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代青铜器锡腐蚀产物研究回顾——特点、表征方法、腐蚀模型 被引量:1
1
作者 邹非池 刘建宇 +1 位作者 刘瀚文 曲亮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8-142,共15页
对青铜器腐蚀机理的研究是对其进行保护修复的重要前提,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与铜和铅的腐蚀产物相比,文物保护领域对于锡腐蚀产物的认识和研究是相对缺乏且零散的。本文回顾了不同领域在锡腐蚀产物发展过程、特点以及表征方法等方面的研... 对青铜器腐蚀机理的研究是对其进行保护修复的重要前提,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与铜和铅的腐蚀产物相比,文物保护领域对于锡腐蚀产物的认识和研究是相对缺乏且零散的。本文回顾了不同领域在锡腐蚀产物发展过程、特点以及表征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青铜器中锡腐蚀后一般首先形成复杂的水合氧化物(SnO_(x)·nH_(2)O),随后在氧化性条件下进一步氧化脱水,向锡石(SnO_(2))转变,但由于此转变过程漫长而复杂,导致了锡腐蚀产物具有低结晶度、高电阻率、离子交换等特殊性质。通过梳理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拉曼光谱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以及其他分析方法在青铜器锡腐蚀产物表征中的应用进一步探讨了锡腐蚀产物的性质。最后,本文在回顾不同环境下的锡腐蚀产物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并比较了不同环境下青铜器的腐蚀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腐蚀产物 非晶 表征方法 腐蚀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波长纳秒激光清洗技术在大理石文物上的应用
2
作者 李晨毓 胡文哲 +6 位作者 张雪雁 刘瀚文 刘晓龙 曲亮 祝萌 段鸿莺 Paraskevi Pouli 《中国光学(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0-1059,共10页
传统的清洗方法不能对文物表面较小污染颗粒进行清洗,并且容易造成文物表面不可逆的损伤。为提高清洗污染物的能力,激光清洗技术逐渐应用于不同类型文物的清洗。本文研制了纳秒激光清洗系统并对故宫博物院的大理石模拟样品和大理石碎片... 传统的清洗方法不能对文物表面较小污染颗粒进行清洗,并且容易造成文物表面不可逆的损伤。为提高清洗污染物的能力,激光清洗技术逐渐应用于不同类型文物的清洗。本文研制了纳秒激光清洗系统并对故宫博物院的大理石模拟样品和大理石碎片进行清洗,清洗的对象是黑色结壳污染物。为了避免变黄效应,采用波长为1064 nm近红外光与355 nm紫外相结合的方法对大理石模拟样本进行激光清洗。当两者的能量密度比值为3∶2时,显微观测系统的照片显示有较好的清洗效果。将此比值应用于大理石碎片样本,利用显微拉曼光谱仪对清洗效果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证实了激光清洗的优势,也为激光清洗大理石表面污染物提供参数和评价方法参考。本文研究也为激光清洗技术在其他石质文物表面的清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清洗技术 大理石 双波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期锈蚀现象与Liesegang图案——两件古代青铜器样品的剖面分析
3
作者 邹非池 陈卫东 +5 位作者 王冲 郭建波 谢振斌 陈坤龙 刘建宇 曲亮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22,共9页
两种锈蚀产物出现交替分层结构的现象被成为“周期锈蚀现象”,这种现象在考古出土青铜器锈蚀中偶有发现,目前尚没有对此现象的权威理论解释。以中国四川地区出土的两件青铜器出现的“周期锈蚀现象”为例,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 两种锈蚀产物出现交替分层结构的现象被成为“周期锈蚀现象”,这种现象在考古出土青铜器锈蚀中偶有发现,目前尚没有对此现象的权威理论解释。以中国四川地区出土的两件青铜器出现的“周期锈蚀现象”为例,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和拉曼光谱分析等分析手段,发现中国四川城坝遗址出土青铜器CB-1的锈蚀条带为低结晶度的锡腐蚀产物和高结晶度的Cu_(2)O的交替层,这种规律的交替分层可能归因于Cu_(2)O在凝胶介质中的Liesegang结晶循环,这种凝胶介质就是均匀的非晶态的锡腐蚀产物。而四川罗家坝遗址出土青铜器LJB-38的锈蚀条带为锡腐蚀产物Sn Ox·nH_(2)O与少量Cu_(2)(OH_(2))CO_(3)与Cu_(2)O的交替层,但未呈现任何规律图案,其原因可能是“去铜化”现象导致铜迅速向外迁移,同时铸造青铜器(α+δ)共析体腐蚀形成的假晶结构破坏了锡腐蚀产物凝胶的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Liesegang图案 锡腐蚀产物 腐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恺加王朝砂玻器中的铬铁矿色料——以纳德利土丘出土釉下彩砂玻器为例
4
作者 马燕莹 李志敏 张良仁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3-94,共12页
砂玻器在中东地区陶瓷体系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实验利用体视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等仪器,以伊朗北呼罗珊省纳德利土丘(Tepe Naderi)出土的属于伊斯兰晚期恺加(Qajar)王朝的两件代表性釉下彩砂玻器碎片为研究样本... 砂玻器在中东地区陶瓷体系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实验利用体视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等仪器,以伊朗北呼罗珊省纳德利土丘(Tepe Naderi)出土的属于伊斯兰晚期恺加(Qajar)王朝的两件代表性釉下彩砂玻器碎片为研究样本,制成断面,深入研究釉中铬铁矿、辉砷钴矿等着色原料,探讨色料来源、呈色机理以及制作工艺,并与同时期中国青花瓷作对比,以期为砂玻器文物的科技考古和艺术史研究提供有益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玻器 铬铁矿 辉砷钴矿 恺加王朝 伊斯兰晚期 纳德利土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