10^19 sej,社区居民生活投入为3.16×10^19 sej,投入为4.95×10^20 sej,旅游投入占能值总使用量的75.00%。(2)峨眉山旅游生态系统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较低,系统资源负载率较高,为消费性经济,对系统外部资源投入需求较高,较为依赖外界大量的不可更新资源投入。峨眉山风景区旅游生态系统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处于中等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分析 旅游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 峨眉山风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制备PAFS-CPAM复合混凝剂及其表征 被引量:26
8
作者 朱俊任 郑怀礼 +5 位作者 张智 蒋贞贞 关庆庆 谭铭卓 戴力 陈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019-4027,共9页
以聚合硫酸铝铁(PAFS)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为原料,制备PAFS-CPAM复合混凝剂。通过Ferron法对产物的铁铝形态分布进行定量分析,用扫描电镜对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响应面分析法通过建立CODCr去除率与各因素之间的Box-Behnken数... 以聚合硫酸铝铁(PAFS)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为原料,制备PAFS-CPAM复合混凝剂。通过Ferron法对产物的铁铝形态分布进行定量分析,用扫描电镜对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响应面分析法通过建立CODCr去除率与各因素之间的Box-Behnken数学模型,对复合PAFS-CPAM的工艺进行优化。PFAS/CPAM最优制备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Fe/CPAM质量比分别为61℃、74min、28。在最佳投加量50mg.L-1条件下,优化制备的PAFS-CPAM对生活污水CODCr去除率、浊度去除率分别达80.86%、97.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法 制备 复合混凝剂 聚合硫酸铝铁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酸钾制备新方法与光谱表征 被引量:20
9
作者 郑怀礼 邓琳莉 +2 位作者 吉方英 蒋绍阶 张鹏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646-2649,共4页
以次氯酸钙为原料制备了高纯度高铁酸钾,研究内容包括:高铁酸钾的性质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重结晶温度对产率的影响,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次氯酸钙用量对产率的影响。确定了反应温度为25℃,重结晶温度为0℃,反应时间为40 min,反应所... 以次氯酸钙为原料制备了高纯度高铁酸钾,研究内容包括:高铁酸钾的性质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重结晶温度对产率的影响,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次氯酸钙用量对产率的影响。确定了反应温度为25℃,重结晶温度为0℃,反应时间为40 min,反应所需的次氯酸钙用量为理论用量的1.2倍,产率为75%以上。利用直接分光光度法对产物纯度进行了分析,测得产物纯度达到92%以上。论文以红外光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X衍射法对产物进行表征,证明以次氯酸钙为原料制得的产物为高铁酸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酸钾 光谱分析 表征 次氯酸钙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氯化铝的制备及在微污染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10
作者 郑怀礼 陆兰英 +6 位作者 范伟 阳春 谭铭卓 卢伟 孙永军 陈文源 蒋绍阶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26-629,共4页
用酸溶法制备聚合氯化铝,对合成产品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并应用于微污染原水的处理。处理微污染原水结果表明:当投加量为40.0 mg/L,pH值为6.0~9.0时,剩余浊度达到1.0NTU以下,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去除率达到41.2%。对比... 用酸溶法制备聚合氯化铝,对合成产品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并应用于微污染原水的处理。处理微污染原水结果表明:当投加量为40.0 mg/L,pH值为6.0~9.0时,剩余浊度达到1.0NTU以下,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去除率达到41.2%。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自制的聚合氯化铝的除浊效果优于一些常见工业聚合氯化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氯化铝 制备 微污染原水 水处理 水处理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磷硫酸铁复合絮凝剂中铁的形态分布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郑怀礼 焦世珺 +3 位作者 何强 陈容 张鹏 房慧丽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51-554,共4页
基于磷酸根(PO34-)对聚合硫酸铁的强增聚作用,在聚合硫酸铁(PFS)中引入PO43-,研制出一种新型复合絮凝剂聚磷硫酸铁(PPFS)。研究内容包括:聚磷硫酸铁的制备,用Ferron法研究PPFS中铁形态分布、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法研究PPFS中铁形态分布... 基于磷酸根(PO34-)对聚合硫酸铁的强增聚作用,在聚合硫酸铁(PFS)中引入PO43-,研制出一种新型复合絮凝剂聚磷硫酸铁(PPFS)。研究内容包括:聚磷硫酸铁的制备,用Ferron法研究PPFS中铁形态分布、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法研究PPFS中铁形态分布、用红外光谱分析法研究PPFS中铁形态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紫外可见光谱显示不同pH条件下PPFS絮凝剂的光谱曲线变化与其絮凝形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红外光谱显示PPFS中存在—P—O—或—PO的振动,表明PFS中的铁离子与磷酸发生了反应,生成磷铁聚合物;逐时络合比色法显示PPFS絮凝剂中Fe(c)形态较多,Fe(a)和Fe(b)含量相对较少,表明PPFS主要以铁磷高聚物形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可见光谱法 红外光谱法 Fe-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 聚磷硫酸铁(PPFS) 水处理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硅藻土的固体聚合硫酸铁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被引量:9
12
作者 郑怀礼 房慧丽 +3 位作者 蒋绍阶 阳春 马江雅 张照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17-1921,共5页
以工业副产品七水硫酸亚铁(FeSO4.7H2O)为原料,制备液体聚合硫酸铁(PFS)絮凝剂,再与硅藻土复合,在一定的温度下,通过真空烘箱干燥制备固体PFS。通过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SEM)对其结构表征,结果表明:负载硅藻土后的PFS中很可能有新的基团... 以工业副产品七水硫酸亚铁(FeSO4.7H2O)为原料,制备液体聚合硫酸铁(PFS)絮凝剂,再与硅藻土复合,在一定的温度下,通过真空烘箱干燥制备固体PFS。通过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SEM)对其结构表征,结果表明:负载硅藻土后的PFS中很可能有新的基团键生成,在PFS之间形成了新的键桥作用;硅藻土中多种金属物质和部分PFS相互作用形成了复合型铁系聚合体,以及硅藻土中载体吸附团聚作用的结果,使絮凝剂的分子结构变大,增强了复合絮凝剂吸附架桥和卷扫的功能。通过正交实验研究其合成优化工艺条件为:FeSO4.7H2O与硅藻土的质量比为43∶1,反应时间为1 h,反应温度为55℃;合成产物对生活污水的处理具有良好的絮凝性能,COD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可达80.00%和99.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聚合硫酸铁 红外光谱 扫描电镜 絮凝剂 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光引发合成阴离子聚丙烯酰胺及其表征 被引量:11
13
作者 马江雅 郑怀礼 +4 位作者 卢伟 吉方英 刘力维 朱俊任 孙永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385-3389,共5页
选择了三种单体: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和丙烯酸(AA),在复合引发剂的作用下,紫外光照射共聚得到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研究了单体配比、单体总质量分数以及引发剂浓度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以产物特性粘... 选择了三种单体: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和丙烯酸(AA),在复合引发剂的作用下,紫外光照射共聚得到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研究了单体配比、单体总质量分数以及引发剂浓度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以产物特性粘度为目标进行了制备条件的优化,并对聚合产物的紫外、红外、电镜等结构和热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单体配比为70∶10∶10、单体质量分数为40%、引发剂浓度0.20%、反应体系pH值为9.0以及光照60min条件下,能够制得特性粘度为1.6×103 mL.g-1的阴离子聚丙烯酰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光聚合 阴离子聚丙烯酰胺 光谱分析 特性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璧山5种典型农林混作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及水分入渗特性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天阳 何丙辉 +5 位作者 田家乐 闫建梅 张怡 李振林 秦川 贺小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3-108,200,共7页
利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璧山县血橙-红薯、血橙-花生、血橙-玉米、血橙-茄子、血橙纯林5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及入渗过程。结果表明:不同模式下土壤容重、孔隙度差异均显著,血橙-红薯模式土壤容重最小,孔隙度最大,血... 利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璧山县血橙-红薯、血橙-花生、血橙-玉米、血橙-茄子、血橙纯林5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及入渗过程。结果表明:不同模式下土壤容重、孔隙度差异均显著,血橙-红薯模式土壤容重最小,孔隙度最大,血橙纯林土壤容重最大,孔隙度最小;不同模式土壤化学指标差异显著,血橙纯林下土壤各化学指标含量均最低,而血橙-茄子模式土壤有机质及速效钾含量最高,血橙-玉米的全氮及碱解氮含量最高,血橙-红薯模式的全磷、全钾含量最高,血橙-花生模式的有效磷含量最高。不同模式土壤入渗过程不同,入渗曲线斜率不同,血橙-红薯模式达到稳渗时间最长,在50~55min,血橙-红薯模式土壤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平均入渗率最大,分别为血橙纯林的4.82,3.88,4.28倍,而血橙纯林的累积入渗量仅为血橙-红薯模式的25.76%;不同模式土壤入渗能力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与孔隙度呈正相关,与有机质相关性不显著。采用入渗模型模拟各模式入渗过程,Horton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决定系数最高,模型参数具有物理意义,是分析和预测璧山血橙林与农作物混作下土壤入渗过程的适宜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混作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入渗 璧山 入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AM-DAC)阳离子度的测定 被引量:10
15
作者 郑怀礼 苗树祥 +6 位作者 朱俊任 朱传俊 吉方英 刘力维 马江雅 孙永军 李培文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0-116,共7页
以实验室自制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AM—DAC)为样品,分别用沉淀滴定法和胶体滴定法对其阳离子度进行测定,并用数理统计方法对2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沉淀滴定法和胶体滴定法都可以准确测定产品的FEl离子度,但胶体滴定法... 以实验室自制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AM—DAC)为样品,分别用沉淀滴定法和胶体滴定法对其阳离子度进行测定,并用数理统计方法对2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沉淀滴定法和胶体滴定法都可以准确测定产品的FEl离子度,但胶体滴定法比沉淀滴定法更具有稳定性和准确性。实验还研究了不同滴定因素对胶体滴定法的影响,表明PH值在1.75~2.25范围内,滴定速度在0.01~0.05mL/S范围内,滴定溶液质量浓度选在1×10-4~2×10-4g/mL范围内,所测定的阳离子度最接近于理论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处理剂 聚丙烯酰胺 PEl离子度 测定 胶体滴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稻-油轮作系统土壤理化性质及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6
作者 崔孝强 阮震 +1 位作者 刘丹 赵秀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3-77,共5页
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下稻-油轮作系统中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变化规律,测定了21年长期定位试验稻-油轮作系统中土壤及其剖面的主要理化性质和重金属有效含量,分析了二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翻耕相比,垄作免耕使各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阳... 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下稻-油轮作系统中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变化规律,测定了21年长期定位试验稻-油轮作系统中土壤及其剖面的主要理化性质和重金属有效含量,分析了二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翻耕相比,垄作免耕使各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显著提高,并具有明显的表层聚集现象,土壤pH值明显降低。耕层土壤Cd、Cu和Zn有效量以垄作免耕处理最高,土壤Pb的有效量则以常规平作处理最高,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效Cd和Pb出现表聚现象,但有效Zn和Cu随土壤深度的变化无明显规律。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Cd、Zn有效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b、Cu有效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pH值与土壤Pb有效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与4种重金属有效量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由此推测,耕作方式主要是通过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而影响重金属元素的有效性,垄作免耕较翻耕在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上有较大优势,却使0-20cm和20-40cm土层重金属有效量显著增加,表现出明显的表层富集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土壤理化性质 重金属 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处理早期垃圾渗滤液中DOM的荧光光谱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曾晓岚 韩乐 +3 位作者 丁文川 李作鑫 万鹏 刘建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767-2770,共4页
利用荧光检测技术对某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反渗透(RO)膜深度处理时的进水、出水、浓缩液、酸洗液以及酸洗后碱洗液中水溶性有机物(DOM)的组成变化进行了研究。同步荧光光谱显示,预处理后的渗滤液膜进水在波长280,340,370nm出现三个... 利用荧光检测技术对某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反渗透(RO)膜深度处理时的进水、出水、浓缩液、酸洗液以及酸洗后碱洗液中水溶性有机物(DOM)的组成变化进行了研究。同步荧光光谱显示,预处理后的渗滤液膜进水在波长280,340,370nm出现三个较强的荧光峰,反渗透膜对此有效拦截,酸洗和碱洗的组合清洗方式有效去除了波长范围在300-420nm的有机污染物。三维荧光光谱显示,进水含有2个类富里酸和3个类蛋白质荧光峰,RO膜出水仅含有2个类蛋白峰,浓缩液中出现其余3个高强度的荧光峰;酸洗和碱洗对膜上污染物质分子结构影响显著,存在着明显的荧光峰位移。结果表明,RO膜有效拦截了早期渗滤液中的类富里酸,而对膜的污染物除类富里酸外,还有类蛋白成分:主要为低激发类酪氨酸;为膜污染控制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 反渗透 荧光光谱 水溶性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锰复合氧化物对铅离子的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宋娇艳 袁林 +3 位作者 杨志丹 张楚 王法 王强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5-142,共8页
采用等温吸附法研究了Pb^2+在铁锰复合氧化物上的吸附特征,溶液pH值、离子强度、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及反应的热力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铁锰复合氧化物对Pb^2+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吸附率最大可达97.56%;等温吸附以Langmuir方程拟合... 采用等温吸附法研究了Pb^2+在铁锰复合氧化物上的吸附特征,溶液pH值、离子强度、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及反应的热力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铁锰复合氧化物对Pb^2+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吸附率最大可达97.56%;等温吸附以Langmuir方程拟合效果最佳,Freundlich方程次之.在相同离子强度、温度条件下,pH值在4.0-8.0范围内,随着pH值的升高,铁锰复合氧化物对Pb^2+最大吸附量Qmax增大,吸附力常数K亦呈增加的趋势.在相同pH值和温度下,当离子强度从0增加为0.01mol/L时,铁锰复合氧化物对Pb^2+吸附量增加;但当离子强度从0.01mol/L上升为0.1mol/L时,其对Pb^2+的吸附量呈减小的趋势.热力学试验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Pb^2+在铁锰复合氧化物上的吸附量减少,反应是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较低温度有利于反应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复合氧化物 PB^2+ 吸附 热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野菟丝子(Cuscuta campestris)寄生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入侵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9
作者 李钧敏 钟章成 董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68-876,共9页
比较分析了广东省内伶仃岛薇甘菊未入侵群落、薇甘菊入侵群落、田野菟丝子刚寄生的薇甘菊入侵群落和田野菟丝子寄生3 a的薇甘菊入侵群落的土壤化学特性、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旨在探讨薇甘菊入侵如何改变土壤特性及田... 比较分析了广东省内伶仃岛薇甘菊未入侵群落、薇甘菊入侵群落、田野菟丝子刚寄生的薇甘菊入侵群落和田野菟丝子寄生3 a的薇甘菊入侵群落的土壤化学特性、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旨在探讨薇甘菊入侵如何改变土壤特性及田野菟丝子的寄生如何改变薇甘菊入侵地土壤特性。薇甘菊入侵群落土壤的pH值(6.046)、有机碳(35.937 g.kg-1)、全氮(2.449 g.kg-1)、有机氮(2.383 g.kg-1)和氨态氮(0.051 g.kg-1)含量要显著地高于薇甘菊未入侵群落土壤(5.593,29.512g.kg-1,0.800 g.kg-1,0.722 g.kg-1,0.043 g.kg-1),而土壤硝态氮含量(0.015 g.kg-1)要显著地低于薇甘菊未入侵群落土壤(0.033 g.kg-1),土壤全磷和有效磷没有明显的差异;薇甘菊入侵群落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土壤酸性磷酸酶、脲酶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要显著地高于薇甘菊未入侵群落土壤。田野菟丝子寄生可以使薇甘菊入侵地的土壤pH值(5.634)、有机碳(27.225 g.kg-1)、全氮(1.836 g.kg-1)、有机氮(1.793 g.kg-1)和氨态氮(0.024 g.kg-1)含量显著性下降,对于全磷、有效磷和硝态氮则无明显影响;同时田野菟丝子寄生可以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土壤酸性磷酸酶、脲酶及β-D-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下降,但改变后的土壤与未入侵地之间仍具有一定的差异。田野菟丝子寄生达3 a的薇甘菊入侵地的土壤总有机碳(35.719 g.kg-1)、全氮(2.356 g.kg-1)、有机氮(2.304 g.kg-1)和氨态氮(0.040 g.kg-1)含量相对于寄生早期显著增加,有机碳、全氮、有机氮等含量恢复到薇甘菊入侵地的水平,与未入侵地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田野菟丝子寄生时间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磷及土壤酸性磷酸酶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但微生物生物量碳及脲酶活性显著升高,甚至超出薇甘菊入侵地。薇甘菊入侵可以改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最终改变土壤化学特性,有利于其入侵;而田野菟丝子寄生可以打破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引起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改变,而最终又引起土壤化学特性的改变。此研究结果对于评价薇甘菊入侵的后果、田野菟丝子防治的可能机制及带来的后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 田野菟丝子 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混凝-反渗透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曾晓岚 韩乐 +3 位作者 丁文川 张勤 金芷琪 张钦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4-66,共3页
采用电混凝-反渗透组合工艺处理渗滤液经膜生物反应器的出水,考察组合工艺的处理效果及电混凝作为RO进水预处理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出水COD和NH3-N、T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00 mg/L和20、0.2 mg/L,去除率分别达到95%、90%、98%,可... 采用电混凝-反渗透组合工艺处理渗滤液经膜生物反应器的出水,考察组合工艺的处理效果及电混凝作为RO进水预处理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出水COD和NH3-N、T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00 mg/L和20、0.2 mg/L,去除率分别达到95%、90%、98%,可以满足GB 16889-2008的排放要求;出水电导率为355μS/cm,膜出水电导率与进水电导率的比大于0.94。电混凝工艺能够有效降低RO进水的COD、TP含量,明显地减缓膜结垢污染,改善膜的产水率,可以作为膜前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混凝 垃圾渗滤液 反渗透 预处理 组合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