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皇岛市气温及其变化对居民死亡风险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李俊林 徐静 +2 位作者 尹立 王式功 周马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33-448,共16页
气温及其变化是影响人群健康特别是死亡的重要环境危险因素。为了揭示气温对秦皇岛市居民死亡人数的影响,基于2014—2020年该市各区、县逐日气象资料和居民死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研究了气温、气温... 气温及其变化是影响人群健康特别是死亡的重要环境危险因素。为了揭示气温对秦皇岛市居民死亡人数的影响,基于2014—2020年该市各区、县逐日气象资料和居民死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研究了气温、气温日较差和24 h变温对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按性别、年龄分层建模,使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量化了暴露在特定气温变化状态下的死亡风险。采用非参数双变量响应模型分析了气温与变温的协同影响效应。结果显示:(1)秦皇岛市居民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全年峰值均出现在最冷的1月,气温对3类死亡人数的影响以冷效应为主且具有滞后效应,而高温具有即时效应。(2)气温日较差与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总体暴露反应曲线呈“U”型分布,较大的气温日较差与上述两类死亡存在显著的风险效应,其中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受影响最大,大的气温日较差(19℃)累积3 d相对危险度为1.27,其95%的置信区间(95%CI)为1.15—1.4,而其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风险效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3)24 h变温对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总体影响效应的暴露曲线呈非线性递增趋势,其中正变温呈现显著的风险效应。(4)性别、年龄分组结果显示,女性对气温变化更敏感,男性对气温变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老年人群更容易受到气温变化的影响。(5)低温与变温的协同作用加剧了死亡风险。总体上,冬季低温背景与大幅度气温变化相叠加对当地老年居民死亡影响风险最大,应予适时重点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气温日较差 24 h变温 死亡人数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要城市疫情管控期间大气环境改善效应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家熙 韩晶晶 +3 位作者 尹立 郑甲炜 甘亚男 王式功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3-133,共11页
利用我国31个省会(省府)城市、直辖市站点大气污染物数据,对全国主要城市2020年新冠疫情管控期间以及复工复产后的大气污染状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叠加疫情管控影响,相比往年,2020年春节假期前后全国主要城市整体上PM_(10)、NO_... 利用我国31个省会(省府)城市、直辖市站点大气污染物数据,对全国主要城市2020年新冠疫情管控期间以及复工复产后的大气污染状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叠加疫情管控影响,相比往年,2020年春节假期前后全国主要城市整体上PM_(10)、NO_(2)、SO_(2)、CO平均质量浓度降幅分别达到22.46%、60.13%、13.71%、17.64%;疫情管控期间全国主要城市PM_(2.5)与PM_(10)偏相关系数为0.952,PM_(2.5)与SO_(2)、NO_(2)、CO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705、0.791、0.831。复工复产初期相较疫情管控期间仅有NO_(2)平均质量浓度上升;随着复工复产进程深入,PM_(10)、SO_(2)、NO_(2)平均质量浓度则均有大幅度上升。采暖区SO_(2)和CO平均质量浓度在疫情管控期分别为非采暖区的2.6倍及1.6倍,两大区域在复工复产后各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情况有所差异,也反映出采暖区与非采暖区的大气污染情况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中国主要城市 疫情管控 大气污染物变化 统计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