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花苜蓿尖孢镰刀菌ATMT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乐 贾瑞芳 +2 位作者 于飞 张园园 林克剑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18,共8页
为研究紫花苜蓿尖孢镰刀菌致病的分子机理,将带有潮霉素抗性标记和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双元载体,采用根癌农杆菌转化法(ATMT法)转入紫花苜蓿尖孢镰刀菌Ms210分生孢子中,共获得137株阳性转化子。随机挑选15株阳性转化子研究其菌落形... 为研究紫花苜蓿尖孢镰刀菌致病的分子机理,将带有潮霉素抗性标记和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双元载体,采用根癌农杆菌转化法(ATMT法)转入紫花苜蓿尖孢镰刀菌Ms210分生孢子中,共获得137株阳性转化子。随机挑选15株阳性转化子研究其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粗毒素分泌量和致病力,结果表明15株转化子中有3株的生长速率比对照显著降低(P<0.05),其中转化子Ms210-04生长速率降低最显著,仅为11.08 mm/d,其余转化子与野生型菌株Ms210差异不显著;15株转化子中有3株的产孢量显著低于菌株Ms210,其中转化子Ms210-14产孢量最低,为7.05×10^(6)个/mL,其余转化子与野生型菌株Ms210差异不显著;15株转化子中仅有2株的粗毒素分泌量与菌株Ms210无显著差异,有1株(1.41 mg/mL)显著升高,其余均较菌株Ms210显著降低,转化子Ms210-01粗毒素分泌量最低,仅为0.81 mg/mL;15株转化子中只有4株转化子的致病力较菌株Ms210显著降低,其余均与菌株Ms210无显著差异;说明转化子的生长速率、产孢量、粗毒素分泌量和致病力会因外源基因的随机插入而产生变化。同时,获得1株在上述各方面同菌株Ms210无显著差异的转化子Ms210-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尖孢镰刀菌 农杆菌转化法 生物学特性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苜蓿轮枝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抗病种质材料筛选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园园 于飞 +2 位作者 高婧 王乐 林克剑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8-67,共10页
在室内对苜蓿轮枝菌菌株Ms197和Ms198的最适生长温度、pH值、碳源、氮源、产毒能力及致病力进行测定,同时利用蘸根接种法对37份苜蓿材料的抗病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苜蓿轮枝菌菌株Ms197和Ms198在温度5~35℃和pH值4~11范围内均能生长... 在室内对苜蓿轮枝菌菌株Ms197和Ms198的最适生长温度、pH值、碳源、氮源、产毒能力及致病力进行测定,同时利用蘸根接种法对37份苜蓿材料的抗病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苜蓿轮枝菌菌株Ms197和Ms198在温度5~35℃和pH值4~11范围内均能生长和产孢,具有较强的温度和酸碱度适应性,在温度5~35℃范围内菌落生长速率分别为0.20~4.14 mm/d和0.48~4.12 mm/d,产孢量分别为3.17×10^(5)~4.12×10^(8)和1.02×10^(6)~4.27×10^(8)。在pH值4~11范围内菌落生长速率分别为1.26~3.96 mm/d和1.39~3.97 mm/d,产孢量分别为5.5×10^(5)~4.35×10^(8)和7.67×10^(5)~4.70×10^(8)。最适菌落生长温度和pH值分别为25℃和6~9,最适产孢温度和pH值分别为20℃和9;可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生长,综合来看,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牛肉膏的培养基最适于菌落生长,碳、氮源分别为D-牛乳糖和胰蛋白胨的培养基最适于菌株产孢。菌株Ms197和Ms198的产毒能力和致病力无显著差异。将菌株Ms198接种于37份苜蓿材料,28 d后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黄萎病症状,发病率、死亡率和病级分别介于5.33%~100.00%、0.00%~88.20%和1.05~4.88之间;表现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的材料分别为14份、8份、7份和8份,占比分别为37.84%、21.62%、18.92%和21.62%,未发现免疫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苜蓿轮枝菌 生物学特性 抗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萎病菌对3种豆科牧草交互侵染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园园 刘欢 +3 位作者 赵胜国 吴杰 王乐 于飞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9-117,共9页
为预防黄萎病菌在豆科牧草轮作或间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交互侵染,将5株来自沙打旺寄主的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分别接种到苜蓿和红豆草上,3株来自红豆草寄主的大丽轮枝菌分别接种到苜蓿和沙打旺上,2株来自苜蓿寄主的苜蓿轮枝菌(... 为预防黄萎病菌在豆科牧草轮作或间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交互侵染,将5株来自沙打旺寄主的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分别接种到苜蓿和红豆草上,3株来自红豆草寄主的大丽轮枝菌分别接种到苜蓿和沙打旺上,2株来自苜蓿寄主的苜蓿轮枝菌(V.alfalfae)分别接种到沙打旺和红豆草上,并对所有接种植株进行再分离及分离物的形态学和特异性引物PCR分子鉴定,分别评价3种豆科牧草黄萎病菌对苜蓿、沙打旺和红豆草寄主的交互侵染性。结果表明,3种豆科牧草黄萎病菌具有一定的交互侵染性,所有供试菌株都能单独侵染苜蓿、沙打旺和红豆草3种寄主,但对不同寄主的致病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来源于苜蓿的菌株Ms197和Ms198对3种寄主的致病力均表现为最强,病情指数分别为49.75和50.21、57.44和58.78、61.00和61.00;来源于沙打旺和红豆草的大丽轮枝菌对自身寄主的致病力均表现为最强,对其他两种寄主表现出相对较弱的致病力。再分离物与接种物的形态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均相符,表明接种植株所表现出的黄萎病症状确由接种物的侵染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牧草 大丽轮枝菌 苜蓿轮枝菌 交互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