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锚钉修补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的疗效 被引量:27
1
作者 佘刚 邹拥军 黄靖 《安徽医学》 2017年第10期1262-1265,共4页
目的探讨锚钉修补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经踝关节X线确诊为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与... 目的探讨锚钉修补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经踝关节X线确诊为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0例,观察组采用锚钉修补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跨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方法治疗。治疗后采用Baird-Jackson评分,踝-后足评分(AOFA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评价手术疗效,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4个月。结果观察组患者Baird-Jackson评分优良率92.8%,对照组为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在术后1个月为(77.26±8.03)分,术后6个月为(94.12±8.63)分,较同期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距骨倾斜角为(4.61±1.42)°,距骨前移距离为(3.09±1.21)cm,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治疗当天为(4.93±1.03)分,治疗后1个月为(2.14±0.92)分,对照组治疗当天为(5.12±1.06)分,治疗后1个月为(3.21±0.95)分,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骨折均顺利愈合,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骨折不愈合等不良事件。结论锚钉修补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钉修补 切开复位内固定 踝关节骨折 三角韧带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髋关节翻修的股骨假体柄的形态及稳定性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2
作者 闵重函 张洪美 +6 位作者 周瑛 严世贵 秦宏敏 叶先才 朱振康 荆琳 赵革军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3期205-209,共5页
目的 :根据全髋关节翻修所得资料,分析人工股骨柄在生理应力作用下的状态,讨论延长人工关节使用年限的注意事项,为临床工作积累更多经验。方法:选择53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需要行翻修手术的患者,其中男28例,女25例;平均年龄74.66岁... 目的 :根据全髋关节翻修所得资料,分析人工股骨柄在生理应力作用下的状态,讨论延长人工关节使用年限的注意事项,为临床工作积累更多经验。方法:选择53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需要行翻修手术的患者,其中男28例,女25例;平均年龄74.66岁(61~84岁)。人工关节平均使用年限18.24年(3~27年),首次置换术后初始下地负重时间平均11 d(5~16 d),翻修的主要原因为自发松动和外伤。根据患者影像学资料和手术直观所见进行分析,并根据组织学病理做出推断。结果:股骨柄假体在生理应力下存在微动沉降,其二次稳定与股骨柄设计、患者动态、骨质和骨长入性状有关。直柄假体有利于生理性沉降,实现紧密接触的骨长入稳定,可以在患者条件允许下早期负重锻炼。有领假体和结合内固定假体限制股骨柄沉降,其稳定性取决于首次安置时的压配和后期骨长入支撑,对该类患者建议延长非负重时间。结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股骨假体和下地负重时机可以延长股骨假体的使用年限,减少松动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修 髋关节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上端表面压应力和折弯应力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闵重函 周瑛 +6 位作者 张洪美 严世贵 叶先才 应祖光 秦宏敏 朱振康 赵革军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7期643-647,共5页
目的 :实体测试股骨上端生物力学分布情况,了解骨质极限应力状态,为临床工作积累更多经验。方法 :选择60例新鲜中国人尸体骨股,去除表面肌肉、韧带等组织,供体年龄36~72岁,平均56.4岁,其中男性41根,女性19根,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力学... 目的 :实体测试股骨上端生物力学分布情况,了解骨质极限应力状态,为临床工作积累更多经验。方法 :选择60例新鲜中国人尸体骨股,去除表面肌肉、韧带等组织,供体年龄36~72岁,平均56.4岁,其中男性41根,女性19根,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力学专业实验室以专业设备进行压应力和折弯应力的力学测试,搜集单位应力下各测点的受力值。结果:股骨上端耐受压应力的能力较耐受折弯应力强,压应力主要受力区域为股骨颈基底部内外侧和小粗隆截面内侧;折弯应力主要受力区域为股骨颈基底后侧以及小粗隆截面后侧。主要受力区域有较强的骨质强度,目前主流的粗隆骨折内固定物和人工股骨柄均以此为生物力学基础设计。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的数据未查到既往文献报道,可以为内固定物和股骨柄改进提供资料。临床上需要针对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骨折内固定和人工股骨柄,更完善的数据结果需要远期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股骨 应力 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的效果分析
4
作者 佘刚 邹拥军 黄靖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3期80-81,共2页
目的 :分析用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的效果。方法 :将近年来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足踝外科收治的144例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后外侧入路手术,对观察组患者... 目的 :分析用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的效果。方法 :将近年来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足踝外科收治的144例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后外侧入路手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后内侧入路手术,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持续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手术切口的长度、术中进行X线检查的次数及术后2年其踝关节功能的优良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持续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其术中的出血量和进行X线检查的次数均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其手术切口的长度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2年,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的优良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患者进行后外侧入路手术与后内侧入路手术均能有效地改善其踝关节的功能。但与对该病患者进行后外侧入路手术相比,对其进行后内侧入路手术,能显著缩短其手术持续的时间,减少其术中的出血量和进行X线检查的次数,且其手术切口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内侧入路手术 后外侧入路手术 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